(新课标卷)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极限突破 力学综合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综合实验
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有三个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
⑴张三同学安装的实验装置如图a 所示,实验得到纸带上留下的打点痕迹情况如图b 所示,这样的操作可能会导致实验误差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安装实验装置时明显存在的问题 是。
(2)李四同学用正确安装的装置进行实验,获取一张纸带如图c 所示,但起始点模糊不清。
取后面连续打出的清晰点来研究,测出B 、C 、D 、E 、F 到A 点的距离为h B 、h C 、h D 、h E 、h F ,然后分别计算出B 、C 、D 、E 点的速度v B 、v c 、v D 、v E ,最后在v 2
-h 坐标系中,描出B 、C 、D 、E 点对应的坐标,如图d 所示。
如果这些点可连成一条直线,要判断重物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还需要_ 。
(3)王五同学也用正确安装的装置进行实验,来探究重物下落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转化问题。
图e 为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O 点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点。
取打下O 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为零,计算出该重锤下落不同高度h 时所对应的动能E k 和重力势能E P 。
建立坐标系,横1.9 5.8 9.6 13.4 单位:mm 图b
轴表示h,纵轴表示E k和E p,根据数据在图f中绘出图线I和图线II。
已求得图线I斜率的绝对值k1=2.94J/m,请计算图线II的斜率k2= J/m(保留3位有效数字)。
重物和纸带在下落过程中所受平均阻力与重物所受重力的比值为(用k1和k2表示)。
答案:(10分)
(1)重物会落到桌面上,重物下落距离太短
(2)判断直线的斜率是否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两倍
2.小明所在学习小组,用中学实验室常见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
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图中a、b为两重物,用轻绳相连,b
的质量大于a的质量,滑轮为轻质光滑滑轮。
实验时从图示位置
静止释放 b, b下降且落到桌面后不再反弹,a上升但不与滑轮
相碰。
小明的学习小组已测量了 a上升的总高度h1,要研究b从
下落到刚要与桌面相碰这一过程中,a、b组成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他们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__。
(填被测的三个物理量,及表示这三个物理量的字母)。
若表达式___ ___成立(用设定的字母表示),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
3.因为手边没有天平,小王同学思考如何利用一已知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和长度测量工具来粗测一小球的质量.他从资料上查得弹簧的弹性势能
E p=1
2
kx2(其中x为弹簧形变量)后,设计了如下实
验:将弹簧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紧靠小球,
弹簧为原长时小球恰好在桌边,然后用小球压缩弹簧
并测得压缩量x,释放小球,小球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上,测出桌高h以及小球落地点到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s.
(1)小球质量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桌面摩擦是本次实验误差的主要因素,那么小球质量的测量值将_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4、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
①为了减小长木板对小车摩擦力的影响,必须在长木板 (填“远离”或“靠近”)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块木板,反复移动木板的位置,直至小车能单独在长木板上做 运动。
②为了验证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必须采用 法。
③保持小车受力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小车在这个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某次实验中打出
如图乙所示的纸带(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则这个加速度值a = m/s 2.
④某同学把实验得到的几组数据画成图丙的a -m 图象,为了更直观描述物体的加速度跟
其质量的关系,请你根据他的图象在图丁中画出a -m
1图象。
5.如图甲所示为一拉力传感器,某实验小组在用拉力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中,获得了如图乙所示的图线。
根据这个图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要用到______个拉力传感器。
如果实验时保持一只手不动,另一只手拉动,与两只手同时对拉得到的结论有没有变化?_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两只手边拉边向右运动,与两只手静止时对拉得到的结论有没有变化?(填“有”或“没有”)
答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两没有没有
6.在①研究加速度与外力(质量一定)的关系;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③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三个实验中,某同学正确作出了三个实验的图线,如图A、B、C所示。
根据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判断:
A实验的图线斜率表示。
B实验的图线斜率表示。
C实验的图线斜率表示。
实验,根据胡克定律F=kx,作出的F—x图线,图线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k。
7.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小球沿斜面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斜面的末端与水平桌面相切,小球从离桌面高h处由静止释放,小球离开桌面后落在水平地面上,此过程的水平位移用s表示,桌面高H。
改变小球释放的位置,记录多组h、s值。
(1)若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h与s2间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_
(2)某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画出了h―s2图象如上图所示。
图象不过原点,并且随着s的增大图象有弯曲的迹象。
下列关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的论述正确的是
a.小球与斜面和桌面间有摩擦,改用动摩擦因数更小的斜面和桌面
b.小球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换用密度小一点的空心球进行实验
c.小球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换用密度大一点的实心球进行实验
d.小球与斜面和桌面间有摩擦,在原基础上适当减小一下斜面的倾角
8.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
(1)利用甲图装置,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运动,下列4条纸带中最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D
:
(2)某同学对该实验进行了更改,如乙图,把橡皮筋的固定点改为A点,操作如下Array a、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一块平板上,让纸带的一端夹在小车后端,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将平板安装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调整高度,直至轻推小车后小车▲。
b、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前端。
拉长橡皮筋使小车位于靠近打点计时器处,记下小车位置。
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
c、用2 条、3 条、4 条、5 条、6 条橡皮筋分别代替1 条橡皮筋重做实验。
d、在上述实验中打出的5 条纸带中,分别找出小车开始近似做匀速运动的点,并分别测出匀速运动时的速度v1 、v2 、v3 、v4 、v5、v6 。
相关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数条数速度m/s 速度平方m2/s2
1 1 1.28 1.64
2 2 1.75 3.06
3 3 2.10 4.41
4 4 2.26 5.11
5 5 2.68 7.18
6 6 2.96 8.76
①请把操作步骤a补充完整。
②用W0表示一条橡皮筋做的功,请在坐标纸上画W —v2图象。
③根据你画的W —v2图象,你认为该同学第
▲次实验操作出现了问题,问题在于
该次实验时小车释放的位置距离较▲(填“远”或“近”)
小车后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于第4个点偏离直线太远,认为该同学第4次实验操作出现了问题,问题在于该次实验时小车释放的位置距离较近。
9.如图所示是小徐同学做“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装
置。
他将光电门固定在直轨道上的O点,用同一重物通过细线拉
同一小车,每次小车都从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各位置A、B、C、D、E、F、G(图中只标出了O、G)离O点的距离d分别为8cm、16cm、24cm、32cm、40cm、48cm,56cm。
(1)该实验是否需要测量重物的重力。
(填“需要”或“不需要”);
(2)该实验是否必须平衡摩擦力?(填“是”或“否”);
(3)为了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规律,依次得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
示。
请选取其中最合适的两行数据在答题卷的方格纸内描点作图。
(4)从图像得到的直接结论是,从而间接得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
规律是。
10、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有三个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
⑴张三同学安装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实验得到纸带上留下的打点痕迹情况如图b所示,这样的操作可能会导致实验误差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安装实验装置时明显存在的问题
是。
(2)李四同学用正确安装的装置进行实验,获取一张纸带如图c所示,但起始点模糊不清。
取后面连续打出的清晰点来研究,测出B、C、D、E、F到A点的距离为h B、h C、h D、h E、h F,然后分别计算出B、C、D、E点的速度v B、v c、v D、v E ,最后在v2-h坐标系中,描出B、C、D、E 点对应的坐标,如图d所示。
如果这些
点可连成一条直线,要判断重物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还需要_ 。
(3)王五同学也用正确安装的装置进行实验,来探究重物下落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转化问题。
图e为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O点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点。
取打下O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为零,计算出该重锤下落不同高度h时所对应的动能E k和重力势能E P。
建立坐标系,横轴表示h,纵轴表示E k和E p,根据数据在图f中绘出图线I和图线II。
已求得图线I斜率的绝对值k1=2.94J/m,请计算图线II的斜率k2= J/m(保留3位有效数字)。
重物和纸带在下落过程中所受平均阻力与重物所受重力的比值为(用k1和k2表示)。
1.9 5.8 9.6 13.4单位:mm
图b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