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设计说明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人,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

第一篇短文意在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第二篇短文则说明了科学家们是怎样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推断恐龙灭绝原因的。

这两篇短文是本单元内容较深的课文,其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学习本课,首先要吃透课文,把握相关知识,理解文章逐步推进的逻辑链条;其次是引导学生切实理解文章闸释的事理;最后达到体会逻辑性是事理说明文的一个重要特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篇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热爱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查找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的资料
教学过程
恐龙无处不有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震撼。

恐龙,这种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字注音。

骨骼(gé) 地壳(qiào) 深渊(yuān) 驮(tuó )着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 潮汐(xī) 硅(guī ) 追溯( sù) 劫(jié)难衍(yǎn )射鸟臀( tún)目2.解释下列词语。

遗骸:遗体、尸骨。

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

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健: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字)
(2)例如在1986根研究宣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化石。

(举例子)
(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
三、走进文本
1.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作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1年任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是世界知名的科幻文学和科普作家。

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数的趣谈》等,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新疆域》。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此文。

四、初读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明确: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
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明确: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五.合作探究
1.如何划分《恐龙无处不有》的段落结构?试着划一下。

明确: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点出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2~14段):印证主旨。

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

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第三部分(15段):照应主旨。

突出南极恐龙化石发现的作用,结束全文。

2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主要内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明确:首先是发现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然后是找出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4.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5.“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

”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

6.阅读下列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1)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

因为“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如果互换,就不能准确表达其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

“大约”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不能用准确的数字。

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拓展延伸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举一反三。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明确:(示例一)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著作《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中
(示例二)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

飞机、潜水艇的发明众所周知。

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照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人眼内可以使他们恢复视力……七、达标检测
内容详见“导学案”。

八、课堂小结
课文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印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