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勾践灭吴》中“父兄昆弟”及“国子姓”的含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勾践灭吴》中“父兄昆弟”及“国子姓”的含义
摘要:在《勾践灭吴》中,“父兄昆弟”到底是那些人?对于“国子姓”的理解,争议颇多,本文试从具体语境出发。

结合上下文并参考工具书,认为“父兄昆弟”应该理解为“父兄/昆弟”,指父老兄弟和子孙。

“国子姓”应理解为“(各)诸侯国子孙”。

关键词:《勾践灭吴》父兄昆弟国子姓
1父兄昆弟
《勾践灭吴》:“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人教版2003年第一版以及2007年第二版)课本注释为:“(昆弟)兄弟。

”在与此书对应的教师用书中将“父兄昆弟”译为“父辈兄弟”。

根据文意到底理解为“父辈+兄弟”还是“父辈的兄弟”,这让学生在理解时感觉比较困难。

此处,教参的意思应该是“父辈+兄弟”。

但笔者认为有不妥之处,首先,下文中“国之父兄请日”,其中“父兄”教参中解释为“父辈兄弟”。

就以教材中的注解来推论,则“昆弟”的意思并未翻译出来;其次,下文中“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父母昆弟”,教参中也解释为“父辈兄弟”。

那么“父兄昆弟”、“父母昆弟”和“父兄”之间到底有没有差异?差异到底又在何处?
首先,“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个“栖”形象地描绘出了勾践被夫差打败之后的惨状,国破家亡,带着残兵像鸟兽那样栖息在会稽山上。

勾践“号令三军”,“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勾践此时需要团结全国上下,共同对抗吴军的进攻。

所以,抗吴不再是一辈人或者两代人的责任。

再者,“栖”于会稽的或多或少也有普通百姓(战争中的难民)。

勾践讲话的内容部仅仅是针对现场的“三军”(广大官兵),而是要广纳贤才。

因而,此处“父兄昆弟”的范围不仅仅是“父辈+兄弟”。

其次,结合原文“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今寡人不能。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战争需要人力、物力,要实现越的复国大业。

不仅要依靠士兵(男人),也需要女人的支持。

所以,勾践与民休养生息,针对的不仅仅是“父辈兄弟”,而是针对全体百姓。

此处“父母昆弟”和“父兄昆弟”意义应该相同。

“母”在古汉语中可泛指妇女。

如: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

饭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那么“父母昆弟”应该近于今天所说的“父老乡亲”,包括的对象有父辈、兄弟、子孙,既有男性,也有女性。

再次,从文言实词的角度,《古汉语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中对“父兄”的注释有:
(1)父亲与兄长。

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论语子罕》
(2)指伯父、叔父和堂兄弟。

例:父兄堂下被面。

《礼记丧大记》
(3)古代国君对同姓臣属的称呼。

例:不谋父兄,以为亚卿。

《史记乐毅传》
(4)父老。

例: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
(5)兄长。

例: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孔雀东南飞》
而在高中文言工具用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与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均对“昆”有解释:
(1)兄。

例:终远兄弟,谓他人之昆。

《诗经王风葛藟》
(2)后裔、子孙。

例:虞、魏之昆。

《吴都赋》
(3)一齐、共同。

例:噍(jiū)噍昆鸣。

扬雄《羽猎赋》
(4)昆阳,古地名,在今河南。

公元23年,东汉刘秀曾在这里打败王莽的军队。

(5)而对于“弟”,古汉语中也有两种解释:
(6)弟弟。

例:兄及弟矣,式相好矣。

《诗经小雅斯干》
(7)妹妹。

例:女弟。

弥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孟子万章上》
综上,笔者认为,“父兄”应理解为“父老”;“昆”理解为“子孙、后裔”;“弟”理解为“姊妹”。

“父兄昆弟”就理解为“乡亲父老、晚辈(子孙)、姊妹”。

这样,不仅与下文中“父母昆弟”的意思一致,也与下文中“国之父兄请日”中“父兄”区别开来,毕竟古时为君战死沙场的多是男人。

2国子姓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日:“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勾践灭吴》)对于句中“国子姓”一词的理解,课本上的注解是“国君的同姓”。

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对该篇“国子姓”的解释是“犹子民,即百姓”。

此外,也有人提出应释为“国子孙”、泛指“全国百姓”、“国君的晚辈”……,各种
训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我对“国子姓”的理解却和他们不同,现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首先,前文中所说“凡我父兄昆弟”已经包含了国王的家族,此处再说“国君的同姓”未免重复,从语法上说也不必用“及”并列。

其次,从逻辑上说,他广求贤才,范围不可能局限于一国之内。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人如鸟兽“栖”于会稽山。

足见勾践被吴打败后国破家亡的惨状。

此时的勾践需要广纳天下谋臣策士,以帮助他完成退吴(保住现有实力),以待东山再起。

再次,“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是在“号令于三军”的情况下说的,如果只是希望“国君的同姓”出谋划策,那么号令三军就没有必要了。

此外,文种也并非国君同姓,文种,字会、少禽。

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

楚国文仲也能够为勾践所重用,可见强调国君同姓是不符合文意同时也是不合史实的。

再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游学的人非常多,他们施展政治抱负并没有严格的国别限制。

如苏秦。

出合六国“合纵”而攻秦,身挂六国相印;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阊成就霸业,本也是楚国甚地人;李斯,辅佐始皇帝成就万古帝业,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

综上可知,课本与教参的注释行不通。

那么,对于“国子姓”到底作何理解?
首先,“国子姓”当为“国,子姓”。

在《古汉语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中,对于国的解释有“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

”如:秦出兵,五国罢兵。

(《史记·秦始皇本纪》)孟尝君就国于薛。

(《战国策·赵策》)而对于“子姓”,《广雅疏证》:“姓,子也。

”又“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

”《麟之趾》篇云:“振振公子,振振公姓。

”又《玉藻》:“缟冠元武。

子姓之冠也。

”郑注云:“子姓,谓众子孙也,姓之言生也。

”《左传》:“问其姓,对日:‘余子长矣。

”’可见“子姓”在此是一个词,连用表“子孙”之意,同是《国语》卷十八有:“帅其子姓,从其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

”又《墨子》卷九:“夫夏乞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

子姓皆从得厌饮食。

”此两处“子姓”都应解释为“子孙”。

《词源》:“子孙谓之子姓”。

又《辞海》:“子姓,犹言子孙。

”《经义述闻》:“古者子孙日姓,或子姓。

”如《墨子·非儒下》:“子姓皆从,得厌(餍)饮食”。

其中“子姓”即子孙之谓也。

所以,此处“国子姓”当为“(各)诸侯国子孙”。

因而结合具体语境和古汉语实词的含义,文中的“国子姓”当为“(各)诸侯国子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