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灵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灵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的进行,英雄之举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仁大爱,亦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

无疑,勇德是人类的共同道德。

早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美德就开始与勇敢须臾不可分离,但论及人类勇德建设,中华民族的贡献尤值一提。

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

如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

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并使所谓“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

孟子对勇的思考可视为是孔子勇的思想的深化和继续。

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认真讨论了勇的性质、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径,而他的“浩然之气”学说的推出则为所谓“勇气”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以后,有王阳明对勇的“敢直其身,敢行其意”的力行力为的力倡,有颜元对宋明“重文轻武”的唇舌之儒、文墨之儒的力辟,还有戴震对“益之以勇,盖德之所以成也”这一勇的“道德执行力”的力肯。

以儒学为传统的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

那么,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勇呢?
其一,心性之勇。

国人论勇,多从心论。

“古文勇从心”的“恿”字,就是其明证。

这种与勇相连的心,既非西方式的理智之心,又非佛教式的虚灵明觉之心,而为中国式心性论的以“生”训心之心、从心从生之心。

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的概念,它意味着心以其“生生不已”的潜在的可能性为内涵。

也正是基于心的这种可能性,才彰显了心不受制于现实规定性的“形上超越性”,才使心成为中国哲学“形上超越性”的真正体现。

同时,一旦我们肯定了心的“形上超越性”,我们实际上也就肯定了真正的勇。

勇一如心,同样具有“形上超越性”。

正是从勇的“形上超越性”出发,主张“见义勇为”的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其二,气力之勇。

中国哲学的身心一体决定了勇并非“心性之勇”的一意孤行,而是以一种“下学而上达”的方式,具体化为一种气力之勇。

中国古人在提出“气,体之充也”,强调气与身体不可分的同时,亦使勇敢与身体化的“勇气”相提并论。

“即气而力在”,如若我们肯定了勇之气,那么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肯定了勇之力。

这一点,不仅可见之于《说文》的“勇”字从“力”说、《诗经》的“无拳无勇”说,还可在中国拳经中的“气与力合”说中找到注解。

“心性之勇”与“气力之勇”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告诉我们,一种真正的勇既具有一种“形上超越性”,又使
这种“形上超越性”离不开形下的现实力量。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勇德也经历过沉浮,随着近现代“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对勇德的崇尚再次被激发出来。

身处更为和平、更为文明的今天的人们同样要面对诸如瘟疫、地震、洪水这样的自然灾难,面对诸如战争这样的社会灾难,面对艰难、挫折和“德福不能两全”的人生困境。

这意味着,无论何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依然要在勇敢和怯懦之间做出选择,这也意味着,无论何时,勇德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之课。

(摘编自张再林《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我国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诸多英雄人物,将传统道德中的勇德推向顶峰。

B.“勇”在我国道德伦理领域中首次出现的标志是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

C.国人从“心”角度来审视“勇”,这里“心”的哲学内涵是“生生不已”的潜在的可能性。

D.我们肯定勇之气的同时也就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可以在《说文》等书籍中找到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列举孔子等关于“勇”的论述事例,论证了中华民族在人类勇德建设中的贡献。

B.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心性之勇、气力之勇的对比来诠释和论证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真正的勇。

C.末段由历史回归现实,指出当今社会既有和平、文明的一面,也有灾难、困境的一面,警示性强。

D.文章先提出勇德的话题,再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勇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勇的思想内容方面,孟子延续了孔子,而宋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则在孔孟相关学说的基础上继续探索。

B.孔子认为富贵要通过正当手段获得,孟子认为大丈夫要经得住各种考验,这些都以勇的“形,上超越性”为前提。

C.因为无论是西方国家及民族还是我们中华民族,都很早就对美德做了理论阐释,所以勇敢和美德是密不可分的。

D.虽然时代在进步,但面对自然灾害、社会灾难等情形时,做出何种选择依然还在考验着每个人。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以一座山的雕刻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

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

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
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

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

文成帝和平元年(460),由高僧昙曜主持,在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的“昙曜五窟”(16-20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的“如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的政治主张;第5、6窟的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魏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景。

第61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第12窟东西壁层檐下的“人”字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宇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

难怪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
被称作“音乐窟”的第12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术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实证。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文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态的、无声的DV。

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政治斗争、社会发展、民俗风情。

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

在北魏时期,从云冈石窟的威严、粗犷、雄健到龙门石窟的活泼、清秀、温和,特别是麦积山时期的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

由此,在艺术领域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应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

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

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

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舒适的房间。

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

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捉摸、分化
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

这里比以前远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

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迦叶的沉重认真,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成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显映天真作为虔诫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

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

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

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

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

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

它的整个艺术从属和服务于这一点。

它的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云冈石窟开凿就是因为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

B.由高僧昙曜雕琢出来的大石佛反映出了“政教合一”的主张。

C.“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北魏鲜卑族艺术文化。

D.云冈石窟的雕塑具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特点。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冈石窟是一部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崖峭壁上的北魏王朝断代史。

B.云冈石窟是由皇家主持、依山开凿而建的,它威严庄重,是北魏洞窟的一部分。

C.隋唐石窟雕塑形成与北魏对应的另一种美的典型,这与当时社会统一和安定有一定关系。

D.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那含义甚多、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

6.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
A.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
B.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
C.与职责相适的神态
D.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
7.请简要概括云冈石窟包含的北魏文化元素。

8.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特征。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心
王春迪
开春了,老街富商海爷要南下跑趟生意。

上了马,海爷却坐不住,马背上跟有着啥硌着他屁股似的,海爷下马招呼大奶奶,说,这一趟回来,保不准牡丹花都开了。

娘就交给你了,好生照料着,特别是府上的大事小事,勤和她商量点。

我说的,你可都记住了?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

说起海爷府上的老太太,那可不是一般的女人!男人死得早,没改嫁,愣是一人忍饥挨饿,挑着个薄粉摊儿,风餐露宿,把海爷拉扯大,直至今天这样的家业!吃的苦、受的累,都被街上的说书人编成了故事,整日街头巷尾地讲!
这几年,老太太得了病,卧床不起,眼黑耳背,跟她说话,声音都得跟敲锣似的。

海爷虽然接了家,但生意场上,里里外外的事儿,还得找她拿主意。

老太太眼睛虽然瞅不见,但心里头跟明镜似的。

她咳嗽一声,顶海爷喊十句。

府里上上下下谁不知道,海爷只是个做事儿的,老太太才是管事儿的。

巴结海爷,不如巴结她老人家!
如今,海爷把老太太交给大奶奶,大奶奶还不得跟接宝贝似的!
哪想,几个月后,等海爷大车小车地回来,进门,却看到府前府后,满眼的孝布白花。

一问,才知道,前儿个.老太太撒了手啦!
大奶奶裹着一身孝服,眼睛肿得跟带血的鱼鳔似的,想到海爷跟前说句话,可海爷袖子一甩,愣没理她。

此后好些天,海爷一句话都不和大奶奶说,吃饭都不和她在一桌上。

好似觉得老太太的死和她有关。

大奶奶心里憋屈,越想越喘不过气,头七当晚,一块绸子就把自个儿挂在了梁子上。

亏得发现得早,掐了半天的人中,愣是把她从小鬼儿的手里给拽了回来。

醒来的大奶奶又要撞墙,一屋子的人抢着去拦,半晌,海爷喊了一声“行啦!”顿时,屋子里鸦雀无声。

海爷让一屋子的人都出去,然后拎把椅子,朝大奶奶跟前儿一坐。

我问你,我走之后,你咋照料她的?
海爷一问,大奶奶来劲儿了,大奶奶大声道,你问我?我这辈子对自个儿的亲娘都没花这个心思!一日三餐,哪顿不是我亲手端到她床前,一口一口喂到她嘴里的?她吃的药,哪顿不是我自个儿下手煎的?一早穿的衣服鞋袜,哪次不是我焐暖了,才帮她穿上的?这洗脸洗脚的水,哪回不是我试好了才端过去的?你问问去,这些活,我让下人插过手没?我怕她操心伤神,让她一门心思养病,家里头里里外外大事小事,我能干的,都没敢跟她吱一声!我都把自个儿当丫鬟使了,娘走了,能怨我吗?我心里头憋屈,跟谁说去?我干脆下去陪她老人家箅了!我的娘唉……说完,大奶奶呜呜地大哭起来。

海爷突然起身,将桌上的盖碗往地上一摔!大奶奶的眼泪吓得顿时掉了线。

海爷气道,你还有脸哭!我走时怎么跟你说的?谁让你一日三餐喂她的?还让她一门心思养病?你不是存心害她,是啥?一通话,把大奶奶听傻了!
海爷缓过气,叹道,她操了一辈子的心,当了一辈子的家,习惯了。

你突然让她闲着了,甚至连饭都
要人喂了,照她那种性子,一准儿觉得自个儿没用了。

到了这一步,她还有劲儿活下去?
大奶奶突然想起,以前海爷在她身边的时候,总是不停地说这说那,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都要老太太拿主意,甚至院子里来年种什么花,谁谁家要嫁闺女了,出多少贺礼的事儿,都让老太太定夺。

起先,大奶奶甚至以为海爷在他老娘胳膊底下长大,是个没主见的爷儿们,现在才明白,他是想让老太太觉得自个儿对这一家老小来说,是天!是地!天一塌,这家人就乱套了!所以,再重的病,也得咬碎了牙活下去。

难怪海爷走时,再三吩咐自己,府上的大事小事,要多和老太太商量点。

逞了能,却坏了事儿,大奶奶寻思过后,肠子都悔断了好几截。

第二天,大奶奶跑到老太太坟前,跪着哭了一整天。

海爷担心大奶奶有事,让人在不远处盯着。

直至后来,大奶奶哭得晕了过去,被人抬了回来,好几天都没能下床。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10期)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如大奶奶费尽心力伺候海爷娘,海爷娘几个月后却撒手而去,大奶奶悬梁自尽又被救起等。

B.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富有生活气息。

如“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大奶奶寻思过后,肠子都悔断了好几截”。

C. 小说中的比喻生动逼真,如“跟她说话,声音都得跟敲锣似的”“眼睛肿得跟带血的鱼鳔似的”“奶奶的眼泪吓得顿时掉了线”。

D. 小说在介绍海爷娘的时候,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刻画了一位守寡多年、饱经磨难、勤俭持家、爱管闲事的母亲形象。

10.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划线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11. 本文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海爷”这一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
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①
刘潜
落日塞垣②路,风劲戛③貂裘。

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

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骇骅骝。

隐隐望青冢④,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

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

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作翠蛾羞。

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①北宋朝廷对北辽和西夏采取割地、进贡的屈辱求和政策,词人因此写下该词。

②塞垣:边防城池。

③戛:敲击。

④青冢:指昭君墓。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开头写黄昏时狂风呼号,有人带着弓箭骑马深入黑山头。

B.上阕第五至七句写词人远望所见,通过典型意象,描写了悲壮的战斗场面。

C.上阕末尾两句写词人似乎望见了昭君墓,心里波澜起伏,引出下阕内容。

D.这首边塞词风格遒劲,气势豪迈,寓评论于叙述之中,富于艺术感染力。

17.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君子需要广泛的学习来提升自己。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英勇不减当年,希望能为国效力的愿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在现代汉语中,“差一点儿(怎么样)”和“差一点儿没(怎么样)”是两种比较常用的句式,两者表达的意思
有时相同,有时相反,颇有意思。

试看:
①差一点儿摔倒了=差一点儿没摔倒=没摔倒
②差一点儿打破了=差一点儿没打破=没打破
③差一点儿淹死了=差一点儿没淹死=没淹死
④差一点儿及格了(没及格)≠差一点儿没及格(及格了)
⑤差一点儿中奖了(没中奖)≠差一点儿没中奖(中奖了)
⑥差一点儿当选了(没当选)≠差一点儿没当选(当选了)
(1)仿照上面样式,把“错过”一词纳入“差一点儿”和“差一点儿没”句式中,并写出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2)根据上举例句,归纳“差一点儿”和“差一点儿没”两种句式的表意规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兴仁凤凰中学的开学报到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精神”是青年第一代领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是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是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伟大责任;是无数青年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忍品格,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于批判……
请以“青年精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将传统道德中的勇德推向顶峰”不合文意,根据原文第一段的表述,应该为“使--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

B项,“首次出现的标志”理解错误。

从原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看,孔子关于“勇”的命题是让“勇”“正式成为”中国道德伦理的内容,并不是“首次出现”。

C项,“国人从‘心’的角度来审视‘勇’”以偏概全。

原文说“国人论勇,多从心论”“ 一旦我们肯定了心的‘形上超越性’,我们实际上也就肯定了真正的勇。

勇一如心,同样具有‘形上超越性’”,由此可以推知,选项中“是从‘心’的角度来审视”表述不准确。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