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司汤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外省小城维立埃尔当家庭教师时期锯木厂主之子于连索雷尔于连的老师西朗神父市长德雷纳尔一家贫民所长哇列诺耶稣会教士玛斯隆省城贝尚松神学院学习时期于连索雷尔神学院院长彼拉神父副院长耶稣会教士卡斯塔内德代理主教福力列省城贝尚松在巴黎侯爵府当秘书时期于连索雷尔德拉莫尔侯爵侯爵小姐玛蒂尔德枪击德雷纳尔夫人的教堂入口在贝尚松监狱时期于连索雷尔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小姐司汤达的小说被为政治小说
二、司汤达的思想
2、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属于18世纪启 蒙思想,歌颂自由、平等、民主。
他认为“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基本动力”, “人是有权利去追求幸福的,也能够得到 幸福”。“但是他看到了启蒙思想家们看 不到的东西,即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 不允许才华出众的人来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封建王朝复辟的时代,他们会扼杀有才 华的人。
省城贝尚松
副院长耶稣会教士卡斯塔内德
代理主教福力列
2、故事情节
在巴黎侯爵府当秘书时期
于连· 索雷尔 德· 拉莫尔侯爵 侯爵小姐玛蒂尔德
2、故事情节
在贝尚松监狱时期 于连· 索雷尔
德· 雷纳尔夫人
玛蒂尔德小姐
枪击德· 雷纳尔夫人的教堂入口
3、小说的政治倾向
二、司汤达的思想
第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
司汤达认为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在 于虚构。他认为艺术真实指的就是舞台幻 想,戏剧幻想。 他说:“戏剧上的幻想是指一个人真的相 信舞台上发生的事物存在这样一种行为。” (《拉辛与莎士比亚》)
三、《红与黑》(1830)
1、题材来源:一桩谋杀 案。 1827年《法院公报》刊 载了一件谋杀案。人物 原型是青年家庭教师贝 尔泰。
③玛蒂尔德小姐
玛蒂尔德小姐是一个我行我素、敢爱敢恨、行 为乖张的贵族小姐,是自我中心主义者。
所受的教育;环境的平庸;祖先的浪漫爱情。 她对于连的爱情是“脑袋里的爱情” ,属于 虚荣之爱,表现出她的狂热。
于连:“只有使敌人恐惧,敌人才会服从我, 那敌人就不敢再轻视我了…此刻我正在降服一 个魔鬼,正因为是魔鬼,所以必须降服它。”
枪击德· 雷纳尔夫人
3、小说的政治倾向
B、《红与黑》副标题的政治性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 司汤达的解释是:“作者所要描写的,是 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社 会风气。”(《法国文学史》中册)
3、小说的政治倾向
C、小说内容的政治色彩
主人公生活在政治阴谋的漩涡中。 ①崇拜拿破仑是一系列小说的主题。 ②小说有意识地用拿破仑帝国来对照复辟 王朝,揭露复辟时期的反动。 ③揭发批判教会的阴暗、伪善。
欢迎大家欣赏!
第六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节 司汤达

一、作者介绍 二、司汤达的思想 三、《红与黑》 1、题材来源 2、故事情节 3、政治倾向 4、人物塑造 5、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司汤达
一、生平与创作
司汤达(1783— 1842),法国现实 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亨利· 贝尔。司 汤达是贝尔170多 个笔名中最重要的 一个,他以此名传 世。
5、艺术特色
1、传记体小说:个人经历;生活细节;注 重轶事;塑造“英雄”人物。
2、传统心理描写:富有层次感和理性色彩 3、戏剧性结构:以于连生活史为经,以政 治斗争为纬,展示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 活画面。
思考题
1、分析于连形象 。 2、如何看待于连的个人奋斗与出人头地 ?
下 次 再 见
①于连的形象
性格的矛盾复杂性: 无神论者—————扮演虔诚的教徒; 倾向雅各宾党人——参加保皇党阴谋; 民主主义者————装成他鄙视的贵族; 向往高尚道德———装扮成答尔丢夫; 渴望真正爱情———却利用它达到目的。 于连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不仅要同 社会(贵族、资产阶级、教会等)抗争, 而且要同命运(出身、时代等)抗争,还 要同自身抗争。
一、生平与创作
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司汤达“在他那个 多才多艺的时代无疑是心灵最复杂的人物 之一”。他以作家之名流芳百世,但他首 先是社会与人心的观察者;其次又是军人、 官吏、学者和外交家。
一、生平与创作
童年生活的幸与不幸。 1783年出生于法国东 南小城格勒诺布尔市一 个律师家庭。反感父亲, 敬爱母亲和外祖父,接 受共和思想,自称“米 兰人”。
谢 谢 欣 赏
文中引言
“谁能猜得到,他脸色如此苍白,如此温柔, 一副女孩儿的容貌,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上 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呢!”
文中引言
“我宁可放弃这一切,也不能沦落到和仆人 一起吃饭的地步。我父亲想强迫我,那我 就去死。”
文中引言
“原来这就是你将获得的肮脏财富啊,而你 只在这种场合跟这样的人一起享用!你可 能会有一个两万法郎的职位,然而当你大 口吃肉的时候,你将禁止可怜的囚徒唱歌; 你举行宴会所用的钱是从他可悲的口粮中 偷来的,你举行宴会时他将更为悲惨!”
法庭自白
②德· 雷纳尔夫人
德· 雷纳尔夫人是一个善良朴素、容貌美丽、 性格动人的贵族女性。
出身贵族而无贵族的坏习气;具有极大的 同情心;不轻浮;深深忏悔,惩罚自己。 复杂的内心世界:爱慕、恐惧、嫉妒、内 疚等。她对于连的爱情是“心坎里的爱 情”,属于热情之爱,表现出她的深沉。
爱慕英雄
巴黎生活(从1821-1830)。他除了短期旅 行外,• 大部分时间住在巴黎。
著作《论爱情》(1822 ),《拉辛与莎士 比亚》(1825),《阿尔芒丝》(阿尔芒 丝与奥克塔夫,1827),《红与黑》 (1830 )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一、生平与创作
出使意大利(1831-1841)。先后出任特里 斯托和西维达-维吉亚领事。
司汤达的小说被为政治小说。
他在《红与黑》里写道:“若是你的人物 不谈政治,那就已经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 你的书也就不再是一面镜子,像你所要求 的了。”他的小说从书名、副标题到小说 内容,都充满政治性。
3、小说的政治倾向
A、《红与黑》书名的政治象征 关于“红”与“黑”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①“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 表复辟时期。 ② “红”象征红军装,“黑”象征教士的 黑袍。 ③ “红”象征于连向德· 雷纳尔夫人开枪, 血染教堂,“黑”象征玛蒂尔德身着黑色丧 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
4、人物形象塑造
①于连的形象
评论家不同的观点:
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 具有民主思想的革命家(以雅各宾党人自 居;崇拜拿破仑;法庭慷慨陈词;玛蒂尔 德哥哥称之革命者。)
虚伪的骗子,卑鄙无耻(反抗既不重创资 产阶级,也不利于人民。)
①于连的形象
个人认为于连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为追求 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个人主义者。 第一,他有平等的要求和出人头地的愿望; 第二,他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孤傲反抗的性格; 第三,他采用“个人主义”的斗争方式,为了 目的而不择手段。
2、故事情节
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于连的四个生活阶段。
在外省小城维立埃尔当家庭教师时期 锯木厂主之子于连· 索雷尔 于连的老师西朗神父 市长德· 雷纳尔一家 贫民所长哇列诺 耶稣会教士玛斯隆
2、故事情节
省城贝尚松神学院学习时期
于连· 索雷尔
神学院院长彼拉神父
①于连的形象
私欲、自尊、心是推动于连行动的三个 重要因素。 套用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 高。若为自尊故,两者皆可抛。
①于连的形象
环境变化,性格变化 维立埃尔市:地位卑下,哇列诺摆阔,愤怒: “赚钱到最悲惨的孤儿弃婴身上去。” ;在 市长家坐最末位置吃饭,愤怒; 贝尚松神学院:深藏思想,压抑个性,不信宗 教,却装扮成虔诚的信徒,成为答尔丢夫; 巴黎侯爵府:得到侯爵赏识,出席秘密会议, 出使英国后:一万法郎;一块领地;一张骠骑 兵军官的委任状;编造德· 拉· 伟业侯爵私生子
一、生平与创作
米兰七年(1814-1821)。1814年波旁王 朝复辟,他定居米兰,走上创作道路。
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塔斯塔兹 传》(1815),美术史名著 《意大利绘画 史》 (1817),游记《罗马、那不勒斯、 佛罗伦萨》(1817 ),第一次使用了司汤 达的笔名。
一、生平与创作
小说《吕西安· 娄万》(《红与白》 1894) 《意大利遗事》(1855)传奇性强,塑造 “意大利性格”,其中《瓦尼娜· 瓦尼尼》 是爱国主义的名篇(彼埃特罗与瓦尼娜)。 《帕尔玛修道院》(1839)题辞:“献给 少数幸福者。”
司汤达对自己作品的预言
“我的作品献给少数幸福的人们”。 “到1880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 “我中了彩票,号码是1935年,到那时候 我会拥有读者 。”
司汤达故居
一、生平与创作
中学教育。1796年进入本城中学读书,因 敬重老师格罗而喜欢数学,他培养了司汤 达对数学的爱好和科学的求实精神。
一、生平与创作
从军生涯(1800-1814)。1800年他在拿 破仑的军事部谋到一个职务。1802-1805年 离队求学。1805重新从军,1812随军进攻 莫斯科。1814年拿破仑失败,被放逐厄尔 巴岛,司汤达脱离军队。
二、司汤达的思想
3、信仰:司汤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神论 者。
“我们原谅上帝,是因为上帝根本不存在”,“我以 为罗马天主教是一切罪恶的源泉”,“贵族和神父是 一切文明的大敌”。梅里美:“他从来不信世上有真 正的信徒;一个神甫和一个保王党对他来说永远是伪 君子。”“他是一个极不信教的人,一个病入膏肓的 唯我主义者,或者说得正确些,是上帝本人的仇 敌,……他否认上帝,恨起他来就像恨一个主子一 样。”
二、司汤达的思想
4、美学思想
主要表现在他的文艺论集《拉辛和莎士比 亚》和《意大利绘画史》中。 首先是唯物的文艺史观。 针对古典主义文学充斥文坛的现状,他提 出了文学要表现自己时代的口号。他明确 提出了和古典主义对立的文艺创作纲领: “十九世纪将以它对人类准确而热烈的描 绘,与过去一切时代的文学区分开来。”
一、生平与创作
逝世。1842.3.22日 司汤达因中风去世。 遗体安葬在蒙马特尔 公墓。意大利文碑铭:
亨利·贝尔 米兰人 写作过 恋爱过 生活过
二、司汤达的思想
1、政治思想:司汤达始终站在进步的立场 上,代表历史发展的一面。
崇拜拿破仑,憎恨复辟王朝。在意大利期 间,与烧碳党人联系密切。回到法国,积 极参加文艺界反对伪古典主义的斗争。他 对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不满,曾经14次起 过自杀的念头。
于连的心理层次
自尊 自卑 敏感 勇敢 怯懦 坚强 刚毅 自我 意识 善心 真诚 虚伪 向往 自由 反抗 妥协
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勇敢与怯懦的矛盾
①于连的形象
于连是一个自尊、勇敢、真诚、反抗而又 自卑、怯懦、虚伪、妥协的矛盾统一体。
悲剧意义:在复辟时期,一个有进取心的 平民青年,试图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 会,谋求个人幸福,又不愿意厚颜无耻地 讨好主子,最终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局 外人”。这是作者欣赏于连的原因。
文中引言
“‘我真善良’,他对自己说,‘我,一介平 民,居然可怜起一个这种地位的人家 了……我如此艰难地穿越这片充斥着平庸 的灼热沙漠,却要拒绝能够解除我的干渴 的一泓清泉!真的,别这么傻了;在人们 称为生活的这片自私自利的沙漠里,人人 为自己。’”
作者观点
“社会好比一根竹竿,分成若干节。一个人 的伟大事业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阶级更高 的阶级去,而那个阶级则想尽一切办法阻 止他爬上去。”司汤达《自我中心主义者 的回忆》
二、司汤达的思想
第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司汤达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他在 《意大利绘画史》中说过:“文学就是社 会的表现”,他认为“小说应该是一面镜 子”。
他在《阿尔芒斯》前言中说:“作者给读 者举起一面镜子,如果丑陋的人走过镜子 面前,照出丑陋的样子,难道是作者的过 错吗?难道镜子有偏见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