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洛轴困局——管控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洛轴困局——管控难题
在主机行业高速发展和出口需求的带动下,中国轴承市场需求巨大,国内轴承企业已经拥有相当可观的生产规模,在全球同行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目前我国轴承销售额已经位居世界第4。
国内三大轴承生产企业之一的洛阳轴承,无疑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所生产的铁路轴承占到了国内市场的30%。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辉煌之后,洛轴沦落到寻求重组、任人宰割的地步。
洛轴的困局带来两大问题值得反思,其一,洛轴一落千丈的缘由何在?其二,永煤进入洛轴后,在经营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这次合作受到了太多因素的干扰,使得洛轴仍然难以摆脱困境,因而总体而言这次重组并不成功,其中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子公司是一堵墙
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后,设立子公司是必然选择,而给予子公司独立法人资格更可以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分担总公司的管理压力,但如果对子公司缺乏有效控制,则会在母子公司间形成一堵墙,造成信息不畅、管理脱节,给企业带来诸多弊病。
庞大的集团销售处。
洛轴经营业绩的大幅下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子公司管理上的问题重重。
在市场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洛轴在全国设立了30多家销售子公司,而且全部拥有独立法人资格。
更为独特的是,这些销售子公司的直接上级部门为集团销售处,这样的管理结构势必会有很多问题,首先,一个职能部门拥有如此之大的权力,如果缺乏有效约束会给部门管理留下许多隐患;其次,销售处的人员配置和权力范围有限,很难有能力控制这些独立法人;再者,设立销售子公司的初衷之一是提升市场应变能力,而销售处将集团高层和销售子公司之间隔开,信息的双向交流受到很大影响。
不会算账的企业。
洛轴管理结构上的畸形终于在1996年暴露出极大的问题。
在这一年,国内其它地区的轴承企业相继崛起,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了激烈的价格战,轴承价格一降再降,国内各主要轴承企业的业绩普遍下滑。
但对于洛轴这样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说,市场环境的恶化其实并不足以带来致命打击。
给洛轴以重创的,恰恰是其寄予厚望的销售子公司们。
在此之前,子公司以比市场价格平均下浮15%的价格从集团进货,集团以此保证赢利,而子公司则赚取销售差价。
轴承的市场价格下降后,越来越多的子公司开始以低于进价销售产品,以保证销售业绩,集团则自欺欺人地将子公司的蚀本部分计入应收账款,同时库存也被子公司用作人为调整账目的重要科目,以避免账面上资不抵债。
从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怪现象,子公司销售越多则亏损越大,而集团账面
业绩保持良好。
断裂的监控线
监控就像一根将集团和子公司有机连接在一起的线,有效的监控是子公司健康运营的保障,同时也维护了集团的权益。
企业应该时刻保持监控线的牢固,而在洛轴,我们看到的是一根断裂了的监控线。
形同虚设的监控线。
在洛轴,销售业绩一直被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考核指标,而亏损则很少引起足够重视。
对于销售越多亏损越大的现象,集团高层竟然一直视而不见,的确令人费解,可见高层的关注面实在过于狭窄,而缺乏完善的监控制度和有效的监控手段,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洛轴集团设有4个分管销售的副总,6个销售主体单位,相互之间打内战抢订单是家常便饭,一些领导甚至在外开公司,为牟取私利侵蚀企业利益。
洛轴在全国设立了30多个法人实体的子公司,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子公司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坐收坐支现象非常严重。
表面上看,洛轴的财务监控似乎比较健全,包括职能处室自查、洛轴集团财务处检查、洛轴集团审计处审计。
每家子公司每年都会接受1-2次来自集团销售处或集团公司的检查,但检查更多的是走形式主义,在销售形势恶化后,各子公司竟然从来没有从财务处得到关于如何扭亏的反馈意见。
而子公司经理从集团总部得到的指示同样没有扭亏的内容,只是一味的多卖产品,多回款。
人情高于制度。
由于集团内部管理缺乏规范,管理制度难以落到实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情高于制度,"厂规不如文件、文件不如会议纪要、会议纪要不如领导意见"成为人尽皆知的口头禅。
个别领导乱开条子造成大量资产流失,例如子公司每年平均可以按回款提留4.5%,作为日常开支,但只要跟"上面"关系好,可以得到高达5.8%的提留,关系不好的话只能是3%,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风险防范网漏洞百出。
企业要想有效规避风险,必须建立起一张风险防范网,提高企业的安全系数。
洛轴在经营上屡屡陷入危机,就是因为这张风险防范网早已漏洞百出。
洛轴早在1991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主要是因为管理者知识老化,经营决策失误连连:收购了产品老化的小企业,大规模招人,挪用技改资金,投资低端领域,放弃上市机会,等等。
因为缺乏决策风险防范机制,基本上都是老总一个人说了算,致使企业迅速走向衰败。
洛轴的财务管理同样如此,截止到2004年下半年,洛轴账面总资产32亿元,负债高达24亿元,有10亿元的应收账款,其中近8亿多元找不到债主,成为死呆账。
而在销售危机开始
爆发时,洛轴也未能及时发现子公司的回款问题,反而继续增加销售指标,问题暴露后,又将亏损下放到子公司账面上,增加集团的账面利润以获得贷款。
永煤重组洛轴的教训
2004年,问题重重的洛轴面临破产,在政府的牵头下,永煤对罗周进行重组,双方合资成立了LYC公司,使洛轴的经营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然而事情并非人们所期盼的那样一帆风顺,到了2006年,洛轴再次启动重组进程,并与舍弗勒签订重组协议,虽然最终在政府干预下仍决定维持与永煤的合作,但永煤对洛轴的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可见一斑。
经营大获成功。
在与洛轴的合资中,永煤出资2.5亿元现金占67.5%的股份,同时注入2亿多元流动资金以保证尽快启动生产。
由于有了资金的注入,新公司三个月就恢复了生产,并且仅仅过了一年时间,LYC公司就实现利润3700万元,年销售收入、单月产出、单月回款等都创下历史最好水平,LYC职工收入也几乎翻了一番。
在LYC下属的精密、大型、特大型、铁路四个轴承厂,生产经营形势都是全所未有的好,产品供不应求,销售收入稳步上升。
LYC重新确立了市场地位,许多人认定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重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永煤面临着更多经营以外的问题。
资产问题难以解决。
按重组协议,洛轴应将80%的主业实物资产移交给新组建的LYC公司,但由于债务问题,洛阳国资委、洛轴集团早已失去了对洛轴资产的控制权,因而洛轴根本无法完成资产移交,这标志着洛轴重组事实上已经搁浅。
在并购中,资产问题直接关系到并购双方的股权分配和实际控制,因而至关重要,往往是并购的第一要务。
洛轴重组最终因为产权问题不了了之,永煤在洛轴并购中之所以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政府的拉郎配固然是一方面原因,自身的舍本逐末也是重要原因。
生产经营虽然重要,但只是并购中的第二层面,或者说是后续的内容,在这方面,永煤尽管做得很好,但只是做了无用功。
重组困难重重。
除了以上问题,洛轴重组中还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首先是品牌问题,由于生产重组没有到位,洛轴集团仍然沿用LYC品牌,在市场上与LYC公司竞争,甚至相互压价,对LYC 公司的经营造成了冲击。
其次是政府主导,洛轴是特大型国有企业,由洛阳国资委、河南国资委共同管理,而永煤是省属企业,政府对其也有相当影响力,在洛轴重组过程中,政府部门几乎是一手包办,使得重组中不规范的行为屡屡发生。
最耐人寻味的是洛轴在与永煤的合作没有下文的情况下,又与
舍弗勒签订重组协议,并引来多达7家企业参与竞购,着实热闹了一番,最终却仍然由永煤接盘,整个并购如同儿戏,行政干预的味道不可谓不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