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巢湖市柘皋中学2017-2018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依族民居
杨三山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百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
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
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
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奠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
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都分上、中、下三层。
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
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
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
火塘
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
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有四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四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
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
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
堂屋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
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轻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
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
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6期,有删改)
1. 下列对“布依族民居”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布依族民居有干栏式木楼民居和石板房两种,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建筑,是已经发展成熟的木楼、石板房民居了。
B. 布依族民居中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与其他民居的建筑布局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C. 布依族传统民居室内呈“H”型,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D. 布依族民居中厨房布局形式从火塘逐步发展而来,布依族厨房是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的见证。
2.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 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这种现象与他们在聚集地收集到的建筑原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 布依族源于先秦的百越人,百越人至少在7000年前就有类似于后来的干栏式建筑的民居,同期的考古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C. 布依族民居的样式、结构特征与他们是农耕民族、农业生产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的思想信仰、生活习俗相关。
D. 布依族整个家庭的中心就是堂屋,堂屋的后面一般是卧室。
布依族的家具都是木制的,格调都十分古雅。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布依族民居的房顶因为借鉴了汉文化的内容,所以样式除了本民族的悬山式、歇山顶和重檐外,还有汉民族的硬山式。
B. 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层,并且每层的功能不同,比如最上层作为粮仓、放置农具等。
C. 火塘的位置因为布依族房屋建筑的不同而不同,如平地楼的火塘一般在一楼,主要用来烧饭、煮菜、烤火、熏制腊肉。
D. “四大落雁”指布依族民居中堂屋的4根穿枋,它的上面供奉着家神,年节的祭祀是希望祖先保佑家人幸福。
【答案】1. B 2. A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先从文章中找到与“布依族民居”相关的语段,然后再将选项带入并仔细辨识其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
B项,见文中第三段“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原文中只列举了几种建筑,而其它类型的未必就有很大差别,另外原文说的是建筑类型,而选项说的是建筑布局。
所以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意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可运用排除法。
A项,题干“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属无中生有,从一二段可得知不同地区的布依族民居有些是相同的,另外文中没有原材料决定民居样式的信息。
所以选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文章论述的观点来分析选项是否符合文意,B项,参考原文最后一段“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C与原文倒数第四段表达不一致,D“它的上面”是指“堂屋正中的墙上面”,而不是4根穿枋的上面。
所以选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
而弥.存也。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
..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于事
矣,不见于言.可也。
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
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
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
..见称于人。
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逾远而弥.存也弥:更加
B. 不见于言.可也言:著作
C. 稍稍
..见称于人稍稍:渐渐 D.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摧: 挫败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草木鸟兽之.为物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 是三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能不朽而存也师者,所以
C. 而.散亡磨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 亦因.以自警焉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 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
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 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可知“立言”是不能依靠的。
D. 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告诫徐无党注重反省,自我修为。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2)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3)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答案】4. A 5. A 6. D
7. (1)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
(2)现今追求学问的人,没有谁不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一辈子辛劳,全部的功夫只用在著述文字方面,都是可悲的了!(3)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
【解析】
4. 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弥:长久。
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项“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所以”,连词,表原因;介词,表方式。
C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D项“因”,连词,因此;动词,沿袭。
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更告诫徐无党注重反省”表述不正确,文章结尾句“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表明也用此文自警。
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群居”“愚人”
“莫”“尽心”“文字”,“其”“水”“山”。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
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
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
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
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
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
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
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
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
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
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
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
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
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
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
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
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
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
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8.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二联。
9. 结合全诗分析“微吟寄短愁”的“愁”的内涵。
【答案】8. 第二联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描写了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
“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9. 一愁羁迟途中,漂泊孤苦,孤独悲凉,从“日已暮”“何处可维舟”“孤灯”“一雁”可以看出;二愁背井离乡,欲归不得,思念家乡,从“离心”“乡梦”可以看出;三愁各般愁绪萦绕心头,难以驱散,“剪不断,理还乱”的苦痛之情,从“问”“微吟”“寄”看出。
【解析】
8.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首先了解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即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表达角度可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第二联要抓住一个明显的特点来赏析,即六个名词性意象:树、孤灯、雨、风、雁、秋。
可从融情于景或者借景生情的角度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情感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来分析。
首先从颈联和尾联入手,因为这是交代故事中心和诗人主观感受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首即事叙情,借景抒情的诗篇都不例外。
而“乡梦”“短愁”一乡一愁,清晰无误的显示着此乃“思乡之愁”;再看“离心”,这分明是一份离别之情。
离开谁?当然是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别愁情绪;继看“孤灯”与“一雁”,这一组数量上的修饰,可谓是将形单影吊描绘得淋漓尽致。
“短愁”应是那种萦绕心间,难以驱散、排解的愁情,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却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愁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②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 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
④ 贾谊在《过秦论》中深刻指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就是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⑤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⑥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1). 连峰去天不盈尺 (2). 舞榭歌台 (3). 隔叶黄鹂空好音 (4).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④属于前者,其他属于前者。
理解性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盈”“榭”“隔”“鹂”“攻”“至”“者”。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
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
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
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
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
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
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
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
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
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
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
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
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
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
从来没有
人敢在这里游水。
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
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
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
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
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
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
有一次一只装
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
船碎了,人掉在水里。
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
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
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
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
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
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
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
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
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
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
淹死会水的。
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
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
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
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
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
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
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
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
我有急用。
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
就这一下。
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
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
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
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
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
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
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
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
陈五奶奶
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
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
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
11. 文章以“陈泥鳅”为题,第一段介绍“黑屁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 按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
(要求:从修辞方法角度)
(2)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
(要求:从描写手法角度)
13. 请结合文中“他也好义,也好利”这句话,简要分析陈泥鳅这一人物形象。
14. 像陈泥鳅这样身怀绝技,“一辈子没少挣钱”的人,却过着“不娶老婆”“不置产业”的生活,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加以探究。
【答案】11. ①结构上,“黑屁股”引出了对救生船的介绍,为后文主人公陈泥鳅的出场做了铺垫;
②内容上,点明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12. (1)比喻,写出水声大,水势急,侧面烘托出陈泥鳅水性好,技艺高。
(2)细节描写,写出孩子病情危急,陈五奶奶心中的焦急,侧面烘托出陈泥鳅好义的特点,也与上文“我有急用”相照应。
13. ①敬老爱幼,扶危济困:他经常在风浪中救助溺水之人,不取酬劳,暗中接济一些孤寡老人,却不事声张。
②自由散漫,没有多少人生追求:“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喝酒赌钱,不置产业。
14. ①作者对以陈泥鳅为代表的劳动者怀有同情与忧虑之情。
陈泥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有绝技,思想里总离不开“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的威胁,他对人生与未来有着担忧与焦虑。
②作者表达了对淳朴的民风民俗,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怀念之情。
泥鳅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但无论是救助溺水之人,抑或捞取尸首,无论喝酒,抑或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