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中图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件:第2章 章末小结与测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导航
水源条件好的地区植被生长 植被覆盖率影响河流含沙量、
水文 好;洋流通过影响气候再影响 径流的稳定性和季节变化、年
植被
际变化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影
土壤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
响植被生长
栏目导航
3.常见植物有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常绿植物并非不落叶,只 是当它的新叶长出时,老叶开始凋落,故四季常青。下图示意我国 某地两种树种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据此完成(1)~(2)题。
栏目导航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 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 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③四川盆地
栏目导航
4.大气的热力作用与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
树荫下、房间里无阳光仍然明亮 日出之前天已亮,日落之后天不黑 晴朗的天空蔚蓝色,阴沉的天空灰白色 空气质量较差时,晴朗的天空呈灰白色
栏目导航
(1)甲树种广泛分布区所属地区可能为( )
A.东南丘陵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造成乙树种春季凋落量较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风力较大
B.气温回升
C.日照强烈
D.降水稀少
栏目导航
(1)C (2)B [第(1)题,图中显示甲树种在秋季凋落物数量明显 增多,说明该地植被为落叶植物,应位于四地中的华北平原。第(2) 题,乙树种春季凋落量较多,说明春季气温回升后,新叶长出,老 叶开始凋落。]
栏目导航
3.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 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 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 )
A.①
B.②
C.③
D.④
栏目导航
(1)C (2)A (3)B [第(1)题,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 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C 对。 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 错。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流具有 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乙河,B 错。 是乙河袭夺甲河,D 错。第(2)题,M 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 袭夺,导致上游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河道两侧岩 体崩塌,与泥沙堆积较强无关,B 错。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河
栏目导航
1.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 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直到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 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 (3)题。
栏目导航
(1)甲、乙两河 ( )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栏目导航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 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 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 论哪个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 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 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冬天阴沉的黑夜不太冷
热力作用 散射作用 散射作用 散射作用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保温作用
栏目导航
2.右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拍摄的
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
色的塑料膜或者透明玻璃。据此回答(1)~(2)
题。
(1)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持续的伏旱
栏目导航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栏目导航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 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 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栏目导航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 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栏目导航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 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 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栏目导航
3.外力作用的几点规律 (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所以 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易接受沉积。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 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都以侵蚀作用 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携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栏目导航
道变窄,C 中因果关系倒置,C 错。地转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 D 错。第(3)题,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 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 水量减小,河道变窄。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是②河段。]
栏目导航
大气受热
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要素的作用
山区植被比平原地区丰富;山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外力作用
地形 地的阳坡和迎风坡植被比阴坡 小,不利于外力作用地貌的形
和背风坡稠密
成
不同气候条件形成的植被类型 植被可降低气温年较差和日较
气候
不同
差,增加湿度
作用类型 作用对象 集中表现时段
作用过程
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夜间
大气逆辐射
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白天
反射、吸收等
栏目导航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状况的差异影响大 气受热过程,进而影响气温状况。
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 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 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比如,对太阳辐射的 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栏目导航
(2)M 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 )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地转偏向力作用导致堆积严重
栏目导航
(3)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
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依据该观点,图中哪个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章末小结与测评
知识整合 构 网络
栏目导航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 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①特征 ②喀斯特地貌 ③高层大气 ④与人类的关系 ⑤大地暖大气 ⑥吸收作用
⑦削弱作用 ⑧摩擦力 ⑨海陆间循环 ⑩进行物质迁移 ⑪温度 ⑫潜艇航行
C.连续的霜冻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栏目导航
(2)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加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栏目导航
(1)B (2)D [第(1)题,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黑色尼龙网有削 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段上海可能是持续的伏旱天气。尼龙 网不能防雨;防御霜冻天气应用白色的塑料膜或透明玻璃。第(2)题,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 蒸腾。这样做不能增加地面辐射。伏旱时夜间温度较高,没有必要 提高温度或担心低温。]
1.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1)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 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含量大,对 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 程影响的典型表现。
栏目导航
(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
的影响。昼、夜云层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很大,可用下表比较。
⑬亚热带植被 ⑭分布 ⑮矿物质 ⑯生物 ⑰地形
栏目导航
[学思心得]
栏目导航
专题整合 巧 归纳
栏目导航
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 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 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形谷、冰碛丘 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
栏目导航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 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进行。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 天气状况
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 地势高低 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 性质 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