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医学2016年7月第37卷第7期• 1647 •
显著关系。

见表1。

2.2两组患者快速眠动期多导睡眠图诊断指标:客观的睡眠
监测结果表明,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的患者都有轻微的异
常运动动作,仅有3例有暴力动作。

两组患者快速眼动期下颌
位相性肌电活动密度和快速眼动期肌肉弛缓现象消失比例比
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1),即REM期下颌位相性肌
电活动密度和REM期肌肉她缓现象消失比例对睡眠行为障碍
的判断有显著影响。

见表2。

表1两组患者快速眼动期行为障碍情况(例)
组别例数
有快速眼动期
行为障碍的人数
快速眼动期睡眠
行为障碍比例(%)
观察组503774对照组502142 /值
69.57 P值<0. 01表2两组患者快速眠动期多导睡眠图诊断指标G ± s,% )
组别例数快速眠动期下颌位
相性肌电活动密度
快速眠动期肌肉弛缓
现象消失比例
观察组3716. 7 ±12. 851.1 ±15.8
对照组21 2. 6 ±2. 3 1.4 ±1.2
P值<0.01<0. 01
3讨论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主要出现在进人睡眠90 min以后的快速眼动睡眠期。

临床表现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弛 缓消失的时候,面部和肢体不自主地运动,时常伴着梦语。

面 部肢体的不自主运动的行为复杂,被认为与梦境相关,其动作 幅度猛烈,且都较为粗暴,如拳打脚踢、翻滚等,容易对患者本 身及同床者造成伤害,影响到生活质量。

绝大多数的帕金森病 患者都存在着睡眠行为障碍的问题,其中又以老年人群为主要 受害人群。

随着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 行为障碍发生率显著提高,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快速 眼动期的睡眠行为障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对其研 究有着重要的意义[5_7]。

快速眼动期的睡眠行为障碍随着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其患病率呈现增加的趋势,同步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加以临 床病史的辅助可以有效地提高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疾病 的诊断准确性,国际睡眠障碍协会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 RBD 的建议诊断检测标准,除去发生与梦境相关的肢体自发性运动 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各项内容中的一项:①伤害性或潜在伤害 性的睡眠行为;②梦境生动,表现梦内容的行为;③睡眠中的动 作破坏了睡眠的连续性。

从表1可以看出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行为障碍比例高于 正常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01),可以认为帕金森病与
睡眠行为障碍有直接关系;而表2看出同样有睡眠行为障碍的 患者中,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快速眠动期下颌位相性肌电活动 密度和快速眠动期肌肉她缓现象消失比例都更高,睡眠质量更 差。

从上述结果分析可以推断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与突 触核蛋白病有显著关系。

有学者推测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 碍可能是突触核蛋白病的症状之一,有机会成为预测诊断突触 核蛋白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突触核蛋白病常见于老年人群,机 体功能衰弱,且神经元的病变是不可逆的。

如果发现时间迟, 很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如果睡眠行为障碍最终被证实可 以预测突触核蛋白病,将对有效地发现和控制突触核蛋白病有 相当重要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刘姝,苏庆杰,黄如萍,等.帕金森病伴发快速眼动期 睡眠行为障碍的相关性研究[】].疑难病杂志,2015,14(7): 689.
[2]秦朝晖,陈彪,张丽燕.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关生 活质量[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2(8) :514.
[3]郝红琳,刘秀琴,黄颜,等.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 与突触核蛋白病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8): 572.
[4]余舒扬,罗巍.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与a-突触核 蛋白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13) :931. [5]蒋利萍.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特点分析[J].中国实 用医药,2015,10(1) :93.
[6]肖倩,赵永波.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6) :474.
[7]孙爽,赵丽波.93例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 征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8) :64.
[收稿日期:2〇15-10-19编校:陈伟/郑英善]
研究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效果
袁以刚,王刚,黎海涛(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北荆门431800)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患者102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

其中观察组为病发后7 h内予以手术治疗,对
照组为病发7 h~3 d内予以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 12% (48/ 51),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 35% (42/5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在7h以内对基底节内
侧型脑出血进行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神经缺损评分,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较
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手术时机;临床疗效
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具有很高的致 旦发作该病,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残、致死风险,是导致脑出血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

一手术治疗是临床主要治疗手段,而抓准手术时间对提高患者存
• 1648 •吉林医学2016年7月第37卷第7期
活率、快速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为探讨不 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效果,本研究随机抽取 2014年3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患 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4年3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 的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Glasgow评分
分类:6 ~8分40例,9 ~ 12分43例,13 ~ 15分19例,采用单双 数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

其中观察组 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47 ~74岁,平均(53. 5 ±2. 6)岁;对照 组中有男33例,女28例,年龄47 ~76岁,平均(53.8 ±2.1)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 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为病发后7 h内予以手术治疗,对照组为病 发7 h~3 d内予以手术治疗,均对其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 术,具体治疗步骤如下:头皮局部麻醉后,于患者的颞部开3 cm x3 cm左右的小骨窗,可选择皮质直切口或者翼点侧裂人路,咬开患者骨窗、打开鼓膜后,在患者颞上回沿着脑沟横切一口,在显微镜下分离外侧裂至岛叶的部分后,切开岛叶皮质,分离 是应避免伤及脑部功能区及血管,然后采取电凝止血,并彻底 清除基底节区的血肿,将弓丨流管置人血肿腔进行引流。

1.3观察指标:①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神 经功能缺损评分。

②根据Spkzer生活质量指数对患者的生活 质量进行评估,分数在〇~ 10分之间,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 越优。

1.4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致残程度为〇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 ~ 89% ,致 残程度为I~11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 ~45%;无 效:不满足上述条件。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P<〇.〇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缺损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〇.05)。

表1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比较(王±5)
组别例数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
观察组519. 95 ±2. 34 4. 81 ±1.027.43 ±1. 17
对照组5115. 74 ±2. 93 2. 13 ±0. 76 5. 26 ±7. 5
/值
15. 30111.437 6. 043
P值<0. 05<0. 05<0. 05
表2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例(%)]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51 21(41.18) 16(31. 37) 10(19. 61) 3(5.88) 48(94.12)对比组 51 10(19.61) 13(25.49) 19(37.25 ) 9(17.65 ) 42(82.35) 尤2值 4. 94
P 值 <0.052.2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 12% (48/ 51),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 35% (42/51),比较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〇.〇5)。

3讨论
基底节区为脑出血出血多发部位,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主 要是因高血压引起的患者脑实质出血,发病急骤且病情往往十 分严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致残、致死风险。

由于现代人的生 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脑血管出血性疾病发病率呈现出日益 增长的趋势,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高血压中,高血压基底节脑 出血的发病率近达80% [3],由此可看出该疾病在人群中的威胁 性。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时期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往往扩 展迅速,脑水肿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同时会伤及到其区域周围 的神经细胞,并且吸收期的血肿会产生凝血酶等毒素物质进而 对神经细胞构成进一步的损伤[4]。

因此,及时清除血肿,有助 于保护脑组织,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具有重要 的治疗意义,如果患者达到手术的要求,就应及时采取有效的 治疗,这是因为在发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能够将脑组织的损伤 降低到最小,快速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 的神经缺损评分为(9. 95 ±2. 3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5.74 ± 2.93)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观察组患者
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分别为(4.81 ±1.02)分、(7.43 ± 1.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 ±0.76)分、(5.26 ±7.5)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〇.05)。

这是由于患者在发病第 1天内多数都呈昏迷状态,手术会带来较大的风险,而3d后由 于颅内压增高以及并发症等其他原因也不宜进行手术。

患者 在疾病发作的30 m in内会发生颅内血肿,持续出血至1 ~2h 会进人到出血高峰,在3 h内血肿周围一般不会有新血肿形成,在6 h内脑组织会逐步坏死,而在7h时则是患者的血压及呼吸 等生命体征达到相对稳定的时刻,存活可能性较大[5]。

要在6 h内彻底抽吸出血肿对医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防止二 次出血,相对来说在发病6 ~7 h内米取手术是值得米纳的。

本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 12% (48/51),明显 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35% (42/5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〇.〇5)。

综上所述,在7 h内对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进行手术治疗 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神经缺损评分,促进生活自 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4参考文献
[1]于葵.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疗效 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 :169,172.
[2]黄剑,魏长新,陈苑新,等.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 内侧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6(1) :75.
[3]德玉钊.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效果 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 :440.
[4]彭渊.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效果 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9) :71.
[5]宋广福,杨宏伟,遇常红,等.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 内侧型脑出血患者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 (19) :5590,
[收稿日期:2015 - 08 -18编校:王丽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