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
日夜之所息,雨。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
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
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
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
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
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来。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
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
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
味道却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
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
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晏子这里所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讲的正是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之大。

墨子有一篇《所染》的文章更是详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

染料不
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

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

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
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

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
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

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
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
傅公夷、蔡公谷所染。

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

凡是提起天下
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晋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庄王被孙叔敖、沈尹茎所染,吴王
阖闾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句践被范蠡、文种所染。

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霸
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孙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摇被知国、张武所染,中山尚被魏义、偃长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礼所染。

这六位君主因为所染不当,所以国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庙毁灭,子孙灭绝,君臣离散,百姓逃亡。

凡是提起天下贪暴苛刻的人,必定称这六君。

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够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

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得当。

所以善于做国君的,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

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屈辱。

上述这六位国君,并非不重视他们的国家、爱惜他们的身体,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治国要领的缘故。

所谓不知道治国要领,即是所染不得当。

不仅国家有染,士也有“染”。

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即属此类朋友。

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人即属此类朋友。

《诗》上说:“选好染料。

”所谓选好染料,正是这个意思。

《孔子家语·六本》中更是形象比喻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人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除了要注意选择好自己所处的环境外,更多的时候还要练就一种在外在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境下在染不染的定力。

全力在存养上下功夫,你存养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人的本性重在守护,澄明,守护好了,澄明好了,即自有圣贤气象,正如孟子所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su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

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孔子先生云“操则存,舍则亡”,这就是“存心养性”;又云“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存心养性好了,修到最后就是“尽心知性”。

《孟子·尽心上》中接着就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到这个时候,即抵至生命的最从容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传习录》中,澄问“操存舍亡”章。

先生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

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

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

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

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

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

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

”又
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因为它长在大都市的郊外,老用斧子去砍伐,还能够茂盛吗?当然,它日日夜夜在生长着,雨水露珠在滋润着,不是没有新条嫩芽生长出来,但紧跟着就放羊牧牛,所以变成那样光秃秃了。

人们看见那光秃秃的样子,便以为这山不曾有过大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某些人身上,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之所以丧失他的良心,也正像斧子对于树木一般,天天去砍伐它,能够茂盛吗?他在白天黑夜里发出来的善心,他在天刚亮时呼吸到的清明之气,那时节他心里的好恶跟一般人相近的,可是一到第二天白昼,有人拉他下水,周围的环境也坏,他的所作所为又把它消灭了。

反复地消灭,那么,他夜里产生出的善念自然不能存在;夜里产生出的善念不能存在,便和禽兽差不离了。

别人看到他简直是禽兽,便以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本质。

这难道也是这些人的本性吗?所以,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东西不生长;失掉滋养,没有东西不消亡。

孔子说过:'涵养它,就有,放弃它,就无;出出进进不定时,没人知它哪里住。

’这是指人心而说的吧?”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