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居民打造幸福家园——记吉林市船营区黄旗街道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王英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楼保暖穿新衣,胡同拓宽路整齐。
安装崭新电子门,庭院花香树翠绿。
温柔灯光夜安全,重做防水不漏雨。
书记关爱百姓事,家园亮丽感谢你。
这是记者在吉林市船营区黄旗街道家园社区柴南小区3号楼居民、71岁的老党员房泽奎家中抄录的一首诗。
2012年7月,在“暖房子”和“环境整治”工程完工后,房泽奎老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上面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满着幸福感和自豪感。
诗中不仅描绘了小区环境的六大变化,更表达了小区居民对各级领导干部关爱百姓的感激之情。
百姓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自从2008年来到家园社区担任党委书记兼主任,王英艳就把社区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把社区居民当作自己的亲人,尽心竭力地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谋利造福。
为了改变社区的面貌,为了给社区居民创造幸福的生活,她一直在不懈地努力、无私地奉献着,社区居民称她是“我们的贴心书记”。
变化
家园社区位于吉林市区西部,在城市建设扩展之前,基本上属于城乡结合部。
这是一个由25栋老旧楼房、2700户居民组成的社区,社区内没有一个全封闭的小区,管理难度很大。
其中有着多年历史的柴南小区共有13栋楼,环境脏乱差,雨天道路泥泞,楼道的门窗或破损或丢失。
“柴南小区和农村差不多,能对付吃、对付住就不错了”,这里的居民曾经无奈地说。
“让老百姓住得舒心,让家园社区名副其实,真正成为居民的幸福家园!”这是王英艳来到家园社区工作后为自己定下的“远大目标”。
可是,硬件建设谈何容易,她一方面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小打小闹”地整治环境卫生,一方面寻找着机会。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2012年初,王英艳到市里参加一个座谈会,在发言时谈到了自己在服务居民、社区建设上的想法,引起了与会领导的重视。
3月16日,吉林市委书记张晓霈来到家园社区,在考察了社区的各项工作后,关心地询问社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王英艳脱口而出:“暖房子、小区环境整治!”
不久,在市委领导的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家园社区共有17栋居民楼“挤”进了当年的“暖房子”工程计划,消息传来,社区居民奔走相告。
工程开工后,居民们主动拆除障碍物,配合施工。
王英艳每天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到
施工现场看看,关注工程进度和质量。
居民们见了她,都围住她说些感谢的话,她总是说:“要谢就谢党和政府吧,市里的民生工程给了咱机会。
”
巧向政策借东风,社区旧貌换新颜。
经过了“暖房子”改造和小区环境整治,如今的家园社区环境美了,居民乐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百姓住得舒服了,觉得生活有奔头了。
特别是柴南小区变化最大,不仅百分之百实现了硬覆盖,还为居民新开辟了3处户外健身场所。
在小区居住了15年的老党员房泽奎高兴地写诗赞美小区的变化,还代表社区居民给市委书记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同样巧借东风,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家园社区只用3个月就建成了536平方米的新办公楼,从平房里搬了出来,为居民服务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回顾2012年,王英艳对记者说:“这一年我们社区变化最大,百姓得实惠最多,我们社区的干部最累,但成就感也最强。
”这一年,家园社区党委被省委命名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王
为居民打造幸福家园
——记吉林市船营区黄旗街道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王英艳
■本刊记者
邓九冬
22
英艳被吉林市委命名为“全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服务
“越是条件落后的社区,越需要给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王英艳刚到家园社区的时候,就确定了这样的工作思路和原则。
作为一个由老旧楼房组成的社区,家园社区的居民存在着“三多”现象,即老弱病残多、下岗职工多、自主就业者多,其中下岗职工家庭占总户数的60%。
曾经的下岗经历,让王英艳切身体会到工作岗位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她利用社区这个平台,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帮助那些有就业需求的居民实现就业。
社区里有两名党员自主创业,开办了两家小企业,王英艳多次上门走访,宣传创业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这两名党员企业家和她成了朋友,向她承诺,只要是社区介绍的人员就保证安置。
平时,王英艳还留心搜集单位用工情况,居民有就业需求找到她,她就热情帮助联系,只要不挑不拣,保证3天上岗。
几年来,她为30多名下岗职工联系到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因为她掌握的信息多,待人又热情,俨然成了义务中介,社区居民有需要找保姆、钟点工的,也请她帮忙。
她从不推辞,尽力让群众满意。
近年来,吉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帮扶弱势群体的政策。
白天在社区事情多、工作忙,王英艳就在下班后把文件拿回家里仔细研读,并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力争把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她常对社区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中多挨点累,居民就能多得实惠。
”
社区内有一名未婚的中年男性居民,原来靠打工维持生活,突然患脑血栓造成偏瘫,丧失了劳动能力。
王英艳到他家走访后,按照规定积极为他申请和办理了低保。
第一次低保金批下来是每月210元,王英艳根据自己掌握的政策,觉得这对于一个独居的病人来说,这个
标准低了些。
她向区低保中心、街道民
政科反映了该居民的情况,经上级主管
部门入户走访,最终把低保金调整到了
最高额300元,并给予了分类施保和慢
性病的救助。
这位居民感动地说:“王书
记,你为了我这个病人受累了,我没法谢
你呀!”王英艳说:“别谢我,这是党和政
府的好政策,你应该享受到。
”此后,王英
艳考虑到他一个人居住,便经常打电话
或上门走访关心他的生活状况。
在她的
带动下,家园社区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到
辖区走访,认真做好困难群众、困难党员
的摸底排查工作,让他们享受到政策的
阳光。
目前,家园社区已有66名困难居
民得到了“吉林市城区城市低保困难家
庭再保障政策”的扶持,有18名困难党
员得到了相应的救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王英艳为社
区居民的付出,让她在群众中赢得了“处
事公正,能干实事”的口碑。
她为社区居
民服务用真心、动真情,不辞辛苦、不怕
麻烦,得到了居民的尊重和信任,居民都
把她当成了主心骨,遇到难事首先会想
到她。
实行网格化管理后,家园社区划
分为7个网格,因为人手少,王英艳还兼
任了网格长,直接为4栋楼的313户居民
提供服务。
她成了社区最忙的人。
创新
48岁的王英艳具有大专文化,曾经
是一家国企的技术人员,17年的工作经
历培养了她良好的素质。
到家园社区工
作后,她坚持在工作中创新。
她说:“只
有创新才能提高服务质量,让社区居民
生活得幸福美好。
”
创建服务型品牌社区。
在服务内容
和目标上,王英艳提出了“便民、助民、安
民、乐民、育民、惠民”的“六为民”工作要
求;在服务机制上,社区推出了首问负责
制、服务预约制、服务代理制等7项便民
服务制度,细化了5大类36项服务内容
和16项工作流程;创新网格管理机制,
建立网格数字信息库,做到了家庭情况、
人员类别等“六清楚”,实现了社区服务
“零距离”、社区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
“全响应”;创新纠纷调解机制,建立以社
区调解委员会为核心,以社区民警、人民
调解员、居民小组长、信访联络员为骨干
的工作网络,实行“三定三包”,使社区矛
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创建流动党员QQ群。
2010年,家
园社区接收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复员
军人档案关系,其中有不少党员和积极
分子。
针对他们常年在外地工作、会使
用电脑的特点,王英艳创建了“家园社区
流动党员QQ群”,上传学习资料,传递
家乡信息,送上节日祝福。
社区居民霍
平是预备党员,常年在外打工,王英艳通
过QQ群提醒他按时交思想汇报,使他
如期转为正式党员。
创建手机“飞信”平台。
今年春节
前,家园社区的低保户们都收到了一条
手机短信,那是社区群发的关于发放新
低保的通知。
家园社区有179户贫困居
民,其中有些残疾人和老年人,以前社区
有事通知他们费时费力。
王英艳在电脑
里装上了“飞信”软件,把困难户的手机
号码输入进去,有事就群发短信,发送和
回复都不产生费用,个别没有回复的再
另行通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王英艳告诉记者,今年社区工作重
点是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利用去年倒出
来的270平方米办公平房,创办家园社
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现正在紧张筹
备中。
同时,探索扩大为民服务范围,正
与辖区内的服务企业联系,为居民提供
“早餐日餐、理发打针、法律援助、代办缴
费”等上门服务,现已设立了8个便民服
务网点。
正聊着,辖区一家大药房的经理敲
门进来,他要与王英艳洽谈印制“爱心帮
扶便民卡”的事宜……
责任编辑/田家山
23
2013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