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牛郎织女(二)》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教材《牛郎织女(二)》小学语文教案设

1.教学目标
1.1文化自信
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感受民间故事所传递的爱情观、家庭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中国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2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讲述故事,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语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且在讲述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1.3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例如,通过分析牛郎织女在故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剖析,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1.4审美创造
引导学生从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感受民间故事的艺术美。

例如,体会故事中对牛郎织女爱情描写的含蓄美,对天庭威严描写的庄严美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根据故事进行改编、续写或者创作相关的绘画作品等。

2.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牛郎织女(二)》讲述了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强行分开后,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最终鹊桥相会的故事。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梳理出牛郎织女从被分开到鹊桥相会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如牛郎披上牛皮追赶织女、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天河隔开两人等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

牛郎的勤劳善良、织女的美丽聪慧以及他们对爱情的执着坚守,还有王母娘娘的专制威严等人物形象特点,需要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具体描写中进行分析归纳。

例如,从牛郎辛勤耕种、细心照顾老牛等行为中可以看出他的勤劳善良;从织女不顾天庭规矩与牛郎结为夫妻可以看出她对爱情的勇敢追求。

2.2教学难点
理解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民间故事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牛郎织女》中的家庭观念、爱情观念以及对封建专制的批判等内涵,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例如,故事中牛郎织女对家庭的坚守,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不放弃彼此,这种家庭观念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体会民间故事的艺术特色。

民间故事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情节的奇幻性、语言的口语化和简洁性等。

让学生理解这些艺术特色,并能在阅读其他民间故事时有所感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例如,故事中牛郎披上牛皮就能飞上天去追赶织女,这种奇幻的情节设定是民间故事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情节设定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方法
3.1情境教学法
在课堂上创设与《牛郎织女(二)》相关的情境,如播放一段表现牛郎织女在天河两岸相望的视频片段,或者展示一些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更直观地感受故事的氛围和情节,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2问题引导法
通过提出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解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分开这一情节时,提问学生“王母娘娘为什么要分开牛郎织女?”“牛郎织女面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反应?”等,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3小组合作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问题。

例如,在分析牛郎织女的人物形象时,每个小组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然后汇总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让他们从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发。

3.4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如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等,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揣摩,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4.教学过程
4.1导入(3分钟)
教师讲述一段简短的与牛郎织女相关的传说故事片段,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牛郎织女的故事,知道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牛郎织女(二)》,看看他们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或者播放一段有关星空、银河的视频,引导学生联想牛郎织女的故事,从而引出新课。

4.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读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牛郎织女的什么事情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大致情节: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王母娘娘强行分开牛郎追赶天河相隔鹊桥相会。

4.3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分析牛郎的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牛郎的段落,如“牛郎每天辛勤地耕种,把老牛照顾得无微不至。

”提问学生:“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牛郎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牛郎勤劳善良的结论。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牛郎在织女被抓走后,他是怎么做的?这又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牛郎披上牛皮追赶织女,这体现了他对织女的深情和勇敢。

分析织女的人物形象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织女的句子,如“织女不顾天庭的规矩,毅然与牛郎结为夫妻。

”提问:“从这里可以看出织女有怎样的性格?”
学生讨论后认为织女勇敢、追求自由和爱情。

教师接着提问:“在被王母娘娘抓走后,织女的表现如何?”
学生回答织女坚决反抗,思念牛郎,这进一步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

分析王母娘娘的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王母娘娘的语句,如“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凡与牛郎成婚,大发雷霆,亲自下凡将织女抓走。

”提问:“王母娘娘的这些行为表明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思考后回答王母娘娘专制、威严,不允许违背天庭规矩。

4.4深入探究,理解文化内涵(10分钟)
教师提问:“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怎样的爱情观和家庭观?”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有的小组可能会说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坚贞不渝爱情的向往,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到家庭的重要性,即使面临困难也要守护家庭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王母娘娘代表着天庭的权威,她对牛郎织女爱情的干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到当时封建等级森严,不同阶层之间的爱情受到极大的限制,但牛郎织女的反抗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4.5体会艺术特色(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奇幻性:“同学们,你们看牛郎披上牛皮就能飞上天去追赶织女,这种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样写使故事更加有趣、吸引人,充满了想象力。

教师接着分析故事语言的口语化:“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口语化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出如“牛郎和织女在一块儿过日子,一儿一女,生活得挺美满。

”这样的句子,体会到口语化的表达让故事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容易被大众接受。

4.6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强调《牛郎织女(二)》这个民间故事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学到对爱情、家庭的正确态度,同时感受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

5.课堂练习
5.1阅读理解题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片段:“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

他披上老牛生前留下的牛皮,用扁担挑着一双儿女就追了上去。

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


问题:
从文中找出描写牛郎心情的词语。

(答案:心急如焚)
牛郎用什么方式追赶织女?(答案:披上老牛生前留下的牛皮,用扁担挑着一双儿女追赶。


王母娘娘是如何阻止牛郎追上织女的?(答案:拔下头上的玉簪,在天空划出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5.2人物形象分析题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牛郎织女爱情的特点。

答案:牛郎织女的爱情坚贞不渝。

牛郎在织女被抓走后,不顾危险追赶;织女在被王母娘娘抓走后,坚决反抗,思念牛郎。

他们即使面临天河相隔的困境,也依然深爱着对方,这种爱情跨越了天庭的规矩和世俗的阻碍,体现了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

5.3文化内涵理解题
《牛郎织女(二)》这个故事反映了哪些传统的文化观念?
答案:这个故事反映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观,牛郎织女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始终坚守对彼此的爱情;体现了家庭观念,他们为了家庭的完整努力抗争;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等级观念,王母娘娘对他们爱情的干涉体现了天庭权威的不可侵犯,但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牛郎织女的反抗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挑战。

6.课后作业
6.1书面作业
让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要求包含人物的性格特点、主要事迹等。

6.2拓展作业
让学生搜集其他中国民间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与《牛郎织女》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点。

6.3实践作业
让学生根据《牛郎织女(二)》的故事内容,制作一幅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故事简介、人物形象、自己的感悟等。

7.教学反思
7.1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深入地投入到故事的学习中。

例如,在导入环节播放的视频,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7.2小组合作法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也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7.3在课堂练习环节,通过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和文化内涵理解等不同类型的题目,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然而,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还需要给予更多的辅导和关注。

7.4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一些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活动,如故事接龙等,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