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第四章

合集下载

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材料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第一节教育测量评价的基本问题一、教育测量评价的含义(一)测量的含义与要素1、测量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就是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2、测量的要素首先,必须依据某些科学原理和法则,发展出合适的量具或制定出科学的测量方案。

其次,必须有意义相对明确的测量单位。

最后,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就需要有一个测量或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参照点。

就广义的测量来讲,参照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的零点,另一种是相对的零点。

●测量的量具、测量的单位和测量的参照点,是测量的三个基本要素或三个基本条件。

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可信,依赖于科学规范的测量程序、有效的测量工具、意义明确的测量单位和测量的参照点。

(二)教育测量的含义与特点1、教育测量的概念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2、教育测量的特点(1)间接性和推断性(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3)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所谓量表或量尺,指的是确定了测量单位和参照点并具有取值系统的测量工具。

在教育测量中,按照标准化程序命制的试卷就是教育测量的一种量表。

●心理学家史蒂文斯根据测量的精确程度,把量表从低级到高级分成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四种水平。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1、评价的含义广义地讲,评价泛指衡量、判断人物或事物的价值。

评价活动的过程是对人物或事物价值进行分析、衡量和判断的过程。

2、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1、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3、教育测验与考试第二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三、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04年出版了闻名于世的论著《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一书,首次较系统地介绍了教育统计方法及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

化学教育学第四章

化学教育学第四章

LOGO
[例4]:根据表 -4的数据求第一题的区分度。 例 :根据表4- 的数据求第一题的区分度 的数据求第一题的区分度。 解: Y p =( =(75+57+73+65+63+73)/6=66.67 + + + + + ) =
Yq =( =(67+56+61+65)/4=62.25 + + + ) =
LOGO
2、标准分数 、
标准分数是将原始分数标准化后所得的分数,又称 分数 分数。 标准分数是将原始分数标准化后所得的分数,又称Z分数。其 计算公式为: 计算公式为:
X − X Z = S
式中X为原始分数, 为原始分数的平均数, 为原始分数的 式中 为原始分数, X为原始分数的平均数,S为原始分数的 为原始分数 标准差。 标准差。 P79 例题 LOGO
LOGO
指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效度 :指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测量的结 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两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两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一)内容效度 :指测验题目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所要测 量的整个内容,也就是内容的代表性。 量的整个内容,也就是内容的代表性。它用测验内容与预 定要测的内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表示。 定要测的内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表示。
2、非标准化测验 : 指测验的编制和实施不按标准程序进行的测 、 验,通常由教师或研究人员自编的、为临时测验所用的简单 通常由教师或研究人员自编的、 测验。 测验。
三、测量的特点 P59
LOGO
第二节
信度、效度、难度、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信度 :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是指测量多次, 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它是指测量多次, 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通常用多次测量的相关系数表示, 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通常用多次测量的相关系数表示,称 之为信度系数。几次测量的相关系数越高,信度越大。 之为信度系数。几次测量的相关系数越高,信度越大。

第四章 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效度

第四章 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效度
– 评分一致性考查法(不同评分者之间评分的一致性程度,即考 查评分者信度)
– 前后测对比法(根据前后两次测验的差异显著性,确定测验的 内容效度)
(二)结构效度的验证方法
• 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量能实际测量出理论上的 构想或心理特性的程度。它的目的在于用心理 学的概念来说明分析测验分数的意义,也就是 说从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就测验的结果加以解释 和探讨。
二列相关
• 适用于两个变量就其实际含义而言是 等距或等比数据,它们服从正态分布,
其中一列人为地划分为两类。
rb
Xp Xq St
pq y
公式 (2-5)
Xp或Xq是二分名称变1量 ”中 或0“ ”相对应的连续平 变均 量数 的
St是该例连续变量量 全值 部的 变标准差。 p是二分称名量表的 中次 一数 种占总次数比 的, q百 =1分 -p。
– 效标效度,也称为效标关联效度,也称为实证 效度
– 验证方法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 体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
– 例:
• 高考成绩预测大学学习成绩 • 能力倾向测验预测工作成效
(三)效标关联效度的估计方法
– 分类:
• 同时效度:测验分数与效标资料的取得约在同一时 间内连续完成,这两种资料的相关系数即为同时效 度
所以可以将效度rxy定义为
潜在真分数方差(
V2)实得分数方差(
2)之比,
x
即:rxy
V2
2 x
2 x
(
2 I
2 E
)
2 x
1
2 I
2 E
( 公式2 3)
2 x
rxx
2 I 2 x
2、效度与信度的关系
根据公式(2-2)和(2-3),可将效度与信度的关 系图解于后:

第一章教育测量导论

第一章教育测量导论

教育测量的特点
5、教育测量的特点:
a、可测性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 皆然,心为甚”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 L . Thorndike)在 1918年提出:“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 美国测量学家麦克尔(A. W. McCaLL)于1923年 提出:“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来测量。
五、评价所参照的标准 1、常模参照测验 2、标准参照测验
测验的类型
六、测验的要求 1、最高作为测验 2、典型行为测验
测验观
错误的测验观: 测验万能论 测验无用论 正确的测验观: 测验这种工具并不完善 测验是决策和研究的辅助工具
测验标准和伦理规范
行业标准:《教育和心理测验标准》,1999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ERA)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美国国家教育测量学会(National Council on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NCME)
什么是心理测验?


C 型.....你擅於与人交往,有令人对你一见锺 情的魅力,恋爱的经验也不少。你对恋人的宽 容,其实是你视体验不同性格的人的一种挑战。 这种恋爱心理,似乎有些过於自信与骄傲,小 心误人误己。 D 型.....虽然你沉溺在完全自我的境界里,但 这也是你的魅力所在,你也意识到自己这一特 长,所以也引以为傲。因此你绝不会与自己性 格相异的人交往,对恋人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委曲求全的事你绝对不屑一顾。

什么是心理测验?


A 型.....你是个坚守常规的人,你不会作有损 伦理之事,更不会发生不伦之恋。你也会要求 你的恋人对你从一而终,所以恋爱中的你是个 心胸异常狭窄的人。试问一个毫无量度的人, 有人会受得了吗? B 型.....你是个不爱发脾气的人,所以很易相 处。你喜欢的恋爱方式是经过时间累积而逐渐 酝酿出来的感情。你能包容恋人的一切,即使 对方做错了事,你也不愿和他争吵。但一味的 忍气吞声,可能会助长对方得寸进尺。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04章在线测试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04章在线测试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04章在线测试《教育测量与评价》第05章在线测试(应为第四章)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同一范围内同类评价对象,必须用同一标准;评价指标、标准、权数和分值的确定要合理合情,评价等级和打分时也要合情合理。

是指(B)A、方向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2、社会对教育的规范要求为依据来确定评价标准,它要求达标过程做到社会规范化,叫做(D)A、效能标准B、职责标准C、科学标准D、社会标准3、各种规章制度,如处罚规定的最低限度是(A)A、必达指标B、期望指标C、变动指标D、最高指标4、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一例关键行为作为评价一种标准,叫做(D)A、积分评语式编写法B、期望评语式编写法C、隶属度式编写法D、行为目标式编写法5、平均数为0点,标准分作为刻度量尺来直观地划分等级的一种评价标准编写法,叫做(C)A、积分评语式编写法B、量表式编写法C、量尺式编写法D、行为目标式编写法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中模型可分为(AD)A、一般模型B、普通模型C、特殊模型D、分类模型2、量化符号中的分数包括(BC)A、标准赋分B、指标赋分C、等级赋分D、特殊赋分3、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造包括(BCD)A、基础B、信度C、效度D、方法4、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可以分为哪些方面(ACD)A、重评信度B、社会信度C、评价者信度D、事实信度5、教育评价的实施分为哪几步(ABC)A、评价的准备工作B、评价的实施C、评价结果处理D、评价的结束工作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由反映评价对象内涵的指标集、评价标准和量化符号构成的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正确错误2、从指标的内涵来分可分为稳定性指标和变动性指标正确错误3、评价过程和结果都要符合客观实际、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称为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原则正确错误4、必达指标是指达标的下限正确错误5、教育评价的等级一般为2~5个等级正确错误。

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第四章

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第四章

第四章形成性测评的内容和方法第一节形成性测评的目标、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一、发展性评价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是国际教育评价的研究热点和基本走向,也是我国新课程所倡导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其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回归教育评价作为价值判断所固有的诊断、导向发展和管理功能,实现教育评价的增值探索。

与传统的学生评价相比,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进行个体内差异评价,即进行纵向比较,与学生自己的过去比较,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而发挥评价对学生个体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2.突出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提倡让教师、学生、同伴、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既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

3.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运用课堂观察、谈话、提问、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为学生的进步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

4.主张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提倡用积极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质,相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发展性评价观在本质上是秉持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之间互动建构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及方法体系。

考评内容要从认知领域转变到涵盖学习结果的更广泛的教育目标领域上来。

教育目标是广泛的、丰富的,但却具有整体性。

课业考评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全面落实教育目标,注重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 简答论述题 历年考题分章节汇总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 简答论述题 历年考题分章节汇总

06231《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简答论述题知识点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1.简述教育测量的特点。

P3 (2015年4月简答、2008年4月简答)①间接性和推断性。

②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③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2.如何理解教育测量的间接性和推断性? P3 (2011年4月简答)物理测量大多是直接性的。

虽然教育测量无一例外地关注到人类自身,但测量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的种种非物质属性。

目前,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外显的行为或通过人对外界的一些刺激作出的反应,对人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思维品质、创造能力、心理素质、情感态度、道德品质等作出间接性的、推断性的测量。

3.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P7 2005年4月简答教育测量是针对教育效果或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予以测量和描述的过程,旨在获得有一定说服力的数量事实,是一种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事实判断。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事物或现象的价值进行系统的调查,在获取足够多的资料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

教育测量为教育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教育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用,并朝着价值判断与释放教育功能的方向拓展。

4.简述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P25 2012年4月简答当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和计划,把教育方案、课程、教学等因素作用于学生身上,需要参照教育目标和计划,对教育效果进行测量评估、价值分析和判断。

所以教育评价在教育系统中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分)教育改革常常以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改革作为突破口。

俗话说“考试是根指挥棒“就是这个意思。

(2分)考试与评价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5.为什么说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必备的知识技能修养? (专业素养和能力)P27 2018年4月论述(1)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2)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需要教师采用教育测量与评价多种方法,以弥补教师非正式观察的不足;(3分)(3)现代教自测量与评价的思想方法对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3分)(4)国外教师教有普遍开设"教育测量与评价”这类课程。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四章tzs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四章tzs
教育测量与评价
四川民族学院教育科学系 田泽森
第四章 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 第一节 测验题目类型与测验功能 • 第二节 测验目标与教育目标 • 第三节 测验蓝图设计与测验编制要领
第一节 测验题目类型与测验功能
选择题
• 客观题
填空题 简答题 是非判断题
• 适用:测量知识的掌握、理解、应用、分析几个层 次的教学目标。 • 特点:答案测试前已经准备好,评分者可以独立评 分,评分者信度较高,基本相同;答案明确,作答 简便,测验可包含足够的数量的试题,保证对知识 内容的覆盖
• 分析:指能将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要 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组成原理。(推 理重力公式) • 综合:与分析相反,指把各个元素或部分 组成新的整体。 • (设计一个滑轮组、省力) • 评价: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 判断。(文理分科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全面发展观)
• 布氏上述六类目标是有层次、有顺序的, 知识是最低层次,是最基本的要求。其 余依次是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 价。评价为认知领域的最高层次,是前 面五种目标的综合并增加了价值标准。 这六类目标,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 高级依次排列,组成层次结构。
• • • • •
(1)测量内容范围较小 (2)评分的主观性强 (3)被试回答过于自由,容易答非所问 (4)被试作答和评分都比较费时。 2、编写原则
• (二)作文题 • 1、分类 • (1)命题作文(只给题目)和供料作文 (提供一篇文章、一段文字、一个小故事、 一幅漫画等,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 (2)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 用文等 • (3)对材料的处理方式 • 改写式、撮写式、填空式、续写式、扩写 式 • 2、编写原则
逐题分析法

教育测量与评价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石河子大学

教育测量与评价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石河子大学

教育测量与评价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石河子大学第一章测试1.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叫做()。

参考答案:教育测量2.其数值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量表是()。

参考答案:定比变量3.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操作性定义,可以测量概念。

参考答案:对4.测量是一种()的过程。

参考答案:纯客观5.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参考答案:泰勒将教育评价解释为:“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

”;克龙巴赫则认为:“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我国学者陈玉琨认为:“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

”;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应“有助于更好地执行和改进我们的方案”。

他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6.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评价模式()。

参考答案:目标达成模式7.以下哪些属于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模式()。

参考答案:应答模式;泰勒的目标达成模式;目标游离模式;CIPP模式8.被称为教育评价的催生剂的是美国的一项著名研究,它是()。

参考答案:八年研究9.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阶段包括()。

参考答案:大发展时期;开创时期;专业时期10.属于教育测量的工具有()。

参考答案:李克特量表;量表第二章测试1.()指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或者稳定性程度。

参考答案:信度2.用某量表测验10名学生,得分记为X,为考察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于16天后用原量表对这10名同学再测一次,得分记为Y,计算该测验的信度。

(其中X总和为659,Y总和为676,X·Y总和为46742,X的平方总和为47449,Y的平方总和为48256)参考答案:0.683.5名被试在某测验(共6道题)上的得分情况:第1题方差为3.76;第2题方差为0.4;第3题方差为1.36;第4~5题方差为1.84;第6题方差为2.00;第1位被试总分为17;第2位被试总分为28;第3位被试总分为16;第4位被试总分为19;第5位被试总分为17。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资料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资料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资料教育测量与评价第⼀章教育测评概述第⼀节教育测量概述⼀、什么是测量(⼀)测量的定义⼀般认为,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

具体来说,是指根据⼀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或现象在数量上的规定性加以描述和确定的过程。

这⾥包含了测量应有的三个特性:1、法则。

2、事物。

3、数字。

(⼆)测量的三要素1、单位。

2、参照点。

3、量表。

⼆、什么是教育测量(⼀)教育测量的定义教育测量是根据测量学的原理和⽅法对教育现象及其属性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教育测量的特点1、测量结果的间接性。

2、度量单位的相对性。

3、测量对象的复杂性。

4、测量⽬的的针对性。

第⼆节教育评价概述⼀、什么是评价评价就是根据某种价值观对事物及其属性进⾏判断、衡量,或者说是衡量、判断⼈或事物的价值。

⼆、什么是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根据⼀定的价值观或价值标准,运⽤可⾏的科学⼿段(包括测量或⾮测量),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价值判断,从⽽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三、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关系测量是依据⼀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或现象在数量上的规定性加以描述和确定的过程;评价是泛指根据⼀定的观念和标准衡量、判断⼈物或事物的价值。

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评价的解释才能揭⽰其实际意义。

测量是依据,评价是测量的具体体现。

测量关⼼的是数量的多少,评价关⼼的是价值的⾼低;测量是纯客观的,评价带有主观性;测量是⼀种单⼀的活动,评价则是⼀种综合的活动。

教育测量就是借助⼀定的⼯具,给教育现象赋值,来获取评价对象数量的⽅法。

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获得数据资料的重要⼿段。

教育测量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教育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

值得指出的是,教育评价并⾮⼀定以教育测量为基础,有时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是同义词。

⽐如,当教师对学⽣的成绩进⾏测验时,可以说是测量学⽣的成绩或评价学⽣的成绩。

第四章 教育测量法1

第四章 教育测量法1

第四章教育测量法本章要点:教育测量法的含义、教育测量的种类、教育测量的特点;教育测量的信度、效度的含义,信度、效度计算原理;教育测量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国内常用教育测量量表。

教育测量法是一种间接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可单独运用,独立探索教育问题。

它也是其他教育研究方法运用时,配合使用的一种获取教育研究资料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者要顺利地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应懂得测量工具的选择或编制,以及测量法的运用。

第一节教育测量法概述一、教育测量的含义1、测量测量就是根据某种规则把所观察的对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过程。

它表明被测对象通过作业和活动所达到的程度或量的多少。

1951年美国的史蒂芬斯曾说过:“广义说来,测量是根据法则而分派数字于物体或事件之上。

”这个定义简要地指出了测量的基本性质。

它包含有三个要素:①事物及其属性;②数字或符号;③法则。

根据测量的定义,任何测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测量客体。

指测量的对象。

测量的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教育研究中的事物或现象;(2)测量内容。

指测量客体的属性和特征。

测量内容可以是外显的,如学生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也可以是内隐的,如学习兴趣、动机、态度、价值观等;(3)测量规则。

指测量的法则或方法。

也就是说,要构建一套如何分派数字或符号的准则,按准则对测量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4)测量工具。

指测量的指标体系。

进行测量通常要借助标准化测验或量表这类工具对测量客体的属性和特征进行测定,没有工具,测量难以进行。

2、教育测量法教育测量法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教育研究对象进行数量化的测定,从而获得研究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从广义来说,教育测量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教育领域中的事物或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描述。

从狭义来说,教育测量是对学生经过某些学科的学习和训练之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

教育测量对象通常是学生,研究主题常常围绕学生的发展与学业,收集的资料会涉及学生的心理能力、人格特质、学业成就、态度倾向等个体的内在特征。

第四章 效度

第四章 效度

结构效度
效标关联 效度
效标:检验测验效度的 参照标准。 测验分数与作为效标的 另一独立测验结果之间的 一致性程度
第二节
效标关联效度
一、概念 效标(效度标准)就是确能显示或反映所欲测量的属 性的变量。即效标是考察一个测验的效度的参照标准。 效标关联效度就是某一种测验分数与其效标分数之间 的相关系数,又称统计效度。 在效度的估计中,要尽可能选择信度高的测验成绩作为 效标。效标测验与要估计效度的测验要是针对同一心理属性 的测验。
rtt 1
6 D
2
n n 1
2


D表示两次测验所评等级的等级之差 ,n为被试总数。
5、φ相关法
当测验分数和效标分数都是二分变量或以二分变量表示时, 测验的效标关联效度用φ相关系数来表示。 在计算相关前,先编制一个22的列联表,其形式如下:
另一类数据 合计 a+b c+d a+b+c+d=N
(4)联结:指能有效地、和谐地独立完成高难度技巧或一系列复杂的动作 ,或与其它动作联接,形成新的动作技能。如学生改良了某些实验操作步骤 ,使之更趋合理。 总结:布鲁姆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排列,高级目标包含着低级目标,低级 目标是高级目标的基础。在三大领域也存在这层次结构,即情感、动作技能 以认知为基础,又对认知发生影响。
0 1
1 0
1
1 0
1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0
1
0
1
1
0
• • • •
预习者:p=9/16=0.564;不预习者:q=0.436 预习者的平均分:84.3;不预习者的平均分:77.3 16名学生的标准差: σt =13 由公式得rpb=0.27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第四章测量信度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3.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测验总分的方差为,求α值。

4.怎样提高测量信度?解答要点:1.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第四章 教育测验的难度和区分度

第四章 教育测验的难度和区分度

(2)关于校正问题的争议 围绕校正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支持者:应校正,排除猜测对难度的影响 理由:①猜测存在会高估测验的信度 ②校正可以反映题目的真实难度 ③校正可以培养被试诚实的美德 ◆反对者:反对进行校正 理由:①猜测并非完全是盲目的 ②不校正对难度的影响不大,约4%左右 (黄国彦,1997),可增加试题数目来解决 ③通过部分知识,合理猜测是值得培养的
主观题计算方法 1.基本公式:
P X X MAX
X :全体被试的平均得分
X
MAX
:题目满分
例3: 一组被试在某道题上的得分分别为:
2、5、9、10、4、8、7、5、3、0
该题满分为10分,则测题难度为多少?
2.极端值公式:
1 P 2
XH X X MAX
L

三、难度值的等距处理 1.P值是反顺序量表,只能表示次序,但不能判 断难度间差异的大小,需将其转化为Z分数。 2.转化方法: 若P 〉0.5,则先求P-0.5,再查表 若P〈 0.5,则先求0.5-P,再查表 若P=0.5,则Z=0 一般,P=0.84,则Z=-1;P=0.16,则Z=1 3.美国教育测验服务社(ETS)的转化 ∆=13+4Z (13,4) ∆量表是以25为上限,1位下限的等距量表。 ∆值越大,难度越高 注:一般情况下,难度的这种转化是非必需的。
3.选择题难度的校正 选择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受猜测的影响, 这就使得答对的比例增加了,使得计算出来的 难度系数增加,高估难度。 (1)校正方法 CP=(KP-1)/(K-1) K:代表测题中可供选择的答案总数 例3:一个测题未经校正前的难度指数为0.5, 可供选择答案为5个,另一题目未经校正的难 度指数为0.53,可供选择答案为4个,试比较 两题的难度。 答案:CP1=0.38 CP2=0.37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件(4)(第四章 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件(4)(第四章 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选择题的结构
选择题(一)
选择题是由一个“题干”和几个“选项”所组成。“题干”一般是提出问题或是 待完成的句子,“选项”是供被试选择的几个真假不明的答案,让被试从中选出正确 的答案。 选择题的优缺点 优点:① 可以用来测量学生各种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不仅可以测量学生掌握所 学知识的程度,而且可以用来测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判断、应用和综合 的能力; ② 评分标准统一、客观,不受评分人主观因素和答卷人提出意想之外的答 案等影响,并且可以利用电脑迅速评卷,从而大大提高测验的信度,提高评卷的速度 和自动化水平;③ 可以加大试题容量,抽取广泛有效的代表性样本,使试题覆盖的知 识范围广,可以克服传统考试中主观题目由于试题量少、抽样窄而造成的测量效度不 高的缺点;④ 有利于考查被试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的判断力;⑤ 采用大量的似真选 择项使得结果易于诊断,通过对学生错误选项的选择反应这个线索,教师便于发现、 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的纠正。 缺点:① 由于选择题的数量多,每一个试题中除正确答案外,还要有足够多的干 扰答案,而且要求这些干扰答案与题干应有相当的逻辑联系和似真性,所以编制良好 的选择题较花费时间,且要有专门的命题技巧;② 难以考核被试完全的推理能力、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效的总结能力、严密的表述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被试的 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则更是如此;③ 无法测量被试的思维(解题)过程;④ 被试能仅凭猜测而选中正确答案。
⑧ 应尽量避免“以上皆是”、“以上皆非”的选项。
是非题
是非题的功用 是非题(二项选择题)通常是给被试一个句子要被试作出正误的判断。这类试题 通常用于测量被试对基本概念、性质、原理、原则的认识和判断区别事实与观点、 认识事物因果关系,以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是非题的优缺点 优点:① 编制容易,可适用于各种教材;② 记分客观,取样广泛。 缺点:① 仅能测量知识层次中最基本的结果,而无法测量高层次的学习结果; ② 受猜测因素的影响很大。 是非题的编写原则 ① 考核的内容应是重要的知识,应有考核价值。不要为了设计试题方便而考核 一些无关紧要、细枝末节的内容。 ② 题目应多是测量理解能力,而不应测验记忆必的知识,更不要直接抄录教科 书中的句子,以免引导被试死记硬背而不求理解。 ③ 一个题目中只能有一个中心问题,或者一个重要概念,避免两个以下的概念 在同一题中出现。否则将会导致“半对半错”或“似是而非”的情形。 ④ 试题应做到是非界限分明,用词准确,避免模棱两可的语句,不致引起对正 确答案的争议。 ⑤ 题目陈述应简单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减少因被试的阅读能力 而对测量产生不良影响,应尽量采用正面叙述,避免用否定和双重否定的语句。 ⑥ 正句和误句的排列要随机化,且数量应大致相等。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1.1 教育测量的概念与分类1.2 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1.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1.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2.1 测验法2.2 观察法2.3 调查法2.4 等级评定法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3.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原则3.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步骤3.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施与反馈3.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改进与完善第四章:学生评价4.1 学生评价的内涵与方法4.2 学生评价的内容与标准4.3 学生评价的实施与注意事项4.4 学生评价案例分析第五章:课程评价5.1 课程评价的概念与作用5.2 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法5.3 课程评价的实施与改进5.4 课程评价案例分析第六章:教师评价6.1 教师评价的意义与目的6.2 教师评价的内容与标准6.3 教师评价的方法与工具6.4 教师评价的实施与反馈第七章:教学活动评价7.1 教学活动评价的定义与重要性7.2 教学活动评价的内容与方法7.3 教学活动评价的实施与注意事项7.4 教学活动评价案例分析第八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数据分析8.1 数据分析的概念与意义8.2 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技术8.3 数据分析在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8.4 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第九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法律问题9.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问题概述9.2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隐私与保密问题9.3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公平性与歧视问题9.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法律规范与案例分析第十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概述10.2 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的创新与挑战10.3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影响10.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与比较研究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述:理解教育测量的概念与分类,以及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以及发展历程对于全面理解该领域至关重要。

第四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信度

第四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信度

仅适用于(0,1)记分测验。
同质性信度 pq rXX = 1- 2 K -1 SX
p 和 q 分别为题目的平均通过率和平均失败率。
仅适用于(0,1)记分,且所有题目的难度接近的测验。
同质性信度的计算及使用条件
D. 克龙巴赫α系数:适用于任何计分方式的测验。
概化理论的发展 测验情景关系说 测验设计任务
5
6
G研究 D研究
D研究的指标
7 8
对概化理论的评价
一、测验分数方差的测量学意义
1、测验分数方差有目标测量分数方差和误差分数方差。
2、误差来源的多样性与总分方差结构的复杂性。
3、经典测量理论处理分数方差的办法: 假定X=T+E,有σ
X 2=σ T 2+σ E 2,
重测信度的使用条件
1、所测量的心理特质必须是稳定的
2、遗忘和练习的效果基本上相互抵消
3、两次测验间隔,被试要测的特质没有学习和训练
重测信度练习
例3:10名学生接受了某测验,分数记为X,为考察该测
验的信度,一星期后,对这10个学生重新测了一次,分数
记为Y,根据两次测验结果,求该测验信度。
学生号 01 Xi 31 Yi 30
rXX = K rij
1+ K -1 rij
r ij 为项目间相关系数的平均数。 Κ为测验项目数,
同质性信度的计算及使用条件
B. 库德-理查逊公式(K-R20):
n pi q i K 1- i 1 2 rXX = K -1 SX
Κ为测验题目数,pi为通过第i题的人数比例,qi为未通过 第i题的人数比例,SX2为测验总分的变异数。
平行测验A

心理与教育测量第四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第四章
X-Zα/2SE<T≤ X+Zα/2SE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七页,共四十六页。
真分数估计举例
• 在一个人格测验中,某个被试的外向性得 分为20分,已知该分测验的标准差为10, 信度系数为0.91。试问该被试外向性的真 实水平处于什么范围(α=0.05)?如果对 该被试重新施测,他的分数将不会落在什 么范围外?
其中 p 为所有题平均答对率, q 为所有题目平均答 错率。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九页,共四十六页。
– 克龙巴赫系数(适用所有题目):
K [1 K 1
S
Si2
2 x
]
其中,Si2为每个题目的方差。 • 注意: 大,信度必高,但小,信度不一定低。
– 荷伊特信度(采用方差分量比方法):
rXX
1 MS人X题 MS人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五页,共四十六页。
• 使用条件
– ①所测心理品质相对稳定,否则无法判断是量 具信度低,还是品质本身稳定性差。
– ②前后间隔时间要恰当,遗忘和练习的效果基 本上相互抵消。时间间距依问题的性质和测量 目的而定。通常,以2-4周为宜。智力测验的间 隔一般在6个月左右。
– ③间隔期间被试在所测品质方面无更多学习和 训练。
语文考试里的作文,就没办法分半;分半方法 很多,所估信度很可能有差异。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六页。
四、同质性信度
• 定义
– 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 一致性包 含两重含义:
• 所有题目都是测同一种心理特质。 • 所有题目得分之间都有较高的正相关。 • 两者的关系:正相关高是同质性高的必要而非充分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三十一页,共四十六页。
荷伊特信度举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教育和管理学生技能 • 1.了解和研究学生技能 学生
情况
个体 情况
集体 情况
学习 思想 心理 家庭 课余 身体 学习 舆论 班级 后进 学生 存在 情况 情况 情况 情况 生活 健康 风气 导向 特点 成员 干部 问题
•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主要有
方法
观察法
谈话法
材料 分析
问卷 调查
• 2.组织班会技能 • 班会类型: • 班会活动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主题性班会、活 动性班会、知识性班会、教育性班会、节日性 班会及学生自己组织的班会六种形式
第四章
职业学校教师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
•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 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 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
教师 教育 多元 化
任职 资格 明确 化
教育 教学 艺术 化
专业 活动 自由 化
劳动 报酬 合理 化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
• 二、教师的成长历程
教育家 优秀阶段 教 师 教书匠 合格阶段 探索阶段 入门阶段
学习者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
入门阶段 探索阶段 合格阶段 优秀阶段
快乐的事业 创造美的事业
教书育人 全面发展 生涯规划,潜能 开发 深 创新方法, 创造 性处理问题
认识职业
教学任务
谋生手段
传授知识
社会职业
培养能力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 (三)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要求 • 要求教师团结协作,尊重他人,处理好个人利 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 (四)对待个人的道德要求 • 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勤奋学习,进 取向上,提高职业素质,不断反思。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根据你了解的情况,目 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中 有哪些道德失范 行为?
• 3.处理偶发事件的技能 • 偶发事件是偶然发生的意外事件,指日常学习 生活中预料之外发生的矛盾冲突,常见的有: 课堂纠纷、同学之间争吵与斗殴、钱物失窃、 损坏公物、意外受伤、师生矛盾冲突等。
• 4.考核评定技能 • 要求考核评定: • ①具有全面性。 • ②具有激励性。 • ③具有针对性。
第二节
第四章 职业学校教师
目录
1 2
3
教师职业概述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师专业化
你喜欢做教师吗?
你了解教师每天的工作吗?
社会上没有专职教师行吗? 网络普及了,教师职业会消亡吗?
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吗?
第四章
职业学校教师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
教师 职业 产生 的历 史必 然性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 2.教师职业的出现 • 奴隶社会末期,官学衰败, 典籍扩散,文化下移,私学 兴起,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 面被打破,诸子百家竞相设 学收徒,教师职业出现。 • 封建社会,教师职业逐渐丰富和规范化。班级 授课制的推广,使教师的职责、任职资格和职 业活动内容更加规范化。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 (二)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 • 1.书写规范汉字的技能 • 教师书写规范汉字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用字 规范,即使用规范汉字;二是书写规范,即笔 画、结构和笔顺规范。 • 2.书面表达技能 • 教师应掌握教育应用写作的基本格式和书写要 求,提高自身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工作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
1.个体需要
(1)获得生存本领需要教师 (2)社会化进程需要教师 (3)自我实现需要教师
2.社会需要
(1)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培养人 才的教师 (2)社会稳定需要教化民众的 教师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社会分工
3 2
•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
1
教师职业的 萌芽(奴隶 社会)
教师职业的 出现 (封建社会 )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与教师职业技能要求相 比,你还欠缺什么?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 三、“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 • (一)“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 四种不同观点:
“双证书”说
“双职称”说 “双素质”说 “多素质”说
业证 教 资书 师 格和 职 证其 业 书它 资 职格
的职 教 技称 师 术和 职 职其 业 称它 的 职技 业术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二、教师职业的优越性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 1 •教师是幸福的职业 5 •教师是相对稳定的职业 2 优越性 •教师是自主的职业 4 •教师是美的职业 3
第四章
职业学校教师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讨论与思考
1.向大家介绍一位你在中职学校时遇过的 最好的老师
Eg.他(她)教授什么科目?其他同学也喜欢他(她) 吗?为什么?讲一个关于他(她)的事例。


( 二 ) “ 双 师 型 ” 教 师 的 特 殊 要 求
要求1
具有一定操作能力 。
要求2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 中的实际问题 。
要求3
要求4
具有本专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 具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创 业和科技推广能力。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的“双证书”培养 2.在职教师的培训 3.校企人才交流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
•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聘用的开放性 • 前提:职业资格
课堂作业: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照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差距, 计划如何完善?
教 学 工 作 技 能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能
指导课外活动技能 教学设计技能
教学研究技能
Company Logo
• • • • • •
课堂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 2.教学语言技能。 3.板书技能。 4.变化技能。 5.演示技能。
6.讲解技能。 7.提问技能。 8.反馈强化技能。 9.结束技能。 10.教学组织技能。
关注问题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课堂行为
他人评价,教 教学内容,教 教学目标, 学细节 学方法 学生基础 懂 透 化
本能教学,展 考虑教学设 吸引学生, 示内容 计,方法单一 方法灵活
认为内容简 感觉内容太 单,无内容 多讲不完 可讲
语言精炼,以 根据要求完 组织学生活动 成任务 为主
• • • •
注意: 教师发展阶段是并非绝对的精确的 教师并非总是正向积极的成长过程 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不同,教师成长与工作年 限并非总是正相关 • 爱岗爱生上进、观察模仿榜样、研究学习理论 、听取各方评价、自我教学反思是加速成长的 关键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
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这些教师的什么品质和 行为吸引你?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
• 三、教师职业资格制度 •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 许可制度,其内容包括教师职业资格分类、教 师职业资格条件、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认 定以及罚则等。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
• 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 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 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教 师资格条件包括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 、学历条件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条件四个方面。
• 3.教师职业专业化 • 近代社会教师职业逐渐专业化。表现在教师从业资 格、培养途径、管理等方面更明确和严格。 • 师范教育的出现标志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道路。 • 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 学校,标志着师范教育的诞生。 •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下设师范院,是 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 清末设立实业教员讲习所 • 197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技工师范学院等四所学 校,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 的高等师范学校。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二、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要求
1
讲普 通话 和口 语表 达技 能

2
书写 规范 汉字 和书 面表 达技 能
Company Logo
3
教学 工作 技能
4
教育 和管 理学 生技 能
• (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 • 1.讲普通话的要求 •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将普通话水平分 为三级六等,要求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能低于 二级。 • 2.口语表达技能 • 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复述、描述、概述、 评论、辩论、朗读、说服、指导等
教师职业专 业化(师范 教育)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 1.教师职业的萌芽 • 原始社会。我国古籍中有燧人氏教人用火、伏羲氏 教人狩猎、神农氏教人农耕的传说。当时教育活动 并不是由专人进行的,氏族首领、掌握一些科学知 识的“巫师”和经验丰富的年长者担当传播知识技 能,教育儿童的责任。 • 奴隶社会。出现了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学校, 当时实行“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官师一 体”的教育制度,官吏是社会生产的组织者、文化 知识的占有者和未来接班人的培养者。父子相传和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早期形式。
学指 胜 的导 任 素学 理 质生 论 实教 践学 教和
人等 和 教 才素 高 育 质级家 的熟、 复练工 合工程 型人师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 “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 “双师型”教师是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把专业理 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
教师 一般 素质 要求 教师 特殊 素质 要求 双师 教师 素质 要求
2.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大学教师有何不同?
3.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好教师这一工作?
职业 学校 教师 素质 要求要Βιβλιοθήκη 3“双师型”能力要求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