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长相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PPT出示“思乡”二字。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与这两个字有关,请齐读“思乡”。
学生齐读。
3、在自认为“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大诗人李白的笔下,思想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诗人张籍的笔下,思乡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一封家书。
但是倒是边塞诗人岑参的笔下,思乡是连一封家书都来不及写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到了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笔下,思乡变成了一缕春风和一轮明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是在中国人心中最为耳熟能详的一首思乡诗一定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清代文学家、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后齐读课题。
二、了解古词的格式
1、同学们,说到《长相思》,在纳兰性德之前有很多人都写过。
2、PPT出示白居易《长相思》。
3、同学们,为什么很多人都用同一个题目写词呢?
4、学生简单交流后出示:词牌名,共36字,上下片各四句。
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
5、出示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和七言绝句《望洞庭》,学生讨论词与诗的区别
重点引导:(1)词有固定的“词牌”。
(2)词分“上阙”和“下阙”(或称“上片”和“下片”)
(3)古诗每句字数相通,词每一句字数不同。
所以词也被称为“长短句”。
三、初读《长相思》
1、自读古词,注意:要读通顺。
2、指名朗读。
3、同学们,古诗词的朗读,要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读出韵味。
这首词是一首思乡词,能不能试着读出思乡的味道来呢?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
问题一: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4、再次指名朗读。
四、读出韵味、品味感情。
1、同学们,古诗词有其独特的韵味美,有其是停顿和重音的把握能够让古诗词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2、出示PPT,请大家看到红色分隔符,这就代表着除了标点符号之外,还需要停顿的地方。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学生试读后点名朗读。
4、PPT用红色字体出示重音部分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问题二: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学生回答。
6、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古词。
7、问题三: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引导重点:跋山涉水、风雪交加
8、再读古词,PPT出示:故园无此声,问题四:故园有何声?学生思考。
五、读写结合,内化情感。
1、出示纳兰性德资料: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姓纳兰,名性德。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
大学士明珠长子。
出身显赫,皇亲国戚。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
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无所不通,尤其在词坛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
2、同学们,纳兰性德出身于当朝大学士(朝廷重臣)的家庭,
身为满族人却22岁就考中进士,还做了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可谓出身高贵、文武全才。
想一下,如此身份,他的故园会有什么声音?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下纳兰性德身在故园的点点滴滴吧!
3、学生练笔,择优展示读。
重点引导:与家人、与朋友、与山山水水
4、同学们,在大家的笔下,纳兰性德的身边没有山一程、水一程,没有风一更、雪一更,有的是家人的陪伴、文友的陪伴还有鸟语花香的陪伴。
板书:身在征途、心在故园。
5、但是,这一切随着风一更、雪一更,都碎了!
板书:碎
6、让我们带着这种反差,再来齐读古词
7、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都化作了点点相思,最后齐读课题《长相思》。
学情分析
在人教版教材中,本词是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而在鲁教版教材中,这首词放在了四年级上册,所以本词的学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有一些难度,虽然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
但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学样式,因此本课的任务首先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纳兰性德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在学习古诗词上能够自主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课外资料书等方法学习课文。
但对于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综合归纳能力有所款的缺。
在教学时要有导有放、放扶兼施。
《长相思》效果分析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主要达成了一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了古词的格式。
2、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练笔内化了对作者的情感。
首先是通过古诗与古词出现在一起,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古词与古诗的区别。
其次,我觉得在引导学生利用《长相思》的分隔符和重音朗读的环节,取得的效果还是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此之前,学生对于古词的朗读技巧并没有基础,所以通过直观出示重音与停顿,让学生逐步读出了《长相思》的韵味。
再次,通过介入纳兰性德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纳兰性德所谓的“故园”与“边关”的强烈对比,引发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在唯美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了纳兰性德生活中的一幕幕场景,然后拿起笔写了下来。
通过练笔,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高度的共鸣,让《长相思》这节课的主题更加明显。
教材分析
本课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长相思》一词。
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亲怀乡的绝唱。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
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逆雪之声的。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测评练习
新课表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面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测练习
1、填空
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2、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3、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图为学生呈现一节“真语文”,即牢牢抓住语文课中诗词教学的特点,充分创设古诗词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浓浓的古诗词氛围中与古人对话,了解作者、走进作者。
在导入环节,我首先是出示了“思乡”这个主题词,先声夺人,让学生迅速感受到本课主题。
然后分别出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思乡诗句,让学生由旧知识自然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在了解古诗词的环节,我通过出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引导学生对比古诗与古词的区别,通过古诗与古词出现在一起,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古词与古诗的区别。
其次,我觉得在引导学生利用《长相思》的分隔符和重音朗读的环节,取得的效果还是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此之前,学生对于古词的朗读技巧并没有基础,所以通过直观出示重音与停顿,让学生逐步读出了《长相思》的韵味。
再次,通过介入纳兰性德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纳兰性德所谓的“故园”与“边关”的强烈对比,引发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在唯美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了纳兰性德生活中的一幕幕场景,然后拿起笔写了下来。
我认为本节课比较成功成功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写出了自己想象中纳兰性德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练笔,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高度的共鸣,让《长相思》这节课的主题更加明显。
新课程标准指出: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为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原在第7条),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原
在第2条)。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增补内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增补内容)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微调)。
在中断语文教学中,要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