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价值及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开发高校体育市场的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培养经营人才,加强科学管理;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开发优势项目,培养体育兴趣;制定合理价格,挖掘消费潜力;建立健身网络,促进全民参与;提高竞技水平,活跃竞赛市场。
关键词:高校;体育市场;优势;途径
一、开发高校体育市场的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缓解高校体育活动资金缺乏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轨,许多社会活动已经不再由国家投资办,而是推向社会,在市场经济的运营下进行操作。
普通高校中体育活动的开展很少有专门拨款或者拨出的专款非常有限,除了对学校的体育设施有一定的维持费以外,对于体育活动很少再有别的拨款。
一般普通高校的体育维持费大约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水平,显然不能满足体育活动的需要,好多高校因为经费的问题,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既不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如果高校积极开发体育市场,拓宽高校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寻求新的突破点,这样就可以缓解因体育经费不足造成的压力。
2.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
学生素质的好坏将关系着未来的发展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广大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而且使他们懂得美、欣赏美,并且培养他们乐于向上的精神,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高校体育活动如果走向市场后,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带动广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有参加比赛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且在比赛中培养广大学生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作风和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也会使学校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因此,在高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也是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3.有利于高校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对人体的重要性,更多的人群选择了通过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但是可供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体育设施却非常有限。
许多高校处于大中城市,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如果使高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器械市场化,将大大缓解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却没有活动场所的矛盾。
这一方面解决了人们想锻炼但场地和器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校体育场馆和器材大量闲置的问题,可以达到互惠互利,甚至是双盈双收的目的。
二、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优势
1.体育人文环境优势
高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海洋,充实和发展自我的一片沃土,高校学生年轻有朝气、有知识,综合素质高,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又有超前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体育意识,他们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充足的精力和体力去接受一切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事物。
加之,高校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这是其它体育市场无法比拟的人文环境。
2.体育人口优势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300多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学生会成为体育产业的推进者和受益者,构成庞大的、固定的消费群体。
大学生有一定的余暇时间,且具有体育参与意识,是社会上主要的体育消费群体,加上大多数高校都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学校周边的消费人群也相对较多,这就为高校开发体育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
3.体育人才优势
我国大批的体育科研项目都在高校,高校的体育工作者为我国的科研项目不断地做出贡献。
因为高校集中了一大批学历高、技术全面、有科研实力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他们有组织教学、指导健身和训练的能力和经验,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能为体育市场的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4.信息优势
高校知识、人才密集,具有天然的获取、传播、开发和利用体育科技信息的优势。
我国的高等体育院校、体育部(室)是国内体育信息获取、综合、利用、传播的重要场所,能为我国的体育工作者查阅有关的体育文献,进行体育科研等提供信息方便,能为开发体育市场提供快捷、可靠、准确的信息。
5.场地器材优势
高校的体育场(馆)较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田径场,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场,甚至有体操馆、游泳馆、网球场等等,场地器材较多,活动项目也较多。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大约60%的体育场馆在高校,这样既能为大批在校的学生提供有力的体育锻炼环境,也能为全民健身提供较好的服务设施,便于进一步开发利用,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开发高校体育市场的途径
1.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
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群体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推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根据本高校现有体育设施条件尽可能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体育产业,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服务项目和市场,扩大体育产业经营的范围,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2.培养经营人才,加强科学管理
体育市场的开发,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善于运用各种体育资源的经营管理人才。
他们既要熟悉体育运动,又要懂得市场经营之道,特别要深谙体育市场的经营和管理。
高校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人才。
一是通过引进专门的体育管理人才,二是通过专业的人才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引进那些热爱体育并愿为发展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专业经济人才,为体育市
场的发展献计献策。
3.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
高校仅依靠政府和学校的投资,已经不能满足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因此,高校的体育管理者和经营者要开放思想,拓宽视野,采取多种融资渠道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可以将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通过收取一定的场地器材使用费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社会融资,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办高校体育;也可以通过商业赞助的形式解决资金问题,在各类体育赛事中打上赞助商的名号,这样既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又缓解体育投资的压力,使企业和学校获得双赢,;还可通过转让冠名权等渠道来获得资金。
4.开发优势项目,培养体育兴趣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关键在于选择的项目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否取得体育消费群体的满意。
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居民实际消费水平选择合理的开发项目,不能脱离现实,尽量与当地的经济基础相一致。
因此,加强市场调研是选准开发项目的前提。
5.制定合理价格,挖掘消费潜力
在市场营销的诸多要素中,价格对交易的成败具有关键性影响。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对待在校师生要采取福利体育的形式,坚持多中取利的价格策略,实行灵活多变的价格方案,在保证教学和训练的前提下,对个别项目采取适当收费,优惠的价格可以挖掘在校师生的消费潜力。
而面向附近居民或其他消费人群可以考虑采取适当的有偿服务方式,可以通过进行体育指导、训练以及培训等形式获得劳动报酬。
在不影响教学与训练的前提下,也可将学校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但要制定合理的收费价格。
另外,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明显的时节性,所以在挖掘消费潜力时,要考虑在周末、节假日等采取不同的价格组合方案,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6.建立健身网络,促进全民参与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使得我国基层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尽管如此,但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
据资料显示,人们活动的场所仅限于街头巷尾、公园、体委系统公共场地等,而学校的体育场地是很
少对外开放的。
所以高校体育场馆应全方位地向社会开放,使高校体育市场的功能得到充分释放, 依托高校人文环境、场地设施等优势,在确保教学、训练的基础上,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与周边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联成一体的全民健身网络,吸引众多社会团体及个人的积极介入,使高校体育培训活动与全民健身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
7.提高竞技水平,活跃竞赛市场
每年高校体育竞赛接连不断,例如高校内部的运动会、各球类项目的系级比赛等,以及高校之间的友谊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等赛事。
从经济效益来讲,只有投入没有收益-,许多院校因经费短缺,只能放弃参赛。
因此,如何将高校体育竞赛推向市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领域。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下述4个条件: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依靠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成立竞赛管理机构;通过体育中介作用,把高校体育竞赛推向市场,在法律上得到保证。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校体育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
总之,开发高校体育市场任务艰巨,它关系到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高校体育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关键的一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我国高校体育市场受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影响,它不可能完全开放,它只能在学校完成教学和训练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上去开发。
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的有关领导要开放思想,大胆改革,采用多种融资渠道,大力培养体育经营人才,通过选定合理的项目,制定合理的价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全民健身网络,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硕士
参考文献:
[1] 莫冬丽,郑建宙.对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可行性探讨[J].体育科技,2005,4:89-90.
[2] 秦泽平.校体育市场发展的策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34-36.
[3] 何振强.开拓体育市场的新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2:67-69.
[4] 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