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
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成为文化世家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有着________的文化底蕴。
北宋最著名的文化世家非苏氏一门莫属,父亲苏洵发奋苦读、勤于笔耕的美名________,而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在文坛的影响更是超过了父亲,真可谓________。
A.深厚家喻户晓长江后浪推前浪
B.深厚不言而喻这山望着那山高
C.深重不言而喻长江后浪推前浪
D.深重家喻户晓这山望着那山高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为促进广大同学自觉养成文明排队、有序就餐、遵守公共秩序规则,现长期面向全校招募食堂引导志愿者。
B.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准备设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以便成员单位及时应对并了解在抵抗山区生态灾害时可能遇到的危险。
C.专家表示,我国房地产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稳健发展的势头,仍是国人投资、抵御通胀的主要手段。
D.历史上看,现代西方人是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直接后裔,跟古希腊文化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是他们甘愿宣称自己是希腊文化之子。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
A.翠袖低垂笼玉笋,湘裙斜曳露金莲。
B.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C.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D.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
A.为了方便请教,想惠存您的电话号码。
B.拍摄工作已经完成,感谢您的鼎力相助。
C.令郎天资聪颖,他日定成国家栋梁。
D.小店刚刚开业,欢迎各位大驾光临。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到了天池,有人脱口说了一句:“春水碧于蓝。
”________这样的风景就像在明信片上看到过的一样。
①它们长得非常整齐,一棵一棵挨着,依山而上。
②天池的水,就是碧蓝碧蓝的。
③池水极平静,雪山和塔松倒映在池水当中。
④上面稍远处,是雪白的雪山。
⑤山上密密匝匝地布满了塔松,塔松即云杉。
A.②①③⑤④
B.②④⑤①③
C.③②④①⑤
D.③④⑤①②
6.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被:覆盖B.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极:尽情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彭端淑《白鹤堂文录》)鄙:边界、地方D.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病:困苦、困乏7.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屈原《涉江》)乘:登、升B.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除:台阶C.见方山子从.二骑,挟二矢,游西山(苏轼《方山子传》)从:跟随,随从D.北邀当.国者相见(文天祥《指南录后续》)当:执掌、主持8.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得无
..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得无:莫非、该不会
B.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司马迁《荆轲刺秦王》)顾:只、不过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司马迁《鸿门宴》)过:责备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伶官传序》)本:根本
9.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司马迁《魏公子列传》)间:间隙B.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司马迁《孙膑》)疾:通“嫉”,嫉妒、妒忌
C.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克:能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相:帮助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汤海秋传
姚莹
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
..。
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
..三年进士
为文章震烁奇特,诸公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
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
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
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
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讦.之,上置尚书吏议。
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
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
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
..员外。
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
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
篇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
诸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
或问之,曰:“此石室之藏也。
”英夷事起,沿海诸省大扰。
上再命将无功,卒议抚通市。
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
大臣用事者曰:“书生之见耳!”上虽召见君,而无所询,报闻而已。
君是时已更为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察亦竟不得上考。
君感慨郁抑,诗多悲愤沉痛之作。
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四十四。
君少为文,有奇气。
初成进士,所为制艺,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
君曰:“是不足言文也。
”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必求其似,务备其体,已梓.者三十余卷。
又好为文,尝谓其友人曰:“汉以后作者,或专工文辞,而又理、时务不足;或精义理、
明时务,而辞陋弱;兼之者惟唐陆宣公、宋朱子
..耳。
吾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
”其持论如此。
姚莹曰:以宗室尚书之亲贵,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之风矣。
君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
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时也。
俯仰二十年问,升沉存殁若此,悲夫!
(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人讦.之讦:揭发
B.吏议轻,不足以儆.儆:敬重
C.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拟:模仿
D.已梓.者三十余卷梓:刊刻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光:皇帝的年号。
古代除了用皇帝的年号纪年外,也有用干支等纪年的。
B.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朝廷殿试而录取的人。
C.文中“诗多悲愤沉痛之作”的“之”与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之”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D.户部: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与“礼、吏、兵、刑、工”合称“六部”。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
(2)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
13.根据第二段,简要概括汤海秋在为官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古所谓歌者诗三百止尔。
唐宋间始为长短句,法非古意,然数百年来工者凡人,美成、白石,逮今脍炙人口。
知者谓丽莫若周,赋情或近俚;骚莫若姜,放意或近率。
今玉田张君,无二家所短,而兼所长。
春水一词,绝唱千古,人以张春水目之。
盖其父寄闲先生善词名世,君又得之家庭所传者。
中间落落不偶,北上燕南,留宿海上,憔悴见颜色。
至酒酣浩歌不改王孙公子蕴藉身外穷达诚不足动其心馁其气与?岁庚子相遇东吴,示予词若干首,使为序云。
(节选自邓牧《张叔夏词集序》)1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15.文中的美成、白石的本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玉田(张炎)词作的特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④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句:“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7.结合诗歌的颔联与颈联,概括作者“恋吾庐”的两点原因。
1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流露出哪些情感。
19.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四、句子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成如容易却艰辛。
(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
(4)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5)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
(6)历览前贤国与家,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咏史》)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失乐园
师陀
①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端午不喝雄黄酒,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
只有上元节,孩子们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
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
②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逝去。
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
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
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
他们也会翻出许多花样。
其
中有一种叫作“老鳖晒盖”,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一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些类似叠罗汉。
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的。
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
③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
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
④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
倘若仍跑到那叫作乐园的禾场上,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
我已经不是孩子。
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逃避,在吵闹,而且
连呼哨也听见了。
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
..便一一来了。
⑤前年偶尔因着变故回到家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禾场上的乐园。
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天气还不很冷,一地好月光,连树木也都照得像童话中才应有的;想来场上一定大热闹,该藉以温一温旧梦。
可是禾场上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连吵闹声、呼哨声都像一起被冷然的月光扫去了个干净。
街上呢,也看不见有人似的东西活动。
⑥那些“无有家教”的孩子呢?当然不会绝种的,那么有事情?也不至于都这般凑巧。
然而第二天事情却弄明白了。
在土谷庙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光景,瘦小身量,面容枯槁。
他昂首眺望着原野,正悠然地吸着烟。
虽然他并不留神四近,然而任谁也会感动的吧;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
⑦暴力起初仅及于大人,孩子还只间接受到影响,渐渐地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
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忧愁。
我们的“天才”呢?哪里去了!
⑧这话离我当孩子时只不过八九年光景,似乎不算怎样长久,然而八九年间已有过这样一番大的变动,孩子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现在又是将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
(选自《黄花苔》,有删改) 21.请简要说明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2.作者为什么说“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23.请根据第④段文意,简要分析“哀伤”的内涵。
24.请探究标题“失乐园”的深刻意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在聪明与糊涂之间
牟钟鉴
①板桥书写过一横额:“难得糊涂”,颇受人喜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以其新颖独特也。
平常生活中,人们都想做聪明人,都愿别人夸自己聪明;都不想做糊涂人,都不愿别人说自己糊涂。
可是板桥别出心裁,偏偏称赞糊涂,而且这种糊涂一般人还不易达到,在中国文人里,题写“难得糊涂”者只此一家,这就引起社会关注,纷纷加以解说并列为座右铭。
②在喜欢“难得糊涂”的人中,有些人把它看作是宣扬圆滑自私、不分是非、明哲保身的处世格言,果若如此,那就是孔孟尖锐批判的“乡原”,完全曲解了板桥的本心。
板桥在此横额下有几句解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再联系板桥为人行事,“难得糊涂”的真义是劝人在处理利益关系上多一点忠厚利他之心,少一点个人盘算之机,不斤斤计较,忍让吃亏,多做善事,使自己心安理得,并不求回报,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智若愚,它是经由大聪明的反思而得来的。
板桥的“糊涂”乃是“中庸”的兼顾,不是“乡原”的世故。
“中庸”和“乡原”表面上有些相似,都不走极端,而骨子里完全相反。
“中庸”以利他济世为准则,“乡原”则为私媚世而乱德。
③板桥认为,要关爱、包容他人,必须“糊涂”一点,就是要自觉吃亏。
什么是“吃亏”?俗人认为是个人利益受损,板桥认为是人我俱安。
他写过“吃亏是福”的横额,并注曰:“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
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这里有着儒家“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情怀,又有道家“满招损,谦受益”的智慧。
④如果读者要真正了解板桥心中的“难得糊涂”,不妨看一下他于雍正十年寄舍弟墨的一封家书,内中说:“愚兄为秀才时,捡家中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
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
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
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呼!如此存心,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
若事事预留把炳,使入其网罗,无能逃脱,其穷愈速,其祸即来,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
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可哀可叹,吾弟识之。
”板桥思想里有着“天道福善祸淫”“天道循环倚伏”的观念,虽未必都符合科学理念,然而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把聪明用在损
人利己上的人,到头来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工于谋画害人的人,难免以害己告终,所以《红楼梦》里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这是历史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⑤板桥的“难得糊涂”,从思想根源上说是受益于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和老子的“愚人之心”,孔老都坚信与人为善则人亦善己。
老子所谓“愚”乃真朴之义。
人类在进化的同时,人性亦有退化,如同一个人在智力成长的同时往往丧失儿童的赤子之心。
老子提倡返朴归真,却被自认为聪明的世俗之人视为蠢笨。
《道德经》说:“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章)一般人总是自作聪明,精于计算,分毫必较,却昧于大道,这是小聪明大糊涂。
得道之人,虽昧于个人利益,却明于“知和曰常”(十六章)、“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这是大聪明小糊涂,可以说是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故板桥说“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庄子.德充符》有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所以道通为一。
这是一个“大我”的境界,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彼此不能分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如墨子所说“兼相爱则交相利”,反之兼相恶则交相害,板桥是有这种智慧的。
⑥当然,社会人群具有复杂性,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做圣贤;人们都有个人、家庭正当利益的考量,但底线是不能损害他人。
《聊斋》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意思是做好事动机要纯,否则不宜赞扬,如同板桥以仁心积阴德,不求受惠者回报,甚至不使其知晓施惠者为谁,这个标准也许太高了。
人人都想做聪明人而不糊涂,但对聪明与糊涂的理解颇难取得共识。
不过聪明人只要不聪明到害了自己,糊涂人只要不糊涂到触犯法律,也就罢了。
正如板桥在家书中所说“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
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
”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精神生活中会充满光明,心中安详而自在,丑恶和烦恼便会离他而去。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减)25.请简要归纳本文的论述层次。
26.请分析第④段中所引《红楼梦》中相关语句的作用。
27.作者对“聪明人”、“糊涂人”和“难得糊涂人”分别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的阐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作为艺术,文学语言不仅有达意的沟通功能,更有语言形式表述完美的审美功能,并超出文本字面,有更丰富、更深远的含义。
《论语·八佾》中,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子夏进一步问:“礼后乎?”孔子对此大为赞赏,甚至认为学生对老师有所启发。
这段话说明了一点,即诗的语言不是简单直白的表述,诗的含义往往需要解释。
可以说文学从一开始,就离不开阐释。
古代希腊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诗人就像巫师一样,因为神灵附体,才在一种迷狂状态中唱出诗句来。
这就是所谓诗人“灵感”的概念。
柏拉图曾说,诗人只有“受到灵感,完全失去自我,不再有理性的时候,才可能作诗”。
这就使得批评和阐释成为必要,作品的意义必须通过批评和阐释的理性说明,才得以被一般读者所理解。
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菜尔马赫为阐释学的任务作了这样的界定:把作者无意识的创作带入意识的领域。
现代的文学批评家不再说诗人处于迷狂状态、神志不清或无意识创作,却认为文学不能直接诉诸读者,只有批评才能直接而明确地告诉读者,文学的意蕴何在。
加拿大著名批评家弗莱就一再强调,“艺术只是表现,但不能直说任何东西”。
换言之,文学要在社会上具有存在价值,产生影响,都必须经过文学批评和阐释的中介。
由上面简短的讨论我们可以见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诗或文学都与批评和阐释共存,而诗或文学的语言因为意蕴深厚,丰富含蓄,往往允许多种解释,可以见仁见智,乃至诗无达诂,使批评和阐释更显得重要。
当然,没有文学及其深厚的意蕴,就不会有文学的阐释,但没有能揭示深厚意蕴的阐释,文学作品也就像一些“无言的花朵”,终究不能被读者深入理解。
(选自《文学评论》,有删改)28.从文中看,“文学的语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29.第二段中引用柏拉图的话,有何作用?
30.文末说文学作品像“无言的花朵”,请用简洁的语言作出解释。
六、材料作文
3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当下时间的划分越来越细,生命的展开被打上越来越细密的刻度,这一刻度彰显出人生命的压力,时间俨然成了一道厚厚的屏障,遮挡着生命的光亮……
七、名著阅读
3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司马懿预先料到诸葛亮会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诸葛亮设计“装神”,引司马懿的兵来追,但又屡追不上,抢得割麦时间。
B.《呐喊》中弥漫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例如《药》中坟场“有如铜丝”的枯草、“铁铸”般站着的乌鸦,还有“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的路人。
C.《边城》中天保决定成全弟弟,于是外出闯滩,却意外溺水而亡,傩送觉得对不起哥哥,很悲痛,选择出走远方。
D.《茶馆》第二幕中,原国会议员、干过革命的崔久丰不满现实,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出了“中国非亡不可”的话,这反映了当时中同难以救治的黑暗现实。
E.《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和一位侯爵的女儿订下了婚姻,欧也妮得到消息深受刺激,希望破灭后,她答应与对她一往情深的德·蓬风结婚,前提是终身保持自由。
33.名著简答题。
(1)《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两次写到黛玉葬花,请结合相关情节的分析黛玉两次葬花不同的心境。
(2)“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请简述宝玉见龄官贾蔷情深意浓,心有感悟之事。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深厚:①感情深切浓厚,②基础扎实坚固,③形容雄浑、博大。
深重:①深厚,深广。
②指罪孽、灾难、苦闷等程度深。
文段中用来形容文化底蕴,用“深厚”恰当。
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浅显。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文中说苏氏一门大家都知道,应该用“家喻户晓”。
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新出现的有一定积淀积累的人事物等推动旧的人事物等的在某方面的发展等情况。
也可指有一定资历的新人新事胜过旧人旧事。
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文段中说儿子超过父亲,应用“长江后浪推前浪”。
故选A。
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A项,“养成文明排队、有序就餐、遵守公共秩序规则”成分残缺,应改为“养成文明排队、有序就餐、遵守公共秩序规则的习惯”;B 项,“及时应对并了解”语序不当,应改为“及时了解并应对”;C项,“房地产……仍是国人投资、抵御通胀的主要手段”搭配不当,可在“仍是国人投资、抵御通胀的主要手段”前加上“投资房地产”。
3.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使用了借代手法,以“鸭绿”借指水,以“鹅黄”借指杨柳。
点睛: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