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经方甘草泻心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经方甘草泻心汤发表者:杨东新近来用甘草泻心汤辨证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手足口病、疱疹性口腔炎,取得较好疗效,以前对于此类疾病辨证属于湿热者,多用甘露消毒丹、连朴饮等方加减,亦有取效,亦有效欠佳。

此方在成人内科疾病尤其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多,现将该方的应用做一总结,以利于在小儿疾病中推广使用,使更多的患儿受益。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科杨东新
1,原文《伤寒论158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二十一。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

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

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
2,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

]甘草泻心汤主之。

(十)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记得《大长今》中长今用治皇帝的狐惑病时曾翻阅过《金匮要略》提到过此方。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

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治疗。

曾用上方治疗一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2剂取效,不过该方味苦,许多小孩不一定配合,要做思想工作,效果蛮好。

《伤寒杂病论》中有好几个方剂均是寒温并用,治疗寒热夹杂之症,值得总结思考。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
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

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

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

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
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

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

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3.《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

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

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方剂研究: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的专方来使用的。

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

因病发于头面与会阴,又有人称为终极综合证。

然而,把甘草泻心汤作为狐惑病的专方看待,似乎仍未揭示本方主治的实质。

狐惑病是以口腔及生殖粘膜损害为主症。

因此,可以把本方作为治疗粘膜疾病来使用,即甘草泻心汤是粘膜修复剂。

就范围而论是针对全身粘膜而言的,不仅包括口腔、咽喉、胃肠、肛门、前阴、还包括泌尿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结膜等等。

就病变类型而言,既可以是粘膜的一般破损,又可以是充血、糜烂,也可以是溃疡。

临床表现或痒、或痛、或渗出物与分泌物异常等,因其病变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

《伤寒论》中“其人不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即是胃肠粘膜被下药损伤影响消化吸收所致。

临床上,甘草泻心汤既可用于治疗复发型口腔溃疡、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结肠炎、直肠溃疡、肛裂、痔疮等。

结膜溃疡、阴道溃疡也能使用。

不管是何处粘膜病变,均可导致病人心烦不眠,这可能与粘膜对刺激敏感有关。

甘草是本方主药,有修复粘膜作用,如《伤寒论》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变。

总之,本方的临床运用要善于举一反三,不能被“蚀于喉”、“蚀于阴”的条文障住眼目。

甘草泻心汤临床应用(转载)发表时间:2011-01-31 发表者:杨东新一、大便燥结
岳美中医案:宋某某,男,59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

便燥数月,每于饥饿时雷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惟矢气不多,亦不口渴。

诊见面部虚浮,脉象濡缓。

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

3剂后大便甚畅,矢气转多。

改投防己黄芪汤加附子4·5克。

1剂后大便甚畅,胃脘痛胀均减,面浮亦消,惟偶觉烧心。

原方加茯苓服用2剂。

3个月后随访,诸症皆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科杨东新
按语:大便干燥,多责之于腑实热结,或津亏肠枯。

然本案便燥,不见口渴等热炽津伤之象,但见胃痛、吐酸之证,知别有它因。

观胃痛得按痛减,乃气虚也;痛而且胀,矢气快然,
又气滞也。

综合脉象分析,乃脾虚而气机阻滞之候。

脾虚气塞,肠道不运,则致大便干燥。

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气机。

甘草泻心汤为脾胃虚甚之痞而设,补而兼通,寒热并投,辛开苦降,畅达气机,正与本证相宜,故取效甚捷。

信非善读圣书之士不可为之也。

二、狐惑病
刘渡舟医案:郑某某,女,32岁。

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

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粘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

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

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

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

辨为脾虚不运,失降失常,气痞于中,而挟有湿螽之毒。

治宜健脾调中,升清降浊,兼解虫毒之侵蚀。

处方:炙甘草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

共服1O余剂,以上诸症逐渐获愈。

按语:本方治狐惑病,法见《金匮要略》。

本案虽患狐惑而见上、中、下三部症状,但患者有心下痞满,饮食乏味,大便频行,此脾胃虚而不运之象。

当治从脾胃,复其升降之职,则一身之水火既济,阴阳调和。

又本方辛苦相掺而重用甘草,有杀虫解毒之功。

有的医家于本方加生石膏,以清阳明胃热,亦有灼见卓识。

三、噤口痢
张德超医案,滕某,男,7岁。

夏秋间患赤白痢。

一医用逆流挽舟法,热虽减而下痢红白冻积依然。

五日来,日夜下痢达一二十次之多,腹痛,下痢红多白少。

一医见其不欲食,疑为停食,复下之,痢不减反增,呕吐频仍,不能饮食,举家惊惶,始来商治于余。

察之两脉濡弱而右关独弱,舌苔白而质红。

辨为胃气重虚,客气上逆,属噤口痢。

治法:补中和胃,清化湿热。

用仲景甘草泻心汤:甘草6克,黄芩6克,黄连3克,制半夏9克,党参9克,生姜6克,红枣3枚。

连服2剂,呕吐下痢均减轻。

以原方加减,续服3剂而安。

按语:大论用甘草泻心汤治“胃中虚,客气上逆’’之心下痞硬。

本案初为胃肠湿热互结,致成下痢,复因误下胃虚,客气乘虚上逆,致成噤口痢。

故用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清化湿热,其中以生姜易干姜,意在加强止呕作用。

四、胃脘痛(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梁惠光医案:霍某某,男,3 5岁,1 974年5月2 1日初诊。

患者胃脘部疼痛已有四年之久,曾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及球部轻度溃疡,服药暂得缓解,终未痊愈。

近一年来病情增重,疼痛时有灼热感,胸胁满闷,饮食减少,嗳气频频,腹中鸣响,形神疲乏,饥则痛甚,食热食甘则痛缓,舌质淡,尖边略红,苔薄腻而略黄,脉弦细无力。

此为肝郁脾虚,湿滞热壅,寒热互见,升降失和。

治用舒肝健脾,燥湿清热法,以甘草泻心汤加木香、佛手投服5剂。

服后其病若失,惟有纳谷尚差,遇刺激时胸胁尚感饱闷,又加入鸡内金、谷芽、白芍、隔山撬等再服5剂。

至今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胃脘疼痛4年之久,寒热错杂,脾胃大虚,“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诸症迭现,正中甘草泻心汤证之机。

因见胁满、脉弦,故加木香、佛手以疏肝解郁。

五、呕利痞
毕明义医案:于某,女,36岁,1983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素体强健,一个月前因夜间睡时着凉,翌晨六时突然感到腹痛、肠鸣,随即腹泻,呈水样便,四十至五十分钟泻下一次,泻如暴注下迫状,频频呕吐水样物,继则住院治疗,诊为急性胃肠炎。

治疗三天,病情好转出院。

出院后两日,复吐泻不止,吐出为黄绿样水,泻下不化之物,又二次住市医院治疗六天,呕吐腹泻止。

出院后复因食冷吐泻复作,呕吐食物,有时夹有血样物,泄下水粪夹杂,时有完谷不化,伴胃脘胀闷,食则甚,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脱水状。

舌尖红、边有齿印、
苔白厚微黄稍腻,脉沉、关上弦滑。

脉证合参,为中气虚,寒热不调,脾胃升降失职所致。

治当缓急补中,和胃消痞止泻。

以甘草泻心汤治疗。

服1剂后呕吐即止,胀满减轻,又继服两剂,大便成形,日行3次,再服2剂而诸症皆除,未再复发。

按语:甘草泻心汤主证乃下利、呕吐、痞满。

三证之中,以痞、利为主;痞、利之中,又以下利为主。

本案下利日甚,又见脾胃大虚,寒热错杂之候,乃甘草泻心汤证无疑,果两剂而愈。

六、不寐
李秀华医案:张某某,女,58岁,1989年6月14日入院。

患者四年来夜不能寐,每晚*服用安定片或水合氯醛等西药维持才能入睡2~3小时,但稍闻声响便醒而不寐,屡治鲜效。

近20天来彻夜不寐,虽加倍服用安定片亦目不能瞑,不得卧,心烦易躁,疲倦乏力,两目胀满仍突,胸脘痞满嘈杂,口干苦,纳呆不食。

症见身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苔黄厚,脉沉细。

乃脾胃虚弱,寒热内蕴中焦,上扰心神所致。

治宜调理中焦,开结除痞。

初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方治疗不效。

复以甘草泻心汤化裁:甘草18克,黄芩、半夏、内金、陈皮、干姜各1O克,党参15克,黄连5克,大枣4枚。

服药1剂,诸症皆除。

按语:《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本案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于脾胃,心神受扰而不寐。

故伴有胸脘痞满、不食等症,正与甘草泻心汤“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证机相合。

病起于胃中不租,故加陈皮、内金以助和胃、健胃之功。

七、舌皲裂
刘景祺医案:岳某,女,23岁,1 97 9年8月6日初诊。

舌体皲裂疼痛已3年,曾大量服核黄素无效,反而日趋严重,检查发现舌的前2/3均布满横而深的裂纹,大裂纹中间布满浅而短的小纹,似桑椹皮,不能食酸辣刺激性食物,痛苦异常。

胃脘经常憋闷,饭后易腹胀。

脉左上关上滑,右滑。

辨证:心火亢盛,中焦痞塞。

治则:泻心除烦。

处方:炙甘草l2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于姜3克,大枣3个。

服9剂后,舌体疼痛消失,小短纹减少,深长纹稍变浅。

服48剂,小短纹完全消失,深长纹亦消失2/3,剩余条纹变短变浅,食酸辣食物已无痛苦。

按语:中焦痞塞,阻塞阴阳水火升降之道路,心火隔于上,上灼其窍而见舌体皲裂疼痛。

其辨证要点是伴见胃脘痞胀。

故治从中焦,斡旋气机,待痞消气转,水升火降,则其病自愈。

八、滞颐
梁惠光医案:刘某某,女,5岁。

患儿一年多来,口角常流涎不止,渍于颐颏颈前等处均赤烂如斑,口腔检查未发现病变,惟舌红无苔。

此为脾寒胃热。

盖脾主运化水液,开窍于口,脾寒则涎液不摄,胃热则渍蚀赤烂。

治用甘草泻心汤,以干姜、炙甘草温散寒邪,芩连燥湿清胃热。

复加佩兰芳香悦脾。

服2剂后,涎液已不外流,红烂皮肤已恢复正常,口角尚有红赤,再服2剂痊愈。

按语:《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为涎。

”脾寒不运,则津停于内。

脾开窍于口,津泛脾窍,则口中流涎不止。

阳明胃经,行于颈、面,胃中有热,循经上攻,则令渍于颐、颏、颈I:J涎之处赤烂如斑,并见舌红无苔热象。

治以甘草泻心汤温脾寒而清胃热,两相兼顾。

脾阳复,则口涎自止,胃热去则赤斑自消。

临床治疗脾冷胃热之滞颐,本方较《金鉴》清热泻脾散为优。

九、淋证(急性尿道炎)
荆棘医案:李某某,男,2 3岁,初诊日期1 98 9年6月1 5日。

自述五天前感觉小便灼热,继则尿道口红肿,排出脓性分泌物,现排尿困难,曾服尿道消炎药效果不佳。

诊其脉来滑数、舌苔薄黄边尖红’问诊得其半月前出差西北有不洁性交史,遂断为热毒外侵,湿热下注尿道
之证。

治宜清热解毒,燥湿和中。

药用:黄连9克,黄芩1 2克,半夏1 2克,党参1 2克,干姜9克,生甘草15克,大枣6枚。

5剂后尿道红肿已消,疼痛已减,脓性分泌物已无,再服5剂加猪苓、茯苓、滑石、阿胶、白芍、甘草善后,病人遂告痊愈。

按语:热毒湿气起于中焦,客于下焦,气化失常,小便不利。

用方清热解毒燥湿,执中治下,法承《金匮要略》。

十、不射精
荆棘医案:崔某某,男,24岁,初诊日期,1988年10月11日。

患者结婚二年余,从无射精现象,至今不育,现证头昏心烦,失眠多梦'精神紧张,口苦咽干,交不射精,却也痿软,梦遗频繁。

舌淡红苔薄黄,脉象细数。

此为心火亢盛,相火离位之证。

治宜清心降火、交泰阴阳。

药用:黄连9克,黄芩12克,党参l2克,干姜9克,生甘草l5克,半夏10克,大枣6枚。

5剂,并嘱以轻松情志,放下包袱。

5付后患者云阴茎交后可软,但仍未射精,继服5剂,患者兴奋异常,云已射精一次。

原方加元参30克,麦冬12克,继服7剂以善其后。

按语:心肾不交,离火虽存,而坎水不应,故交而不射。

又见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

治从中焦,乃交泰阴阳之特法也。

盖水火不济之证,用交心肾法而不效者,多因脾土中不顺接也。

用甘草泻心汤厚土健中,升水降火,令坎离相交,水火既济而愈。

【补述】本方无人参,考《千金方》、《外台秘要》治伤寒蜃食'用此方皆有人参。

《金匮·百合狐惑篇》用本方亦有人参。

又根据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中均有人参,故本方以有人参为是
甘草泻心汤【来源】《伤寒论》。

【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

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zhuanjiaguandian/yangdongxin_87157552.htm
临床应用1.急性胃肠炎: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枣30g(去核),黄连15g(捣),半夏10Og,黄芩45g,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

其中未经西药治疗者49例,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15天。

全部用本方治愈。

其中服1剂而愈者8例,2剂而愈者23例,3剂而愈者18例,4剂而愈者忘例,5剂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

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剂。

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阴部。

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3.慢性泄泻:刘某某,男,36岁。

1979年10月23日初诊。

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获愈。

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

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

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

服3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

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正常。

2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

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1-3年为多,计15例。

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4.胃虚便秘:郭某,女,21岁。

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

遂投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连3g(冲服),黄芩10g,党参12g,大枣10枚。

5剂,水煎服。

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

再予5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5.白塞氏综合症: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肛门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认为即是《金匮》狐惑病。

用本方治疗60例,均有效。

其加减为:不欲食,加佩兰;咽喉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加胡黄连。

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肛门。

6.口腔糜烂:陈某某,男,48岁,农民。

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

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

半月后复发,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

先后用二冬甘露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

出现满唇白腐,舌脓疮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饥,口内灼热干痛,喜用冷水漱口。

于是因思日人《橘窗书影》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黄芩、党参各9g,川连6g,大枣6枚,2剂。

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甘草泻心汤调节湿热内蕴体质的临证应用
/qk/97416B/201106/38503385.html
探讨甘草泻心汤临证的特点和机理。

方法:运用中医学"体质学说"的理论,分析甘草泻心汤证的治疗机理,明确其临证应用的指征和辨证特点。

结果:甘草泻心汤能够调节湿热内蕴患者的体质,对体质学说分类的"湿热质"患者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结论:湿热质是甘草泻心汤临证应用的主要体质,掌握甘草泻心汤临证应用的指征和辨证特点能够提高其临床应用的效果。

甘草泻心汤原出于《金匮要略》,由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组成,为治疗胃气虚气结、成痞之方。

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3
喜欢
阅读(724)┊收藏收藏(2) ┊转载(28) ┊喜欢▼ ▼ ┊打印┊举报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
学习辅助网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