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性别研究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研究
摘要:研究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现象与问题;通过对已有教育理论的反思,尝试设计性别公平化的历史教科书,做到“因材施教”,深化历史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使男女学生在正确的性别观念引导下键康成长。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性别问题女性性别公平化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和指针,教科书在传授知识要点的同时,也传递着与内容相应的价值观,它在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教学和纯史学是不同的,历史教育考虑更多的是选取哪些史料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所以只要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教科书内容可以有选择上的弹性。
妇女历史地位的低下、妇女史料的缺乏并不等于现代的历史教科书不能给妇女史料以应有的地位。
对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之评价是建立在当今社会性别公平化标准之上的,而性别公平化的社会标准并不等同于两性对自我角色的满意感。
另外,纠正现有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问题并不是一味地提高女性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出场率”,而是要将历史女性的形象真实全面地展现出来,不仅让学习者看到女性在历史中的进步作用与正面意义,还要看到女性所遭受的痛苦、女性的不足与进步等,从而让学习者真正体会男女历史人物的地位与作用。
以传统关点来看,历史女性的总体形象并不像男性那样丰富多彩、轰轰烈烈,但女性这半边天在我国这个有着悠久男尊女卑历史的国家里的奋斗历程与所获感悟是素质
教育很好的素材,也就是说,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科书开始探寻性别问题,所带来的将远不止是历史教科书编撰方面的进步。
1、国外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研究。
20世纪40年代西方学界就开始对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给予关注,在此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古今中外的教科书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它们传递的是男性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以及男权社会意识形态。
而且国内外专家学者发现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已然成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性问题。
以性别为视角,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进行性别分析,在西方社会已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研究范畴,它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性别问题和性别观念的变革上,而且体现为一种全新看待历史、社会、文化甚至知识传统的性别视角的出现。
2、大陆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妇女问题投入了较大的关注,并从法律上规定了“男女平等”,这自然是好事情,但同时也使人们被表象迷惑,忽视了实际存在的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
所以,大陆对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的关注确实比国外迟了许多,而且也不及其来得热衷与深邃。
大陆对教科书中性别问题进行了审视。
专家有崔建氏、张德、朱晓斌和曾天山等人,相关论著从多个角度对教科书的性别问题进行了审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譬如,曾天山在作了从古至今、从中国到西方五个国家教科书的大跨度研究后指出,历史教科书强调了男子的文治武功,而女性则难占一席之地;在分析了原因
之后,曾先生还提出了改革的措施。
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主要以分析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为基础展开的。
2l世纪的今天,在中国大陆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研究日渐兴盛起来。
余艳曾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探讨教科书中的性别政治意识形态问题。
通过对六套教科书和一套教参的分析查阅后得出,只有符合传统男性标准的极少数女性被写进历史教科书,而她们往往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和不足;教科书中的女性难以获得与男性同样的社会生存环境,她们只是附庸和牺牲品,登上政治舞台的女性甚至被异化或沦入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境地。
王玉民在《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女性材料培养高中女生女性角色意识》一文中指出,要还教材中“妖魔化”女性以本来面目,重建历史真实,从而努力做到客观评价教材中的反面或从政治角度定义为负面的女性;教师还要丰富教材中杰出女性的材料,并开设以女性内容为主的扩展型课程。
朱煜和龚奇柱均在撰文评价“川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时充分肯定了其增加女性活动内容一举,认为其体现了性别平等的新理念。
除以上这些专家学者外,还有很多学者在谈及历史教科书及历史教学问题时也或多或少提及女性问题,如北京大学的史春风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的韩雪老师等。
这些学者来自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对中学历史教科书进行着多视角的解读与检视,对正值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育而言,这无疑是件大好事。
但是现在国内关于教科书中的性别研究大多选取语文、数学、英语等课本作为研究对象,关于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之系统研究还处于基本空白
状态;另外,对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之零散、片段式的研究也往往局限于定性研究。
历史教科书中对两性人物呈现的差异不仅表现为数量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选择和再现问题上。
而通过后者,人们可以发现教科书是否因性别的不同而对社会贡献的多样化有不同的描述;在展示积极的社会贡献方面是否因性别而有所不同;在叙述典范人物例子时,有无平均分配给两性等等。
教科书在这些问题上的体现往往可以给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性别分析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教科书人物的品质特征,就是指教科书中出现的男性和女性所具有的思想、认识和品性。
众多研究表明,学习者往往会认同和模仿同性人物在书本中的表现,所以历史教科书中的男女分别具有怎样的品质,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教科书对某一性别的人物品质展示呈现明显的倾向性,这不仅会影响同性学习者的性别认同,而且也会限制另一性别学习者的角色归属和社会地位的确定,从而形成性别刻板印象,甚至会导致极度的性别优越或自暴自弃。
参考文献:
[1]杜芳帮,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韩隆福.中国女性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教材改革之路[c].人民教育出版社
[4]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
[5]单艺斌.女性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m].九州出版社
[6]胡彩娟,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基于人民版教科书的文本分析.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