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之欧阳地创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
练
班级姓名成绩
(一)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
(1)私臣:(2)齐地方千里:
(3)吾知所以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
国”的原因。
(4分)
(二)汉明帝尊师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
()2.翻译句子(2分)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分)
(三)范滂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 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②厉:磨练。
③掾
属:下属的官。
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
⑥叨秽:贪污腐败。
⑦简札:指奏章。
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
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1.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以土砾凸者为丘
B. 以其境过清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 俯身倾耳以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 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 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道和县
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⑵疑有私故
⑶即自诣狱⑷引与俱亡
4.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2分)
⑵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分)
(四)
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①。
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
密语曰:“非秀才之文。
”对曰:“某②苦心忧课③,非假手也。
”公曰:“此某所为文。
兼④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
”惶惶欲去。
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
比去,问其所之。
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
”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
此说,想又妄耳。
”其人战灼⑤,若无所容。
公曰:“不必如此。
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
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
②某:自称,相当于“我”。
③课:功课,学业。
④兼:这里可译作“也”。
⑤战灼:哆嗦,打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1)非假手也: (2)客词穷: (3)秀才但有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比去,问其所之。
3、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五)周幽王失信身亡(9分)
周宅丰、镐①,近戎②。
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
人喧马嘶,褒姒③视之大说,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
(4分)
(1)戎寇尝至()(2)褒姒视之大说()
(3)因数击鼓()(4)为天下笑()
2、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2)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至而无寇。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六)苏世长讽谏(选自《唐语林》)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
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若是陛下所造。
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
当此时,亦以
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③
【注】①畋:打猎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纣王所修的台。
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 B.万夫敛手(收)
C.陛下废万机(废除) D.诚非所宜(应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遂笑而释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B.今因隋之侈无案牍之劳形
C.实谓惩其奢淫既克,公问其故D.今于隋宫之内骈死于槽枥之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4分)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
4.从第二段苏世长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4分)
(七)肃王与沈元用①(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
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
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元用归馆,欲矜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
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⑤,略无矜色。
元用骇服⑥。
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
”信不诬⑦也。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国不归。
沈元用:宋朝大臣。
②虏:指北方的金国。
③偶俪:对仗工整。
④矜:夸耀。
⑤他语:说别的事情。
⑥骇服:吃惊佩服。
⑦诬:虚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2)元用素强记()
(3)取纸追书之()(4)略无矜色()
2.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即取笔尽补其所阙”中的“其”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而竖其左膝 C.其真无马邪 D.必先苦其心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2)(肃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4.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2分)
(八)八大山人清·陈鼎
八大山人①,号人屋。
“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
性孤介②,颖异绝伦。
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
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香气常满室。
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
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
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
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
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
无不入妙。
如爱书,则攘臂搦管③,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
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
虽陈黄金百镒④于前,勿顾也。
其颠如此。
【注】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②介:耿直。
③攘臂搦管(nuò 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
④镒:二十两。
1.用斜线(/)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
(标两处)(4分)
张堂中如清风徐香气常满室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尝写菡萏一枝②盈纸肮脏
③或成山林④数十幅立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4.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4分)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一)1.(1)偏爱(2)土地方圆(3)的原因(4)过错2.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
国家。
3.齐威王胜于朝廷是因为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劝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大臣的劝谏。
(2分)。
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是他失败之后能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亡而能悟)(2分)
参考译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二)汉明帝尊师
【答案】1 这全部走上前眼泪
2 每当桓荣患病,汉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
3 围绕“尊师”回答即可。
【译文】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
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
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
”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
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
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
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
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
桓荣死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
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
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三)范滂
1.(2分)B(因为)
2.(2分)C(并非主动揭发,而是受诏奉命。
)
3.(4分)①情绪激昂的样子②原因,缘故③到,到……去④逃跑(每个1分)
4.(4分)⑴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
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
官而去。
(2分)(臧污、望风、解印绶)⑵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
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3分)(举、自、奸暴、岂、以、
污)
[译文]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
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
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
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
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
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多人。
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
范滂回答说:“我所劾奏的人,假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是不会玷污上奏的文书的。
只是近来因为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所以先劾奏那些急迫的,那些还没有调查清楚的。
再重新检查核对。
我听说农夫除去田里的野草,农作物一定长得又好又茂盛;忠臣除却朝廷里的*人,国家的政治就会因此清明。
如果我的话有不一致
的地方,我甘愿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
”尚书不能驳难他。
建宁二年,大范围的诛杀党人。
诏令下达,紧急逮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抱着诏书,关闭传舍的房门,趴在床上哭泣。
范滂听到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即到监狱里去。
县令郭揖大惊失色,自解官印,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说:“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在这里呢?”范滂说:“我死了,这祸也就过去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而牵累您,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他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对您孝敬,足以供养您,我到黄泉去,这样生死都得所。
只是希望您割弃不能忍受的情,不要增加伤感悲伤。
”母亲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
回头对他的儿子说:“我想让你去做恶,但是恶是不能做。
想让你为善,但是我没有做恶。
(为善却得到现在的下场)”行路的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
范滂就义时年三十三岁。
(四)
1、(1)借、假借 (2)尽、完 (3)只、只
管
2、等到(秀才)要离开(的时候),(卢君)问他要到哪里
去。
3、秀才是一个弄虚作假(虚荣浅薄,不学无术,不知悔改,爱吹牛)的人。
【译文】卢君出任衢州牧,有一个读书人来投递求见名帖。
卢君翻阅他写的文章,读了十篇,都是卢君所写。
卢君悄悄地对这个读书人说:“这不是你写的文章。
”秀才回答说:“这是我苦心钻研学业所得,不是出自他人之手”卢君说:“这些都是我所写的文章,(我能背诵他们)你也能背诵吗?”秀才无话可说,只得据实回答:“我(偶然)得到这些文章,没有署名。
真的没想到是员外您所撰写的。
”(说着)惊慌失措就要离开。
卢君说:“这虽然是我写的,也没给人看过,只有你有它。
”等到他离开时,卢君问他要去哪里。
秀才说:“汴州梁尚书是我的岳父,我到他那里去住十天。
”卢君说:“大梁尚书是(我)的表亲,如果与你是内亲,那么我与你该是至亲。
你这话,想来又是虚假的吧。
”这个人战战兢兢,无地自容。
卢君说:“不必这样。
你先前抄袭的文章和所谓的大梁亲戚,一起送给你吧。
”
(五)周幽王失信身亡(9
分)
1、(4分)尝:曾经;说:同悦,高兴,愉快;数:屡次,多次;为:被
2、(4分)(1)等到戎族人侵,就传递鼓声相互告知,诸侯的军队都来救护天子。
(2)周幽王想要褒姒欢笑,于是屡次使人击鼓,诸侯的军队来到却没有人侵的敌人。
3、(1分)诚信乃立国之本。
信,可以得人心,可以得民助。
为人处世,一定要守诚信。
(意思接近即可)
【译文】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
周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使戎人来到,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人曾经来到,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衰姒非常高兴,笑了起来。
幽王想让褒姒笑,因此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人。
到了后来,戎人真的到了,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六)苏世长讽谏
1、C
2、BD
3、(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
(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
4、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
【译文】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
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
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
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
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
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
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
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
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
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
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
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每次都给他好的脸色。
苏世长前前后后多次进谏,高祖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
(七)肃王与沈元用
1.(4分)(1)出使 (2)平时/平素/向来/一向 (3)书写/写 (4)毫无/一点儿没有(每处1分)2.(2分)C
3.(4分)(1)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
(2)(肃王)就拿起笔将他所缺漏的字全部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
(每句2分,画线部分为得分点)
4.(2分)①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好;②肃王并没有自夸自耀。
(每点1分)
译文: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金国,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
空闲时间无事可做,就一同到寺院游览,偶尔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对仗工整,共有三千多个字。
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朗诵了一两遍就记住了;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
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
(沈元用)写完了,肃王看后,就拿起笔将他所缺漏的字全部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
又修改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改完后)放下笔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毫无骄傲的脸色。
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一点儿也不假啊!
(八)八大山人1.(4分)张堂中/如清风徐/香气常满室2.(4分)(1)曾经(2)满(3)有的(4)完成
3(1)(2分)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
(2)(2分)即使陈放几百两黄金在他面前,他都不屑一顾(都不看一下)
4. (4分)八大山人的“颠”是他性情性格孤傲耿直
(孤高傲世),聪明绝伦(才高艺绝),狂放不羁(恃才放旷)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癫狂。
(对“颠”的内涵分析、评判正确即得2分)
附译文:八大山人,号人屋。
“人屋”就是“广厦万间”的意思。
他生性孤傲,有骨气,聪明绝伦,无人能比。
八岁便能作诗,善于书法,长于篆刻,尤其精于绘画。
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池中,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张挂在堂中,好像有清风徐徐吹,香气常充满整个屋子。
又曾画龙,在丈幅之中蜿蜒升降,想要飞动一般;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
他言语诙谐,喜欢议论,总是娓娓而谈,不知疲倦,使四座的人为之倾倒。
山人既已嗜好喝酒,也就没有其他的爱好。
人们喜欢他的画,大多置办了酒招待他,预先准备几升墨汁、若干纸张在座位右边。
山人酒醉后见到了,便高兴地泼墨在宽大的画纸上,有时候用破笤帚洒,用坏帽子涂,弄得满纸肮脏,不堪入目。
这以后他提笔渲染,有的成山林,有的成丘壑,有的成花鸟竹石,无不精妙。
如果碰到他喜欢写字,那就撸起袖子,伸长胳膊,撮起裤管,狂叫大呼着,数十幅片刻就完成了,他酒醒了,要想索求他的片纸只字都无法得到,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
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
他就癫狂到这样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