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案ppt
【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
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
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
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
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
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
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
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
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
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
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
【篇二:《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
细节。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教学重难点】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
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

这十七八
年太珍贵了。

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
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
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
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
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
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
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
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
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

汉武帝晚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巧却碰上匈奴内部发生叛乱,由于叛军内部有人告密,很快就被匈奴首领一举歼灭。

副使张胜因为与叛军头领虞常意欲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因而单于迁怒所有汉朝史臣,无辜的苏武也因此受到牵连。

苏武为保名节两度自杀,虽然未遂,却坚定了单于要劝降苏武的决心。

单于先派了丁灵王卫律去劝降,没有成功,他本人也被苏武痛骂一顿。

单于便将苏武放逐冰天雪地的北海,让苏武放牧公羊,只有当公羊生下小羊的时候,苏武才能回来。

苏武历尽艰辛,渴了喝雪,饿了挖草根,不论坐卧起身都时刻拿着汉节。

后来单于又派了投降匈奴的李陵去劝降,李陵虽与苏武有故交,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动苏武,却被苏武的民族大义感动得泣下沾襟。

最后,汉昭帝继位,汉朝与匈奴恢复邦交,在胡地呆了十九年的苏武才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国。

四、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
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2~8 )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后来被流放北海又想方设法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呢?
讨论明确:
两次。

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
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

第二
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


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不论是自杀还是求生,都是苏武的反抗方式。

他自杀为的是不给
国家带来耻辱,正如他所说“见犯乃死,重负国”;他求生也是向匈
奴示威示强,为的是不辱使命,这可以从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看出。

☆苏武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考虑的都是汉朝的荣誉
与利益。

☆自杀表示坚决不投降,求生更是体现出苏武坚忍不拔的意志,他
的出发点都是缘于爱国。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
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

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
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

这是对苏武
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

卫律是
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讨论明确:①剑斩虞常:震慑
苏武
威逼: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不动
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
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
利诱:封官加爵:拥众数万不应
荣华富贵:马畜弥山
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

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


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
武大骂卫律。

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

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
企图动摇他的意志。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

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
切意志的试金石。

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
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
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

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
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
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
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
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他先是说
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
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
过程。

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
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
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

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
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
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

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
苦的悲剧人物。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
了几层意思?)
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
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

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

这就是李陵
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
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的
回应:“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

”——心甘情愿
李陵走后,在没有人来劝降过,这一过又是近九年。

小结:“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

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

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

如果苏武投
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

但是那
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

十九年是磨难,他诠
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

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
了史册。

五、板书设计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围炉救活,重伤
出使匈奴北海牧羊
卫律:威逼—不动利诱—不应
两次劝降李陵:国——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撒
十九年(须发近白)
六、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
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
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
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
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⑵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
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
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
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第三课时
一、整体把握
1. 探究: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
明确: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
民的。

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
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

在他心目中,君国是一家,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
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

当然武帝的恩
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
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

2.说到“忠义”,我们还会想起谁?
(同学们讨论并发言,要求用心组织语言,精炼流畅,注重口语的
表达)
引导: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⒊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
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
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真金
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
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

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请代表发言。

(1)朱邦月:一根拐杖撑起的家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
情感。

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40
年的艰难。

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

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
命的重量。

(2)阿里帕-阿力马洪: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

风霜
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

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

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3)沈浩:践行信念好村官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

他走得匆忙,
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

那一年,
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
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4)翟墨:中国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
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

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

他不想
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
们走得都远!
【篇三:《苏武传》教案.doc】
苏武传(节选)
班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

3、评价传主价值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从而返观自身。

3、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传主坚贞的民族气节,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常识。

2、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
章大意。

一、新课导入
“往事越千年”,我们穿越了时空,站在了乌江边,感受到了一个英
雄的悲壮,今天,我们将随着历史的脚步,来到汉朝,走进班固笔
下的另一个光耀千古的英雄。

二、班固和他的《汉书》
1.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祖先于
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世代从政,皆务为儒术,形成
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故而班固受家学影响极大。

父亲班彪是一个
史学家,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

班固幼年聪明好学,9岁便
能作文、诵诗赋。

16岁进入洛阳太学,广泛涉猎群经九流百家之书。

他性格宽厚,为人谦逊,颇受当时学者钦佩。

23岁时父亲去世,在
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后传》,却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开始撰
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

五年后却被告私改国史而入狱,弟班
超为其申辩才得免,汉明帝看过书稿后大为赞赏其才学,召为兰台
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一年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
奉诏继续编著《汉书》。

经过2o余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编著。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
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窦宪因专权获罪,班固也受牵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
和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是班固一生最大的贡献,他的辞赋在汉代也享有盛名,其
代表作是《两都赋》,内容是写“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耀西都长
安的富有繁盛,希望东汉皇帝驾返西都;而“东都主人”则夸陈东都
洛阳的盛况,以反驳“西都宾”的淫侈之论,作品极铺张扬厉之能事。

《咏史诗》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人之一。

明代张溥曾辑有《班
兰台集》,近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

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叙述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

《汉书》沿用
《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本纪”省称“纪”,改“书”为“志”,取
消“世家”,并入“列传”。

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分为一百二十卷。

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平帝的
编年大事记。

八表,前六表分别谱列王侯世系,《百官公卿表》记
录秦、汉官制沿革和汉代公卿大臣的迁免,《古今人物表》把古今
人物分为九等,是对汉以前历史人物的评价。

十志,叙述古代到汉
朝的典章制度和经济、文化。

七十传,主要是西汉人物的传记。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
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
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
人注目。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3.特点:
(1)本着“实录”精神写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物,都从实描写,平实中
见生动,具体中有细节。

它写苏武的忠节,李陵的怨尤,朱买臣失
意或得意时的神情,陈万年教子的秘术,霍光的专权,王莽的为人,循吏之使民安土乐业,酷吏之执法残酷凶暴,都具体而生动,精采
而非虚构。

(班固对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与批判精神
尤为推崇)
(2)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来看,《汉书》不如《史记》。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

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


谓“圣人”,就是孔子。

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

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

从司马迁到班
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
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

(比如对李陵的评价两人则不同)
(3)在语言艺术方面,《汉书》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

这与《史记》的通俗简洁形成了鲜明的
对照。

《汉书》在内容和体制上虽多承袭《史记》,但史料丰富,保存了
许多重要文献,在史学上有相当高的地位。

文采虽不及《史记》,
但文字整饬,文章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
和传记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唐代刘知几评价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

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

自古迄今,无改斯道。


三、《苏武传》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本是一篇多
人合传,记述了李广、苏建两家几代人的故事,苏武的事迹,原附
在其父《苏建传》之后,由于苏武的事迹感人至深,历来选文者常
将其独立析出。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述
了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班固以
饱满的热情和精练的文字,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使这一人物形象流芳百世。

四、梳理情节,添加小标题
第一部分(1):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

第二部分(2-3):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
武临变时的表现。

第三部分(4):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
卫律。

第四部分(5-6):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
和艰苦的经历。

第五部分(7-8):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

第六部分(9-10):汉匈和亲,苏武终回汉朝。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仿照《项羽本纪》添加小标题
的方法,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
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一)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虞常谋反,祸及苏武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5、李陵劝降,完全失败6、
苏武归汉,名垂青史
(二)不按六部分划分:
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8、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