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大全
先关注哦!
之前推出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复习知识点专题,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不少朋友说孩子上八年级,希望能出八年级上册的复习专题,但因为工作太忙,时间不足,直到现在才腾出手来做。

还好能赶上复习备考。

准备购买的各位朋友,记得先领优惠券哦!拜托您一定先关注,再购买哦!
第3节: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对澄澈空明的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也透露出他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和乐观。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字音】
无与为乐lè者遂suì相与yǔ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文言词句】
1.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②月色入户。

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③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④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一词多义
①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②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
③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
⑤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郦道元《三峡》
3.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4.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状语后置,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定语后置,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者耳)
②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
③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5.重点词语: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6.翻译句子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上,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章分析】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叙事。

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景。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议论抒情。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写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色中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点睛之笔(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被贬谪的复杂意味,也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4.本文描写了承天寺夜晚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5.艺术特色:
(1)情、景、事、理交融。

(2)巧用比喻,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真题练习】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5.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的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中考真题】
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
答案:
1. A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4.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
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1.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1分)
2.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
盖竹柏影也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③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④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
1.苏轼,唐宋。

(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2.盖/竹柏影也
3.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③高兴地④形容水的澄澈
4.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5.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4.
答案:
1.①门②精巧,精妙
2.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种快乐只留结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3.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四、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题目。

(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把酒:
(2)念无与为乐者念: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1.(1)端起洒杯(2)考虑(或想到)
2.B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
5.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也有缺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拓展积累】
1.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念无与为乐者)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
4.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5.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请先关注,再购买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