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
影响
摘要:目的: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
影响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中心2019年4月—2019年8月所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
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否出现微出血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
没有发现微出血的患者50例,设定为对照组,发生微出血患者50例,设定为试
验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对
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高血压情况普遍,两组患者腔隙性梗死数量以及脑白质疏
松程度有明显差异,试验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平均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高血压、年龄、腔隙性梗死数量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属于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危险因素;认知功能
引言
在临床医学中,脑微出血指的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微量出血。


常情况下,脑微出血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而且当前的医学研究中针对脑微
出血的原因还没有定论。

通过近几年的临床观察可以了解到,很多缺血性脑血管
病患者会出现脑微出血情况,本文则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
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展开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中心2019年4月—2019年8月所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入选
标准为:1.样本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头CT、头MRI)均符合缺血性脑血
管疾病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在7天内;3.发生脑微出血患者的核磁SWI序列上
显示为周围无水肿及边界清晰的圆形或卵圆形小灶信号缺失(直径通常为2-10mm),同时头CT排除颅内动脉远端血管分支横断面流空影及钙化灶。

排除标准为:1.在
发病前出现其它原因所致的神经功能损失;2.合并先天性认知功能障碍;3.患者6
个月内服用过可能会对认知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4.患者伴随有严重肝病、肾脏
疾病或肿瘤性疾病。

在本次样本中,包括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患者
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2.5岁[1]。

1.2方法
在上述样本中,以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是否出现微出血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没有发现微出血的患者50例,设定为对照组,发生微
出血患者50例,设定为试验组。

1.3脑白质疏松程度诊断标准
MRI表现为脑白质中病变范围大小不等的异常信号。

影像学特征为T2或
T2FLAIR序列中呈高信号。

皮层下灰质或脑干的高信号不包含在内。

在白质疏松
情况分级中,0级表示未出现明显的白质病变,1级表示出现局灶性病变,2级表
示局灶性病变发生融合,3级表示白质疏松呈现出弥散状,并表现出广泛融合[2]。

1.4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在这一量表中,包括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记忆、注意、语言流畅、抽象
思维、延迟记忆、定向力等8个维度,将其按30分计算;如果患者接受教育年
限没有超过12年,可以为其测试结果增加1分,所得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认
知能力越强,如果或者测试分数在26分以上,则说明患者处于正常状态,如果
患者的测试分数在26分以下,则可以将其认定为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3]。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单因素分析
在上述样本中,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9.1岁,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岁,从中了解到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对照组患者。

试验组伴随有高血压
疾病的患者数量多于对照组伴随有高血压患者的数量,试验组出现腔隙性梗死以
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较高的患者数量多于对照组。

以是否发生脑微出血为应变量,对单因素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根据上述分
析结果可以了解到,高血压、年龄、腔隙性梗死数量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属于脑
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2.3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平均分数
表3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平均分数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平均分
分别为22.1和27.21,试验组分数低于对照组分数。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或皮质下脑微血管病,大
部分病因是由于小动脉硬化、脑淀粉样变性等导致的微量血液渗出,并最终形成
含铁血黄素沉淀在脑内,含铁血黄素属于超顺磁性物质,因此具有相当大的内部
磁化,当进入MRI磁场时,组织中的微出血导致更快的衰减局部MRI信号,因此产生了黑色或低信号改变(信号空洞),故在MRI中以圆形或卵圆形的信号缺失
区呈现,直径多在2—10mm的范围,脑微出血情况的出现,表明缺血性脑血管
病患者脑内微血管可能发生了淀粉样变性或玻璃样变,这也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
期内,患者进一步发展为出血性卒中的几率会不断上升,如果患者存在脑淀粉样
血管病变,则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反复性的脑叶出血,从而使患者出现神经功能
障碍。

在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是脑淀粉样血管病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患者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则很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严重颅内出血,进
而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4]。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了解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出现脑微出血的概率
与患者的年龄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情况下,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发生脑微
出血的几率越高。

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到,对于正常人而言,60—69
岁人群脑微出血患病率为17.8%,而80岁以上的人群脑微出血的患病率为38.8%,对于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言,其发生脑微出血的几率为18%—68%,而且通
过本次研究活动,进一步证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
微出血的几率越高,年龄已成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

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因此出现
脑微出血的几率更高。

而且,在本次研究中,还进一步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
者脑微出血还与高血压、腔隙性梗死数量、脑白质疏松程度有关,而合并高血压和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成果,合并高血压和脑白质疏松程度会使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脑微出血的几率提升2.3倍。

对于伴随有高血压的患者而言,在高血压的影响下,致使脑内微小动脉透明变性、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患者血管壁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层被破坏,进而引发小血管破裂出血[5]。

而腔隙性梗死和脑白质疏松是引发患者出现脑微出血的直接因素。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主要出现在基底节及皮质内,进而引发组织学损伤,并使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随着脑微出血情况的日益严重,所波及到的血管数量增加,患者脑组织损伤会愈发严重,因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领域损害,具体表现为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和定向等认知领域存在缺陷[6]。

脑微出血虽然没有占位性损害,但是能够引发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及代谢紊乱,还会导致血液中生物活性物质流出,进而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到患者的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CT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李昂,丁里. 山东医药. 2016(30)
[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 刘春洁,郑海亮,李晓
晴. 中国医药. 2016 (04)
[3]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SWAN的临床检测价值[J]. 陆婧,陈军,赵益林,许启仲,谭慧.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6(01)
[4]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部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分析[J]. 王跃慧,梁文华,白莹,田跃雷,吴玲玲. 医学与哲学(B). 2016 (02)
[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J]. 周霞,张浩,贺恒鹏,赵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17)
[6]颈动脉超声在分析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中的应用[J]. 郭莹.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