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三11游褒禅山记同步精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游褒禅山记
课后一起巩固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仆:向前跌倒。
B.其文漫.灭漫:淹。
C.盖.音谬也盖:大概。
D.何可胜.道也哉胜:胜利。
解析:D项,“胜”,尽。
答案:D
,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解析:D项,“至”是动词用作名词,A、B、C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D
,词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B项,分别是“死”“突然,仓促”“终于”的意思;A项,前两个“极”是“尽”,第三个“极”是“直项,第一个“名”是“命名”,后两个“名”是“说出”;D项,前两个“加”是“更加,更”,第三个
答案:B
(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④而人之.所罕至焉⑤褒之.庐冢也⑥遂与之.俱出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②⑤/③④/⑥⑧
解析: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⑤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
,指“他们”;⑦⑧句中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B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
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C.往往有得.得:心得,收获。
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观:观察。
项,“观”,景观。
,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其孰能讥之乎?
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B项,第三人称代词,指代古人;C项与例句均为代词,在句中作定语;D项,语,难道,表反诘。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简介华山前洞与后洞概况,详述游历后洞的情景。
B.选文第二段抒发了作者对未能穷究后洞奇险景象的感想和体会。
C.作者认为,只要具备了“志”或“力”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事议理,过渡自然。
项,根据“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知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完成第9~12题。
海塘记
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
..事谢君为之也。
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
”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
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方作堤时,岁丁亥
..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
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
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求其存。
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甚不可以无传。
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
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
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
通涂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
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
嘻!其可叹也。
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
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
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
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B.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C.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然后结合句中关键的实词、虚词断句。
“者……也”是判断句,“景初”是人名,“其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县”,官名。
宋代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
B.封建时代对帝王、诸侯等称为“君”,后引申为对人的尊称,道德品行良好的人也可称君子。
C.“丁亥”是干支纪年的说法。
干支纪年就是用十二天干和十大地支依次相配,周而复始纪年的方法。
项,应为“用十大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赞赏谢景初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行为,后来又听到他对天下事的议论,就为他记下了修堤坝的事,同时也可资后人借鉴和思考。
B.谢景初具有实干精神,身先士卒,与百姓同甘共苦,组织、带领民众修筑拦海堤坝,充分体现了他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在交代写作缘由、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为政理念。
D.谢景初批判了当世官吏哗众取宠之风,反对沉迷刀笔簿书之行,认为宋代近百年间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
项,作者先是听到了他对天下事的议论,而后才听说他的做法。
(1)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
,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
(1)句中“然”是代词,“所以”的意思是“……的原因”,“盖”的意思是“大概”。
第(2)句中
圣人们往往只能知道事物表象道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每个人都有难以通晓的地,由此我相信了,他的言行都是一致的,并没有欺骗我。
,到某一处,有一道几尺宽的堤坝,截断了海水潮汐,使其无法涌入两边的农田,
,谢知县写信给我,拜托我记下修建这座堤坝的始末,信中写道:“(你的文章)使后人(对这堤坝)可以有据可考,就算我卸任之后(堤坝)也不会就此毁坏。
”谢知县本人是阳夏人,字师厚,他的名字为景初。
谢景初的祖上是以文才闻名天下,后来接连几代人地位显贵,到了景初这代,已经是以文才著称的显贵世家了。
他出任知县,并没有自负才能而忽视百姓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开始修建堤坝时,正是丁亥年十一月,他能够不畏冰雪严霜的寒冷,亲自到场鼓励百姓努力劳作、治理水患,他也能让老百姓个个互相劝勉而跟随他,甚至忘记了劳作的辛苦,于是没有过多久,堤坝就修建而成。
他仁爱百姓的心思,在这件事上已经彰显得很明显了。
(谢景初)也应该以此满足,但是他依旧认为没做完,又考虑着把这事告知后人,让后来者继续将这座堤坝保护完好,好让堤坝永世长存。
好啊!仁者深谋远虑却又能够为百姓兴除灾害,像他这样的人,事迹不可以不流传下去。
而后世的君子,考查谢景初其人,知道这件事后也不可能没有触动。
之前我因为有事经过余姚这个地方,他来拜访我,和我聊起天下之事,从容不迫地侃侃而谈。
谢景初说:“真理都是宏大而隐秘,圣人们往往只能知道事物表象道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每个人都有难
以通晓的地方。
那些详细的政事治理教条法律,凡是和人扯上边的,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这是比较容易为人知晓的表象道理。
疏通道路河流,治理农田桑园,修建防护的堤坝沟渠来抵御旱涝灾害;兴建学校,让百姓能够在学校学习礼乐之道,用(圣人之道)感化收服百姓,这更是老百姓急需的,这种道理比表象又深了一层。
现在这些当官的,那些愚蠢的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而那些所谓有才能的,做事必定出奇招来博得声威,以求惊动世人;至于那些将精力花在对付公文之上的官员,居然反过来说,古人说的那些急百姓所急的事情,我没时间去做;我曾经去做了,但是力量有所不及,一万人之中有一个人做了,功绩不足以名扬于世,却被称为有才能。
哈!这也真是令人感叹了。
朝廷国家生命力不过几百年的事,但是以德化民、追求太平治世这种事业却远没有止境,难道不是我说的这样吗?”我认为他的话非常正确。
不久后听说他当了知县,到任后就在江河上修建桥梁,办学聘请学者教化平民子弟,接着堤坝又完工了,由此我相信了,他的言行都是一致的,并没有欺骗我。
为他写文记述修建堤坝之事,趁机写了他说过的言论始末留存,以告知后来之人。
庆历八年七月七日记述成文。
三、语言运用
1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了“志”“力”“物”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三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文中对三者关系的阐述,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喻体造句。
参考答案:“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行的,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失道路。
14.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解析:一要审清试题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构思一段话;二是充分利用试题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
参考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
,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