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6-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六)
一、古代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
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
甫冠
..,为行台从事。
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
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
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
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
..。
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
一日,帝问:
“郎俸几何?”居贞以数对。
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品秩
..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
”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
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
居贞曰:“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
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
不乘隙先取之。
”驿闻。
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
事留鄂。
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
..。
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
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
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
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
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
比还,不戮一人。
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
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节选自《元史•贾居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
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B.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
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C.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
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D.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
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刚刚加冠。
古代未成年男子不带冠,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郎中: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C.品秩:官品与奉秩。
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D.楮币: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
后泛指一般的纸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居贞为人清廉,深受赞赏。
在国家法制尚未确立时,人们互相行贿勾结,他拒绝接受别人赠送
的黄金,皇上知道后,大加赞赏并给予表彰。
B.贾居贞不贪名利,恪守本分。
他不愿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破坏国家制度,不论是世祖提出为他增加
俸禄还是刘秉忠上奏推荐他做参知政事,他都不接受。
C.贾居贞善于用兵,把握战机。
在与丞相伯颜征伐宋朝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利于元军的
战机,建议趁宋军危困之际及早攻打军事重地江陵。
D.贾居贞一心为民,体恤百姓。
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军中的士兵骚扰百姓,居贞严厉惩治。
在平定
叛乱时,他亲自带兵,不扰百姓,不杀一人,劝退贼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
(2)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蒲黑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鸂鶒(xichì):一种象鸳鸯的水鸟。
③柘(zhè):一种树。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攒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作者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E.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6.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6分)
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七)
一、古代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即位,盎..。
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
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
...。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
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
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
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
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
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
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
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
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
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
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
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
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
于
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
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
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
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5分)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6.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7分)
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八)
一、古代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
少颖悟绝伦。
举茂材
..异等,知昆山县。
夏赵元昊且叛,为嫚①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
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修器,必胜之道也。
”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
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
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
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②,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
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
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
”时韪其谋。
徙益州。
未至,或煽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
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
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
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
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水为主,利尽南海。
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
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
..尚书帅秦州。
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③士马,声言出塞。
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
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
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注】①嫚:轻慢。
②羌:指西夏,即赵元昊。
③料简:挑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
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
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
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
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称诸侯之死,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方平是南京人,年轻时极为聪明,考中科举茂材,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后来历任多种官职,
在任上多有出色的表现。
B.张方平很有战略眼光。
他认为一旦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就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
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张方平头脑冷静,善用谋略。
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
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
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他又让城门三夜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D.张方平能未雨绸缪。
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
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修器,必胜之道也。
(5分)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5~6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元)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③。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
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
③苏轼曾有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
5.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
烦躁。
“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
采用了实写的手法。
C.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面对已凋谢的黄花,
连蜂蝶都要发愁,有思于今昔的境况而发出深沉感慨: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D.七、八两句化用了古人诗句,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
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
E.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
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
元散曲中的精品。
6.作品末尾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
(6分)
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九)
一、古代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
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
..。
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
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
”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
”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
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
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
父与子相泣曰:“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
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
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
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
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
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
”至行在
..,高宗抚劳再三。
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
显忠与敌战,败之。
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
”乃焚庐江而走。
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
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
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
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
乾道改元
....,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
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
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
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
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
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
B.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
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后又孤身夜
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
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的
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
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感愤
慨,并未诚心归附。
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
忠文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合
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5分)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曲江①对雨②
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
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
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
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寮於承天门,令左右於楼下撒金钱。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
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即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
C.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
D.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
E.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
6.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
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十)
一、古代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
尝出,遇人有遗楮(chǔ,纸的代称)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
...。
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
盗之朔望
..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
台巨(谏官)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
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
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
英宗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
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
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我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则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选自《元史》,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
相戒曰/毋负张公
B.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
相戒曰/毋负张公
C.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
相戒曰/毋负张公
D.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察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
相戒曰/毋负张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官署名。
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
肃正纲纪。
B.古代的元夕、上元均指元宵节。
农历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晚为宵,元宵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
之夜。
C.英宗是帝王的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如唐太宗、宋太祖、隋炀帝
等。
D.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古人用朔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相关的还有“晦”,指农历的月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品行端正,勤奋刻苦。
发现有人将钞票遗失在路上,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他一天到晚不
停地读书,即便是晚上也要点灯偷偷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