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创新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创新社会管理形式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公益劳动的教育惩戒作用,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南川西路司法所在古城敬老院建立了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
该基地建成后,南川西路司法所将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特点,集中组织开展公益劳动,为敬老院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截至目前,南川西路司法所建立了1个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累计为8名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公益劳动服务,较好地促进了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
为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和监督管理,我司法所创新管理方式,转变工作模式,规范劳动形式。
一是“两书两制度”。
签订《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协议书》、《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服务责任书》,制订社区矫正公益劳动管理制度和社区矫正公益劳动考核制度,对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进行规范管理,统一考核,争取实现全县社区矫正集中公益劳动基地全覆盖,在启动第一批集中公益劳动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集中劳动设点范围,努力实现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化、个人考核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的目标。
二是“化零为整”,注重实际。
针对矫正机构组织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有可能与矫正对象的工作、生活发生冲突或
服刑人员因请假外出及外出就业而导致无法参加公益劳动的情况,创新管理模式,将每月公益劳动的时间规定为矫正期内的总小时数,服刑人员可根据自己实际,在有较大时间选择空间的情况下完成公益劳动,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公益劳动“五个一”落实情况,实现公益劳动科学化与人性化。
三是“寓教于劳、以劳促教”。
积极在社区矫正载体形式上求突破,注重寓教于劳,劳教结合,将组织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作为促进其回归社会、强化矫正效果的有效途径。
以启动“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公益劳动为契机,为社区矫正提供了特定劳动场所,改变了以往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较为散乱,难以形成规模的状况,为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创造了机会,更好地帮助矫正对象重建自尊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避免重新犯罪。
南川西路司法所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重点,努力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思路,创建“法制教育基地”,推行“两书四方约谈工作制”等经验做法,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适应形势,探索创新,推行帮教新方法
新的形势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不断规范社区矫正执行过程和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行刑理念两者之间
寻求结合点,探索出了“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具体体现为实行“两书四方约谈制”。
(一)签订“两书”实行“刚性”管理。
签订“保证书”,自愿接受矫正。
我们在法院判决生效交付执行时,让罪犯签订自愿接受矫正保证书,让罪犯亲属签定自愿监护,确保其不再重新犯罪的保证书,让所在村、社区的协管员签定协助矫正保证书,从而明确了三方责任,强化了对矫正对象的管理。
签订“执行书”,规范矫正过程。
社区矫正办公室与罪犯本人、所在村、社区的协管员签定“社区矫正执行书”,把罪犯的义务、协管员的责任和社区矫正办公室的权力进行明确。
确保行刑过程的规范化和严肃性。
(二)“四方约谈”实行“柔性”管理。
一是首次谈话,四方共参与。
对于新接收的社区矫正对象,从首次谈话开始,由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村、社区协管员、社区矫正志愿者及社区矫正对象家属四方共同参与。
我们注重从新接收的社区矫正对象卷宗中找准谈话的切入点,改变了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注重了相互的沟通和个人想法、意见的交换。
二是四方月谈,共同管理。
每月进行谈话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首先听取其它“三方”的关于社区矫正对象近期情况的汇报,通过谈话,促使被社区矫正对象树立接受社区矫正的诚心,弃恶从善的决心,重新做人的信心,立志回归的恒心。
三是四方互动,形成合力。
我们通过推行社区、村“联系卡”制度,把“四方力量”凝聚在一起。
把社区矫正办公室和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都公开在这张卡上,便于村、社区协管员,矫正对象家属,志愿者随时和社区矫正人员联系,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早作预防。
二、创新载体,建设基地,打造法制教育中心
我们进一步创新教育矫正方法和载体,在古城敬老院建立了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架设起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缓冲带,铺平他们回归社会之路,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把基地建设成为矫正对象“思想转化基地”。
在区法制教育基地设立法制教育科,对矫正对象集中进行思想转化教育,聘请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的干警组成讲师队伍,从稳定情绪、关心生活、法制教育等方面入手,转化他们的思想,使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弃旧从新、树立重新做人的良好愿望。
(二)把基地建设成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基地”。
教育和劳动改造是改造社区服刑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古城敬老院建立起了集中公益劳动场所,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义务劳动。
通过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公益活动,增强矫正对象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保了教育改造效果。
自2009年以来,通过各级矫正组织的努力,一大批矫正对象得到良性转化,无一重新违法犯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坚持求真务实,使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深化,取得更大的成绩。
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深入开展,南川西路司法所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根据辖区社区服刑人员实际情况,在古城敬老院建立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
通过公益基地的建设,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人员“五个一”监管模式落实情况。
此劳动基地的建立,改变了以往社区服刑人员劳动较为散乱,难以形成规模的状况,为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创造了机会,能够更好地帮助服刑人员重建自尊、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避免重新犯罪的发生。
南川西路司法所2011年12月2日
因为我们就这么一辈子,几十年的光景,无法重来,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怎么都是活着,那么何不让自己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呢!
生活虽辛苦,但我们一定要笑着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样才不白来人世走一遭,才会无怨无悔。
因为生活没有真正的完美,只有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美。
不要总是悲观地认为自己很不幸,其实比我们更不幸的人还有很多;要学会适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宽容和理解,许多的苦、许多的累,都要坦然面对。
只有经历了,体验过了,才能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因为“经历就是收获”.
要知道世上没有什么不能割舍,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坡,当你调整好了心态,一切都会风清云谈。
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心情。
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上都要持有一颗平常心。
只要做到不攀比,不虚荣,待人诚恳、做事踏实,以知足乐观的心态释怀所有,做事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常怀感恩的心态待人,哪怕平庸,也会赢得世人对你的认可和尊重!
因为人活着,就需要一份积极向上的乐观和感恩的好心态来对待所有。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都是彩云间;只要有一份好的心态,所有的阴霾都将会烟消云散……
人生在世,免不了磕磕绊绊,不如意在所难免,因为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所预料的,也不可能按你的设想去发展。
正所谓“生活岂能百般如意,凡有一得必有一失。
人生追求完美,但总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
”
只有这许许多多的遗憾,才是我们生命之中最为珍贵的财富;只有坦然面对所有,积极乐观的活着,就会发现平淡的生活原来也会变得很丰富。
生活,让我们微笑,也可以让我们哭泣。
我们不要总是消极的怨天尤人,该以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活着,如若心态好,精神打起来,好运自然来,就看你怎样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