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伴随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人类文明及传统生活习俗已发生深刻变化。

”近日,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国家教育体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延保的开场演讲,直击会议主旨——“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

与此呼应,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的发言,也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与讨论。

“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养老院,现在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这当然也影响到教育。

未来,从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到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将形成规模。

”丁钢认为“共享教育的提出,更多是希望强调如何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更多关注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成为一种可自由获得的生产资料,大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专家断言,未来三五年,学校将发生深刻变化。

“在办学体制上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不限于固定学习场所;在教学结构上打破國定课时、跨越学科界限、围绕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这些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

在今后的智能学习过程中,定制服务不再是难题,‘有教无类’能够真正实现”。

教育的作用始终在服务人类与社会中彰显。

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共担责任,倡导“全球共同利益”,应该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发展。

这没有办法按图索骥,只有在未来实践进程中才能够创建。

(摘编自时晓玲《共享教育将引发学习方式变革》)材料二:
未来几年,共享教育有可能成为一股巨大的新动能,然而,受诸多因素制约,如经费、设施不足等,宁夏部分地区的共享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

记者走访一些农村学校发现,硬件设施都不错,但软件建设跟不上,网速慢、网络不畅通,导致远程教育课程使用率低,时常遇到那边的教师已经讲完了一个知识点,这边却因网络“卡壳”还没有听到。

“学校现在是10兆、50兆宽带,不能满足授课需要,希望能提高到100兆。

”相关人士如是说。

此外,一些城市学校仍对信息化发展缺乏认识,存在等待观望、消极被动的现象,部分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

另外,有些学校只抓项目建设,不重视应用效果,不想用、不会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据反映,目前,宁夏各级各类学校有3406所,进入在线课堂平台的不到十分之一。

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与传统教育相比,制作网络课件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负担,应承认教师共享的劳动成果,保障他们的知识产权,鼓励优秀老师制作优秀课件。

“应当建立一种激励机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学习资源输送到网络平台上。

”宁夏教育厅副厅长说。

(摘编自于瑶、杨泽《一根网线撑起共享教育》)材料三:
可以说,共享教育的前提是,如何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作为教育主体的意愿和需求。

根据“共享经济”的释义,可以对“共享教育”加以释义:共享教育具有弱化知识拥有权和强调使用权的作用,在共享教育体系下,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克服囿于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狭隘性,表现出个人对于知识多样性、异质性发展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并使教育资源得以最大限度被有效利用与共享。

即所谓“随需所获,学以为己”。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所有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持续成长。

这点恰恰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契合。

共享教育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个性化学习问题。

相比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基于技术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关键在于从“如何教”走向“如何学”,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达到了平衡,它强调学习是一个情境化的过程。

同时,个性化学习是以个体学习为中心,在任何地方和场所,在流动的任何时间,从差异性需要出发,共享不受限制的多元的教育资源,可在在线与非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混合学习,并与非正式学习整合。

共享教育的提出是一种面向现实与未来的理念转化。

之所以称为转化而不是转换,是因为转换具有替代的含义,而转化不是替代而是迭代。

在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教育理念转化中,基于信息时代的共享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极富中国实践内涵的教育观念,就是共享教育。

(摘编自于钢《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深刻变化,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专家们对共享教育的好处进行了讨论。

B.教育的作用在服务人类与社会中得以充分体现,而为了发挥教育更大的作用,就应该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发展,让其服务于全人类。

C.共享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要解决经费、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共享教育的成效就会令人满意。

D.尊重每个学习者的意愿和需求是共享教育的前提,在共享教育体系下,每个学习者可以“随需所获”,同时每个学习者也是“学以为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不是处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共享教育就无从诞生和发展。

B.传统教育阶段,“有教无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进入共享教育阶段,“有教无类”能落到实处,不同的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C.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制作网络课件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负担,为此,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所有教师制作课件并在网络平台上共享。

D.作为新生事物,共享教育未来会获得蓬勃发展,而在其体系下,人们对知识的拥有权和使用权会被弱化,使教育资源得以最大限度被有效利用与共享。

(3)推进共享教育的发展可从哪些方面着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
献。

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

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

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

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

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

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

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

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尊重传承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

而处理这种矛盾,并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法律裁决解决,它需要传承者同行政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

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来看,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产保护》(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谋求本地区现代化发展,当事人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作法是无可非议的。

B.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文化传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存方式,不应该成为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解决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时,充分表达了对文化传承者利益的关注。

B.文章从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两个方面分析了保护多样性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C.文章分析问题全面,指出保护文化遗产时要兼备两种“人的关怀”的立场。

D.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文明史的宏观视角来看,保持一时一地的文化成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B.大胆舍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我们才能够获得改进方法和理论的机会。

C.不关注文化继承者的境遇和要求,我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就存在缺陷。

D.传承者与多方平等对话,加上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就能消除已有的矛盾。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迭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

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

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

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

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

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

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

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

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

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

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

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

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

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

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

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

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

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

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人民日报》2019年4月3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美好的春色,人们的表达是不尽相同的,这与人们驾驭语言的能力有较大关系。

B.语言折射的是人们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

C.时代在进步,互联网也发展迅猛,许多人在语言表达上更偏爱表达简洁的网络用语。

D.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如果某个事物消失了,与之相应的词语也会随之消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笑”为例意在表达,汉语博大精深,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B.“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及诗词的古音讨论,反映出如今语言生活的活跃和复杂。

C.作者通过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

D.文章先指出语言表达贫乏这一现象,然后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达时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者是创作诗句。

B.一些固定句式或者夸张的语气词,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不利于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C.虽然在表达时语言贫乏,但是从存量和增量上来看,词汇的数量都没有减少,而是增多了很多。

D.想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因为现在新词汇层出不穷,不合乎表达规范。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身体里有一座“钟”
唐闻佳
2017年10月,杰弗里·霍尔等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对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研究而分享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熬夜这个话题随即在医学界火了。

这三位科学家发现,昼夜节律的紊乱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内分泌代谢疾病,乃至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有关联。

他们提醒大众:在正确的时间傲正确的事,如按时吃饭,到点睡觉!
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这是一种习惯。

典型的比如植物的花朵的开闭,动物的产卵、冬眠苏醒等。

不要小看这些周期变化,这些规律不是挂在墙上的钟表,而是植根于生物体内的生物钟。

生物钟是指地球上的生命随地球的周期性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生化活动。

我们的身体里也有这样一座钟,告诉我们以24小时为周期的血压、体温、体力、情绪等生理指标的律动。

既然存在着这种生命节律,那么如果打破它,要不要紧呢?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生物节律分会会长徐璎长期开展生命节律研究。

她见过一个奇怪的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总在凌晨三四点起床,晚上六七点就睡觉。

这显然不符合常人的生活节奏。

通过研究,她发现这个家族成员身上的一种名为“PER2"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是一种掌管睡眠的基因,正是这个突变导致他们的早睡早起。

当把这种突变基因转给小鼠,小鼠也同样早睡早起了,而且进食变得更旱,比正常小鼠吃得更多。

徐璎进而发现,这些实验小鼠不仅管睡眠的PER2基因发生了突变,管吃饭的PER1基因也突变了。

而且,因为吃得更多,这群小鼠的肥胖问题紧随而来。

此类基因又称“时钟基因”。

正常情况下,它们会在相同的时间打开或关闭,以保持睡眠
和饮食周期的均衡。

但如果其中有基因发生突变,规律就会被打破,机体的各类生物钟无法步调致一致。

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计秋与记者说起另一组罕见病例:近二十年来,各国医生发现了一些“睡不着觉的家族”,他们至少在三四十年里都没好好睡过觉。

科学家逐漸发现,在这些人的大脑下丘脑、杏仁核等区域,控制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紊乱。

“人体内的节律基因相互牵制,此消彼长。

它们还通过大脑神经,调控全身器官。

它们有节律地工作,由此形成精妙的外周节律环,而一旦固有节律被打破,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王计秋告诉记者。

“夜行族”的健康风险与夜班的诸多“不是”,已被众多研究证实。

医生担忧归担忧,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

作为“夜班模式经典人群”,医护人员上夜班很平常。

今年5月,美国梅奥诊所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糖代谢异常与夜班工作相关。

该诊所对12名健康护士开展研究。

这些护士在六周内随机进行逹续两天的模拟白班(7:00-19:00)或连续两天的模拟夜班(19:00—7:00)工作,并接受同位素标记的混合餐测试。

结果发现,医护人员夜班工作期间,餐后血糖更高,餐后血糖、空腹胰岛素和C肽浓度达峰时间延迟,并且夜班期间β细胞功能受损。

这一研究验证了夜班可能引起β细胞时钟基因表达改变,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能力变化,增加患肥胖症或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从事睡眠研究的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于欢教授告诉记者,很多职业需要值夜班或跨时区旅行,这是对人体生物钟的一种挑战,对于生物钟及其基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克服昼夜节律对职业能力的限制。

那么,生物钟已经乱了,是不是就没救了?并不是,人体有奇妙的自我调节功能。

“长途旅行会出现时差,在飞机上,工作人员会通过调整饮食供应时间来帮助你调节时差——本该是平时睡觉的时间,却给你来一份正点的正餐。

”徐瓔告诉记者,良好的睡眠习惯或有规律地吃饭,会对人体的生物钟起到重新设定的作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生物节律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杰弗里·霍尔等三位美国科学家研究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并取得重大成果。

B.徐璎研究一个奇怪家族,发现这个家族形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与PER2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C.王计秋研究各国的“睡不着觉的家族”,发现他们控制睡眠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紊乱。

D.科学家研究发现,调整睡眠时间,养成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生物钟由紊乱转为正常。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花朵朝开夕闭,一些动物到冬天时要冬眠,到了春天便苏醒,这些都是受生物钟的影响而产生的现象。

B.动物体内的PER1基因管理进食,属于时钟基因,如果动物的PER1基因发生突变,其进食节律会发生改变。

C.梅奥诊所以12名健康护士为对象开展了一项研究,发现被研究者在夜班工作期间出现糖代谢异常等问题。

D.于欢教授指出科学家研究生物钟和基因机制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克服昼夜节律对职业能力的限制。

(3)请结合全文,概括“时钟基因”的特点和作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历史主义来自科学理性,那么另一种潜在话语——功利主义,则源于消费的理念。

功利主义基于实用的立场,将历史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我们的时代就表现为消费历史。

对比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立场,这种功利主义的谬误在于历史的“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

艰辛的血与火、激情昂扬的抗争与奋斗、美好的未来想象都被轻飘飘地耸身一摇,像狗抖落毛皮上的水滴一样,全部抛弃。

这从那些最为风行的网络文学主题中就可以看出来,曾经在现代革命被打倒的帝王将相又回来了,并且以与绝对权力相匹配的绝对道德的面目出现就像那些痴女和迷妹受虐狂似的拜倒在霸道总裁的脚下一样,此类文本将做稳奴隶或者攫取权力奴役他人作为最终的目标。

这不啻是一种历史的逆流,新文化运动以来辛辛苦苦一百年,一觉回到了运动前。

它们的历史观——反进化论的思维,回到了退化论。

而修真玄幻类的小说则只有在历史架空的异质时空才会发生,它们躲避现实,从历史中逃逸。

在这个逃逸的过程中,就像盗墓贼一样,窃取历史的遗产并且将它们作为休闲装饰物和消费品以自肥。

历史在消费逻辑中不仅不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是一项召唤我们去偿还的债务。

但是哪怕历史的幽灵始终徘徊不去,消费者也不想听从任何历史债务的召唤,他们只想逃债,用戏谑的方式扮演忘记一切的智力障碍者,或者摘取历史中可以提炼出使用价值的内容,并将之生产为衍生最大化的文化商品,投放于市场。

其必然结果是迎合低劣趣味,直奔本能的下流,而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就堕落为“自然存在物”的无节制娱乐,而不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类存在物”(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了“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这样的文学其实是历史的浮游生物,根本无法触及历史的渊深内面。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重新造成了原子化和游戏化的个人:一方面,无可无不可的虚拟人格随物赋形,因为缺乏坚定自主的价值执守而发生人格漂移;另一方面,将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没有意识到个人的社会关系联结,则是对于国家与民族的遗忘。

这样的个人不会有任何操守,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文学艺术是一种与历史共振的能动性活动,而不仅仅是“再现”“表现”“象征”或者“寓言”,更不是戏说、大话和流言蜚语。

文学艺术通过叙事加入历史与现实的行动之中,“历史”总是被当下讲述,而这个“当下讲述”本身构成了历史实践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存于时空之中——历史似乎已经远去,但文学艺术对于历史的一次次重新讲述,却可以参与到历史进程之中。

(摘编自刘大先《必须保卫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将相类、修真玄幻类这两类网络小说都功利性地消费历史,作品中历史的“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

B.历史是一笔丰厚的遗产,我们应该带着尊重的心态对待历史,而不仅仅是摘取历史中可以获取利益的内容。

C.“原子化和游戏化的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没有了坚定自主的价值观,也没有了社会责任感,遗忘了国家与民族。

D.文学艺术通过叙事加入历史与现实的行动之中,文学艺术对于历史的一次次重新讲述,可以参与到历史进程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