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6-201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重点及同步训练建议含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重点及同步训练建议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能使学生了解戏剧基本知识。
2、理解四篇课文的情节、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及要表现的主题,学习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了解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并能对课文中的一些台词进行鉴赏,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来提高欣赏戏剧的能力。
3、学会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比较与辨析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能通过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等来感受戏剧的魅力,培养欣赏戏剧的兴趣和能力。
5、掌握剧本写作的基本方法,能把一些作品改编成剧本或根据生活创作短小的剧本。
一、威尼斯商人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平时看过的经典戏剧及在欣赏本剧录像、分析该剧本基础上了解戏剧常识。
2、能说出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对戏剧文学的巨大贡献、他的一些重要作品。
3、学会根据文本语言分析并归纳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4、能说出戏剧冲突逐层展开的过程并做简要赏析。
教学重点:
知道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物的性格特点,感知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戏剧的矛盾冲突。
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风格,品味本文语言的诙谐生动、高度个性化。
课堂同步
一、感知剧本
1、概括课文中的戏剧冲突及主要情节、主要人物?
一、精读品析
选你印象较深刻的人物或语言进行品析,注意体会莎士比亚笔下人物个性或戏剧语言特色。
三、拓展练笔
请同学自选内容,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戏剧评论。
角度要小,内容实在。
可以评论戏剧个性化的语言,也可以评论其中某个人物,还可以评析剧本所运用的戏剧技巧。
二、江村小景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能概括出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3.能说出课文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精练通俗的语言;剧本深刻的主题。
感知课文
用简洁语言介绍戏剧情节。
拓展练笔
试着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陈毅市长》选场
教学重点
1.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剧的戏剧冲突。
2.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剧本,根据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能感受陈毅市长的政治家胸怀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把握剧情的矛盾冲突,欣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感知情节
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请为每一个部分拟
一个小标题。
品读课文
赏析个性化的语言。
文中两位主要人物陈毅与齐仰之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拓展练笔
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美,用富有表现力的美的语言反映生活,写小话剧或片断对话。
内容自选、题目自拟。
四、一厘米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能简要概述故事情节。
2.能说出陶影的形象意义。
3.能说出课文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课堂同步:
初读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比较阅读
阅读毕淑敏的《爱的回音壁》,回答下列问题: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
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
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
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
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我震住了。
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
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
“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
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
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
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
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
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
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
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
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
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
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
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
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
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
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
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
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试将本文与《一厘米》比较,说说两文在表现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2、、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能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根据要求作出归纳。
3、能说出基本情节和文章概述。
4、能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5、能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线索,了解表现手法。
6、能掌握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和社会评价。
7、学会运用系统思想和统筹方法处理问题。
五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说出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言行表现品质的手法。
3、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归纳文章主旨。
4、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能说出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课堂同步
一﹑整体感知:
课文标题是《藤野先生》,可除了藤野先生外,我们还能在作品的字里行间看见另一个人物,那就是作者。
你能找到作者经历的事件和心理历程吗?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二﹑朗读品味
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请揣摩朗读时,你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三、探讨质疑。
就同学们不能理解或存在疑惑之处提问。
四、写作训练
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注意联系写作背景)2.在初一时,我们写同学往往通过外貌描写就确定是谁,你能不能略去外貌,重点抓住同学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他呢?
六生命与和平相爱
教学重点:
1、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从现状中更深的了解这个民族。
2、通过对主要人物的了解,知道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
情况并能体会出犹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
3、学会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课堂同步:
一﹑抒发感想。
这样出色的青年是怎么造就的呢?这自然离不开他父母及学校的教育,请谈谈戴维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二、写法探究
为什么说课文写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却表现了一个民族?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
法呢?(以小见大)
三、拓展训练
创新思维小练习:“后来一切都好”作者认为是“像一个智者的和平寓言”请你也写一句告诫人类的“和平箴言”
课外借助网络阅读:《中国人该敬畏犹太民族的一千个理由》
七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快速阅读小说,把握故事基本情节,能复述故事梗概。
2、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意志的作用。
3、能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全篇作品,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悟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
课堂同步
一﹑走近作者
介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主要成就。
二﹑整体感知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
三﹑片断赏析
塑造这一主要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把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找出来,反复研读,说说它们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八﹑享受生活
教学重点:
1、能体会并说出本文中所表现的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热爱生活
的感情。
2、能指出海伦·凯勒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她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的。
3、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4、能说出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作用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课堂同步:
一﹑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大概写了多少喜欢,作者喜欢的是哪些事物?
2﹑同学们再认真思考,从海伦•凯勒所写的这些趣事中你能发现它们的内在顺序吗?
一、语言品析
作批注,品语言。
作者的这种热爱生活的心,对一切美的执着追求,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出来,请你以文中的任何一处为例来说说你是如何感受到她的这种情感追求的?每位同学至少找出3处,在书上作批注。
三、畅谈感悟。
借助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四、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教学重点:
场面描写和心理描写
课堂同步
一、评析作者描写场面的语言
反复诵读文章一二段,用圈点的方式找出对鲨鱼和老人的描写,再用旁批的方式在书上标注描写的方法和表达作用。
二﹑评析作者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
在这段节选中,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更是跌宕起伏。
找出人物心理描写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的一个老人形象。
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
教学重点:
1、养成关注和不断改进自己思想方法的习惯。
2、学习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说明事理的方法。
3、能运用系统思想和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研究的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课堂同步
1、收集古今中外成功运用系统思维、统筹方法的例子。
2、假设某个星期天一群同学到你家里来,大家自己动手包饺子吃。
请你安排好
从准备到煮熟各个环节的工作,并仿照《统筹方法》一文,用几个关键词和图形,描绘整个过程。
3、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B、D两单位分别向运输公司包了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B单位要把C地粮库的8吨粮食拉回本单位,D单位要把甲地煤厂的8吨煤运回本单位。
A、B、
C、D 四地之间,都有公路相通。
运输公司设计了下面两种运输方案:一、两辆汽车分别从BD两单位出发,B单位出发的汽车跑两趟把C地的粮食运回,D单位出发的汽车跑两趟把A地的煤运回。
二、把两辆汽车先集中到D单位,由D 单位出发到C地,将8吨粮食一趟运到B单位;再由B 单位出发,开两辆空车到A地,把8吨煤一趟运到D单位。
比较以后,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为什么?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训练参考答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一、威尼斯商人
课堂同步
一、感知剧本
1、概括课文中的戏剧冲突及主要情节、主要人物?
主要情节:前半部分:夏洛克执意报复,一定要按约处罚
(前半场是夏洛克的戏)
后半部分:鲍西娅智挫夏洛克,最后取得胜利
(后半场是鲍西娅的戏)
戏剧冲突: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主要人物: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
一、精读品析
选你印象较深刻的人物或语言进行品析,注意体会莎士比亚笔下人物个性或戏剧语言特色。
明确:如,语言的诙谐生动、高度个性化。
巴萨尼奥与夏洛克的对白诙谐幽默。
贴切而又新颖的比喻,是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安东尼奥运用一系列比喻(大海的怒涛、豺狼、松柏)强调夏洛克的残忍无法改变。
莎士比亚的语言是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精练优美、富有诗意。
如,夏洛克是这场戏的主要人物。
他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
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质。
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
人们对夏洛
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如,鲍西娅是莎翁创造的人文主义女性的典型形象。
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
面对矛盾,她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
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
安东尼奥慷慨仁厚,放债不取利息,珍重友谊,不惜为之牺牲生命。
二、江村小景
课堂同步
感知课文
用简洁语言介绍戏剧情节。
明确:龙潭江边某农家妇有二子一女,长子出外从军,多年不归,次子参加了国民革命军。
一天长子意外回家,母亲担心他被捕,急忙出去为他借便衣。
恰巧这时他妹妹买东西回来,哥哥不知道这是自己妹妹,便调戏她。
妹妹大声呼救,弟弟回来刚好看到这一情景,十分愤怒。
弟兄俩发生冲突,格斗中用手枪互击,母亲借衣服回来,兄弟俩都已死去。
三、《陈毅市长》选场
感知情节
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请为每一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夜访被拒(发生)
限制谈话(发展)
延时长谈(高潮)。
秉烛夜谈(结局)。
品读课文
赏析个性化的语言。
文中两位主要人物陈毅与齐仰之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陈毅:坚定、豪爽、机敏、雄辩——无产阶级革命家;齐仰之:急躁、诚恳、有爱国心、清高、固执、政治淡薄、科学严谨——爱国主义科学家
四、一厘米
初读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
冲突主要有:一是陶影和公园门口卖票的“红衣青年”的冲突;二是陶影和儿子小也的冲突;三是陶影和丈夫的冲突。
陶影和儿子小也的冲突应是戏剧的主要冲突,主题在这一对冲突解决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单元
五藤野先生
课堂同步
一﹑课文标题是《藤野先生》,可除了藤野先生外,我们还能在作品的字里行间看见另一个人物,那就是作者。
你能找到作者经历的事件和心理历程吗?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二﹑朗读品味
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请揣摩朗读时,你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参考: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三、探讨质疑。
就同学们不能理解或存在疑惑之处提问。
参考举例:一别就是20年,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文化界中如日中天的人物。
这期间他并没有和藤野先生联系,但仍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
鲁迅一生经历了很多老师,为何如此郑重地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房?
六生命与和平相爱
课堂同步:
一﹑抒发感想。
这样出色的青年是怎么造就的呢?这自然离不开他父母及学校的教育,请谈谈戴维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1)、让孩子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2)、对孩子的教育爱而不溺;(3)、保护孩子思维的独立性;(4)、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5)、家庭氛围和谐、朴素、温馨而有克制。
二、写法探究
为什么说课文写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却表现了一个民族?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以小见大)
明确: 以小见大的写法。
戴维是千百万个犹太人中的一员,是整体优秀的犹太民族中的优秀个体,正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特别是犹太民族的优秀精神,滋润、灌溉出戴维优异的人格力量。
文章要揭示其品质的源头,就必然揭示出他个性中蕴涵着民族精神的共性,通过他透视出整个犹太民族。
七热爱生命
课堂同步
一﹑走近作者
介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主要成就。
杰克〃伦敦: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马丁〃伊登》、《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等。
杰克〃伦敦在其精彩而短暂的一生中写了19部长篇和150多部短篇小说。
著作大多探讨生死问题,强调人性尊严正直。
除写作外,喜欢冒险的天性,使他勇于辩论、四处演讲,热爱航海、游泳、骑马,还经营农庄。
《热爱生命》就曾受到列宁的赞赏,直到逝世的前几天,列宁的手里还捧着它。
二﹑整体感知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
参考:(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饥饿导致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等。
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
)
三﹑片断赏析
塑造这一主要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把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找出来,反复研读,说说它们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参考:“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
“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
”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他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但他并没有一直消沉下去,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仅剩一些碎骨他也没有放过,可见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
提示: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老师就应充分肯定。
八﹑享受生活
课堂同步:
一﹑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大概写了多少喜欢,作者喜欢的是哪些事物?参考:喜欢田野漫步和户外运动:划船、游泳、林中散步、做游戏、骑自行车、骑马等;喜欢狗,喜欢编织、下棋、玩纸牌;喜欢游览博物馆,欣赏歌剧等。
2﹑同学们再认真思考,从海伦•凯勒所写的这些趣事中你能发现它们的内在顺序吗?
参考:由身体的活动到心灵的活动,这也是作者安排与组织材料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