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三政治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教案.docx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
上犹中学林志明
◆教学目标和要求1.现象和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重点:1认识的根本任务;2.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难点:1.如何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象、假象和错觉.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讲解法结网法运用PPT课件展示
◆教学过程:
◇启发引导,析考纲
考场回眸,析考纲
教材回归,建网络
◇尝试指导,破考点
考点1 :现象和本质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2)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表现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
3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必要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对立
(2)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可能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3)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
比较真象与假象:
▲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理性认识、理论的关系 (只有正确的)
系理 系理 统论 统论
化化化化
(只有正确的)
考点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
1深化认识、发展认识(认识的深化、扩展、前移)
(1)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本质和规律的关系
◇总结得失,教学后记
20 09年12月11日。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

高考政治复习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1. 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以往的试题来看,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如何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考点讲解]⒈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⑴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①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②现象是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西;本质则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
③现象是事物表面的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们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总之,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性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容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⑵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现象与本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①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
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两类,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只不过假象是以歪曲的、颠倒的方式表现事物的本质而已。
⑶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涉及到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事物的现象是个性,事物的本质是共性。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来表现,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不包含共性的个性也是没有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⑴区别①内容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②形式不同。
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感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③特点不同。
感性认识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的特点,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高三政治高考专题复习教案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例题(2)

2010年哲学生活基础知识和典型题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一.概念: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什么是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4.什么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不显著的运动和变化。
5.什么是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重要原理及其方法论1.物质和运动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和离开了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我们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
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设计(统编版必修4)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我还将结合哲学史上的经典理论,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让学生了解矛盾规律的理论来源。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与矛盾规律相关的问题。例如,探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环保的矛盾?”各小组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
3.通过对唯物辩证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矛盾性,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4.培养学生具备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和辩证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矛盾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仍需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如对立统一、量变质变等,为学生理解矛盾规律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系统地介绍矛盾规律的相关理论。首先,解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引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接着,阐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高中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高中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丹凤县商镇中学彭丹峰教材分析: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分析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结合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同时进一步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的内容。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是从两个角度展开:即人们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者的内在联系: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而让学生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学情分析:在学习时,学生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容易混淆,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影响对哲学的两大派别基本观点的认识。
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析,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到,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大哲学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探究和学习,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含义,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
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分析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的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的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的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高考政治考点哲学是客观存在物质世界复习教学教案

高考政治考点:哲学是客观存在物质世界复习教学教案一、引言在高考政治考试中,哲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理解和掌握哲学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对高考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与此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哲学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含义,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回答高考政治试题。
二、知识回顾在开始复习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2.1 哲学的基本特征•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哲学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哲学是对世界本质问题的思考;•哲学是科学的综合与超越。
2.2 哲学的研究对象•外部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内部世界: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
2.3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又各自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哲学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世界本质问题,而自然科学更注重具体现象和规律的研究。
三、知识拓展3.1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不仅与自然科学有联系,还与社会科学、形而上学等学科存在密切关系。
通过对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解和思考,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哲学的重要性。
3.1.1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的规律和现象,而哲学则探求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可以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3.1.2 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规律。
哲学作为较为宏观的学科,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们共同关注的都是世界的本质问题。
3.2 哲学的实践意义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有理论研究的价值,还有实践指导的意义。
通过理解和掌握哲学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指导我们的行动和决策。
3.2.1 哲学的社会实践意义哲学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导向都来自于哲学的思考和发展。
了解哲学的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复习教案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复习教案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高三政治总复习教案5篇

高三政治总复习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三政治总复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三政治总复习教案1《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重难点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二)进行新课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1)、含义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高三政治重点复习教案

高三政治重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理论。
2.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深入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社会制度。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复习,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2.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2. 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第二部分:我国的政治制度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和发展- 多党合作制度的原则和机制- 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和意义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第三部分:我国的经济制度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2. 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的内涵和地位- 国有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国有经济的发展和改革3. 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第四部分:我国的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1.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内涵-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特点-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运行2.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地位-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运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难点: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2. 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行机制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
【知识学习】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教案

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教案www.5ykj.com备考XX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考点突破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理性认识则必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而获得;第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另外,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2.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关系区别:现象本质规律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多变的是相对稳定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联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高三政治总复习课件:专题25: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
感知
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
密”
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
的秘密”
解析:本题以W.C.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 教的关系》的相关论述为命题依据,并将感性认识与理性 认识辩证关系作知识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 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题意分析,A、B、D表述 错误,C项则准确表明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 程。
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强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大幅度增 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超前部署、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措施对遏 制经济下滑势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
温家宝强调,最终战胜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要靠科 技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 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深化科技体 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营造科学民主、 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气氛,使科技人员的 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我们要建设一 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努力造 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推动我国经济发 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演练2] (2019·杭州模拟)长期以来,癌症的阴影笼
罩着人类,人们将癌症当成死亡的代名词。随着科技的
发展和抗癌斗争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癌症不等于绝症。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明确把癌症列为慢性病,
提出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合理治疗,癌症患者是
可以长期存活的。材料主要表明
()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哲学常识第五课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哲学常识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 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 _规__律____。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 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_理__性__认__识___。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 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_实__践___。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拓展提升
比较: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
任务与目的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内涵 不同
在实践基础 上,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
把理性认识再回到 实践中去,指导实 践,并接受实践的 检验,使之得以修 正和完善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经过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 意义 识,透过现象 不同 抓住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是认 识的根本任务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 证实其存在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 认识的事物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 有预测功能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 测是可靠的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解析】 本题以科学家的观点为背 景,考查认识论有关知识,考查考生 分析理解能力。尚未探测到的事物并 非都是客观存在的,A本身表述不恰 当,故不选;B本身正确,但不是题 干依据,故不选;建立在正确理论基 础上的理性推测并非都是可靠的,故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不选D;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引力 波的存在,这是科学家运用其所掌握 的科学知识对未来情况的一种预测, C正确切题。故本题应选C。 【答案】 C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主干梳理 1.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_发__展__规__律__的 正确认识。真理既包括正确的_感__性___ 认识,又包括正确的_理__性___认识。
高三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考点31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课件 (广西专版)

• 解析 A说法错误,并不是说任何真理性认 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真理和谬误有严格 的界限。B说法太绝对,认识具有反复性, 但认识的进步并不一定要以推翻已有真理为 前提,认识也可以在已有真理基础上不断向 前发展。C说法错误,认识不具09· 浙江)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 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 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 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 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 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 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D ( ) •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本质 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 能为人所理解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5
•
1. 感性认识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源 于感性认识。 ( ) ×
•
解析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 基础,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来源, 所以,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 来源于实践。
6
•
• •
2.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 是正确的。 ( ) ×
解析 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 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11
•
D 科学认识基于实践并能指导 解析 实践顺利开展,故选项③④正确。科学认识 属于意识范畴,只有通过指导实践才能转化 为现实的力量,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 选项①②在谈科学认识的作用时,忽略了必 须通过实践这一关键环节,直接谈“化害为 利”“创造理想世界”,是错误的。同时, 选项①②在表述上把意识 (“ 科学认识” ) 与意 识活动(“科学研究”)相混淆,也不妥当。
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复习教案

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复习教案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哲学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考点突破1.矛盾特殊性原理(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内容: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特殊矛盾。
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这也正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运动变化着,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区分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依据,就是他们各自所包含的特殊矛盾。
第三,事物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任何事物都是其内部矛盾双方构成的统一体,对立统一着的矛盾双方,由于双方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因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3)学习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学习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应该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正确对待与处理青少年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应该根据矛盾特殊性原理来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的理解;其次,应该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导下,正确认识高中学生的特点。
对不同层次的发展差异有所了解,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主动性,自觉性;少一些片面性、盲目性。
从而更好地促使自己成长、进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进行,这是能否正确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前提。
全国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政治总复习第1轮课件:考点31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 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 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2.(09·浙江)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
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
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
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
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
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
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
1.感性认识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源于
感性认识。
(×)
解析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 础,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来源,所 以,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 源于实践。
2.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
正确的。
(×)
解析 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 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1.(2010·海南)2006年以来全球有数十亿蜂群死 亡,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收成。研究发现,导致蜂 群大量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为增产而滥用杀虫剂 是主要原因。使用杀虫剂本来是为了农作物增产, 结果却事与愿违。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B.认识具有反复性,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运动过程
答案 :(2)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 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 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 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 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精--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及其作用复习教案--荐.doc

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及其作用复习教学设计备考 XX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及其作用●考点打破1.全面理解实践观点 (1)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全部活动。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与其余动物悲观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差别。
二是指实践是人们改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定惹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想活动。
(2)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实践”的含义:第一,实践是一种活动。
第二,实践的主体是人,只为人所特有。
是“人们”,不是“个人”,表现“社会性”。
实践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质的不一样。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相貌,可是,动物不会思想,是天生本能活动。
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一致。
第三,实践是“改造”的活动,是“改革客观事物的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
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应,其实不惹起客观对象的变化,因此,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
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他将惹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因此是感性物质活动。
第四,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整个世界”,也不是“主观世界”。
为此,人们改造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1)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①什么是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实践的客观性是指实践活动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活动。
实践的物质性是指实践作为客观存在的活动,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而不是纯主观、纯精神性的活动。
②为何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由于组成实践的因素都是客观第1页 / 总合 21页的物质的。
实践的基本因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同时,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同时,终究哪些事物可以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的对象,归根究竟也不是由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和其余客观条件决定的。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事物的本质;•掌握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政治问题的辨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本质是指事物内在的、决定了事物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2 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辨析事物的内在矛盾与外部表现;•借助分析工具,如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本质特征。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5分钟)介绍事物的本质的概念和在政治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3.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分析为什么要分析事物的本质,以及分析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3.3 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30分钟)•分析事物内在矛盾与外部表现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本质在矛盾中的表现;•引导学生运用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并举例说明。
3.4 实例分析(30分钟)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事物本质的分析,并进行讨论。
3.5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析事物本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事物的本质概念,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方法进行思考和讨论;•练习评价:对学生课后布置的相关练习进行评价;•参与度评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程度。
五、教学拓展•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政治学理论书籍,增加对于政治事物本质分析的深度思考;•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思考以下问题,并写一篇总结文章:1.你认为政治事物的本质是什么?2.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本质特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政治事物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了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
但在实例分析环节,有些学生对于分析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高三复习教案.第27讲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政治试题

高三复习教案.第27讲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政治试题一、引言作为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生,政治试题考核已经成为日常学习备考的必修环节。
政治试题涵盖广泛,犹如千变万化的江湖,其中包括了各种社会现象、事件、政策和法规等等,就单单是靠学习记忆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备考中学会用更加深层次的方式去认识政治试题,读懂试题背后的逻辑和含义,才能更好地解答试题。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重要性政治试题中的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与背后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就无法真正理解试题,甚至可能产生对试题理解的偏差,从而无法获得高成绩。
因此,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成为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
三、政治试题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深对政治试题的理解:1. 深入分析试题核心词汇政治试题的核心词汇是政治制度、国家治理、政治文化、政治经济等,这些词汇是政治学科的重中之重,考试中也是经常涉及的部分。
因此,在备考阶段应该对这些核心词汇进行深入学习,搞清楚这些词汇的本质含义,才能对试题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全面的回答。
2. 解密试题背后的逻辑政治试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试题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对于正确答案的选取非常关键。
例如,政治试题中常常出现“是什么导致了什么”的问题,这种题型要求我们理解前因后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
3. 多方面考虑试题政治试题中往往会有多种答案,可以从多种方面考虑问题来选择适当的答案。
因此,在解答试题时,要考虑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分析其优缺点等等,以便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种分析需要我们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各方面的因素。
四、结论通过对政治试题中现象和本质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发掘,不仅可以帮助更好地解答试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情况以及进行推断,从而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三政治教案高考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教案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考点突破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二者的区别是: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根本区别);第二,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理性认识则必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而获得;第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二者的联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另外,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2.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关系(1)区别:现象本质规律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多变的是相对稳定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2)联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存在于大量的现象之中,大量合乎规律的现象是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形态。
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总之,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3.真象和假象的关系(1)二者的区别:第一,二者表现事物本质的方式不同。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
第二,假象比真象带有更大的迷惑性。
(2)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都属于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第二,二者都与本质相联系。
第三,二者都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都可以被认识。
4.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任何事物都是客观地、普遍地存在着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且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现象又总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在客观事物中,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者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根据对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现象可分为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本质直接一致的现象。
假象则是指那些以否定的方式或者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虽是一种与本质对立最为明显、最为突出的现象,但它也是为本质所决定的,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只不过它是以否定的方式从反面来表现本质,并掩盖本质。
列宁曾经指出“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就是说,假象与真象一样,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总之,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
而假象比真象带有更大的迷惑性。
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
●误区警示1.现象是感性认识,本质是理性认识解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们都是主观的,都属于意识范畴。
而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都属于物质范畴,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因此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2.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解析: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现象和本质不能合二为一,因为,事物既有它的现象,又有它的本质和规律,本质和规律存在于现象之中。
人的感官只能感知事物的现象,不能感知本质和规律。
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如果合二为一就不需要科学研究了。
3.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解析: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这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
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把相对稳定理解为绝对稳定、永远不变,则是不对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本质也不是绝对不变的。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必然向前推移,把认识固定化、僵化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4.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解析: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真象从正面反映本质,假象从反面反映本质。
“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的说法是正确的。
但本质不等于现象的简单相加。
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也正因为现象同本质之间有区别,因此说“本质是现象的总和”的说法是错误的,现象的总和还是现象,不可能上升到本质。
5.不能把假象与错觉混为一谈解析:假象是指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同样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体现。
错觉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所以,我们不能把假象与错觉混为一谈。
二者的区别:(1)假象是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并歪曲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
(2)假象是属于客观范畴的东西,错觉是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二者的联系是:假象是引起错觉的一个主要原因,错觉是由于人们受假象迷惑的结果。
6.现象相同本质就相同,本质相同现象就相同解析: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是同事物的本质一致的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则是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所以,有些事物现象类似,但本质不一定相同。
由于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所以本质相同的事物的现象有可能不同。
7.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解析:认识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不是因为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认识正确与否,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认识,无论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还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都是正确的认识。
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
8.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解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所以说感性认识的总和是理性认识的说法是错误的。
9.假象是错误的现象解析:正确、错误都属于主观范畴,而假象是客观的,所以不能说假象是错误的现象。
10.假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解析:反映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而引起对事物的认识;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表现而不是反映,是人的认识反映的对象。
●真题再现例题(2009·重庆)人们曾用求神膜拜自然用思维证明自然后来用观察、想象和检验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但景象不断变幻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摘编自{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科学的“思维”能证实大自然“内心的秘密”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密”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的秘密”点评:本题应选C。
A观点错误,认识大自然的秘密也就是规律,离不开科学思维,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正确与否最终要通过实践来证实。
B观点错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属于感性认识,仅仅将认识局限到这一层次并不能够真正摸清大自然的脾气。
D认为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也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但错在“彻底”,诗中“大自然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也说明D 不符合题意。
●考点突破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本质(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因而,我们认识了事物的现象,还不能说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正因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我们就不能满足于获得感性认识,而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①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正确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则具有更大的作用。
因此,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③科学理论。
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④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认识的根本任务既然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就应该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否则,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会使人处于迷惘之中,理不出事物的头绪,分不清事物的性质,看不准事物发展的方向,盲目地进行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