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 治第三至五课复习题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认请基本国情
一、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成绩: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2、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不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二、当今世界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
1、人民的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
2、民主法制制度不断进步
3、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等实现重大突破。
4、香港、澳门的回归,神舟飞船系列成功发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三峡水电站建设成功。
四、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为什么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有哪些?)
1、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六、什么是初级阶段?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止时间: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算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其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1、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依据: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
十一、摆脱不发达阶段(初级阶段)的根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十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十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邓三科)
十五、为什么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旗帜就是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才能发展中国。
2、要实现主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六、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基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
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根据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党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
本利益出发,制定了这一基本路线。
十七、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十八、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奋斗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九、什么是以经济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二十、为什么以经济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二十一、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十二、为什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二十三、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二十四、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1、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2、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
3、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
4、我国的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十五、我们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十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是什么?
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十七、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二十八、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
二十九、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十、我国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坚持改革开放。
4、坚持了党的领导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发扬了艰苦奋斗、弘扬民族精神。
三十一、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什么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十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三十五、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三十六、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三十七、如何自觉履行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1、我们青少年要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2、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宣传党和国家政府的方针、政策、路线。
4、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三十八、爱国统一战线组成:
1、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2、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4、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三十九、什么是“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1、“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个的国家。
2、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四十、“一国两制”有什么现实意义?
1、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庥和实践。
2、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保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四十一、为什么祖国能实现完全统一?
1、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十二、实现两岸统一的(前提、基础、坚持)原则是什么?
一个中国
四十三、实现两岸统一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四十四、解决台湾问题的四点意见?(四个决不)。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四十五、作为中学生如何为实一祖国统一作贡献?
1、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3、反对“台独”,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4、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勇于肩负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使命。
第四课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一、国家实行行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基本国策:1、对外开放2、计划生育3、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发展战略:1、可持续发展战略2、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西部大开发战略
4、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
5、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二、重要国情有哪些?
人口方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资源方面:1、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2、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环境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一些地区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科技方面:1、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2、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三、我国人口特点是什么?
基本特点:1、人口基数大2、新增人口多3、人口素质偏低;
其他特点:1、农村人口多2、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3、人口的分布不平衡4、男女性别比失衡等。
四、人口问题带来哪些影响?
1、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影响人口素质提高
3、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
4、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五、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
1、人口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2、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许多问题,如就业问题、吃饭问题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
直接关系。
3、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
六、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七、计划生育的目的:
1、控制人口数量
2、提高人口素质。
八、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2、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九、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做出怎样的选择?
1、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十、为什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十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发展。
十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十三、怎样实施可持发展战略?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自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自
己的贡献。
十四、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发展做些什么?
A、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筷子
B、节约和回收废纸、碎玻璃等;
C、不送或少送贺卡;
D、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E、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
F、用淘过米的水浇花;
G、用“中水”洗车等等。
十五、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发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2、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
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从一定的意义
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4、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
步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5、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
的命运。
十六、教育的重要性(作用)。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发展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2、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3、(教育对个人成长作用)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
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4、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5、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
然要求。
十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意义:
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十八、怎样发展教育?
1、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3、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十九、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1、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现代化应该
具备的素质。
2、科技创新能力,己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
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二十、怎样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1、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2、加快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
3、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二十一、青少年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1、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展艰苦奋斗精神,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2、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
3、把创新的热情和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4、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5、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产生: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创造的。
二、中华文化的组成: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
三、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四、中化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五、中华文化的地位: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六、中华文化的影响: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对
人类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七、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
1、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
4、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
5、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6、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八、为什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中华
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3、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的光荣使命。
九、列举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形式:方块字、故宫、京剧、编钟、粽子等。
十、写了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等
十一、写出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1、吃一堑,长一智。
2、车到山前必有路。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礼之用,和为贵。
5、志存高远。
十二、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3、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4、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5、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我们每个中华
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十三、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十四、中华民族的精神地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十五、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十六、中华民族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表现?
1、新民主主义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新中国成立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
3、改革开放以来: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自由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
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大增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十七、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在新时代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
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2、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
5、青少年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十八、民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关系?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
3、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十九、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
1、定于一
2、和为贵
3、与人为善
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5、自古男儿当自强
二十、写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典故
1、郑成功收复台湾
2、郑和下西洋
3、大禹治水
4、司马迁忍辱著《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