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教育的教学的新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美术教育的教学的新思考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是新课程目标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对美术教育的教学的新思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美术教育的新思考:研究所教学对象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理智判断和鉴赏能力,而疏于精心设难问疑,教学艺术是凝聚和融会了教育机智在内的、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的运用,是教师高度驾驭纷繁复杂的教学“变数”这一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师的上课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
没有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和学生提出的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学生的想象空间和个性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教学艺术只能是教师自主性的创造成果。
而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看,但社会影响力和教育影响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某种情况下,教育价值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削弱、侵蚀、吞噬教育结果。
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与社会体系联系,良好的社会风尚是学校艺术教育走向社会的基础。
流行艺术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误导作用,有的学生甚至不能自拔。
如视觉媒体中的暴力、色情污染,听觉媒体中个人情感无度的宣泄,低靡、猥琐、丑陋、恐怖等不良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形成和社会环境有一些关联,不过教育环境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更是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
在现代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由此可见,创设良好气氛的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环境教育就应做好个性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掘的更充分,在各方面的发展更全面。
而我们美术教育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正是如此,美术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
是美术生活教育,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追求生活的美。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
自然的、生成的、艺术的课堂,源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美感相融的实践与行动,回归于学生灵性、回归于美术本质,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
美术教育的新思考:探讨课程可操作性
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
这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有了能动性和创造性。
美术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
目前的新教材内容虽然扩大化了,可有一些仍旧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宜,于是笔者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所生活的环境等作为另一种课程资源。
如《我的小小家》、《泥塑造型》、《瓦楞纸变变变》等,这些课程都能很好的引领学生们在多元的艺境中感悟设计的灵感,解读设计的语言,在多维的设计元素的整合中生成学生自己的创新思维,学生对为之设计的教学课程可以适当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有着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正如文豪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教育艺术追求浪漫,充实精确,开启思维,师生互动,以及体验的乐趣,唤醒埋藏在学生的多种可能性。
当然,新课程有自己的特点:理想的、领悟的、操作的、经验的。
这让美术学习有了自己的特殊性包括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美术课程目标来指导、评价美术课程的实施。
而从课题管理上来说,课程的逻辑与学习的关系十分重要。
建立以学习逻辑为主线,充分理解艺术学习的特点,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的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样有利于教师开发和选择课程。
美术教育的新思考:软硬件的投入
艺术教育需要艺术体验,艺术体验需要足够的的投入,高质量的软、硬件设施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前提条件。
很难想象,课本中的几张小图片、教师的几句解说,就能让学生领会大师的杰作;也很难
想象,表面快乐但思维空白的活动能探究到什么是艺术的真谛。
虽然说基础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大师的,但是,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美妙的技法体验、广泛的美术文化参与,是培养艺术素养的起码条件;有悦耳怡情的听觉媒体是学生艺术情感升华的催化剂。
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必能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所以笔者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有时会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安排几节欣赏课,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
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适当开设几节欣赏课,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命题就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美术教育恰恰在这些方面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搞好美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良好个性和人格形成的需要,是社会对多功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