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莫泊桑作品精选精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泊桑作品精选精练
洗礼①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
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
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突然间,在那些庄院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
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
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
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
“去催催吧,波利特。
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
”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
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面带笑容。
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
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
年轻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们。
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里来。
一条狗跟着他们。
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
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
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照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
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
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
“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
神父接过孩子。
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
虽然孩子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
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
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
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
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
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
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
他若有所思、全神贯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
对这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
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上。
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料到的、言语无
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
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
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
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
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子道袍,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
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
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已经天黑。
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
她摸索着走进房间。
可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
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
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
(有删改)
【注】①洗礼:信奉基督教的欧美家庭在教堂为新婴儿举行的仪式,主持洗礼的神父应当是亲友中的基督教徒,礼毕后,要举办午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头描写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以及两次写到教堂的钟声,这些细节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故事必然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悲惨结局。
B.文中显示,“老头儿”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已结婚生子,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也来参加“洗礼”后的宴会,还有一个儿子就是主持“洗礼”的神父。
C.小说写了农庄午宴,饭桌上“暴风雨似的”乡俗笑闹,“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这些描写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
D.“神父接过孩子”,但由于他是一个神父,从未抱过孩子,所以“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感到很窘”;神父的父亲也跟他开玩笑说“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E.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神父看婴儿、抱婴儿时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正是这个可爱的婴儿,唤醒了深埋在神父心底的人性之爱。
2.小说前三段所写“农庄”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3.小说中的“神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洗礼”,但对“洗礼”却一笔带过,主要内容是写神父人性的觉醒,因此,可将题目改为“觉醒”。
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案
1.B、E.
解析A项,曲解了小说中景物及细节描写的作用,“暗示”“悲惨结局”也不对。
C 项,“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不准确,这些描写旨在反映自然的人情人性,表现农庄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对写唤醒神父的人性之爱起了推动作用。
D项,“神父的父亲”应为“婴儿的父亲”。
2.特点:①植物五彩缤纷,动物充满活力;②氛围欢乐、美好、祥和;③充满生活气息。
(1点1分)
作用:与神父的生活形成反差和对比,为下文表现神父“人性的复苏”提供背景,创设氛围。
(1点1分)
3.小说中的“神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①腼腆、沉静。
不会抱婴儿,窘迫;别人开玩笑,他不应声;乡俗笑闹,他静静地坐着;面对婴儿,“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
②满怀慈爱。
他疼爱婴儿,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面对婴儿,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③内心备受煎熬,人性得以复苏。
他曾有着神之爱,面对婴儿纯真、可爱的肉体,他抑郁,心事重重;最后,他遭宗教教条禁锢的人之爱(人性)被唤醒。
(每点2分)
4.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洗礼”,但对“洗礼”却一笔带过,主要内容是写神父人性的觉醒,因此,可将题目改为“觉醒”。
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一:以“洗礼”为题目更合适。
①“洗礼”作题目有双重含义,表面写为刚出生的婴儿做洗礼,实则写神父受到人性的洗礼,表达了作者“赞扬热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对违背人性的宗教禁欲主义”的主题,因此,以“洗礼”为题使小说含蓄蕴藉,令人深思。
②以“洗礼”为题,点明了小说的核心事件,揭示了小说的主要矛盾,能更充分地展示人物心理和思想的变化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③小说明线是为婴儿做洗礼,暗线则是神父心灵得到洗礼;“洗礼”是全文的线索,是结构全篇的关键,以“洗礼”为题使小说构思独特,条理清晰。
(观点2分,其他1点2分)
观点二:“觉醒”为题目更合适。
①小说的主题是赞扬热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对违背人性的宗教禁欲主义,而体现这一主题的则是神父的人性复苏,心灵觉醒。
因此,以“觉醒”为题可使主题更加鲜明,让读者一目了然。
②小说主要刻画了神父这一人物形象,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他的“觉醒”过程,以“觉醒”为题,能更加突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以“觉醒”为题,使小说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渲染,最后卒章显志,出人意料,增加了小说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
(选一种观点作答,意思对即可;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分析充分)
巴蒂斯特太太
莫泊桑
还得等两小时十分钟才能乘上去巴黎的快车。
我在车站门前站住,一心想找点什么事情做做。
街上看不见一个人,只不时地有一只猫轻巧地跳过水沟,一条小狗急匆匆地在一棵棵树根旁闻来闻去。
这时,我望见了一支送葬的队伍!
这队伍有些奇怪。
送葬的只有八位先生,一位哭着,其余人友好地谈着话,没有神父伴送。
队伍走得匆忙,一切从简,也没有宗教仪式。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悄悄跟上最后面的先生,打听起死者和这奇怪的送葬仪式。
那先生真是热心肠,他压低声音告诉我:这是一位年轻的太太,自杀的,所以不能举行宗教仪式安葬。
走在最前头哭着的是她的丈夫。
死者保尔·哈莫夫人,是本地一位富商丰塔内尔先生的女儿。
11岁那年,她遭到了一件可怕的意外:一个仆人把她糟蹋了。
她受到严重摧残,几乎送了命。
小姑娘带着耻辱的烙印,慢慢地长大。
在全城人的心目中,她是妖魔、怪物。
她从街上走过,人人都转过脸去。
人们低声地这样说:“您知道吧,那个小丰塔内尔!女孩子们下午都到林荫大道上玩耍,她总是一个人脸色凄怆地看着。
有时她实在想跟她们一起玩,于是畏畏缩缩、提心吊胆地往前移动,自惭形秽似的偷偷混到孩子中间。
这时候,坐在长凳上的那些母亲、女仆、姑母、姨母都立刻奔过来,抓住由她们照看的小姑娘们的手,粗暴地把她们拉走。
剩下小丰塔内尔一个人惊慌失措,抽噎哭泣……,]
她长大了,情形更糟了。
每次上街她都低垂着眼皮。
很少有人招呼她。
那些年轻姑娘像躲鼠疫患者那样躲着她。
有几个小流氓管她叫“巴蒂斯特太太”,这是侮辱了她,毁了她一生的那个仆人的名字。
没有人知道她内心的痛苦;因为她不大说话,从来不笑。
她的父母见了她,也显得很不自在,好像她犯了不可补救的过错,应该恨她一辈子似的。
她长得很好看,白净脸,细高个儿,文雅脱俗。
如果没有那件事,我也会很喜欢她的。
一年半以前,我们这儿来了一位新区长,还带来了他的私人秘书,一个有点古怪的年轻人。
他看见丰塔内尔小姐,一见钟情。
他追求她,向她求婚,娶她做了妻子。
他脸皮厚,带了新娘到处拜客,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
后来,大家有点忘怀了,她在社会上也有了地位。
她把她丈夫当成神那样崇敬。
是他恢复了她的名誉;是他蔑视舆论,抵挡了各种侮辱;一句话,他完成了一桩很少人干得出的勇敢行为。
她怀了孕。
消息传开后,连最斤斤于小节的人也为她打开大门,好像怀孕把她的污点一下子洗干净了……
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了,这时正碰上我们庆祝节日。
区长主持音乐比赛,让他的私人秘
书发奖牌。
您也知道,在这种事情里,总会有嫉妒和竞争。
轮到莫尔米隆镇的乐队队长领奖了。
他们只得了个二等奖。
总不能让大家都得一等奖啊,是不是?
秘书把奖牌递给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竟把奖牌朝他的脸上扔过去,一边大声喊道:“你可以把这个奖牌留给巴蒂斯特。
你甚至应该发给他一等奖牌。
”
当时有很大一堆老百姓在场,他们笑了起来。
老百姓是没有慈悲心,也不大知道分寸的。
于是所有的眼睛都转向这位可怜的太太。
先生,您看见过一个女人发疯吗?她一连三次站起来,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她好像要逃走,可又明白自己决不能穿过周围这一大堆人。
人群里不知哪个地方有人又喊了起来:“喂!巴蒂斯特太太!”于是,人声鼎沸,有欢笑声,也有喊叫声。
这一片人海波涛汹涌,闹声喧天;所有的人头都在攒动。
大家都在重复说那句话,都踮起脚要看看这个女人的表情;有些做丈夫的把老婆举高了看;还有人在打听:“是哪一个?穿蓝的那个吗”孩子们学公鸡叫;到处都响起了狂笑声。
她不再动弹了,好像被陈列在那里供大家观赏一样。
她不能逃走,不能动一动,也不能把脸掩藏起来。
她的眼皮急促地眨巴着,好像有一道强烈的光刺得她的眼睛睁不开;她像一匹爬高坡的马那样喘着气。
她这样子真叫人心都碎了。
哈莫先生掐着那个粗暴无礼的家伙的脖子,他们在一片可怕的混乱之中,倒在地上滚来滚去。
庆祝仪式中断了。
一个钟头以后,哈莫夫妇回家去,那年轻的妇人从受到侮辱的那一刻起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浑身哆嗦得好像有一根弹簧弹动了她全身所有的神经,她突然跨过桥上的栏杆,跳进了河里,她的丈夫没有来得及抓住她。
桥洞下水很深。
隔了两个钟头才把她捞起来。
当然她已经死了。
说到这儿,讲故事的人住了口。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就她的处境,这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有些东西是没法擦掉的。
”
我们这时已走进了公墓。
棺材放进墓穴后,我走到那个呜咽着的可怜的年轻人身边,使劲握了握他的手。
他眼泪汪汪,惊奇地看看我,然后说:“谢谢,先生。
”我没有后悔跟着灵车走了这一
趟。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我”看到猫、狗的情景,既写出“我”的百无聊赖,也衬托出街道的冷清,与接下来送葬队出现的气氛相吻合。
B.哈莫先生在当地人眼中“有点古怪”“脸皮厚”;但在哈莫夫人眼中,他“蔑视舆论”“勇敢”,这些评价也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C.哈莫夫人被人群嘲讽时,先是“一连三次站起来”“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后来“她不再动弹了”,表现了她在无助处境中的麻木和绝望。
D.哈莫夫人和祥林嫂的“死”都具有悲剧性色彩,但哈莫夫人死于自杀,而祥林嫂是“穷死”,她们死亡的方式不同,根源也完全不同。
6.小说为什么以“巴蒂斯特太太”为标题?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7.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5.【分析鉴赏】(3分)
D(祥林嫂和哈莫夫人死亡的原因之一都是因为周围人群的冷漠和无情,二者的死亡根源并非完全不同)
6.【标题探究】(6分)
①这一称呼是导致女主人公自杀的直接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这一称呼代表了女主人公一生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同情;③这是一个侮辱性的称呼,体现了群众的愚昧、冷漠甚至恶毒,以此为标题,深化了小说的批判性主题。
(每点2分,三点共6分)
7.【鉴赏评价】(6分)
①使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我”是这场葬礼的见证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便于抒发情感,通过“我”的见闻和行动,抒发了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冷漠群众的批判;③便于心理活动描写,开始“我”感到“好奇”,打听情况、跟随送葬队伍,结尾“我”与哈莫先生握手表示安慰,并“无悔”跟随灵车走了一趟,具体、真切地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每点2分,三点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