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企业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相互影响研究 学术资料-企业管理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创企业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相互影响研究
新创企业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相互影响研究
蔡莉/尹苗苗
【论文分类】企业管理研究
【论文网络来源】/F31
【期刊期数】2009年02期
【论文期刊来源】《吉林学报》(长春)2008年6期第139~144页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Resource Building and Dynamic Capability in Newly Established Enterprises
【作者简介】蔡莉,1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苗苗,吉林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长春 130025)
【内容提要】新创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资源构建的过程。
资源构建过程包括资源识别、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三个子过程。
在资源构建过程中伴随产生动态能力,同时,其发展过程也受动态能力的影响。
因此,新创企业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具有密切信息反馈;资源构建过程伴随着产生动态能力,同时动态能力反过来影响资源的构建。
【关键词】新创企业/初始资源/资源构建/动态能力/作用机制
20世纪80
90年代,资源基础观(RBV)理论的提出为学者们从企业内部分析竞争优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RBV认为企业之间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当企业资源具有价值、稀缺性、难于模仿、难于替代这四个特性时,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
[1] 然而,该理论只是提供了静态的资源价值判断标准[2],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直接应用资源基础观来预测企业绩效显得过于简单[3]。
而且这一理论忽视了资源转换过程,该转换过程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能力。
[4]
一、相关概念阐析
资源基础观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没有加以特别区分,该理论将企业的能力看作是一种特殊资源。
[1] 然而资源和能力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5],企业资源指的是组织拥有或可控制的可用要素的组合(stock)。
企业通过广泛使用绑定机制(例如将服务。
而能力指的是企业为了完成某特定目标,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利用组织的程序配置资源的才能。
它们是基于信息和知识的企业特有的有形和无形流程,是通过组织资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随时间发展产生的。
[6] 有学者将企业整合、学习并重新构建资源的能力,以及通过转化现有资源基础,将外部资源内部化来适应外界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定义为动态能力。
[7] 因此动态能力能够改变或重组当前普通能力(substantive/ordinary capability)。
[8] 综上可知资源在转化过程中形成能力,而能力再进行配置形成动态能力,可见资源的发展过程与动态能力有紧密的动态关系。
企业资源构建的过程始于它的初始资源[4],那么初始资源对资源构建过程有何影响?资源通过整合形成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目前学者们对该过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探究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的相互影响,
以及资源整合形成能力这一过程。
通过回顾以往研究企业资源与动态能力关系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对象主要是成熟企业,因此本文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完善相关的理论研究。
然而,要深入研究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的作用关系,首先需要明晰几个基本概念。
1.初始资源
初始资源指的是新企业创建时创业者所拥有的资源。
[9] Firkin提出创业者资
源禀赋是创业者在创业时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们能为创业行为及新创企业生存与成长提供价值,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网络资源。
[10] Wu认为创业企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即专有知识和运营管理专有知识)、财务资源(即资金)、网络资源(即个人网络、亲戚网络或战略联盟)和合作方提供的补充性资源。
[11] 蔡莉,柳青认为创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市场资源和组织资源。
[12]
总之,新创企业的初始资源是指企业创建时创业者能够提供的所有资源,本
文重点关注人力资源(教育背景、经验、声誉、行业知识)、财务资源和社会网络资源。
2.资源构建
在定义资源构建之前我们首先要回顾资源管理过程的划分。
Sirmon,Hitt,Ireland将资源管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构建阶段、资源绑定阶段、利
用能力开发市场机会阶段。
[13] 由此可见,资源构建过程是资源管理过程的一个子过程。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资源构建过程包含资源识别、资源获取和
资源整合三个子过程,其中资源识别的目的是发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该过程要识别出所需资源的具体类型、数量、质量、获取的顺序以及资源的来源。
[4] 资源获取包括资源外部获取和资源内部积累。
[4][13] 资源整合指的是企业将资源
进行有效的配置以产生能力或改变能力的过程。
3.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指的是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企业的内外资源及能力以适应企业环
境快速变化的能力。
[14] Zott,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组引导资源配置的组织惯例或程序。
[15] 动态能力隐含在创建、演化和重新整合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
[7] 因此,动态能力能够为企业创造难以模仿的资源组合。
[16] 本文认为动态能力是资源构建过程产生的惯例或常规,它可以改变或重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对资源构建的整个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二、新创企业资源构建过程与动态能力的相互影响作用模型
RBV为本文构建模型提供思路,该理论是从企业内部研究竞争优势,以资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思考逻辑中心和出发点,以资源联结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成长决策。
RBV的实质就是以企业为分析单位,着眼于分析企业拥有的各项资源,通过
探讨独特的资源与特异能力,达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17] 然而RBV也有其局限性,并不足以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因为市场的变化是非线性的、难于预测的。
利用RBV来解释企业的资源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动态能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7]
组织学习理论也给我们重要启示。
组织学习是指企业获得新信息,通过与原有信息互动融合改变企业的行为和认知。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组织的能力是从不断重复试验中学习演化来的。
基于资源基础观和组织学习理论,本文提出新创企业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模型(见图1)。
该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新创企业初始资源对资源构建的影响作用;2)资源构建过程;3)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的相互影响作用。
注:图中实线箭头表示变量之间的影响作用;虚线箭头表示信息反馈
图1新创企业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相互影响作用模型
1.新创企业初始资源对资源构建的影响
资源构建过程包括资源识别、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三个子过程,本文分别从这三个过程研究初始资源对资源构建的影响作用(见图2)。
在前面的定义中关于初始资源我们重点关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社会网络资源。
已有学者认为初始资源对于资源的识别和获取有重要影响。
[4] 但是前人还没有深入研究不同种类的初始资源对资源识别、获取、整合过程具体有何影响。
因此,本文针对上述三种初始资源,来分别研究它们对资源的识别、获取、整合过程的影响。
图2初始资源对资源构建的影响模型
初始资源对资源识别过程有重要影响。
新创企业根据当前拥有的初始资源识别所需资源,不仅包括识别所需资源类型、数量、质量、时间,也包括识别所需资源的来源。
人力资源对资源的识别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的教育背景、经验和行业知识有利于准确识别出企业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
财务资源影响企业识别所需资源的数量、质量、获得的先后顺序以及资源的提供者。
而网络资源则有利于识别企业所需资源的来源。
Moray,Clarysse通过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初始资源对获取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非常重要。
[18] 在新创企业中,创业者的先验知识能够增加识别和发现机会的概率,有利于获得所需资源。
另外创业者的声誉可以从外部吸引资源。
而新创企业可以利用财务资源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所需资源。
Shane,Stuart通过对创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的初始社会网络资源对企业的资源获取具有重要影响。
[9] 社会网络资源不仅可以增加资源获取的途径,还可以降低资源获取的成本。
初始资源对资源的整合也有重要影响。
创业者的经验、行业知识对于资源的整合过程有重要意义。
杨俊,张玉利从企业家资源禀赋视角透视个体创业行为过程,认为创业是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演变的,创业者的初始资源(经验、行业知识、声誉等)影响创业企业的资源整合过程。
[19] 因此人力资源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起着调配指挥作用,财务资源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社会网络资源则影响资源整合的速度。
总之,新创企业的初始资源对资源构建过程有重要影响,首先初始资源作为资源识别过程的基础,并影响新创企业的资源识别过程;新创企业识别出重要资源之后需要考虑如何获取,此时初始资源进一步影响资源的获取过程;最后需要对新创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初始资源在该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资源构建过程
资源构建过程包括资源识别过程、资源获取过程和资源整合过程。
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具有环环相扣的作用。
资源识别需要清楚地了解企业执行战略所需的资源,并且需要列出一个详细目录,以确定资源获得的数量、质量、时间。
创业者通过评估企业的初始资源库[20],决定采用何种资源和能力,并确定哪些资源需要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决策下一阶段的资源获取战略。
资源识别的目的不仅是识别出当前拥有的资源和所需资源,还要识别出潜在的资源供应商,为资源的获取奠定基础。
资源获取主要是根据资源识别的结果,来获取新创企业所需的资源。
不同的资源可能需要不同的获取途径,同一资源获取方式可能获得多种资源。
新创企业在此阶段要根据实际情况将需要获取的资源与获取途径进行合适的匹配。
新创企业将识别出的资源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之后,开始进入资源整合阶段。
同时将已获得的与尚未获得的资源种类、数量等信息反馈给资源识别阶段,为下一环节的识别过程提供决策依据。
关于资源整合的内涵,目前学者们还没有较为成熟的观点。
在分析资源整合过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资源互补的概念,企业的资源在开发或配置过程中表现出了互补性,也就是说每一种资源的战略价值可能会伴随着另一种资源的增加而扩大。
[5] 本文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来揭示资源整合的内涵,知识管理研究学者认为,信息是由数据组成的,而知识是加工过的信息,组织学习过程就是把信息转化成知识的过程。
[20] 如图3所示,该模型的三角形代表资源整合的界限,界限上的箭头表示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
三角形只是为了描绘方便,并没有其他涵义。
[21] 图中用圆表示资源,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资源类型,并且资源携带着信息(图中用正负号表示)。
图3资源整合过程
本文借鉴Dimovski等对组织学习过程的定义来分析资源整合过程,即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使企业的行为和认知有所改变。
本文按照组织学习的内涵来揭示资源整合过程的机制,首先带着各种信息的资源构成互补的资源组合,这些资源通过交换它们携带的信息形成了某种资源组合方式(services),该组合方式可以改变原来资源的状态和资源配置结构。
资源整合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种资源是缺乏的,或者某种资源是冗余的,这些信息反馈到资源获取阶段,为下一环节的资源识别和获取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3.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的相互作用
前面关于动态能力的定义表明,动态能力具有隐性知识的特性,是指新创企业整合、协调内外资源,从其他企业获得知识并将其内部化,将企业的资源基础转化并重新构建形成新的程序或惯例。
而惯例指的是具有高度模式化、重复性的学习行为。
[8] 具体说来,动态能力可以在资源的识别过程中产生,因为企业在识别资源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一套企业特有的资源识别的惯例,该惯例对下一次的资源识别过程具有指导作用。
资源获取过程也可产生动态能力,无论企业从外部要素市场上购买资源或吸引资源,还是在企业内部积累资源,通过不断的重复使用这些获取方式最终形成组织惯例,即动态能力。
资源整合过程也伴随着产生动态能力,虽然不同的资源组合产生不同的能力,但是同一种能力却
可能是由相同的资源组合产生的,形成了模式化的惯例,即产生动态能力。
总的来说,新创企业的资源构建过程,即从资源识别到资源获取再到资源整合这一流程也是一种组织惯例形成过程,因此说资源构建过程形成动态能力。
如果没有动态能力,即使企业的初始资源很丰富,最终也会被耗尽,而且企业将消失。
[11] 动态能力也是一种随内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这有助于企业资源再配置。
[22] 动态能力对于资源的识别具有引导作用,之前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惯例有利于企业快速识别所需资源,提高资源识别的效率。
动态能力对资源的获取有重要影响,因为动态能力可以整合和协调企业内外资源,并且所形成的惯例和程序对于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和内部积累资源具有指导作用。
动态能力将新创企业的资源基础进行转化,并重组为新的程序或常规,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因此动态能力影响资源构建过程。
本文认为资源的构建过程伴随着产生动态能力,反过来动态能力能够为企业创造难以模仿的资源配置结构。
[16] 资源的构建过程与动态能力存在相互影响作用,因此可以将动态能力看作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16] 如果资源构建过程产生的动态能力有利于该过程发展,并对下一个循环有指导作用,则资源构建过程与动态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对企业绩效产生正的影响;反过来如果资源构建过程形成的动态能力抑制该过程发展,则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对企业绩效产生负的影响。
三、结论及展望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和组织学习理论,研究新创企业资源构建过程与动态能力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新创企业的初始资源对资源的识别过程、获取过程和整合过程有重要影响;新创企业的资源识别、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三个子过程具有紧密联系,并形成信息反馈;资源构建过程伴随着产生动态能力,同时动态能力反过来影响资源的构建。
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本文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资源构建过程,不仅研究资源构建对动态能力的影响,还研究动态能力对资源构建的反作用;第二,本文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探究资源整合过程,深入揭示了资源整合过程的机理。
当然本文也存在局限性。
本文仅从理论上对新创企业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构建理论模型。
未来我们将对资源构建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开发测量量表;对于资源构建过程与动态能力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将进行实证研究。
另外,还将考虑从其他理论视角研究新创企业的资源整合过程,比如知识管理角度、组织行为角度等。
至于环境、网络等外部影响因素如何影响资源构建过程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JAY B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2] 李垣,刘益.企业竞争战略形成的整合分析模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S1):127-132.
[3] KATHLEEN M E, JEFFREY A M. 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1105-1121.
[4] CANDIDA G B, PATRICIA G G, MYRA M H, et al.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01, 15(1):64-81.
[5] RAPHAEL, PAUL J H.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14):33-46.
[6] 刘晓敏,刘其智.整合的资源能力观
资源的战略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85-90.
[7] LEI Y W.Resources,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perceptions in Taiwanese IT enterprises[J].Information
amp; Management, 2006, 43:447-454.
[8] SIDNEY G W.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10(24): 991-995.
[9] SCOTF S, TOBY S. Organizational endow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art-up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 48(1):154-171.
[10] PATRICK F. Entrepreneurial capital:a resource-based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R]. Labour Market Dynamics Research Programme, 2001.
[11] LEI Y W.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art-up performance of Taiwan's high-tech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 60 :549-555.
[12] 蔡莉,柳青,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95-102.
[13] SIRMOM D G, HITT M A, IRELAND R D.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1):273-292.
[14]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509-533.
[15] CHRISTOPH Z.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nn performance:insights from a simulation stud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2):97-125.
[16] DAVID A G, MICHAEL G H. A resource perspective of global dynamic capabilit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1, 32(3):597-606.
[17] 黄旭,程林林.西方资源基础理论评析[J].财经科学,2005(3):94-99.
[18]NATHALIE M,BART C.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resource endowments to science-based entrepreneurial firms[J]. Research Policy, 2005,
34(7):1010-1027.
[19] 杨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2-6.
[20] LIEBOWITZ J. Knowledge management:learning from knowledge engineering[M]. Boca Raton:CRC Press, 2001.
[21] JOHN M, KEN P, MIKE B. Competence and resource architectur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mp;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3, 23(9):977-994.
[22] SHAKER A Z,GERARD G.The net-enabled business innovation cycle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2,
13(2):147-150.^NU1DA20091028
重要提示:
文档由文档精灵上传,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