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2-19信息来源:《广西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极具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

广西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优势和条件,应抓住机遇,积极应对,选准突破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生医药、生物育种、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带动力强,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是抢占科技制高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极好契机,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

国际金融危机给传统产业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未来产业竞争格局将发生急剧变化。

每一次危机都是机会。

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的,实际根源在于现有的科技、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衰退期。

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突破口,也是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争夺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今后,谁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谁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谁就将在未来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主导权和更大的现实利益。

目前,广西已初步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优势和条件。

一是从技术基础看,广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较为成熟。

即使一些领域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也可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高端跨越,发挥出技术上的后发优势。

二是从自然资源条件看,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就新材料产业而言,广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在已探明矿藏储量97种中,居全国前10位的有64种,居全国第一位的有12种,居全国第2~6位的有25种。

广西的生物资源居于全国前列,为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从产业基础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如,广西全区规划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多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现产稀土铝绞线、ITO靶材、建筑铝型材、高纯铟、PS版印刷材料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品,2008年全区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约为85亿元,工业增加值31亿元,约占同期工业增加值的1.18%。

四是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和自治区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被称为下一个“四万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将得到国家政策的优先扶持,相关政策和规划将很快出台。

国务院专门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意见,对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要求。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制定了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当前,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产业规模、技术创新、人才储备和配套政策上面临不少问题。

特别是核心技术匮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少之又少。

缺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产业链不完整,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竞争力不强。

高新技术产业园等科技含量高的园区发展规模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积聚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相对薄弱,投资规模不大,投资渠道不多,投资机制不活。

高端创新型科研人才紧缺,人才培训和引进跟不上产业发展形势。

市场环境有待改善,政策引导有待加强,涉及安全、质量、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有待健全,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

因此,面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整合、发挥资源、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扬长避短,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抓早、抓紧推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关系广西产业振兴的战略举措,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

二、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方向
(一)新能源。

新能源是基于化石能源以外的具有CO2低排放量的低碳能源,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当前世界能源发展向低碳、高效、环保方向转变为大势所趋。

积极围绕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发挥广西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大力发展核电,积极稳步推进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和平南白沙核电项目建设。

积极开发生物质能,重点组织实施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沼气工程、生物柴油、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重大项目。

加快推进风力发电,推进资源金紫山、北海西场等风电场项目,适时建设海上风电场。

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适度发展太阳能电池生产,在荒漠化地区建设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加快太阳能利用。

(二)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与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电网等未来产业的需求与应用紧密结合,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

发挥广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着力推进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构建完善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产品营销体系,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广西重要的支柱产业和西南地区重要的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纳米粉体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形成极具广西新材料特色的产业链,构建以柳州、河池为核心区,以南宁、百色、桂林、来宾、梧州、贺州等市为集中区的新材料产业布局。

(三)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切合推动节能减排和建设生态广西的需要,有利于缓解广西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和
产品,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与节能建材的技术和产品开发。

加快推进有色金属、制糖、化工、钢铁、农业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利用。

重点发展节能和环保装备制造,包括节能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节能和清洁生产配套设备、污染防治设备和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节能检测和环境监测设备等。

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等咨询服务。

加强水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保技术研发及应用。

(四)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产业是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也是成长性最高的行业之一。

我国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带来1000多亿元的新增医保支付能力,医药市场潜力巨大。

同时,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一系列技术的突破,加快了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巩固提升广西南亚热带的特色生物资源优势优势,重点发展化学药、中成药、中药饮片、民族医药、海洋与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等,形成门类相对齐全、特色相对明显的医药产业集群。

着重推进南宁、桂林、玉林、梧州等中心城市医药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建设,带动全区生物医药的产业化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将广西打造成西南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制造基地。

(五)生物育种。

生物育种产业是生物育种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作为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转基因技术、核细胞技术改变种子分子的特征,培育出新的品种。

生物育种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区),应发挥生物育种科研和人才优势,结合基本农田改造,扶持包括超级杂交水稻、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以及种畜禽等在内的育种项目发展壮大,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形成涵盖粮食、甘蔗、蔬菜花卉、畜禽等农业品种在内的生物育种体系,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热带亚热带作物繁育中心和生物育种产业基地。

(六)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产业是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要商品的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对电子信息产业冲击较大,但该产业的创新发展空间依然很大,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

今后,电子信息产业将以高新技术引领产业未来发展,加快物联网、三网融合、手机支付、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和运用。

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和数字化装备制造产品、电子节能产品和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及显示器件、通信、软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子原材料产品。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推进南宁、柳州、北海、桂林、玉林等重点城市的电子信息工业基地建设,提高“数字广西”发展水平。

(七)海洋开发。

传统海洋产业为海洋捕捞、海洋运输等,而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洋能源产业、海水淡化产业、海洋生物工程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海洋矿产资源利用产业等。

广西濒临海域,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具备发展海洋产业的资源优势条件。

在加快发展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国内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逐步开发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

利用邻近北部湾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加快发展海洋油气业及滨海矿业。

重点发展具有滨海特色的旅游业,突出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与北部湾的热带气候、沙滩海岛、边关风貌、京族风情的特色,建立环北部湾滨海跨国旅游区。

三、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相关政策,健全体制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期发展一定要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引导,靠健全的体制机制来保障。

发挥好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会议,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和部署,明确总体工作方案,研究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相关措施。

深入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调研,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大举措,集思广益,充分论证,探讨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根据国家产业方向的新要求和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要,调整现有涉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使之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可行性。

积极跟踪国家正在编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争取广西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

制定规划、财税、科技、金融、土地、人才、工商、信息等各个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

(二)突破关键技术,促进自主创新
核心技术可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命脉”。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着力点,在于突破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设置强制性门槛,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必须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紧紧抓住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机遇,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相关技术纲要,集中突破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通过“校企联盟”的组织方式,动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服务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有效利用广大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等资源,促进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向企业流动。

依托具有较强科技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组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部署开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性研究和前沿研究,储备一批科技成果。

以企业为主体,围绕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链,组建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对新认定的自治区级以上研发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培植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条
企业是市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龙头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起着引擎和领跑作用,需要积极地予以培植,力争形成若干拥有核心技术、产业链完整、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

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向市场化、国际化、规模化、品牌化和高端化发展。

同时,围绕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致力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提高整个产业的配套能力。

以配套集群的模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着力打造产业链条,增强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以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为基点,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支持
关联产品和配套发展。

二是瞄准技术集成的重大整机产品,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三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上下游企业在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全面整合,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程度。

(四)加快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基地
园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产物。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充分发挥基地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有色金属新材料等行业建设形成一批产业规模、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先进水平的制造中心和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

按照建设创新型园区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高新园区集聚高端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重大研发平台和创新支撑平台。

鼓励园区围绕核心技术、龙头企业和重大创新产品,促进新兴产业集聚,构建完整的新兴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约度和附加值。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内的项目,优先安排计划用地,采取“点供”方式获得用地指标。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污水处理、供热、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园区的重点项目建设。

在新兴产业集中的园区,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五)加大资金投入,拓展投资渠道
投资一直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

以快速增长的资金投入才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

建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持久、有效的投入机制,确保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和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

大力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政策,大幅增加专项财政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

着力鼓励企业产品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重点支持和引导一批传统骨干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发展,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或新办企业,按技术设备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鼓励企业品牌建设,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资格认定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探索股票、企业债券、私募基金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融资体系。

(六)强化人才支撑,塑造领军人才
高端产业需要高端人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着重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和重大科技实施项目的领军人才。

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一批创新团队,发展一个乃至一批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成长。

实施“创新培训工程”,建设科技型企业家人才队伍,帮助企业家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实施“企业博士创新计划”,资助在生产一线的博士和博士后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培育一大批年纪轻、素质高的企业高新技术带头人。

设立专项
财政资金,用于资助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作者单位: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