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章节:第十册第9课
学科:语文
年级:五年级
设计者:王黎(方案撰写)
蒋晓安(多媒体制作)
工作单位:常州市清凉小学
日期:2003年6月20日《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常州市清凉小学王黎(方案撰写)
蒋晓安(多媒体制作)
《新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本方案设计旨在运用多媒体渲染、创设一个与文本一致的情感氛围,调动起学生的联想,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传达的复杂情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观照自身,引发认知冲突,潜移默化地向作者的语言靠近,向作者的人格靠近。
【教学内容】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9课。
课文记叙了在从南安普敦到思恩西岛的航线上,“诺曼底”号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的感人故事。
文章表现了船长在危难之时,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品质。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出自语言大师雨果之手,语言看似简单实则蕴意非浅,字字句句都渗透着船长那高尚的人格魅力,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感情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当时的危急,感受到船长镇定、尽职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船长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1、学生不了解海上航船规则及船长的职责,导致对课文理解有困难。
2、学生没有沉船时危急万分的体验、感受。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理解故事的情节不成问题,但是否真正能感受到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伟大情操呢?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具有对船长品质的情感认同,但苦于没有危急时刻的生活体验而难以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的特点,选择时机适量运用多
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媒体运用目标】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并非仅仅是再现形象或理解感情。
我们设计的多媒体也不是再现文学,而是让学生去品味、领悟、感受、补充文学,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情真意切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情感投入,而这也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
在这个多媒体设计中我们借“媒体”之力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促使他们“用心” 、“用眼”来学习,使主客观一致,让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在多媒体创设的整个情景中,从而带来能力与心理品质的和谐,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媒体设计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
(本课已在2003年常州市省级实验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媒体运用优势】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指出“作者胸中有境,入境始于亲”。
雨果没有采用直接的历史资料和文字说明表达小说中事故的灾难性,而是通过对“船长”理性的分析和对灾难的感性认识的相互穿插,以形成形式上的鲜明对比来震撼人心,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只有通过情景才能缩短学生与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形象的真实感。
此时,多媒体凭着它创设情景的独有的优势走进课堂,使得教学的内容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语文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把握时机,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就能优化教学的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流程图”见表格——“媒体设计运用与语文教学整合” )
声明:同意在常州电教在线网站和江苏教育资源网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