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合集下载

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课件

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课件
“预钻法”发明的过程和后来的应用说明了 什么?从何体现?
①发明的过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遇到
产生
A 人们实践
新问题
新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促进 认识的发展
提供

B 实践的发展
认识工具进 认识的发展
C 实践 锻炼 提高
促进
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的发展
②后来的应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 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
收获平台
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 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 认识发展的动力 基础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目的
苹果公司,是全球第一大手机生产商, 是全球最大的PC厂商,也是世界上市值 最大的上市公司,2012年2月底,苹果市 值一举突破5000亿美元。
(对象)
(主体)
客观世界
人改造
主观认识
动物
(1)实践的含义: 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点: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 在变为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认识活动)
(2)实践的特点
主观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同学们没有乘坐京沪高铁,但是通 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一样了解到 京沪高铁的高速和舒适。
——书本、电视等媒体也是认识的来源?
不论是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 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的间接经验,都 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 学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 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通过实践来检验,“不唯 上,不唯书,只唯实”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 否正确反映了它
P45 主观
实践
客观
提示: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 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P46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 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的指导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不科 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 引向歧途。
基础
实践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反作用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第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六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1 实践及其特点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 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 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 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 段。
从哲学的角度看,建造港 珠澳大桥是一种什么活动?
油,所以脸上
痘印就是吃的
9%
原因。 会的,酱油
会色素沉淀。
•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会“吃酱油皮肤会变 黑”就是错误的吗?
•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 “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酱油吃多了皮肤真的变黑吗?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 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 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 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8张PPT)

实践的 对象
自人 然类 界社

是直接现 实性活动
非纯主观 思维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教育实践
(最基本的)
4、修建青龙高速 生产实践
5、建设“美丽中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通过多次试验和失败,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 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 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 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归实践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明朝未及,我只有过好每一个今天,唯一的今天。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判断】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哪一个观点: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真金不怕火炼
4、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5、学以致用
目的
6、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7、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 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示: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问题:“蛟龙号”等工具对深海认识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蛟龙号7000米下拍到的神秘生物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


实 践 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
探测。这是我国“绕”“落”“回”探月计划的第二步,本次探月
成功是全体科研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党、国家和全体中
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2、嫦娥探月实行“绕”“落”“回”2.三实步践走具计划说明这
一实践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有能动性
这一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创造出“嫦 娥三号” “月球车”等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事物,在月球上 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微服私访。途中,遇农民 在田 间劳作,农民请张英对对子。
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想了半天,无以言对。
回家后,张英与夫人谈起此事,被一侍女听到。侍女当即说出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2)特点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首先是由决定的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因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因为: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3)实践是检验因为:(4)实践是认识的因为: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

这个指标创出最近5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

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8%左右。

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

这表明()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3、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4、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高中政治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活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 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实践问题。特别是第一 果——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体现了上述哪 次国内革命以来的胜利、失败和王明领导的 些哲学道理? ① 的严重失败,迫使中国共 第五次“反围剿”③ 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 践相结合”及其“走什么道路”等问题进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革命胜败 深刻思考。 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提高了理论联系 实际、明辨是非的能力,解决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方向问题,并把长期革命实践 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上述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的反映 观察与思考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人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
玻璃杯
实践对象(客体)
相互作用
实践手段
借助
实践主体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 谚语就是那些人们在长期 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只 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精炼的语言。—塞万提斯 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内 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下列哲学家实践观的共同错误在于忽视了实践 的基本特点。他们分别忽视了哪些基本特点? 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 认为实践是主观精神性活动, 否认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 界。 认为实践是纯粹个人的满足生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 理需要的自然性活动,否认实 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 践是人类的社会性活动 。 主义”活动。 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 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 区别,否认了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与动物适应环境活动没有本质区别。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
(1) 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 改造 世界 (意识的指导作用)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含义 原因
要求
做法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 物的活动和人的活动有差别吗?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适应环境求生存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原因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改造自然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是否矛盾?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要体现了唯物 主义的观点 2、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 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B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巩固练习
5、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问题,从而 突破了公有制只有国有、集体两种实现形式 的传统观点。这表明( A ) A.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错误的认识来 源于人脑 D.否定传统是事物发展必由之路
注意: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 会之间的活动
三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 在变为现实存在

高中政治 必修四哲学生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 必修四哲学生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
实践的基本要素
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主体
手段
对象

运 用
改 工具和设备 造
客观世界 (自然界或社会关系)
都是客观的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的特点
②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中: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东西 在改造社会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
知识目标
1. 实践的含义及其形式(重点) 2. 实践的特点(重点)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难点)
想一想
▲下列属于实践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作家构思小说
①⑤⑥⑦
③蚂蚁搬家 ⑤教师上课
④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研讨会 ⑥防治甲型H1N1
⑦开采石油 ⑧学生看书
一、实践及其特点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形式多样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的特点
③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 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小试牛刀
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 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销量增加;现在有了网络, 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
1968年,科学研究发现大量喂食老鼠糖精,老鼠癌症发生 率增加。人们认为糖精会增加患癌风险,被禁用;
1998年,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老鼠患癌是因为尿液中 糖精导致的沉淀物,人类尿液中则没有,没有证据证明糖精对人 体健康有害,糖精被解禁。 思考:在1878、1968、1998年,通过实验得出关于糖精的结 论为什么都不一样?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 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 去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 技术才得以精通,之后他学成归来、在众人面前充分展示了 他的技术。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主体、手段、对象——三要素)
实践
方式 对象

区 别
改造客观世界 区 别
一切物质性活动 表 明
动 物
主观认识
形式多样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 √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4.教师讲课 √ 5.《2016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6.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 7.小行星撞击地球 ×
黄鼠狼偷鸡?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自己是否正确,认 识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会说 “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说“我常常被 黄鼠狼吃。”。那么,谁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为什么? 呢?——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洋金花会人事不省。他 亲自冒死尝试,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 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 更好。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5年最新精品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5年最新精品

天宫与神九顺利对接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 章。发射“神舟九号”与蜜蜂采蜜、燕子筑巢有何区别?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最本质特征
坚持了辩证法
①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不是被动的适应性活动 ②创造性 改造自然 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B.科学家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 面的联系;
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1961年人类首次升 入太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 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 陆火星(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
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 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的宇宙 实验室计划目前尚来自完成,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坚持了辩证法
【思考】袁隆平的成就仅仅 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
(2) 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1)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2)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获得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 ----实践
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
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 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 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 起着阻碍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 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 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 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 向歧途。

注意搭配 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 ⑵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⑶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⑷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⑸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 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 的目
的和归宿。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答: (1)漫画中农夫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3分),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人的认识、经验和才能归根结底是从 实践中来,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才 能获得真知,增长才干。(3分) (2)漫画中的老者的观点是错误的。(1分)这种观 点把“学”与“干”割裂开来,认为认识决定 实践,是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3分)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 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 动性),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 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 误的思想意识。 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 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 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10.8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10.8
实践是认 ①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不入虎穴, 识的来源 ②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 焉得虎子。 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相关认识 实践是认 ①新问题、新要求推动探索和研究 吃一堑, 识发展的 ②认识工具日益完备推动认识发展 长一智。 动力 ③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推动认识的深化 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如果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把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 A. 认识本身不能回答 B.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 C.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 实践,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合,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 要成为检验认识正 实践
1,“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 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 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 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A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 参考答案:
• 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表明,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翻阅 医书和大量实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 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推动了疟 疾治疗水平的提高。 •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青蒿中提取 的青蒿素被誉为“中国神药”,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因此 而受益。 •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发青蒿素是为了战胜疟疾,满 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优质备课丨2020高二政治同步教学(人教必修4)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优质备课丨2020高二政治同步教学(人教必修4)

学法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一、新课导入古诗句导入新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题:陆游的诗句告诉我们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二、讲授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探究活动一:“荒野求生”感受实践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模拟体验“荒野求生” ,结合活动分析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明确实践的过程是社会的历史的过程,在实践中尊重客观规律,增强能动、合作意识。

实践的含义教师小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请你来判断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老师讲课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教师小结:教育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探究活动二:“寻找石兽”明辨真伪通过参与“寻找石兽”活动理解并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提问:1、老河兵是如何得知“ 石兽在上游”的?这说明认识的来源是什么?2、检验“ 石兽在上游” 这一认识真伪的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是如何检验的?结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结论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结论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结论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原理总结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三、课堂小结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探究,从日常生活的常识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出新知识。

上课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上课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是成功之母
镜头三:走进自然 小马过河
一头小马要过河,它的朋友 老牛认为“河水不深,才到我的 小腿”。小松鼠却坚持认为“这 河可深啦,前两天淹死了我的一 个伙伴。”
对于小马来说谁的说法正 确呢?小马最后是怎么获得正 确的认识的呢?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 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哪些名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 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 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 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 段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镜头四:走进社会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20张PPT)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20张PPT)
沁水中学 路晓霞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
目标诱导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哪些形式? 3、实践有哪些特点?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哪些表现?
主体
对象
直接现实性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蜜蜂筑巢
2、工人造房子
3、争论克隆人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克隆羊“多利”问世

目标诱导
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结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含义
特点 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 践
当堂训练 (抢答题)
目的
检验标准
动力
来源 目的 动力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工作 动力 的一号文件,这多个一号文件适应了中国农 来源 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 标准 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成为 目的 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 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1、这一实践活动有哪些 要素?这些要素有何特点? 老师能随心所欲就做成面 皮吗? 2、老师做面皮和动物觅食 有什么区别? 3、老师是一个人独立 完成这项活动的吗? 4、现在做面皮和以前 会有什么不同?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性 历史性
目标诱导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哪些形式? 3、实践有哪些特点?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哪些表现?
结合材料,谈谈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 台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客观事物
归纳总结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实践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 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 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单个人 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寓言故事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怎样来检验认识?为什么?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结论: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 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 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 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 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 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 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 鸡来充饥。 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 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 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 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 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思路分析:我们先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原则的内容分为四 个子观点,然后分别到材料中寻找出相应的事实。具体过程如下表 :
教 材 (原 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 本身回答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 确地反映了它 (3)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 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 正确。
名言评析:
事实胜于雄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体现唯物主义观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农民种地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一、实践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2.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3. 实践的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有能动性
实践具有能动性
原因
实践具有 能动性
(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在理性认 识的指导下,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 刻,才继续深化发展认识。
(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认 识 从 哪个人知识可以 通过学习获取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1. (主体、对象、手段)
一、实践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2.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3. 实践的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为什么)? ①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②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 规律的制约 主体 构成要素 手段 客观的 对象 客观物 过程 质性 受到客观事物、规律的制约 结果
我们能获 得真理吗?
陆 游
我们怎样获 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习目标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3、实践有哪些特点?
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
一、实践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 学道理?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标准?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 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 12 岁的小学生聂 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 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 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声。 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 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 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 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 这两个小黑点。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阅读课本陶行知的故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示为:
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 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
如何区分“来源”、“动力”、“标 准”、“目的”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 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 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 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一、实践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2.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3. 实践的特征
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基础(决定)
实践 依赖于 认识
反作用(双重作用)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与否的唯一标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把实践引向歧途。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天文学
《孙子兵法》 邓小平理论
农牧业生产
战争
改革开放
“三个代表”
社会主义建设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② ③
实践的发展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名言: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 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 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 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 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 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那么,想要知道 砒霜有没有毒也得亲 自去试试?
辩一辩: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 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真金不怕火练。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 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 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思考:
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 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2.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3. 实践的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改造自然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农民种地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吗?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2.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 覆的变化,古代农民怎么不用现代化机器播 种呢?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社会历史性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实践的基本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客观物质性(本质特征) 3.实践的特点:
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 能动性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评一评:孰是孰非?
获得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思考:
1.《孙子兵法》是怎样产
生的? ●军事上的需要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 2.《孙子兵法》的产生过程 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2.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3. 实践的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商鞅变法 6)学习三个代表
9)秦始皇焚书坑儒
7)“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新消费观念
10)“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新消费行为
实 践:
4、5、8、9、10
一、实践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2.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农民种地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 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农民种田可以随心所欲?
C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
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B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12年北京卷)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 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 16世纪哥伦布等 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 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 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农夫
老者
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
认识从何而来?
由何发展?
由何检验?
到何而去?
一、实践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2.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3. 实践的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 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 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见资料P43《方法探究》
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什么关系? 学以致用 ——目的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来源 吃一堑,长一智 书到用时方恨少
——动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检验标准
——动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来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检验标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一、实践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2.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3. 实践的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改 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 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能动性
客观物质性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工程师绘制蓝图 3、画家搞创作 艺术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