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赵彩云
来源:《成才之路》 2019年第13期
赵彩云
(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内蒙古包头014000)
摘要:高考诗歌鉴赏常常会涉及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鉴
赏诗歌,分析人物。

要让学生结合体验,感知诗歌内涵;结合人物形象,进行分类理解;结合
不同作品,对比分析人物;结合诗歌鉴赏,学会迁移运用。

关键词:诗歌;人物形象;鉴赏能力;语文;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3-0082-
01
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高考对于诗歌鉴赏的考查非常全面,其中就包
括对于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考查。

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洞悉情感,
久而久之,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就会克服畏难情绪,诗歌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一、结合体验,学会感知
高考语文试题中诗歌鉴赏作为一种稳定的题型从未缺席,而且考题也在不断地变化出新。

中国古代诗歌好像是在水一方的“伊人”,高雅清新,超迈脱俗,渺远朦胧,给人以无穷
的遐想。

古代诗歌的鉴赏对部分学生而言仿佛是无法亲临的远山,深不可测的大海,跂而难触
的天空。

虽然时空变化,斗转星移,但诗歌的精神内核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学生在鉴赏古代诗
歌时要克服畏难情绪,因为大家有着对事物、人物以及景物的共同认知,例如对真、善、美的
追求,对假、恶、丑的贬斥。

想要领会诗歌中的情感,需要先找到情感、思想、意志的寄托物,顺藤摸瓜,追本溯源,然后利用现实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尽量用散文化的
语言再现诗歌的内容,由此,对于古代诗歌鉴赏而言也就完成了关键的一步。

二、结合形象,分类领会
古代诗歌和其他的文学一样是从“表象”到“情感”的艺术构建,古代诗歌中的“表象”可以是景物、事物以及人物形象,那么古代诗歌中的这三类形象的准确把握就是我们鉴赏
诗歌的关键所在。

其实这三类形象中最关键的是人物形象,因为景物是人眼中之景,事物是人
格化的事物,所以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我们解读诗歌情感的重中之重。

古代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杜甫的《登高》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老年多病、忧国伤时的游子形象;另一种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
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王昌龄《闺怨》中塑造了一个闺中独守、思念丈夫的思妇
形象。

为了深刻而灵活掌握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学生有必要将人们熟悉而典型的一些
形象做到了然于胸,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献身边塞、奋勇杀敌的形象,怀才不遇,
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等。

诗歌中的这些不一而足的形象必须熟记,如
此“先入为主”就不但可以节省鉴赏诗歌的宝贵时间,进而快速有效地定位诗歌的情感,而且
对于解读诗歌中的人物特征也十分有帮助。

三、结合对比,分析人物
如果涉及直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题型,则需要按照以下思路解答,缺一不可,只
有条理清楚,鉴赏才会准确深入。

先要总结形象(性格+身份),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具体的方法是聚焦刻画人物形象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等,最后描绘形象的作
用或效果(具体与诗的主旨、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人物心理、情感等相联系)。

下面就以两
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的例子,以拨开迷雾,达到学以致用。

第一组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
《采莲曲》和唐代诗人张潮的《采莲词》,这两首诗歌都写到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


诗前两句描绘了采莲池中的景象,为采莲女的出现作铺垫,后两句描绘女子见到心爱之人后的“低头笑”和“碧玉簪”落水中的神态,塑造了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女子;张诗的前两
句描写了采莲女傍晚归来后天气骤变、乌云密布的景象,后两句描写在这种危急的情形之下多
亏遇到了其他相识的采莲女,她们互助互爱,船船相接,平安归家。

这两首诗歌塑造了两种不
同境遇下的采莲女。

另外两首是同题为《从军行》的唐代边塞诗,一首作者是陈羽,一首是王昌龄。

陈羽
的诗歌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大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
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所以情感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绪。

陈诗突出对恶劣环境的描写
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的壮志和豪情,全
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书写征人的离愁别绪,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
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四、结合鉴赏,迁移运用
诗歌鉴赏型阅读理解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熟记人物描写的方
法和人物常见的形象基础上,还需要把平时训练鉴赏的诗歌进行整理分类,而且也可将鉴赏诗
歌人物的方法迁移到小说人物的鉴赏上,从而提升综合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文学鉴赏还需要重
视学生的丰富情感的培养,要让世间万物都成为情感的对应物,骄阳可以有声音,河流可以有
温度,大地可以有色彩,真正做到物我交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能想人所想,痛人所痛,感同身受。

如此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入其中,出其外,学生也就会慢慢爱上诗歌,在
诗歌中找到自己,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刘丹.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4).
[2]赵亚男.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及改进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