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7章【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产权与学校经营)【圣才出品】
第11章教育产权与学校经营一、选择题1.在我国公立学校的产权关系中,政府扮演着()的角色。
A.委托人B.代理人C.委托人和代理人D.监督者【答案】B【解析】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行。
各级各类公立学校的产权为公有产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即政府为公有产权代理人,由国民委托其代理管理学校,而政府作为中间委托人再委托学校校长为代理人来具体经营管理学校,学校不直接分担教育成本,也不直接追求经济利润,实行学校所有权与管理权、经营权分离。
2.社会捐资举办的某非营利性质的学校,其产权应归()所有。
A.国家B.捐资者C.当地政府D.该私立学校【答案】D【解析】社会捐资举办的学校若属于非营利性质,其产权应归私立学校所有,学校财产由学校管理、支配和使用,不得转让或用于担保,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它的财产。
3.在国有民办办学模式下,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
A.国家拨款B.个人捐款C.群众集资D.收取学费【答案】D【解析】在国有民办办学模式下,学校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得流失,学校离退休人员工资由政府承担,其他为学校所有,由校长承办;校长为法人代表;学校通过收取学费解决办学经费;校长有人事、经费分配、教育教学改革等权力。
4.一般而言,学校品牌的经营属于()。
A.学校产品经营B.学校形象经营C.学校资产经营D.学校资本经营【答案】C【解析】学校经营大体上可以分为学校产品经营、学校资产经营、学校资本经营三个方面。
其中,学校资产经营运作模式主要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形式。
而学校无形资产包括学校的品牌、校风、现代教育技术、专有教学模式、经营策略、学校文化等。
5.学校资本经营中最为活跃的模式是()。
A.兼并收购模式B.联合模式C.托管模式D.租赁模式【答案】A【解析】兼并收购是学校资本经营中最为活跃的模式。
兼并是指一个或几个学校被另一个学校吸收合并成为一个学校,所有财产和债务债权均由其负责处理。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圣才出品】
第15章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1.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的步骤是什么?答:劳动简化比(简化系数)计算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将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计算出简化后的劳动总量中有多少是由教育因素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求出增加的劳动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方法。
一般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计算的基期和报告期,并统计这两个年份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人数数值。
第二步,确定使用劳动简化比的尺度或媒介,计算出劳动简化比的具体数值。
确定劳动简化比的尺度和媒介主要有:①以劳动者工资为媒介;②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程度)为尺度;③以劳动者受教育的学习费用为标准;④以劳动者教育程度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为尺度。
第三步,计算基期和报告期平均简化比并列表统计详细数值。
其计算公式为:平均劳动简化比=∑(以某种尺度简化出的劳动简化比×受各级各类教育劳动者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百分比)第四步,计算因教育因素增加的劳动量。
计算公式为:劳动力总数×平均劳动简化比-实际劳动力总数第五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或经济增长的贡献。
绝对值公式:贡献率=国民收入增长额×报告期对国民收入的比率2.确定劳动简化比有哪些尺度和媒介?答:(1)以工资为媒介的劳动简化法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最早使用这种方法,计算了苏联革命胜利初期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劳动者的工资是劳动的凝结形态,基本上能反映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大小,但影响工资的因素除教育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因此这一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
(2)以教育费用为尺度的劳动简化法这一方法是采用培养简单劳动力的费用与培养复杂劳动力的费用差别,来确定劳动简化比,进行劳动简化法计算。
采用教育费用为尺度应该注意几点:其一,只有在保证教育质量的条件下,教育年限越长,教育费用越多,使用教育费用为简化尺度才有意义;其二,一般来说以教育费用为简化尺度,很难说明问题,因为教育费用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就高,因为如果管理水平不高,教育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很多,就难于说明问题;其三,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发展,商品经济不发达,以及在教育经费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下,暂不使用这个尺度为好。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圣才出品】
第2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阐明教育劳动的性质。
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教育劳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性质:(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
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
所谓特殊的使用价值就是只提供活动性服务,而且这种活动直接加入生产过程,是生产上非有不可的一种劳动。
(2)教育劳动是一种具有间接生产性的劳动。
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
(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因此,教育劳动的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教育能直接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直接生产科学技术生产力。
2.论述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
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劳动力再生产,一是指恢复、保持现有劳动力,二是指延续和培养新的劳动力。
培养和训练新的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因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劳动能力的特征之上的。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能力的含义及其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其一,从一般意义上说,劳动能力是指人征服自然或客观世界的能力,是人劳动的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其二,从资本主义意义上考察,劳动力也是商品,它是属于工人自己的商品,是雇主和厂商购买的对象。
雇主和厂商主要依靠工人劳动能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取高额利润。
其三,在现代社会,发展人的劳动能力,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是指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
从劳动能力的含义中可得出劳动能力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它是人的活的劳动力,并且存在于人的活动中,是同劳动者本身分不开的;二是它只有在一定产业部门中,在劳动中,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才能发挥出来;三是它除了生产自身的价值以外,还能创造新的价值。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贸易)【圣才出品】
第6章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贸易一、选择题1.连结教育与经济的关键环节是()。
A.计划统计部门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C.经济主管部门D.教育主管部门【答案】B【解析】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接轨和联系是探讨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核心问题,关键性环节。
承认人才和劳动力是商品,才能以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为纽带,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接轨。
2.形成学校教育服务优势的核心是()。
A.优质教育服务B.创办特色学校C.打造学校经营品牌D.优良的师资队伍【答案】A【解析】各种教育服务产品进入教育市场,必然形成竞争格局。
在竞争中,优质教育服务是形成学校教育服务优势的核心,创办特色学校是形成学校教育服务优势的重要举措,打造学校经营品牌是形成教育服务优势的有力手段,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形成学校教育服务优势的重要保障。
3.教育资源分配不包括()。
A.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B.教育资源在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C.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D.教育资源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分配【答案】D【解析】教育资源分配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的分配。
它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学校之间的分配。
4.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提出的。
A.西斯蒙第B.亚当·斯密C.李嘉图D.凯恩斯【答案】C【解析】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他在扬弃了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后创立了相对优势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各国若能专门生产和出口其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将从贸易中获利;反之,如果各国进口其生产成本相对高的产品,也会在贸易中获利。
5.中国正式加入WTO是在()年。
A.1995B.1997C.1999D.2001【答案】D【解析】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成为WTO成员。
根据WTO《标志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的最后文件》第四项规定,中国整体接受了所有的WTO 多边贸易协议。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经济效率)【圣才出品】
第12章教育经济效率一、选择题1.教育过程中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被称为()。
A.教育资源利用率B.教育资源效益C.教育资源占用D.教育资源消耗【答案】C【解析】教育资源占用是指教育过程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教育资源消耗是指教育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劳动量,既包括活劳动消耗量,也包括物化劳动的消耗量。
2.从宏观上讲,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是指()。
A.教育资源利用效率B.教育投资收益C.教育资源占用D.教育资源消耗【答案】C【解析】从宏观上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所谓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也就是说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得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得越多,其效率就越低。
3.教育财力构成一般由两大部分构成,即个人消耗的部分和()。
A.教师工资B.学生补助C.职工福利费D.公用消费部分【答案】D【解析】教育财力一般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用于个人消费部分和公用消费部分。
个人消费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奖金、职工福利费、助学金和奖学金等。
公用消费部分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出差补助费和其他费用。
4.提出理论性指标体系的是北京大学教授()。
A.韩礼B.厉以宁C.刘道玉D.林文达【答案】B【解析】许多学者为了计量教育经济效率,提出了一些计量指标体系。
理论性指标体系由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提出,具有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其指标体系构成包括:能力工资,知识和技能标准分,专业改变率和专业人员缺员率,培养周期,知识转化滞后期,毕业生发展潜力,知识废旧率或知识更新率。
5.造成专业人员缺员的主要原因是()。
A.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B.教育个人成本过高C.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D.教师素质不高【答案】C【解析】造成专业人员缺员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造成教育结构不协调及专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经济部门对各个专业人员的需求。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圣才出品】
第2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一、选择题1.马克思在《资本论》指出的劳动力是()。
A.具体的劳动者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C.劳动人口D.人的劳动能力【答案】D【解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并创造性的提出教育能提高人的劳动力,也即教育能够再生产劳动力。
具有较高劳动能力的人能够从事复杂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
2.()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
A.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B.西方人力资本理论C.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D.筛选假设理论【答案】A【解析】在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理论学说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其中劳动价值学说、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等,都较为直接地论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社会经济价值等重要问题。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
3.从简单生产劳动意义上观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的()。
A.使用价值物质生产劳动B.价值物质生产劳动C.使用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D.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答案】A【解析】从最初定义上观察,是指从简单生产劳动意义上观察,即从抽象的、和它的各种历史形态相独立的、当作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过程中观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4.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
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完全无关【答案】A【解析】劳动者的劳动复杂程度与他的教育训练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它具有较高的价值,进而也就能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高的价值。
这充分说明,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它自身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等,都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圣才出品】
第7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一、选择题1.教育投资结构是指()。
A.各级各类教育投资内部分配和作用的比例关系B.各级教育程度在校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C.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D.教育程度结构【答案】A【解析】教育投资结构也称教育投资内部比例,主要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投资内部分配的比例关系,包括各级教育投资分配比例、各类教育投资分配比例、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之间投资比例、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投资分配比例、教育行政机关与基层学校教育单位投资分配比例、教育机构内部各种经费分配和使用比例等。
2.教育类别结构又称()。
A.教育投资结构B.教育专业结构C.教育程度结构D.形式结构【答案】B【解析】教育类别结构也可称教育专业结构,是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3.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或称纽带和桥梁的是()。
A.劳动力结构B.产业结构C.劳动技术结构D.区城经济结构【答案】A【解析】劳动力结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劳动力数量、质量以及地区分布的比例关系。
劳动力结构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是桥梁和纽带,也是研究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4.按照各个产业发展的历史顺序把社会所有部门分为四大产业,其中第一产业指,第二产业指,第三产业指,第四产业即。
()A.农业;工业和建筑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信息业B.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C.农业;工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信息业D.农业;工业;建筑业;信息业【答案】A【解析】国外还把经济结构划分为产业,近年来我国也开始使用这一分类方法。
按照各个产业产生、发展的历史顺序,把社会所有部门分为三个到四个产业。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牧、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监等;第三产业指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与计量公式)【圣才出品】
第14章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与计量公式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教育经济效益描述中有误的是()。
A.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B.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从投入端开始C.具有直接和最终两种表现形式D.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条件性【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效益有以下特征:①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为直接表现形式,另一种为最终表现形式。
②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
③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从投入端开始,应该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各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花费的教育经费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为计量的出发点。
④由于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以上特征,必然导致出一些特有的特点,即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等。
2.教育纯收益是指()。
A.在同样的教育投资情况下,个人教育收益的差额B.不同时期教育收益的差额C.个人由于接受教育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总和D.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答案】D【解析】教育纯收益是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法是用一定时间内的教育收益总额减去该时期教育成本总额,就是教育的纯经济收益。
3.美国的舒尔茨提出的教育增量分析法公式是()。
A.B.C.D.【答案】A【解析】美国的舒尔茨提出的教育增量分析法公式是式中P e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百分比),△K n为一定时期内教育投资增量,△Y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增量,r n为一定时期内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
4.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不包括()。
A.教育收益率B.教育纯收益C.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D.教育对人力资本的贡献【答案】D【解析】教育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教育纯收益、教育收益率、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以及教育对个人收入的贡献。
二、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效益(首都师大2007研)答:教育经济效益也称教育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或教育经济效果,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圣才出品】
第5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阐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答:科学技术与生产发展的关系在于:(1)生产发展决定科技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产生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也有赖于社会生产。
近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建立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在大工业生产的条件下,把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系统的科学技术理论与学说。
(2)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起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科学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直接社会生产力。
科学可以通过与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物化为生产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力、现实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的重要因素。
随着物质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特别是物质生产的高度自动化,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过程中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③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效率发展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程度。
在现代化生产发展的条件下,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而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发展程度。
2.论述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作用。
答: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生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现代教育实现的。
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传递、积累和借鉴前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因为科学技术不是某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一个不断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的历史过程。
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学科传授,使人类先前所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技术得以世代相传,继承下去,传递下去,为新的更高一级层次的科学技术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教育还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和开拓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调节教育供求关系?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将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供求还应受国家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调控,使教育供求关系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教育供求关系的措施如下:(1)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调节。
因为教育供求是由市场经济、商品生产供求关系派生出来的,它直接产生于经济社会对劳动资源的质量需求。
因此,对教育供求进行调节,必须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其他手段为辅。
(2)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市场调节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且教育产品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供求进行调节,需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适当结合起来。
由于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应以政府调节为主,不同的教育其产品特征不同,应区别对待。
义务教育更接近公共产品,政府在调节其供求矛盾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适当确定义务教育的年限和目标年份。
非义务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来说,更接近私人产品,在以政府调节为主的同时,可更多地通过市场调节缓解其矛盾。
例如,可通过学费标准的降低和提高调节其供求。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领域应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重调节机制。
2.从微观与宏观层面具体说明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答: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宏观层面分析,即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分析,即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关系。
具体内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结合实际说明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答: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先导性教育的功能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产生新的变化。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人力资本理论)【圣才出品】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资本理论)【圣才出品】第3章⼈⼒资本理论1.什么是⼈⼒资本?⼈⼒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资本的概念是美国沃尔什⾸先提出的,并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先给予阐释⽽获得特定的含义。
它与物⼒资本相对应,是指凝聚在劳动者⾝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
这种能⼒是⽣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资本是指个⼈和⼈⼝群体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能⼒和健康等质量因素;它是⼀种具有经济价值的⽣产能⼒;个⼈或⼈⼝群体所拥有的⼈⼒资本并⾮是与⽣俱来的,⽽是后天靠投⼊⼀定成本获得的;⼈⼒资本本⾝并不是⼈类发展的⽬的,⽽是⼈类发展的⼯具和⼿段,它只体现了个⼈或⼈⼝群体所具有的能⼒或素质的经济价值,绝不是个⼈或⼈⼝群体价值的全部。
2.概括论述⼈⼒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并阐明各主要代表⼈物的观点。
答:(1)⼈⼒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①⼈⼝质量重于⼈⼝数量。
②⼈⼒资本投资作⽤⼤于物⼒资本投资的作⽤。
③教育投资是⼈⼒资本的核⼼。
④教育投资收益率⾼于物⼒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资本转移到⼈⼒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⑤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
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资本理论代表⼈物的观点①舒尔茨的主要观点a.⼈⼒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其⼀,⼈⼒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其⼆,⼈⼒资本在各个⽣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作⽤。
舒尔茨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由教育形成的⼈⼒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的代替其他⽣产要素。
其三,具体数量化计算进⼀步证明⼈⼒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舒尔茨⽤⾃⼰创造的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测算出国民经济增长额中,约有33%是由教育形成的⼈⼒资本的贡献。
b.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的具体⽅式实现的。
c.⼈类时间是⼈⼒资本的组成部分。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规模经济)【圣才出品】
第13章教育规模经济一、选择题1.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称为()。
A.教育规模不经济B.教育规模经济C.规模收益恒常D.规模收益递减【答案】B【解析】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现象就是教育规模经济的含义,适当扩大规模可以降低生均成本。
2.当学校的资本成本支出一定时,学校人数()。
A.越多越好B.越少越好C.不论多少都不影响规模经济D.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定【答案】A【解析】一般将学校所使用的资源区分成资本成本和经常成本两大类。
资本成本以学校土地、建筑及设备等固定成本为主,此类成本支出一定时,学校人数越多越好。
即资本成本以学校规模越大越经济,最适当的学校规模可令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以达到百分之百的运用而不衍生不经济缺陷为止。
3.对于规模过小成长型学校,其发展战略应该是()。
A.减少不必要的固定投资B.与其他规模过小型学校合并C.应采取逐步扩展方式D.大量投入固定资产【答案】C【解析】对规模过小成长型学校,策略上应首先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口移动等状况,以及了解未来学校入学供应量。
其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采取逐步扩展方式,机动调整班级、系科人数。
在一定人数未达到增班之前,不可多建教室及大量投入固定资产,即使人数已超过一定班级数,其超出额不多,增班及固定投资仍然可缓,超额部分可暂时编入已有班级,维持稍多的每班班级人数。
4.对规模适度稳定型学校的策略是()。
A.建立合理的内部资源分配指标B.可设立分校C.减少固定投资D.通过相关研究了解未来学校入学供应等【答案】A【解析】规模适度稳定型属于教育规模的理想状态,规模效益好坏完全取决于资源内部分配是否合理,因此对于此类学校的策略,在于建立合理的内部资源分配指标。
5.根据美国学者麦格菲等人的研究,中学建筑设备使用率达到时,单位学生成本最低。
A.100%B.114%C.120%D.135%【答案】B【解析】美国学者麦格菲等研究美国南部大城市中小学规模及单位学生成本时发现:中学建筑设备使用率达到114%时,单位学生成本最低;小学建筑设备使用率达135%时,单位学生成本最低。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经济效率)【圣才出品】
第12章教育经济效率1.教育经济效率的含义是什么?其指标体系构成是什么?答:教育经济效率的含义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看。
宏观上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呈度。
其公式为:微观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
确定这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一般是在假定教育质量相同条件下考察的,如年生均教育费用、年万元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教育成本等。
指标体系构成:(1)理论性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提出,其指标体系构成如下:①能力工资②知识和技能标准分③专业改变率和专业人员缺员率④培养周期⑤知识转化滞后期⑥毕业生发展潜力⑦知识废旧率或知识更新率此外,师资队伍的成长也是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一个指标。
在一定教育投资条件下,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结构合理,也能说明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情况。
以上计量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指标构成一个指标体系,其中知识和技能标准分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既有宏观指标价值,又有微观指标作用。
但由于各个因素难于量化,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2)实用性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河北大学韩宗礼教授提出,它便于实际使用和考核。
其指示体系的构成如下。
①教育成果数量指标②教育成果质量指标③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利用指标④教育投资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⑤教育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3)可操作性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学者宋梓铭提出,它具有行政性操作使用意义。
①各项教育事业计划完成指标②平均每个学生全年分摊的经费开支数③教职工人员经费定额④年末教职工总人数与学生的编制比例⑤年末每一个学生占用固定资金数⑥年末每一学生占用经费材料⑦年末每一学生占用经费暂付款这个指标是衡量学校执行预算计划是否正确和合理。
⑧仪器设备利用率⑨仪器设备完好率⑩教学实验开出比重(4)国家颁布的指标体系中央、部(委)颁布的与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等指标有关的文件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点:①办学条件覆盖人、财、物三个方面。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圣才出品】
第7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1.阐明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系统组合。
答: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教育结构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
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地说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经济结构同样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
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
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内部发展变化的趋势,制约着教育结构内部调整改革的方向。
同时,教育结构也给予经济结构以巨大的影响,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改革、完善与发展。
2.论述教育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的关系。
答:教育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的局域以下两方面的关系:(1)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对教育系统的级别结构、程度结构具有制约性任何经济部门进行生产总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前提的。
一般而言,生产资料数量越大,质量越高,对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
从社会总体来看,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生产单位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总是不相同的,并在客观上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从事生产劳动的各级技术人员之间必须有个相应的比例关系。
这就说明了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级别结构和程度结构,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技术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2)教育级别结构、程度结构应对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具有适应性一定的教育级别结构、程度结构以及各级教育程度发展状况,必须与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为技术结构服务。
目前我国教育级别结构和程度结构还必须进一步加以调整与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要使教育结构,特别是级别结构和程度结构适应劳动技术装备结构的需求,并不断推动劳动技术装备发展,必须抓好全体人民的普及初等教育,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中等教育。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贸易)【圣才出品】
第6章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贸易1.如何理解教育服务及其主要特点?答:教育服务的基本含义指教育服务就是教育活动的产品。
这种产品就是商品,它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交换价值,同物质商品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形式的不同。
教育服务产品的买卖关系的实质内容是:在教育市场上购买教育服务就是购买商品。
教育服务在市场交换中形成教育市场。
教育服务的主要特性在于:教育服务是整个服务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一般服务业的特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服务具有基础产业性;(2)教育服务具有交换性、市场性;(3)教育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4)教育服务产品消费者具有多层次性、多元性。
2.结合实际说明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具体地说,主要包括教育与物质形态商品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劳务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
(1)教育与物质形态商品市场教育与物质形态商品市场的关系,除了学校校办产业直接生产的各种物质产品,投入市场交换,充实物质商品市场,繁荣市场经济外,主要是通过教育对发展物质形态商品生产的作用表现出来的,主要体现为教育能缩短生产物质形态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探讨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核心问题、关键性环节。
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是联结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或纽带。
②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内在联系,表现为教育对专门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作用上。
③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还有深层次的联系。
这种深层次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教育对人才和劳动力价值的作用反映出来的。
(3)教育与科学技术市场教育与科技市场有着直接的联系。
科学技术是商品。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生产科技商品,可以直接投向科技市场出售、转让和推广。
(4)教育与劳务(服务)市场从理论上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教育规模经济)【圣才出品】
第13章教育规模经济1.什么是教育规模经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的条件是什么?答:教育规模经济是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反之,教育规模不经济则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条件:(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应在不突破资源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的限制下,使学校规模扩大;在不影响教育功能的情况下,使教育资源获得百分之百的使用率。
(2)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是指把资源功能的特性用在相当的需求场所。
学校规模扩大,建筑设备种类增多,个别用途的建筑及设备也可出现,从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教育规模的扩大是有限度的,如果规模扩大产生各种不经济的缺陷,必将损害教育功能,此时,单位学生成本即使减少也不能叫做教育的规模经济。
在这一条件下,教育规模的扩大应以资源充分运用后即停止,否则规模继续扩大必将衍生各种缺陷,其中最严重的缺陷就是人际关系疏离和行政僵化。
因此,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应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三是规模扩大但不衍生不经济缺陷。
2.教育规模经济有哪些类型?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答:教育规模按目前的状况是否适度可分为规模过小型、规模适度型和规模过大型;按发展趋势可分为成长型、稳定型和萎缩型。
同时考虑以上两种区分方式,教育规模有九种类型。
其各自特点与应对策略如下:(1)规模过小成长型①特点:此类学校因规模太小导致以下几大弊端:一是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生均成本偏高;二是资源不能获得适当运用;三是因人力、物力有限,不易安排适当教育机会。
其优点在于,师生之间有较多接触机会,如能妥善运用,可以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②应对策略:首先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口移动等状况,以及了解未来学校入学供应量。
其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采取逐步扩展方式,机动调整班级、系科人数。
(2)规模过小稳定型①特点:此类学校除具有规模过小型弊端外,还由于其发展可能性极小,成为决策上忽视的对象。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章节题库(教育投资)【圣才出品】
第8章教育投资一、选择题1.就世界范围分析,从()开始把投资引入教育领域,称之为教育投资。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答案】A【解析】投资原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投入的资金可能产生新的价值,即产生的经济效益。
投资按生产部门划分,可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20世纪30年代,投资的概念被引入到教育领域,称为教育投资。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我国教育领域内也出现了教育投资的概念。
2.我国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是( )。
A.社会集资B.国家财政拨款C.学生学杂费D.企业教育投资【答案】B【解析】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
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
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即国家财政拨款,是我国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
3.教育公用经费包括( )。
A.学生奖学金B.图书资料费C.教师交通补贴D.水电费【答案】C【解析】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如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费、公用取暖费、行政差旅费等)、设备购置费(如教学仪器设备费、图书资料购置费、一般设备和体育设备费(人民币5万元以下)、修缮费(如公用学校校舍、建筑物、附属设备的修理保养费用等)、业务费(包括实验实习费、教学生产实习费等)、其他杂用费(包括外籍专家费、招生费、抚恤费、出国人员费、外宾招待费等)以及差额补助费(如学校举办的工厂、幼儿园、托儿所等收入不足开支的差额补助费等)。
4.教育投资具有()的特点。
A.弹性大B.周期短C.直接性D.短期性【答案】A【解析】教育投资特点:①周期长。
教育投资变为教育能力并发挥教育的经济效益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和过程。
②弹性大。
教育要适应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
对于物质生产来说,教育投资具有一定的弹性。
③间接性。
教育投资不能直接同物质生产资料结合,不会直接生产社会物质财富。
只有通过教育投资培养出来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与物质生产相结合,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具有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绪论
一、选择题
1.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的()。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答案】A
【解析】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形成于60年代。
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产生历史时间的考查,应该记忆。
2.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 )转入发展期。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时期,教育经济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
一定的地位。
3.1962年出版并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的作者是()。
A.苏尔茨
B.丹尼森
C.贝克尔
D.韦锥
【答案】D
【解析】英国的教育经济学家韦锥于1962年出版并首次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曾一度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4.《教育经济学选读》(Ⅱ)、《教育经济学注》(新版)、《教育经济学导论》的作者是()。
A.希恩
B.科斯塔年
C.布劳格
D.韦锥
【答案】C
【解析】以上的几篇著作都是布劳格完成的,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著作体系的考核,具有代表性的应该记忆。
5.教育经济学首先产生于( )。
A.东方国家
B.西方社会
C.欧洲国家
D.北美国家
【答案】B
【解析】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西方社会,在世界学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
它是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产物。
它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6.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 )引进中国。
A.50年代
B.6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答案】C
【解析】1980年11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作学术报告,介绍了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
此后一些大学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陆续发表文章,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评述、简介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学科的研究工作。
7.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A.1924
B.1935
C.1946
D.1954
【答案】A
【解析】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8.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A.教育与社会
B.教育与经济
C.经济与社会
D.经济与政治
【答案】B
【解析】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名词解释
教育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
答: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智力、发展科学
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种作用要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确立并计算出具体数理模式和数量指标。
三、简答题
1.概要说明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北师大2005研)
答: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西方社会,是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产物。
它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1)萌芽时期
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源远流长。
但是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
(2)形成时期
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推动下,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研究著作大量出现。
一开始在美国形成高潮,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各国,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
(3)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由高潮转入平稳发展时期,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明显地增多。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经济学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为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地位。
2.简述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布劳格教授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贡献。
(北师大2003研)答:布劳格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学教授,也是有著的教育经济学专家。
他有很多研究成果,在较系统地总结世界各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布劳格的一大批著作对教育经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主要著作有《教育经济学著作选注书目》(1966)、《教育经济学选读》(I)(II)(1968,1970)、《教育经济学导论》(1970)。
其中,他的《教育经济学导论》被西方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教科书。
全书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教育投资、教育对经济成长的贡献、教育设计的目的、人力需求设计法、成本—效益分析:私人的计算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的计算法、成本—效益分析的应用、教育的个体分析、教育融资问题等内容。
(2)他提出了“代价一效益”分析方法。
从《教育经济学导论》中可以看出,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是以“代价一效益”分析为主线的。
在“代价一效益”分析中,布劳格采用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同时也以需求、供给关系作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反对国家干涉,主张尽量让个人自己选择,通过市场来反映人力供需条件。
他所用的“代价一效益”分析方法,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3.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研究教育经济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
研究教育经济学可以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认识教育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中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