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总结1、2——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

合集下载

生理学总结(专升本)

生理学总结(专升本)

第一章绪论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阐明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规律。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2、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刺激的三个基本条件:刺激强度、刺激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阈值(阈强度) :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

神经组织、肌肉组织、腺体组织的兴奋性较高。

3、生殖4、适应性第二节人体与环境一、内环境及其稳态(一)内环境:(细胞外液)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 细胞外液:细胞外的液体.体液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血浆4%、组织液16%)(二)稳态: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三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主)、体液调节(主)、自身调节、(一)神经调节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

有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后天培养的)、非条件反射(天生固有的)。

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快、精细而准确、作用时间短.(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的作用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体液调节的特点:作用缓慢、广泛、持续时间长.神经—体液调节:复合的调节方式。

(三)自身调节自身调节:心肌、肾血流量的调节.自身调节的特点:幅度小,灵敏度低,范围局限。

三种调节都属于控制系统二、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受控部分(效应器、靶细胞).(一)自动控制系统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相反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动物生理笔记整理

动物生理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皮肤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繁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神经骨骼肌兴奋传导过程:终板前膜→Ca++进入突触轴浆→乙酰胆碱释放→Ach 与终板后膜受体结合后膜Na通道开放内流→终板电位→近终板肌膜去极化→动作电位,胆碱脂酶,Ach 重吸收到突触前膜【电传递(缝隙连接)CNS 、心肌;化学传递:突触神经递质】4、强、弱电的作用:强电:用来攻击敌害和觅食;弱电:只作为电感受器的一部分【第三章血液】2、各血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变态反应;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单核细胞——吞噬、免疫红细胞RBC:通过血红蛋白Hb运输O2和CO2,并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血小板PLAT: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第四章血液循环】2、等容收缩和舒张相的生理意义室内压变化幅度增大,心脏泵抽吸作用增强。

快速射血和快速充盈相的速度和血量有关。

3、心胀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力储备4、心肌细胞的分类工作细胞、自律细胞、非收缩非自律细胞5、组织液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6、影响静脉回流:体循环平均压;心肌收缩力;体位改变(直立性低血压);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胸内负压组织液和淋巴液生成的因素:组织液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而形成;引起血浆胶渗压减小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的因素,能促进淋巴量的增加。

7、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不同时期离子通道开放时间0期—快Na+通道开放1期— K通道开放,快Na+通道关闭2期—慢Ca++通道,K+通道开放3期— K+通道开放,Ca++通道关闭4期—慢Na+通道开放, K+通道开放, Na-K泵,恢复静息膜电位。

【第五章呼吸】2、呼吸膜的结构:表面活性物质层,肺泡上皮细胞层,肺泡上皮基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基膜层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3、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利于呕吐;利于反刍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意义(生理功能)减小吸气阻力;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稳定大小肺泡容积5、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Pco2升高、pH减小、温度升高—使氧离曲线右移,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气的释放。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

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被动转运: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

如O2、CO2、NH3等。

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

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消耗能量。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展开全文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2)易化扩散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3)主动转运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生理学总结

生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内容:1. 生理学的定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及整合概念;3. 内环境与稳态;4. 生理功能的三大调节系统;5. 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理论。

二、问题3. 简述人体机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三、双语词汇: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自身调节(auto regulation)反馈(feedback)反射弧(reflex arc)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重点内容:1. 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及其机制;2. 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4. 局部兴奋和动作电位的引起机制;5.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影响因素;6. 肌肉收缩机制。

二、问题:3. 试述主要的信号跨膜转导路径,并简述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三、双语词汇:通透性(permeability)化学门控通道(chemiscally-gated 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载体(carrier)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跨膜信号转导(trasmembrane signal tranduction)跨膜信号传递(trasmembrane signaling)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配体(ligand)受体(receptor)G 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 receptor)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原癌基因(cellular proto-oncogene)刺激(situmlus)膜电位(memgrane potential)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第三章血液生理一、重点内容1. 两个渗透压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2. 红细胞与血小板生理特性;3. 生理止血的概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4. 血液凝固过程;5.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7.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点。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5.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7.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8.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9.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生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生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生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绪论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生物体及其器官、组织、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阐述各种生理功能的过程、机制及调节方式。

2.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内环境和稳态: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和胞饮胞吐。

2. 细胞的跨膜电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 兴奋性及其周期变化: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零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细胞发生反应。

三、血液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包括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具有运输、缓冲、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功能。

2. 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容量是指循环系统中血液的总量。

3.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主要在骨髓中生成,其数量、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四、血液循环
1. 心脏的功能: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将血液泵向全身各组织器官。

2.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心肌细胞收缩。

3. 血管的功能与分类: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 血压的形成与调节: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血压的形成与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的阻力和血容量等因素有关。

血压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实现。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科学,是医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生理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等机能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机制。

第一章: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生理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分类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生物体内部环境的概念和稳态调节原理。

第二章:细胞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细胞内信号转导的机制和细胞运动的原理。

第三章:神经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包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传递的机制、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感觉器官的基本原理和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处理过程。

第四章:心血管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原理和调节机制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血压的调节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第五章:呼吸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过程的物理原理、呼吸的神经调节和化学调节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疾病和调节异常的生理学基础。

第六章:血液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血液的组成、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血液成分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凝固的生理机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节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血液相关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第七章:消化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消化酶的分类和作用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胃酸的分泌和胃肠动力的调节机制。

第八章:生殖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生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雄性和雌性激素的合成和作用,以及生殖周期和孕育过程的生理学基础。

第九章:内分泌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度差流人膜内→内流的 Ca2+促使含有 ACh 的囊泡破裂,ACh 被释放→ACh 在接头间隙扩散→ACh 与终板
膜的 N 受体结合→终板膜对 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终板电位(局部电位)→终板电位总和并达到阈电位
→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易受外界因素影胸。
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维持血容量。
三、血液凝固的概念
概念:血液自血管流出后,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过程
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过程,该过程有 12 个凝血因子参与,大致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如下图所示:
因子 X 的激活(Xa)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
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如何?
l 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
名称
兴奋性
阈值
引起兴奋条件
绝对不应期 等于 0
——
不可能产生兴奋
相对不应期 低于正常 增大
阈上刺激方可
兴奋时,动作电位只能在朗飞氏结处产生,兴奋传导时的局部电流亦只能出现在兴奋处的朗飞氏结和未兴
奋的朗飞氏结之间,于是形成了动作电位的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加之其轴突较粗、电阻小,
因此其传导速度要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六.试述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特点。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神经末梢兴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对 Ca2+的通透性增加→Ca2+顺浓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BY MASHIMARO 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2、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性细胞3、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正常成年人的体液约占体重的60%,40%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另外20%分布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中组织液约占15%,血浆约占5%。

还有少量淋巴液,脑脊液等也属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故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4、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主要作用在意维持机体稳态5、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主要作用在于使整个调控系统处于一种不断重复与加强状态6、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7、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细胞膜结构:有三层结构,其内外两侧各有一层致密带,中间有一层透明带物质转运形式:(1)、被动转运细胞内外液为含有多种溶质的溶液,各种溶质的扩散方向与扩散量主要取决于各溶质的浓度差,这种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a、单纯扩散:由于细胞膜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机架的,因而细胞内外液中只有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才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溶性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例如如人体内O2、CO2等物质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转运的b、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I、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是通道蛋白,转运的物质是带电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氯离子等)。

II、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是载体蛋白,转运的物质主要是一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等(2)、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叫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如钠钾泵,逆浓度差主动地将细胞内的钠离子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钾离子移入膜内。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安静状态)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3、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膜的超极化。

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阈或阈上刺激时,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5、“全或无”现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既可触发动作电位,其幅度立即达到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6、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3、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用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7、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和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8、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9、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用以判断血型是否相合。

第四章血液循环1、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生理学第一和第二章节 绪论和细胞复习题

生理学第一和第二章节 绪论和细胞复习题

第一和第二章节绪论和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远距分泌、反射、正反馈、兴奋性、兴奋、刺激、阈强度、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继发性主动转运、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兴奋--收缩耦联、阈电位,平衡电位二.判断题1.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PH值、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而Na+和K+离子浓度由于进食量的不一样,可大幅度的变化。

2.负反馈是维持内环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其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性质相反, 从而抑制或"纠正"调节机构的活动, 以维持机能活动和内环境的稳态3.神经调节的完成要求有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只要反射弧在结构上是完整的就可以完成神经反射活动。

4.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高热、低氧、水与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都将导致细胞的功能严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5.第二信使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作用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抱括:Ca2+,cAMP,DG, CGMP,等。

6.对可兴奋组织来说, 如果它的刺激阈值越大, 则表明其兴奋性越低。

7.细胞膜对同一物质的通透性不是固定不变的。

8.引起通道开放的因素有化学物质的结合或膜电位的变化或机械牵拉。

9.在静息状态下, K+和Na+都较易通过细胞膜。

10.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峰值接近于K+平衡电位。

11.骨骼肌的收缩其胞浆中的Ca2+来自于肌浆网。

心肌和平滑肌Ca2+大部份来自肌浆网,部分来自胞外,胞外Ca2+内流引起肌浆网释放Ca2+,所以胞外Ca2+浓度的变化可影响心肌和平滑肌的收缩力。

12.骨骼肌收缩时肌小节缩短,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度无变化。

13.若肌肉产生的每个新收缩均落在前一次的舒张期, 则可形成不完全强直收缩。

14.引起组织兴奋所用的刺激强度越大,所需的刺激时间也越长。

15.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状态下兴奋性的大小可变化,但同一组织或细胞在不同的时间其兴奋性的大小不变化。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课程。 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课程。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 ) 兴奋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 适应性( 适应性(adaptability) ) 生殖(reproduction) 生殖( ) (一)新陈代谢 一 新陈代谢 同化作用 物质代谢) 机体 环境 (物质代谢) 两个过程 异化作用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 (二)兴奋性 二 兴奋性 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1.刺激与反应 刺激与反应 刺激( ):可被机体感受并引起产生反应的 ①刺激(stimulus):可被机体感受并引起产生反应的 ): 体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体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按刺激的性质分类: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 按刺激的性质分类: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社 会心理性刺激等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动物实验方法: 动物实验方法: 离体验 (acute experiment) )
在体实验(in 在体实验 vivo) 慢性实验( 慢性实验(chronic experiment) )
注意实验方法的结合; 注意实验方法的结合; 动物实验结果用于人体时,要持慎重态度; 动物实验结果用于人体时,要持慎重态度; 以人体为实验对象时,应遵循自愿、知情和非创伤原则。 以人体为实验对象时,应遵循自愿、知情和非创伤原则。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 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 阈刺激: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 阈刺激: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 阈强度或阈值( ):阈刺激的强度 阈强度或阈值(threshold):阈刺激的强度 ): 阈上刺激: 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 刺激能否引起反应的三要素: 刺激能否引起反应的三要素: 刺激强度 作用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强度 时间变化率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各章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成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3、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6、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

7、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8、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faciliated diffusion):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或通道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3、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点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运输,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4、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完整版)生理学笔记

(完整版)生理学笔记

生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Internal environment:指细胞在机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Homeostasis:指机体内环境和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相对稳定。

Positive feedback:指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和原先活动方向相同的活动。

Negative feedback:指反馈调节是受控部分活动向和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1.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和特点?负反馈和正反馈的生理意义?神经调节:快速、准确、短暂体液调节:缓慢、广泛、持续自身调节:强度较弱,范围较小,灵敏度较低负反馈:维持机体内环境和各项生理活动的稳态。

正反馈:使受控部分更加加强,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某个生理活动更快到达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指借助载体蛋白将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指借助通道蛋白将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直接应用代谢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间接应用代谢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Resting potential:指细胞在不受刺激的情况下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Action potential: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如果收到一个合适的刺激,膜两侧电位迅速发生一次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反复的波动。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指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哪些属于被动转运?简单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

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为被动转运。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干货)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干货)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

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第一节细胞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感谢聆听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

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表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特点转运方式单纯扩散主动转运载体运输通道转运出胞入胞转运物质小分子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大分子团块大分子团块转运特点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①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①化学门控通道②电压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耗能耗能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生理学串讲 绪论 细胞的基本功能 血液

生理学串讲 绪论 细胞的基本功能 血液
• 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阈强度 阈刺激 • 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低常期。
与Na+通道及膜电位有关
2.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1)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①膜内的K+浓度:30倍 膜外Na+、Cl-浓度:10倍、30倍 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静息状态:K+的通透性最大,Na+的通透性 小,平衡后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就是静 息电位(K+的平衡电位 )。
粗肌丝--肌球蛋白→形成横桥
肌丝
肌动蛋白-与粗肌丝横桥头部结合
细肌丝 原肌球蛋白-阻止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构象改变
启动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步骤
• 兴奋通过T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 三联体把T管电变化转变为终池释放Ca2+ • 肌浆网对Ca2+的释放与回摄(钙泵)
激活L型钙通道
• 单纯扩散无饱和现象 • 举例:
O2、CO2、N2、NH3、H2O、乙醇、尿素等
2.易化扩散
经通道易化扩散
经载体易化扩散
介导方式 通道蛋白质介导
载体蛋白质介导
转运方向 顺浓度或电位梯度
顺浓度梯度
转运速率 快(106~108个离子/秒) 慢(103~105个离子或分子/秒)
特性 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
大小,大约都是其阈值的3~4倍,因此兴奋 传递是一对一的。
3.神经一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
① 单向传递; ② 时间延搁; ③ 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1.Ca2+:Ca2+,ACh释放增加 Mg2+对抗Ca2+ 的作用
2. 箭毒 与 ACh受体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离子的平衡电位 某离子的平衡电位采用 Nernst 公式计算:Ex =
60 Z
lg
X+ X+
O i
,Z 表示离子的化合价,X +
O
表示膜外离子浓度, X + i 表示膜内离子浓度,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离子的平衡电位有膜 ﹢ 内、膜外的离子浓度决定。举例来说,Ca2 膜外离子浓度为 1.2mmol/L,膜内离子浓度为 0.1μmol/L,所以ECa =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一信使:细胞间的信息物质。 第二信使: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如: cAMP、cGMP、IP3(三磷酸肌醇) 、 2+ DG(二酰甘油) 、Ca 、神经酰胺(Cer) , 第三信使: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又称 DNA 结合蛋白。
细胞的电活动
一、几个重要概念
兴奋 兴奋性 可兴奋细胞 兴奋是动作电位的同义词或者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是指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 胞。 【注意:可兴奋细胞就只有这 3 种。感受器细胞比如毛细胞、视锥细胞 等等都不是可兴奋细胞。 】 阈值是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它是衡量细胞或组织兴奋性 大小的最好指标。 【准确来说,应该是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差值。 】 条件一共有 3 个,但刺激强度是最重要的:①刺激强度 ②刺激持续时 间 ③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突触囊泡从胞质中摄取神经递质 滤泡上皮细胞摄取碘 红细胞和脑细胞吸收葡萄糖 水分子 气体分子(O2、CO2、NH3、N2) 、乙醇、尿素 Na 、Ca
+ 2+
经载体异化扩散 单纯扩散、经通道异化扩散 单纯扩散 主动转运、经通道异化扩散【这里不要 深究到底是哪种主动转运„„】 经通道异化扩散【包括电压门控、化学 门控、机械门控】 、原发性主动转运
1.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的分类 【这里记住单转运、 同向转运、 反向转运的三个例子即可。 】 小分 子物 质的 跨膜 转运 的分 类 被动运输 【 特 点 是:顺浓 度梯度, 不耗能】 单纯扩散 异化扩散 经通道异化扩散 电压门控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经载体异化扩散 单转运 【举例:红细胞和脑细胞吸收葡萄糖: 通过葡萄糖转运体(GLUT) ,葡萄糖顺浓 度梯度进入细胞是经载体异化扩散。 】 同向转运? 反向转运? 【书上把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放在经载 体异化扩散中讲,但我个人并不同意这 种观点。我认为这二者都属于继发性主 动转运的一部分,唯一可以称得上是真 正的经载体异化扩散的只有一种单转 运:即红细胞和脑细胞吸收葡萄糖。 】 主动运输 【 特 点 是:逆浓 度梯度, 耗能】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书上把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放在经载体异化扩散中讲,我个人认为这 ﹢ 两种转运都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的一部分。小分子物质与 Na 转运方向 ﹢ 相同叫同向转运,小分子物质与 Na 转运方向相反叫反向转运。 举例: ①同向转运: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通过与 ﹢ 钠泵耦联的 Na —葡萄糖同向转运体,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是继 发性主动转运。 ②反向转运:与钠泵耦联的 Na+—Ca2+交换(Na+入,Ca2+出) ,Ca2+逆浓 度梯度出细胞是继发性主动转运。 PS:这里我们忽略 “Na+属于哪种运输”这个问题。考试要真考到这个 问题要见机行事~】
二、5 个重点
1.小分子通过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进行跨膜转运,大分子则通过出胞、入胞。 2.经通道异化扩散和经载体异化扩散的区别 经通道异化扩散 ①转运速度快 经载体异化扩散 ①转运速度慢 【转运速度是两种异化扩散最重要的区别。 】 ﹣ + + 2+ ②转运的物质是 Na 、K 、Ca 、Cl 等离子 ②转运的物质是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 质 ③对转运物质的特异性 (或者说离子选择性) ③对转运物质的特异性很高,高于经通道异 较高,但低于经载体异化扩散 化扩散 + 【比如一种通道主要转运 K ,但它也会转运 少量 Na+。 】 ④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性抑制 ④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性抑制 3.离子通道 ①离子通道本身有静息(备用) 、激活、失活三种功能状态。 ②离子通道对离子的导通表现为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 ③离子通道的两个重要特征是门控性和离子选择性。 ﹢ ④Na 通道有静息 (备用) 、 激活、 失活三种状态, 对 Na+的导通表现为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 K+通道有静息(备用) 、激活两种状态,对 K+的导通表现为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 【二者的区 + + 别,主要在于 Na 通道有 2 个门,而 K 通道只有 1 个门。 】 4.常考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总结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神经末梢在突触间隙摄取单胺类、肽类递质 继发性主动转运
阈值 刺激引起组织兴 奋的条件 细胞兴奋后兴奋 性的变化规律
如上图,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依次出现:①绝对不应期→②相对不应 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 ①绝对不应期相当于峰电位,兴奋性为 0; ②相对不应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前期,兴奋性低于正常; ③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后期【助记: “超负荷” 】 ,兴奋性高于正常; ④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助记: “地震” 】 ,兴奋性低于正常。 【记住上面的东西就行了, 别 TM 深究了, 课本中这个地方讲得不清楚, 而且自相矛盾。 】
2.经载体异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区别 课本中,这二者完全被混在一起讲得一塌糊涂。 课本中说“继发性主动转运实际上就是原发性主动转运与经载体异化扩散相耦联” 。课本中又说“经 载体通道异化扩散是顺浓度梯度的,而继发性主动转运是逆浓度梯度的” 。二者无疑是矛盾的。 综合上面两句话,我个人认为第二句是正确的,第一句存在小问题:我们应该说“继发性主动转运实 际上就是原发性主动转运与‘一种不耗能的逆浓度梯度的经载体转运的转运方式’ ” 。下面是我举例证明我 的观点,但不适用于考试: 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通过与钠泵耦联的 Na —葡萄糖同向转运体,Na
三、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前反馈调节
1.几种正反馈调节的例子 ﹢ ①排便反射、排尿反射 ②分娩 ③神经纤维膜上达到阈电位时 Na 通道开放 ④血液凝 固过程 ⑤胰蛋白酶原激活 2.1 个重点 醛固酮增多引起血钾降低不是负反馈,因为醛固酮的分泌不受到血钾的影响。
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的分类
1.三种调节举例 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举例 ①唾液分泌 ②应急反应时,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 ①胰液分泌 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 ①寒冷环境中,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多 ②RAAS ①动脉压 60-140mmHg 时,脑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②肾动脉灌注压 80-180mmHg 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③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与发生生物电有关的跨膜物质转运
5.5 种膜蛋白抑制物 ①钠泵的特异性抑制物:哇吧因。 ②特异性阻断电压门控 Na+通道:河豚毒【注意: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尽管也可以被河 豚毒选择性阻断,但对河豚毒的敏感性仅为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 1/100—1/1000。 】 。 + ③特异性阻断电压门控 K 通道:四乙胺。 ④特异性阻断 L 型通道:Mn2+、维拉帕米。 ⑤特异性阻断 T 型通道:NF+(镍) 。 ⑥能阻断终板膜上 N2 受体:筒箭毒。
绪论
一、体液
1.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 40% 体液 60% 血浆 5% 细胞外液 20% 组织液 15% 淋巴、脑脊液——少量 2.3 个重点 ①体液中最活跃的是血浆。 ②细胞膜分隔细胞内液和组织液。 ③毛细血管分隔血浆和 组织液。 ④血浆和组织液最主要差别是后者蛋白含量甚少。
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2+
K+ ﹣90mV ﹣102mV 12 mV
Ca2+ ﹣90mV ﹢125mV 152.5 mV
2+
Cl

﹣90mV ﹣76mV 14 mV
注 : 考 虑 到 Ca 为 二 价 , Ca 的 电 化 学 驱 动 力 = |﹣90mV —(﹢125mV / 2)| = 152.5 mV。 电化学驱动力是由膜电位(Em)和该离子平衡电位(Ex)共同决定的【也可以说:电化 学驱动力是由浓度差和电位差共同决定的】 ,电化学驱动力决定了离子跨膜流动的方向和速 度。 2.动作电位幅度的影响因素 动作电位的幅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ENa,其中静息电位主要由 EK 决定,其次由 ENa 决定。所以影响动作电位幅度的因素可以从静息电位和 ENa 两个方面考虑: ①细胞外 K+浓度改变:细胞外 K+浓度↑, 导致膜内外K+浓度差↓, 静息电位绝对值↓/去极化,动作电位幅度↓。反之,细胞外 K+ 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超极化,动作电位幅度↑。 ②膜对 K+通透性改变: 膜对 K+通透性↑, 静息电位绝对值↑/超极 + 化【更趋向 K 的平衡电位EK 】 ,动作电位幅度↑。反之,膜对 K+ 通透性↓,静息电位绝对值↓/去极化,动作电位幅度↓。 膜对 Na+通透性改变:膜对 Na+通透性↑,实际上就是去极化。反 之,膜对 Na+通透性↓,实际上就是静息电位绝对值↑/超极化。 ①细胞膜外 Na+浓度改变:细胞膜外 Na+浓度↑,导致 ENa↑及静 息电位绝对值↓/去极化。但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受 Na+浓度影响 毕竟小 【实际情况下, 细胞膜外 Na+浓度增加对静息电位的影响完 全可以忽略不计。问:细胞外液 Na+浓度↑时,静息电位和峰电位 如何变化?答:静息电位不变,峰电位↑。 】 ,所以动作电位幅度 + ↑。反之,细胞外 Na 浓度↓,导致 ENa↓,动作电位幅度↓。 ①钠钾泵受抑制/增强:钠钾泵受抑制时,膜内外 Na+浓度差及 K+ 浓度差↓,ENa↓且静息电位绝对值↓/去极化,动作电位幅度↓。 反之,钠钾泵活动增强,ENa↑且静息电位绝对值↑/超极化,动作 电位幅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