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地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地感想,心得》

合集下载

网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网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网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中医出版”可以订阅哦!编辑/张亚娟⊙校对/党卫阁、居业导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小编读完也是非常受启发!不知道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对这本书如何评价呢?今天给大家找来了一些网络评论,快看看这些评论中有木有一条是引发你共鸣的呢?另外木有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小编也强烈推荐你读一下哈~真的是不会失望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现在已经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

在这之前,这本书的个别片段已在互联网上流传,点击的网友成千上万,好多人已在网上留下自己的读后感。

这本书出版后一些网友读者的观感也有在网上出现,在这些随心所欲的议论声中,也许能够捕捉到这本书在网友中的真实评价的回音。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喜欢这本书,也希望听到更多的意见与评论。

1、娄老师为我们后学者架起了云梯打开了便门指明了方向真是功德无量啊!2、比《问中医几度秋凉》而言,更具有专业性,比《思考中医》更具有实践性和客观性,是本医理与文理结合的很好的书。

3、这样的文章更能发人深省,这样的文章更让人记忆犹新,这样的文章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心,这样的文章足以让经方之光普照大地!4、娄先生的经方学说理论和汉方派的诸多相似,和黄教授的方证人学说更是惊人地吻合,更难得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写起文章来有情有义,久久不愿卒读!5、娄老师本文的深度实在非同小可,看一、两遍很难吃透原文包蕴的内涵,绝对是少见的理性结合感性,富有感召力的好文,容学生细细咀嚼。

6、如果说读了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唤起了我对经方医学学习的热情,那么娄先生的这篇美文则更加坚定了我认真学习并运用经方医学的信念。

7、我读了娄绍昆先生的文章,对经方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明确了“方症对应”就是我学习的目标。

8、娄老师的书我今天已经买到了,并且多买了两本准备送人,书很好,值得读。

9、老师的书明天能收到,真有些迫不及待了。

谢谢娄师授人以渔!学生四川人,给您老推荐过难度较高的病人。

中医人生(8):金针度人从君看(三区刺血法,不可错过)

中医人生(8):金针度人从君看(三区刺血法,不可错过)

中医人生(8):金针度人从君看(三区刺血法,不可错过)中医书友会:中医人最多的微信平台新书友可点标题下方蓝字快速关注作者/娄绍昆⊙ 编辑/王超编者按:为了姓氏“吃尽了苦头”的蒋老先生在那么平常的一个下午与当年一面之缘的小伙子聊了他经方救人的传奇经历、“最容易学习”的刺血疗法及对余云岫的评价等。

就像娄先生自己所说,这个短短的下午为他以后学习经方、走经方医学道路留下了最初的脚印。

金针度人从君看在光泽县山区做油漆,几个月过去了,然而《伤寒论》的学习还是进展得很慢。

我想,假如有一个老师给我传道授业,给我解惑指点那该多好啊!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在光泽县城的蒋老医师,不知道他近况如何?我多次与海平提起光泽县的蒋老先生,他就问我是怎样认识蒋老先生的。

“那是一九六七年十月,”我回忆起两年前的事,“因为建筑工地的转移,我途经光泽县城。

一天,吃了中饭以后,我一个人从新华书店买书出来,看见对面马路旁围着一群人,当我钻进去一看,便看见一位老人家昏倒在地。

我听了围观人群的议论,得知老人是一个摆地摊的老中医。

也许是‘和尚不亲帽亲’的意识起作用吧,我情不自禁地走近他的身边,蹲在地上为他按脉察色,当时老人已经苏醒,说自己没有大病,只是早晨没有吃早点就出门了,所以血糖低了体能不支而昏倒。

我急急忙忙给他找来一点吃的喝的,一会儿他就恢复了。

老人中等个子,姓蒋,他说为了这个姓他吃尽了苦头。

我自报家门之后,老人便请我到他家做客。

我就帮他收拢摆摊的用具,扶着他过了马路,然后一路送他回家。

蒋老先生的家就在新华书店的南边弄堂里,弄堂进去不到十五米右边的小院子就是。

小院子里面是二间二层,一楼是客厅。

我扶着蒋老先生跌跌撞撞地走进客厅,看见客厅里的桌子椅子东倒西歪,空气里弥漫着樟脑的气味,好像刚刚经过一场洗劫。

我没有时间陪老人家聊天,就匆匆忙忙地告别了他。

”海平听了我的讲叙以后,半天也没有讲话,过了很久才说:“唉!不知道他老人家身体可好,有机会你应该去看望他一下。

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

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

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有感并录原文!自从我2011年毕业在这个小乡镇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开始,便有了一种困惑,这种困惑是疗效不确定的困惑,我也知道这困惑的来源,那就是2010年前半年开始实习及2011年前半年因为毕业、工作的问题分心,不曾好好读书。

同时大医院,哪怕就是中医院也是遍地西医之虎狼,实非我这等热血中医之人所能呆、所可呆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才选择这样的小乡镇,因为私以为这样的地方中医应该是最有用武的地方,但是真正到了这样的地方工作一年,大改我以前的看法。

这都是后话,接着说这困惑,因为这困惑于是对于一些秘方很是关注,岂知这样反而更增困惑。

因别人所说的秘方,在他们用来都很有效,但是一到自己用,就疗效大打折扣,要说辩证而用,我也是辩证而用,可就是疗效不确定,反而有加重之趋势。

前几日在网上书店购到《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这本书,于是犹如见到饕餮大餐,一来冀希里面有秘方(这个里面是有的,呵呵,都是书里面记载的方子,原来找来找去,又找回老家了,呵呵),二来也是希望能学到点东西。

到读到里面的《走到半部伤寒论>》一节,里面谈到汪阿姨与父亲对于病有治与不治的争论,汪阿姨依据自己多年的自治、为亲友治病及父师的治病经历,总结出有些病是治不好的,医生有时要适可而止;而作者的父亲则坚持凡病没有不可以治疗的,只是医生的技术的问题。

就这个问题作者的阿骅表兄发表了一番议论,这一番议论真是甚合我心,因为我也是在购到此书之前的数天刚刚悟到这困惑的来源而茅塞顿开,那就是虽然有些医师公布了自己多年用的得心应手的效方,但是关于运用这个方子的理论支持,可能大家的认识有所不同而已。

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所以看到很多人用了别人公布的秘方效方,有的用之有效,有的用之无效,而且埋怨发布者沽名钓誉,就是这个大家在理论上的一点差异所致,当然滥竽充数的除外。

就好像是一个肝木的问题,同一个肝气郁滞,同一个辩证加减运用,有的有效有的无效,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理论理解点及病情收集情况,可能会有不同,所以导致了虽然同是一个肝气郁滞,实际情况确实是两个或多个肝气郁滞,当然真的只有一个,但是不同的运用者,都坚持自己的是真的,所以源流纷杂,这也导致历史上出了很多流派和方剂。

娄绍昆--经方第一,还是疗效第一

娄绍昆--经方第一,还是疗效第一

跳出与跳进的争议"独持经方,专研方证,一门深入,长时熏习"这种学习精神可佳.但这种学习方法可疑.学习任何东西,在学习方法不能执迷,不能太偏是对的.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学习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任何下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传说徐灵胎对吴溏提出的“跳出伤寒论”观点嗤之以鼻说“我想跳进伤寒还跳不进呢?”言外之意是“你有什么资格跳出伤寒论?”作为经方派的医生,一般来说是会站在徐的一边的,为他的反讽叫好,我年轻时也是这样。

但奇怪的是,随着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这个争论的命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后来我反然觉得“跳进”与“跳出”其实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可以和谐地相处,甚至可以融合在一起。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句话,“跳进”与“跳出”不是目的,而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疗效,一切都是为了病人。

这样一转念,内经中的“病为本,医为标”,就有了新的一层涵义了。

伤寒论是一个博大的海,医者全身心地跳进去,幼而壮,壮而老,有吮吸不完的营养,使自己的医术与日俱进。

但伤寒论不等于整个中医学,它只是一个极重要的核心,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心态,引进种种异质的东西,而不能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以新儒家主张“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工作”。

这里“出世”、“入世”与“跳出”、“跳进”是具有可比性的。

传说徐灵胎对吴溏提出的“跳出伤寒论”观点嗤之以鼻说“我想跳进伤寒还跳不进呢?”言外之意是“你有什么资格跳出伤寒论?”作为经方派的医生,一般来说是会站在徐的一边的,为他的反讽叫好,我年轻时也是这样。

但奇怪的是,随着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这个争论的命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后来我反然觉得“跳进”与“跳出”其实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可以和谐地相处,甚至可以融合在一起。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句话,“跳进”与“跳出”不是目的,而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疗效,一切都是为了病人。

这样一转念,内经中的“病为本,医为标”,就有了新的一层涵义了。

娄绍昆《走进半部伤寒论》全文

娄绍昆《走进半部伤寒论》全文

娄绍昆《走进半部伤寒论》全文一九七一年春天,我们搬进了新房。

我新建房子周围都是山与农田,隔壁住着一个汪阿姨,算起来还是我母亲那边的亲戚。

她当时年老体衰,诸病缠身,所以经常来我家与父亲谈论自己反复变化的病情,由此得知汪阿姨对中医并非一无所知。

有一天下午,我到汪阿姨家跟她聊天,想从她那里了解到一些与中医药有关的事情。

虽然是毗邻而居,只有一墙之隔,一步之遥,然而汪阿姨依然泡茶递水以客人相待。

“汪阿姨,听我父亲说,你对中医学有较深的了解,能够得心应手地开方用药,这些事都是真的吗?”汪阿姨笑着说:“虽然我从小对中医药耳濡目染,但还从未认真学过,对它丰富的内容也只是略知皮毛。

”“汪阿姨,我想学习中医,所以希望能够得到你的帮助。

”我开门见山地说。

“学中医好啊,我自己有什么大大小小的毛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中医,基本上都是自己开个方子给自己吃。

不过现在中医师好的不多,说一句不中听的话,如今社会上的一般中医师还不如我呢。

”想不到,汪阿姨对自己的中医药水平这么自信。

“汪阿姨,你说中医在现代有没有发展前途?”“我的内心一直在惊叹中医的神奇疗效,”汪阿姨说,“比方说,一些被西医宣布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经过中医治疗得以延续生命或者康复,众多西医无法治疗的慢性病在中医药的调养下都能慢慢地恢复,一些严重的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的患者西医可能要截肢,但中医却可以让其康复或者复原,一些恶性肿瘤中医药的诊治可以带病生存。

你说,这么好的东西如果学会了怎么会没用呢?”“汪阿姨,你是怎么学会中医的?”“学会中医还谈不上,我是父亲手把手教我的,但是惭愧的很,我没有学好它。

”“汪阿姨,你父亲在学习中医药的时候,对哪几本书最重视?”“我父亲最珍重的是两本书,”汪阿姨想了想说,“一本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另一本是清代沈源的《奇症汇》。

”我怕自己记不住汪阿姨所讲的内容,就回去拿来一本新的硬面抄。

我先把前面的内容补写进去,然后做好继续扎录的准备。

“汪阿姨,沈源的《奇症汇》你看过了吗?”“我看过,一共八卷,是清代医学家沈源先生编辑的。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客座教授,仲景书院仲景国医导师,德国中医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多年来致力于仲景学说的临床研究,注重《伤寒论》方证辨证以及日本汉方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擅长针灸等外治法与方证辨证
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把一百多个经典病案的诊治过程,全方位呈现出来。

既可以让临床医师了解不同的诊治思路与疾病治疗的秘诀;也可以告诉普通读者一个民间中医师是如何步入中医大门的;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是更好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思考中医
对《伤寒论》、方证辨证以及经方有感而发的短小文稿结集;是已经正式发表的文章和网络博文以及多年来在各地经方讲座、讲学资料和部分《中医人生——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的精华内容。

有读者评价:《中医人生——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是本奇书,为书中娄老学医的热诚所感动,新书不可不读。

读者网名蓬蒿医人读后认为,医案有部分在《中医人生》中就有,重读,三读,仍觉得受益匪浅。

专业性强,思维严谨,
(编注:《中医人生——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娄绍昆著作《中医人生》第十七节

娄绍昆著作《中医人生》第十七节

娄绍昆著作《中医人生》第十七节亦教亦医状元标签:生活2011-12-11 22:44 星期日桥(四)中医人生》是中国当代经方医学研究者娄绍昆医师的重要著作,现征得作者同意,节选其中部分章节先在海外披露,希望对中国传统医学在海外的传播有所贡献,对海外热心中医界人士或病患有所裨益。

夏成锡从一个病患者渐渐地成为一个经方医学的爱好者,正因为没有正式行医,也就不存在职业中医师的许多矜持与拘谨,所以说话直来直去,不加掩饰。

他对《伤寒论》与《金匮》的理解不一定都合理,但是也不乏精到之处。

听了他的谈话以后,我改变了自己过去一些固化了的看法。

譬如,过去我一直认为“一人一仲景,一家一伤寒”的涵义就是对许多注家各说一套的批评,认为这样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的现象,会把初学者置于迷惑阵之中不得自拔。

然而听了他的一席话才发觉自己只是想对了一半,实际上人一仲景,一家一伤寒”的状态也无限丰富了经方医学的内容与不断开阔了经方医生的视野。

尽管近两千年来,诸多的解释与理解大多是对仲景医学思想的误读,然而只要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得到了证实,那么这种误读就是有价值 的。

我想从夏成锡身上多学习一点东西,就继续发问。

成锡,你平时看病的机会多不多? 我没有对外看病,都是亲戚、朋友之间当当顾问,作作参谋而已。

不过这个顾问与参谋,有时候也可以救人性 命”。

成锡,为什么这样说? 去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从外面回家吃饭,进门以后家中无人,就问邻居家里人到哪里去了?邻居说,我大哥 的孙子夏望方中暑很严重,我侄子开车送他到温州大医院去 了。

我一听也就顾不及吃饭,也就乘车一路赶去,到了医院 急救中心,我女儿已经在那里,她就在这个医院任职。

她告 诉我,患儿一度心脏停搏,现在正在抢救中,常规检查,包括脑 CT 都已经检查了,还没有确定病因,会诊结果以脑炎 为主要目标来进行进一步的排查。

我一听就觉得整个诊断方 向错误,患儿没有脑炎临床症状,即使是脑炎也不会几个小 时就发生心脏停搏,我断定只有中毒才会发生上述的病情。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笔记「5」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笔记「5」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笔记「5」今日要点:(又是干货满满的一篇~)1.面部、肩部疾病外治法2.小儿夜啼的治疗3.民间疗法三大刺血区《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作者:娄绍昆娄绍昆医师多年来致力于仲景学说的临床研究,注重《伤寒论》方证辨证及日本汉方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擅长针灸等外治法与方证辨证内治法相结合,治疗疑难病证。

流浪他乡品《甲乙》面部、肩部疾病治法:背部寻找异常反应点(压痛点、索状物、变色斑等)点刺出血后,拔罐。

没有异常反应点的:用酒精棉球在背部抹擦,直到出现红斑点。

病例:男,30余岁,盛夏得肩背部热疽,日夜不安。

在背部十几个红斑点区刺血拔罐,拔出大量暗黑色瘀血,第二天,热疽骤然消退。

金针度人从君看一、小儿夜啼1.夜啼,舌尖红,甚至溃烂,小便短黄:【处方】黄金灯心草方【煎煮法】取一把灯心草,洗净金器,一起煎煮20分钟左右。

2.夜啼,舌尖不红,小便不黄短,一身是汗:【处方】甘麦大枣汤甘麦大枣汤二、刺血民间疗法有三大刺血区,使用时机:穴区周围浮络显现,就是刺血的征象。

三大刺血区1.太阳穴区主治:治疗头部所有疾病的主穴。

如多年偏头痛,每周点刺一次,三五次显效。

如面瘫,太阳穴区和耳后乳突周围压痛点刺血。

2.尺泽穴区主治:治疗胸部所有疾病主穴。

对心肺疾病有非凡的疗效。

病例:肺结核中年男子,多年空洞难以吸收钙化,每天咳嗽咯血。

观察患者双尺泽部位络脉青紫曲张,给予每周刺血一次,每次出血三四滴,一月后咳嗽明显好转。

之后每半月刺血一次,半年后,痊愈。

3.委中穴区主治:腹部、腰腿部所有疾病。

病例:一多年失眠患者,近一月几乎没合眼,烦躁欲死。

观察发现右侧委中穴区皮静脉怒张。

此处刺血拔罐,当晚熟睡5小时。

后针刺两个多月痊愈。

注:此例患者取穴方法属于上病下取。

所以,太阳、尺泽、委中分别治疗上、中、下三个部位的疾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临床上应灵活运用。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CHINA GLOBAL BUSINESSJANUARY. 2019 CHINA GLOBAL BUSINESS139然而,牛顿力学只适合一个确定的、可逆的、机械的、可分割可孤立(原子论)的宏观物理世界。

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事实上很快就超越了牛顿力学世界。

热力学、化学、生物进化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现打破了这个确定的、可逆的世界,带给我们一个高度复杂的、不可逆的、偶然性的世界。

但是西方医学界完全与自然科学的变化相隔绝,停留在牛顿力学时代。

所以,从事系统论、控制论工作的大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大意):西医处于幼年时期,养只能培养解决单一型问题的科级干部,培养不了总理。

这种科级干部,就是那些守着一、二张方子吃一辈子的中医。

这种中医守株待兔,碰到病情对他的方子了,他就成“神医”了,对不上,就成庸医了。

从外部统计角度看,病人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个庸医。

真正的良医用药以变应变,出神入化。

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167例脑炎,用了98个不同的处方。

然而,西医领导的卫生部居然认为,正因为每个处方解决了不到2个人的问题,所以蒲先生的医术没有统计意义!用西医的这种机械论方法来领导、评价中医的整体论,如同让幼儿评价成人行为一样,可笑复可叹。

用西医的模式改造中医的结果是,据估计,解放初全国大约有良医5000名左右,到现在只剩下500名左右。

更加令人费解的是,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执业医师法》,那些没有学历、不懂得外语、却长期行医、声望卓著的中医师,将得不到营业资格。

本文多次提到的王文奎大夫,严格地说,就没有卫生部认可的行医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娄绍昆/文资格。

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怎么到了医疗问题上,却成了西医是科学和真理的化身,有资格否定其他医学呢?事实上,西医承认的只是原子论、机械论的科学,是牛顿力学时代的科学。

遗憾的是,尽管牛顿力学开创了力学新时代,但其影响却过分扩展了。

【娄绍昆中医人生】:踏入中医之门

【娄绍昆中医人生】:踏入中医之门

【娄绍昆·中医人生】:踏入中医之门作者/娄绍昆⊙整理/娄莘杉⊙编辑/王超编者按:《中医人生》不是一般的回忆录,而是娄绍昆先生思考中医、思考经方的记录。

初学中医时的迷茫,百思不得其解时的困惑,遇到良师指点后的豁然开朗,交友切磋学术火花四进时的激动,都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

娄先生对经方医学中六经、方证、体质等重要学术范畴的独特视角和观点,对《伤寒论》及其日本汉方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张丰等师友学术观点的阐释发挥,都是本书的亮点。

书友会从今天开始连载,跟书友们一起享受娄老亲自烹调出来的饕餮盛宴。

——————————————————---------------------引子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末的一天,我在状元镇横街小学接到温州地区卫生局的一封公函。

我想肯定是进行了半年多的浙江省中医药人员考核选拔有结果了。

于是,我急急忙忙地把信封撕开,原来是温州卫生局医政科约我谈话的一张通知。

通知没有告知录取与否,我的心在剧烈地跳动,七上八下,七下八上,不停地翻腾。

我猜测着各种各样的可能,这可是一次命运的判决呀。

我走进卫生局医政科,看见一位中年女干部正在紧张地工作。

我想她大概就是办公室的领导了,就上去招呼一声,并报上自己的姓名。

我发现自己心情很是紧张,连声音也变了样。

医政科女干部站了起来,给我倒了一杯开水。

“我姓林,也是学中医的。

”女干部微笑着说,“你这个人我不认识。

但是,你的名字我早已经记住了。

”“为什么?”我感到有点奇怪,不禁就问。

“因为你的综合条件并不好,所以有关你的录取与否,我们讨论了好多次。

你考试的资料,我们也研究了好多次。

就因为这样,我对你的名字有了印象。

”她平易近人地看着我,“我们为了你的录用问题,上上下下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

”“我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复杂?”我心情忐忑地问。

“你的情况非常特殊,有三个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她语气平和地说,“第一,虽然你中医临床搞了十多年,但都是业余的。

你种过地,打过工,现在的身份是民办小学教师。

寻医渡——我了解的中医我为什么不谈中医

寻医渡——我了解的中医我为什么不谈中医

寻医渡——我了解的中医我为什么不谈中医这仅仅是个非常私人的公众号,只是想与那些,在某个阶段,和我有过某种灵魂相触,然后长期以来,虽可能早已在现实生活中没什么交集,但依然关心着我心灵生活的人,保持着一种默契和交流。

高中时我和好朋友们写很多信,开始手写,后来e-mail。

记得有次我无不感伤地对某姑娘说,咱们现在联系得如此紧密,待日后天涯海角,这份关联是否也会随之消失?她调侃式地安慰道,这都什么年代啦,一份word文档就能让我们随时沟通,你还担心没法联系?话虽如此,其实我们心里应该都明白,情随境转,时过境迁,面对截然不同的生活,又有多少情谊不会被光阴流水冲淡,甚至历久弥新?少不更事的年代,我们最爱三国开篇的《临江仙》,说的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向往的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当时她所写最让我铭记的一句话,“要先看到秋月春风,才能笑看”,也因着这句话,我们各奔前程,在生活翻滚往复的大海中,去探索、去尝试、去经历、去体验。

他年一壶浊酒喜相逢,窗映灯花暖,不觉月光寒。

至于这天何时到来,是否真的能实现,我不知道,但在漫长的岁月跨度里,我有信心,也有期待。

所以在此个人领域,我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尽可能真实地记录,留下一些对我颇有触动的事件和人物,还有写过的文、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所谓心灵的足迹,虽然主题不是很固定,但每一篇都含着我满满的心意与诚意。

我在关注回复里也写了,“江湖问路不问心,问心问得几路行,我却只一问心人,若得彼心,实我之幸,若只探路,请速绕行。

”之前不熟悉我的朋友,若也认可湘珺文心,若一样视精神追求为珍贵,我很高兴能和你们相遇相知,可在公众号对话框留言“联系方式”,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我和新朋友们多因中医结缘,出于对读者的考虑,我还是会定期更新一些有关中医的内容,还希望在不知多久的以后能一起读些书。

带娃颇费时间精力,很多想法只能慢慢来实践。

有时想想自己就像山水隐客,常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只静静在田园间等待游子归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我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回眸百年中医东风渐起观后感

回眸百年中医东风渐起观后感

回眸百年中医东风渐起观后感看了那个关于中医百年历程的片子,真叫一个感慨万千啊!以前吧,总觉得中医就是那些个老爷爷拿着小脉枕,慢悠悠地给人看病,什么望闻问切,感觉特别神秘。

看了这片子才知道,中医这一路走得可不容易。

片子里回顾这百年,中医就像个低调的大侠,有时候被人误解,被人小瞧。

想当年,西方医学一股脑儿地涌进来,中医就像是个被挤到角落的宝贝,好多人都觉得中医不科学,都是些玄乎的东西。

可中医呢,就那么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真是有种“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倔强。

不过啊,现在东风渐起啦!就像春天来了,中医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看到中医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重视,我心里那叫一个自豪。

那些中医的疗法,像针灸,以前外国人觉得像魔法似的,现在好多外国人都专门跑到中国来学呢。

还有中药,不再是那种只在中药铺子里默默散发药香的存在了,而是走向了世界,什么青蒿素啊,多牛,这可是中医给世界的大礼物。

而且啊,现在中医的传承也变得更加有活力了。

以前觉得学中医都是很古板的事儿,现在看到好多年轻人也投身到中医的学习和研究中,他们把现代的科技和中医的古老智慧相结合。

就好比给中医这个古老的马车装上了现代的发动机,跑得更快更远了。

比如说现在用大数据来研究中药的配伍,多酷啊!片中还提到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那也是杠杠的。

现在大家都讲究健康生活,中医的那些养生理念,像什么顺应四季、饮食养生之类的,都特别接地气。

不像那些复杂的健身食谱或者减肥秘籍,中医的养生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老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告诉你该怎么好好照顾自己。

这百年回眸就像是一场电影,从中医的起起落落看到了现在的希望曙光。

我感觉中医就像一颗大树,根深深扎在中华大地的土里,现在枝丫又开始向着全世界伸展。

真心希望中医这股东风越吹越猛,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神奇,让中医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永远闪耀下去呢!以后啊,我也要多了解中医知识,说不定还能当个中医文化的小宣传员呢!。

温州晚报报导娄绍昆---温州娄氏父女de“经方奇缘”

温州晚报报导娄绍昆---温州娄氏父女de“经方奇缘”

东汉医圣张仲景创立的中医经典他们越研究越入迷——温州娄氏父女de“经方奇缘”2011-05-18父女俩在切磋。

经方,是指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我国历代名医所创的经典名方。

医生根据临床病人出现什么样的证,给病人服用什么样的方,这种“方证相对”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简、便、廉、验”的思想,是中医学的灵魂和精髓。

三年前,娄莘杉辞掉温州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的职位,跟父亲——经方家娄绍昆学艺,现已艺成出师。

4月中旬,仲景南阳经方大会暨2011年经方医学论坛年会在河南南阳举行,娄绍昆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经方研究者受邀参加。

娄莘杉的出师仪式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

□本报记者徐贤林文/摄父亲点题中医可以安身立命今年66岁的娄绍昆颇有名中医的风度,纤细手指宜于搭脉,双目专注,黑眉毛长长,医理使他一点也不显老。

一经交谈,满口经方理论。

娄绍昆退休前是市卫生干校中医学高级讲师、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他从事经方研究40来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娄绍昆的“经缘”说来话长——1968年,娄绍昆正为职业选择困扰,被在温四中教书的父亲一语点醒:学中医可以安身立命。

当年,娄绍昆拜民间郎中何黄淼先生为师,学针灸为人治病。

何黄淼靠自学精于针灸,毫无底子的娄绍昆跟着他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地学,很是辛苦。

针法学得稔熟,然而何黄淼先生并不长于针灸理论研究。

而且单纯针灸不辅以药物,疗效也大打折扣。

娄绍昆就想,如果不用药物,单凭针灸就能治愈患者,那么在缺医少药的时期,该是百姓多大的福祉!初试牛刀以证下方救活垂死人1971年春,娄绍昆获得一部“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承淡安著的《伤寒论新注:附针灸疗法》。

这本书成于抗战时期,作者承淡安在《黄帝内经》、《伤寒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在重庆的大学执教时,由于日寇封锁,药品奇缺,痛感医学理论苍白无力的他潜心研究针灸,撰写《新注》。

承氏针灸疗法曾在重庆风行,且屡有奇效。

当时龙泉建造庙下水电站,年富力强的娄绍昆去做工。

读娄绍昆《中医人生》有感

读娄绍昆《中医人生》有感

读娄绍昆《中医人生》有感娄绍昆老先生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增订版)一书,我已经看过两三遍了,每次看都有新的感悟。

娄老先生能在古稀之年写出这部70多万字的巨著,我认为是功德一件的。

此书内容广博,我一直想写点读书心得,但总是不知道该从哪切入,感觉不管从哪个点写,都会有点浅薄。

所以,大概也只能谈些观感。

我不知道书名是作者定的还是编辑定的,我更喜欢叫《中医人生》,四个字就够了。

老中医、奇缘,多少有点网络盛行的奇幻文学的色彩。

但这本书是作者的真实经历的记录和整理,不是虚幻的。

能写中医人生,那能是年轻中医吗?不过要说奇缘,真是一段奇缘,张丰先生简直就是中医江湖的“张三丰”,是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坠落悬崖才能遇上的世外高人。

张丰先生不仅是经方医学的巨人,也是精神上的巨人,5年的口传心授,助力娄医师修成经方真经。

《中医人生》一书既专业又有趣,我想非中医人士应该也能读的津津有味。

全书既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记录了娄医师自学中医的坎坷历程、迷茫和收获,留下了详实有效的医案;又有深邃的西方哲学思考,穿插了很多寓言故事;还介绍了温州地区丰富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

娄老先生高中毕业后听从父亲的建议,跟何黄淼老师学习针灸,走进了中医之门。

然后又跟邻居汪阿姨习得16首方剂的运用,算是走进了“半部《伤寒论》”,通过陆渊雷先生的著作穿越过《伤寒论》入口的“窄门”,最后遇到张丰先生,走进了经方医学的广阔天地。

书中后半部分大量的关于《伤寒论》的学习探讨,是留给后人学习伤寒论的宝贵经验。

我本人也是先学的针灸推拿专业,可以说我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在书里基本都能找到。

针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中许多疾病光凭针灸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结合方药,回归到《伤寒论》。

我觉得娄老先生能自学中医,在35岁时顺利通过选拔考试,成为一名国家承认的中医师,到最后成为著名的经方学者,离不开名医成才的基本三要素:多读书、多临床、多跟师。

学术丨娄绍昆:经方医学的根,我找了一辈子

学术丨娄绍昆:经方医学的根,我找了一辈子

学术丨娄绍昆:经方医学的根,我找了一辈子导读:今日推荐图书——《娄绍昆讲经方》。

作者娄绍昆是一位老中医,经方这条路走了一辈子……本书围绕《伤寒论》、经方展开,尤其是对方证辨证的论述,不厌其烦,据理详述,情真意切,值得一看。

以下摘取精彩篇章和全书目录供读者鉴赏。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读《伤寒论》的琐记(一)临床医生阅读《伤寒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疗效,正像古人说的,要把《伤寒论》当作病案来分析,同时在临床上要把每一个病案当作《伤寒论》来解读。

这句话朴实无华,揭示了在一个文本阅读的空间中,人怎样才能触及临床实在的面庞;在临床具体的病案面前,人怎样才能寻找仲景当时的身影。

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与临床、抽象与具体、文本与患者的巨大反差中给人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表达,并理性地展示出来。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熟练运用的问题。

陆渊雷认为,理解《伤寒论》,懂其原理的人未必能够熟练运用;能够熟练运用的人,又未必理解《伤寒论》,懂得《伤寒论》的原理。

我们更应该警惕前者,一刻也不能离开临床实践。

因为临床医生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一日不练口生,二日不练手生。

(二)《伤寒论》虽然传承自《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但它因周密、深入且构造性地展开,所以仍属于一种创造性文本。

《伤寒论》实际上是把张仲景独创性思想——方证辨证是如何展开的做了跨时空的发挥和深入的论证。

它把视野扩展到了人类疾病的整体,以全新的角度鸟瞰人类疾病存在、演化和诊治的秘密。

全书以此为主线,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时空分析。

它以六(经)病及其演变为经纬,以风寒袭人致病作用于不同体质而引出临床不同的诊治为例,一一道来。

它同时对比了外感病和内、妇等科疾病,反复讨论了方证辨证的可行性。

论叙具体,文理严谨,行文规范;遣词造句,精练含蓄,前后照应,互文见义;既大刀阔斧,又细腻非凡,从而赋有极大的论叙魅力。

《伤寒论》就像一把钥匙,掌握了它,就能开启生命医学中那一扇不轻易开启的大门。

娄绍昆:把我一生的感悟告诉你(下)

娄绍昆:把我一生的感悟告诉你(下)

娄绍昆:把我一生的感悟告诉你(下)其次,我要介绍一下“默会知识”。

过去对于方证,我认为可以通过老师传授,书本学习。

虽然在临床上,老师也传达得清楚,书本也讲得清楚,但是用起来总觉得不尽如人意。

后来我读了现代西方有关“默会知识”方面的理论,才知道经方医学这种传授式的知识和经验其实是一种默会知识,而我们现在老师用语言所表达的、书本用文字所表达的,仅仅是明确知识,只是全部知识的一部分。

默会知识的三个特点:个人性、隐蔽性和包含性。

默会知识包含了明确知识,而明确知识仅仅是整个默会知识的冰山一角。

学习了默会知识以后,再看不同的人对方证的不同表达,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总之,要通过自己个人的读书、思考,慢慢地把方证学到手;同时也应该通过老师手把手地传授,而不是光听老师理论上讲,在书本上看,这是不够的。

《伤寒论》的伟大,就在于把难以表达的疾病总论的通治法这种默会知识通过条文口诀的形式得以表达和公开。

《伤寒论》中通过条文排序、分篇记叙的形式把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顿悟与经验、在私下沉思时已经掌握的真知灼见全盘告诉后人。

它重视症状、体征的原始形态,重视在一组症候群中区别它们的原始差异。

它自有一套办法,把一种更为复杂、精巧的尺度带进经方医学之中,使之呈现一种宏大的景观,避免了诊治过程中的粗鄙化、简单化。

《伤寒论》反复讨论了方证辨证的可行性,只有终身反复地阅读《伤寒论》,达到感同身受的境界时,才能在条文中读出意义,读出内容,读出顿悟,读出惊喜,才会在心中引起共鸣。

第三,近几年我越来越体会到,经方的这种方证相对应的辨证模式不是预设的,而是还要靠现场的诊察,然后随证治之,即现场发现的具体问题,就在现场具体解决。

现在的教科书,包括老师上课,都是告诉你这个病的治疗应该有几个常见的方。

这就是在还没有接触到病人之前,已经有了预设的方案。

这样好不好呢?一方面它的确对初学者有引导作用,但另一个方面却把千变万化的不同的生命体在生病时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变成了几个已经预定好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本文转载自舍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一位老中医行医十四年的感想,心得》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汪阿姨,你诊治疾病一般是从哪里入手?”“我这一种是家庭简易治疗,上不了台面的,你不要当真。

”汪阿姨客气地说。

“汪阿姨,中医就是从单方与简易疗法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效,就是宝贝,请不要客气了。

”“我父亲叫我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症,”汪阿姨说,“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症,其实十六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就差不多就有六十多味了。

在这样的方、药、病、症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想不到医理深奥,几万首方剂,几千种药物的中医药学也可以以如此简易的形式去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

“汪阿姨,你常用的是哪几个方剂?”“我掌握的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桂枝汤的?”“我用桂枝汤(1)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汪阿姨说,“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汪阿姨,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你也是这样使用吗?”“一般感冒发热,”汪阿姨说,“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

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

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

但是给我治过的人当中,还没有人因为感冒发热而去医院的。

”“汪阿姨,你是如何去学会与掌握这些方剂的?”“这几个方子药物组成很简单,”汪阿姨说,“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不难,做成卡片五、六天就记住了。

使用时最初只要记住每个方子的辨证要点,慢慢地就能熟能生巧了。

”“汪阿姨,请你举例说几个方子的辨证要点好吗?”“好的,”汪阿姨说,“我这个是土办法,给自己使用的,不过效果很好。

譬如我使用五苓散(2)就是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病症: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当归芍药散(3)就是抓住病人有贫血与浮肿倾向,脸色不华,或黄或白;香苏饮(4)的辨证目标是:饭后胃脘胀而不痛,口淡胃冷加高良姜,瘦弱的人加党参、大枣;左金丸(5)就是抓住口苦、头痛、吐酸,只要三个症状里有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就可以使用了;香连丸(6)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就是说,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等到第二天服药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我家里这几种中成药是终年必备的。

”后来我才慢慢地体会到,汪阿姨使用香连丸与左金丸的经验真的是非常宝贵。

在我从医的生涯中,有不知多少口苦的偏头痛病人,头痛发作时用这个成药得以有效地治疗。

特别是香连丸的三个目标症状——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概括得准确极了,用法也极为重要。

“汪阿姨,请说说平胃散的辨证要点好吗?”“好的,我使用平胃散(7)只注意三点,”汪阿姨说,“一是舌苔白厚而腻;二是头身困重;三是腹部胀满。

”“汪阿姨,听父亲说,舌苔白厚而腻和许多疾病有关,都可以使用平胃散吗?”“使用平胃散的时候,”汪阿姨说,“一般病人没有发热。

如果外感发热的时候,病人出现平胃散的舌苔,我就分别使用下面三个方剂。

一般用三仁汤;有口臭,咽喉肿痛,我就使用甘露消毒丹(8);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我就用藿香正气丸(9)料煎煮成汤剂;如果病人只是舌苔白厚而腻,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没有发热,可以直接使用藿香正气丸。

”“对于藿香正气丸,我父亲还有一个诊治的目标,就是治疗‘暑天消化道型流感’。

”汪阿姨意犹未尽,继续补充。

汪阿姨讲的内容很具体,很实用,又很好懂,我把它仔仔细细地记录了下来。

她戴着眼镜弯着腰在我的身边看我一笔一划地写。

“汪阿姨,如果临床上除了有平胃散的舌苔以外,还有口苦、恶心、胃胀等症状,你如何加减化裁呢?”“我一般是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黄芩、苏梗与香附。

”汪阿姨说,“去年古历三月末,我觉得自己浑身不自在,头昏脑胀,四肢困重,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口苦口臭,便溏尿黄,舌苔黄腻而厚,我就给自己开了两贴平胃散的加味方子,就是平胃散加黄连、黄芩、苏梗、香附与砂仁。

服了两天以后这些症状明显地减轻了,胃口也好了起来。

”我听了以后佩服地不得了,想不到中医也可以如此处方投药。

我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对于甘草泻心汤的证治比较模糊,汪阿姨把它列为常用方剂其中必有奥妙。

“汪阿姨,你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10)的?”“这是张简斋先生治疗疑难疾病的常用方。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疑难疾病的?”“张简斋先生对于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病人只要出现口苦、尿黄,一般都使用甘草泻心汤。

”汪阿姨回答道:“许多疑难病病证的病人,只要出现上述的胃肠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的甘草泻心汤常用于什么病?”“甘草泻心汤使用于较多的疾病,”汪阿姨说,“如肝炎、胃炎、肠炎、口腔溃疡;如失眠、癫痫、癔病、嗜睡、梦游病;如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巩膜炎、泪囊炎;如关节炎、风湿病、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盘腔炎、阴道炎等。

”她一口气讲出了诸多病名,好几个病名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汪阿姨,虹膜睫状体炎是什么病?”“是眼科的疾病,”汪阿姨说,“这个病预后不好,如果使用甘草泻心汤的话,要用生甘草一两,还要加赤小豆一两与一些活血祛瘀的中药。

赤小豆要浸湿,使它萌发出一点小芽,然后晒干。

张简斋先生说:‘病人眼睛发红,但是红的地方不在结膜与角膜,在瞳仁的中间,与赤眼的斑鸠相似,所以仲景有目赤如鸠眼一语’。

”我随便一问,引出了汪阿姨的诸多话语。

对于她的回答,当时我基本上没有理解,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如实摘录不误。

等到后来阅读《金匮》时,才发现汪阿姨讲的都是符合经旨的。

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治疗有慢性腹泻的疑难病患者,这一个张简斋先生的心传之秘法,更使我在临床上左右逢源。

“汪阿姨,你开方子有没有按脉啊?”“我父亲教我脉学的基本知识以后就去世了,”汪阿姨说,“我不想当中医师,所以也就没有去学脉象。

”“为什么不学?”“如果要想以中医为业,诊治疾病时一定要脉诊,”汪阿姨说,“即使对脉象一窍不通也要装装样子,不然的话,就不成样子,就像演员上台要化妆一样。

”汪阿姨的话,使我知道天下有一些滥竽充数,假戏真做的中医师,对于脉象只能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汪阿姨,你在没有脉诊的条件下诊治疾病,有没有觉得不方便呢?”“我反正在几个方子里面翻来覆去,”汪阿姨说,“治疗自己家中的小毛病,有没有脉诊也无所谓。

我看一些中医师临床上虽然也在按脉,其实都是摆摆花样子,看病认证一点也没有谱,真的还不如我。

”“你有没有遇见脉诊过硬的医师?”“假如把民间的流言蜚语当真的话,我父亲也是以脉理高明饮誉乡里的。

”汪阿姨说,“大家都传说,他能凭着脉象就能一五一十地把病人的病症说得活灵活现,头头是道。

对这些神化了街谈巷议,我父亲也不明确地表示承认或者否定。

”“你父亲的脉诊水平到底怎么样?”“我父亲在教我脉诊的时候告诉我,”汪阿姨说,“他学了一辈子中医,在脉诊方面的进步最慢,甚至可以说一直保持在初学时的水平,没有大的突破。

”“你父亲初学时的脉诊水平是怎么样子的?”“我父亲如实地和我交了底,”汪阿姨说,“脉诊分两种,一种是不分寸、关、尺的脉诊法,父亲把它称之为‘全脉’诊法,主要是在外感病的时候使用。

这一方面。

父亲说自己除了学会脉律不齐的‘结、代、促’脉之外,只学会八种‘全脉’的脉象。

那就是诊察病位的‘浮、沉’脉;诊察病性的‘迟、数’脉;诊察体能的‘虚、实’脉;以及反映病情紧张度的‘弦、紧、缓’脉。

”“对不起”说了这句话,汪阿姨起身到后屋去了。

过了一会儿,她手里拿着一包香烟步履缓慢地出来。

“另一种诊脉法是怎么样子的?”我继续问。

“另一种诊脉法就是寸、关、尺的‘分部’脉诊法,”汪阿姨说,“父亲说自己的体会是:先确定生理状态下的‘分部’脉。

”汪阿姨抽出一支香烟,点燃上以后就抽了起来,她的抽烟动作极为优雅。

他看我有点少见多怪的样子,就笑了一笑。

“你父亲所理解的生理状态下的‘分部’脉是怎么样子的呢?”“两寸的脉应该是浮取即得,”汪阿姨说,“两关的脉应该是中取而得,两尺的脉应该是沉取才得。

反之,就是病脉。

”“为什么是这样?”“两寸的脉是上焦心肺功能的体现,”汪阿姨小口地抽着香烟,慢慢地吐出来以后说:“浮取即得,反映心肺功能正常运转,若浮取不得,就是上焦心肺功能失常。

寸脉要分别左右,如果左寸浮取不得,可能就有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如果右寸浮取不得,可能就有胸闷、咳嗽、气喘、咯痰。

两关的脉是中焦肝脾功能的体现,中取不得,反映肝脾功能失常。

关脉也要分别左右,如果左关中取不得,可能就有胸胁苦满、烦躁不安;如果右关中取不得,可能就有脘腹胀满、胃肠症状。

”我觉得‘胃肠症状’所指不是很明确,就插话:“汪阿姨,什么叫‘胃肠症状’?”“恶心、呕吐、纳呆、肠鸣、便秘、便溏、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我父亲称为‘胃肠症状’。

”汪阿姨耐心地解释。

“汪阿姨,如果两尺的脉沉取不得,临床会有什么症状?”“尺脉不分左右,”汪阿姨说,“如果沉取不得,可能就有腰酸背痛,耳鸣耳聋,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不育不孕等症状。

”“汪阿姨,你的记性真好,表达得也层次分明,你父亲在临床上都是这样地去使用的吗?”“我父亲说,病人一进来,虽然没有开口,其实把什么信息都带进来了。

”汪阿姨说,“再结合以上的脉诊所得,病人不开口,我们把他的症状综合分析,连猜带推地说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汪阿姨,你觉得这一套脉诊方法对临床诊治的意义大不大?”“对于临床中医师,这一套脉诊方法是有用的。

”汪阿姨说:“因此你不妨也学学,起码可以引起病人对你的信任与尊敬。

然而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基本症状没有遗漏的话,脉象也应该包涵在其中了。

再说要花上好多时间去旁敲侧击地试探病人,以求一问就知的症状。

这一个作法,有点儿‘医卜星相’的江湖术士的遗风,所以我不刻意去做。

但是,我父亲晚年对脉诊的价值有他自己的心得。

”“汪阿姨,他的心得是什么?”“他认为在正常的状态下,每一个人的脉象都是不一样,”汪阿姨说:“特别表现在寸、关、尺的‘分部’脉象上,这种区别是与生俱来的,中医师本来应该记录在案。

医师知道了病人不生病时候的脉象,才能够对比与区别生病时候脉象的异常。

我父亲认为《新唐书》记载许胤宗一番‘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可解,口莫能宣。

且古人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的议论,其实是影射脉象因人而异和临床上以病定脉的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