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

合集下载

高世毅主任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介绍

高世毅主任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介绍

高世毅主任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介绍【关键词】中风痉挛性偏瘫;老中医;经验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出现明显地阻碍了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是偏瘫康复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活动是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关键。

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高世毅业医二十余载,学验俱丰,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肩匠心独运,善于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就老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治疗方法1.1熏蒸基础方透骨草15g,海桐皮15g,艾叶15g,三棱15g,苏木15g,红花5g,莪术15g,威灵仙15g,伸筋草15g,刘寄奴15g,川牛膝15g,木瓜15g。

1.2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白芍、滁菊、葛根、夏枯草等;痰湿阻络加半夏、陈皮、茯苓、苍术、香附、胆南星等;阴虚风动加白芍、玄参、麦冬、茵陈、麦芽、龙骨、牡蛎、龟板等;脾胃虚弱加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山药等。

1.3治疗仪器为合肥力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熏蒸治疗仪,设定舱内温度在32℃。

每日1次,每次25-30min。

2治疗宜滋阴养血柔筋、祛风活血通络为主高主任提出阴亏血少,虚风内动,气血瘀滞,筋肉失荣为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基本病机;祛风通络、养血柔筋是治疗该病的大法。

中风痉挛性偏瘫属中医“中风后遗症”、“痉病”范畴,是中风后阴亏血少、虚风内动气血瘀滞、筋肉失荣致肢体强痉屈伸不利。

《景岳全书·非风·论治血气》谓:“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言之详矣。

然血气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阴中亦有血。

何以辨之?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

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

”《医方考·脑卒中方论》指出:“脑卒中之久,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所以养血,亦可以润燥。

养血则手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润燥则筋得血而能舒矣。

1.阮少南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临床经验

1.阮少南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临床经验

二、血虚生风型

病因病机: “血虚生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说。气血不足,经筋脉络 失真所养致半身偏废不用。 治则:育阴潜阳,熄风通络 。

针灸处方:百会、关元、心俞、脾俞、风 府、患侧肩 、曲池、合谷、环跳、风市、 阴市、足三里、解溪、昆仑。
例二:陈某某,女,53岁,家庭妇女。


处方:百会、关元、心俞、脾俞(均行补法,留针), 风府、右肩贞、曲池、天府、合谷、环跳、风市、阴市、 足三里、解溪、昆仑(均行平补平泻法),每隔2日1次。 疗效:治疗3个月后,能步行2公里,上肢运动功能亦大 为改善,其握力略差于左侧。

三、素嗜膏梁厚味,形体肥 胖,则痰湿蕴阻难化,形盛于外,气虚于 内。气化无权,湿痰便阻塞脉络,故偏瘫 喎僻之证顿作。 治则:化湿豁痰,活血通络。 针灸处方:中脘、足三里、太渊、患侧肩 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 陵泉、昆仑。
配合中药及注意日常饮食起居。

学术经验

中医辩证基础上,按证之虚实,体之盛衰, 分别施以针刺补虚泻实。 西医辨病基础上施以对症治疗 。

重视头部穴位,多取对侧头部少阳经穴,如 承灵、率谷、天冲和督脉之百会、风府等。
调理预防

中风偏瘫病人大多数伴有高血压、高血脂 症、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糖尿病等 。 辩证施针的基础上,注意治疗原发病 。


病史:高血压、冠心病史。 6个月前突然右侧上下肢瘫 痪,于某医院急诊入院。诊断为脑拴塞。住院 1月余, 除偏瘫如故外,其余较稳定。前来就诊。 诊见:神志清楚,形体偏胖,面黄无华,五官犹端,语 言畅利,心悸胸痞,动辄气逆,纳可,便调,尿后余沥 不尽,唇色黯绛,舌有淤点,苔薄润,脉结代,血压 172/80mmHg。 处方:心俞、内关、肾俞、巨阙(均行补法,留针), 膻中、膈俞、血海(均行泻法),右率谷、天冲、肩髃、 曲池、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昆仑(均行平补平 泻法),每隔日一次。 疗效:经上穴治疗 30余次,舌之淤点已消失,右侧肢 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尿后余沥大减,心悸胸痞亦较瘥。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

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经验评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张晋 王亚威* 司维 刘荫君 陈志伟 (北京100091)关键词 名老中医 中风 治疗经验 评述中风亦名 卒中,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性脑出血,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T IA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而致的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的一类疾病,并被列为中医 四大证之首,故对于本病的防治历来被古今医家所重视,而著名老一辈中医学者论治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亦各得要妙。

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多变。

任继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详且别有见地,以病因有三,一为情志失调(怒、嘻为主);二为饮食失常(膏粱美食或食咸过多);三为久患消渴之疾(痼疾)。

病机有二,一是脑之气街为患,气机受阻,引起气不顺为风,风动生热,热为火之渐,久而不解,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孙脉;二是 脑中血海血脉、经脉、毛脉受损,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轻则血凝成瘀、痰生、热结、毒生,而损伤脑之神机,重则脑气不能束邪,内风统领热邪火毒,窜扰脑络血脉、毛脉之膜后,而脉络之内受风热外鼓之力,膜破、络裂,血脉不能束血,其脑气不能固血,其血必溢于外,重责溢于 琼室之内,脑髓精质体受损,窍络阻塞,于病机形成上下失应,阴阳不能互用而欲离,精气神不能互生互化而欲离散。

王永炎以中风急性期虽为本虚标实,然而侧重在标实(瘀血、痰湿阻滞)去辨治中风急证,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分类,对其病机做进一步明确以适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主要由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气虚、阴虚等因致病;出血性中风为风火、痰浊、邪热内闭心窍,元气败脱导致而成。

孔伯华谓本病之成是先有内因基础,再有外因诱发。

即痼疾潜伏于脏腑(肝动热生、气火相郁、积食化痰、瘀塞经络、气虚上浮等害伤空窍),再遇外邪触发而成病。

汪履秋认为中风一病的病机主要可包括为气机逆乱、血瘀、痰浊等方面。

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介绍

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介绍

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介绍发布时间:2021-02-03T11:11:10.1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期作者:贾大维[导读] 本文介绍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经验以及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贾大维农安县中医院脑病科吉林省长春市130200摘要:本文介绍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经验以及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孙玉凤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病因有虚有实,相互错杂,多为脏腑正气亏虚,痰瘀凝滞,血脉不通,气机不畅,脑络受损,治疗时应兼顾标本,补需祛实,扶正祛邪,故其针对缺血性中风提出“温补脾肾,祛痰通络”治疗思想。

针对中风患者易造成偏瘫等功能性障碍,孙玉凤教授主张针灸、中药涂擦、中药熏洗等多种方式综合治疗,且疗效显著。

关键词:孙玉凤、缺血性中风、治疗经验孙玉凤,女,主任医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40余载,重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诊断上强调知常知变,立法精通,灵活用药,重视治未病,未病先防,深受广大患者和群众的赞誉。

对诊治脑病,孙玉凤主任有着丰富的经验,对中风、眩晕等脑部疾病的治疗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

《内经》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会心录》曰:“夫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谓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也。

”孙玉凤主任认为,脑为阴精与清阳融汇贯通支出,乃全身最高器官,在脏腑中首局脑核心地位。

脑对五脏之神——神、魂、魄、意、志具有统帅和调节作用,保持机体高度统一。

现将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如下:1、孙玉凤教授对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认识《内经》则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丹溪心法》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

” 《素问》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孙玉凤主任认为生理的衰老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了脏腑功能逐渐虚损。

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痰湿内聚,血行瘀滞;肾元耗损,阴阳失调,阴不制阳,肝阳暴亢,内风携痰瘀妄行,阻滞经络脏腑而发病。

葛健文诊治中风病经验管窥

葛健文诊治中风病经验管窥
辨 证 , 用 自如 。 应

中风亦名“ 卒中” 是以猝然 昏倒 、 , 口舌喁斜、 语言不利、
半身不遂为主要特 征 , 也有未见 昏仆而仅 见唱僻不遂 者。
《 内经》 始称本病 为“ 仆击 ” 大厥 薄厥 偏枯 ” 痱风” , “ “ 等 如《 问・ 素 生气通天论篇》 “ 日: 阳气者 ,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 菀于上 , 使人薄厥” 《 问・ ,素 调经论篇》 “ 日:血之与气并走于 上, 则为大厥 ”记载了中风发生的证候和病因病机特点 , , 但 尚未提 出治法和方药[] 1 。至汉・ 张仲景 《 金匮要略・ 中风历 节 病脉证 并 治第五》 本病 之病 因及脉 证有 了较 为翔实 对 的专论 。唐宋 以前 , 认为中风乃外风 , 因内虚邪 中, 脉络 空 虚, 卫外不 固, 风邪 入 中脉络 , 而出现 口眼歪斜 , 从 半身不
水后插 胃管鼻饲 , 2次 / 。有资料显示其有效率可达 8 % d 6。 葛老师针对 出血量 不多, 2 l 在 0l I L以内, 且神志清楚 , 生命 体 征稳定的患者, 应用活血化瘀之法, 一般多掌握在 1 以 周
后 , 口服 中药 中 加 入活 血 化 瘀 之 药 , 没 有合 并上 消 化 道 于 若
东垣论正虚 , 丹溪 主痰热 , 出了中风的发生 , 提 心火 自盛, 正 气 自虚, 湿痰生热才是始作俑者, 开中风病 因学说之内因致 病的先河,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 了中风病 因病 机和辨证论治 的理论。 《 如 医学溯洄集・ 中风辨》 “ 云: 因于风 者 , 中风 也; 真 因于火 、 因于气、 因于湿 者, 中风而非 中风 类 也 。 又云: 中风者 , ” “ 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病 也。” 张景岳 明・

叶天士论治中风述要

叶天士论治中风述要

叶天士论治中风述要
更新日期:2009-06-01 点击:
张志强
关键词: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中风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丰富临床经验的汇集,笔者仅就书中有关中风论治的特色略举数端。
1 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唐宋以前,对中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才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持“心火暴盛”;李东垣认定“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等,都偏重于内在因素,此乃中风认识的重大转折。叶天士上溯前贤之医理,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少,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见解。
叶氏强调,中风的根本原因是水不涵木,肾阴不能滋养肝阳,阳气失所御制便亢而生风。人届中年以后,肾水渐亏,肝失所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在七情、劳倦、气候等因素影响下,水亏更甚,不能涵木,肝阳上越,蒙蔽清窍,由是猝昏跌仆、僻、不遂诸证乃作。
叶氏认为,中风病人的病机是“肾阴弱,收纳无权,肝阳炽,虚火上冒,乃上实下虚之象”。上实,症见面赤火升、眩晕耳鸣、烦躁失眠、手麻肢颤、口眼斜、甚则昏仆等;下虚,症见腰膝酸软,身若浮云,或痿不能行走。
பைடு நூலகம்
叶氏用药并非一味强调滋补而不他顾。叶案中,在“酸以收之,味厚以填之”的同时,常用“介以潜之”,潜阳介类药常用龙骨、牡蛎、生石决明等。“介类”与“有情”合用,不仅能使肝肾得以补益,又使既补之精因介类固摄而不致重泄,起到填精补髓、潜阳固摄的作用。叶氏也常酌情选用清肝熄风化痰之品,如菊花、天麻、石菖蒲等,标本兼顾。用药通常达变,十分灵活,颇值临床借鉴。
叶氏认为,肝为刚脏,肾脏恶燥,非柔润不能调和也。柔润之剂“不致伤血,具有熄风功能”。在用药技巧上,总是以至静阴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养肝阴药常用生地、白芍之类,补肝虚常用当归、枸杞子之类。叶氏在补肾虚时还细辨其真阴、真阳。真阴虚者,药用熟地、何首乌、玄参之类。对阴中之真阳虚者,叶氏认为:“凡此肝肾本虚,镇补之中,微逗通阳为主,以脏液虚,不受纯温药身”,常用肉苁蓉、枸杞子、巴戟之类。如见阴中之真阳虚,若用附子、桂枝等气味浓重、辛热刚燥之品,既耗液伤津,使阴血更亏,又助阳化风,有抱薪救火之嫌。

浅谈张锡纯治疗类中风病经验

浅谈张锡纯治疗类中风病经验

浅谈张锡纯治疗类中风病经验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 米庆海 张锡纯,近代名医,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他临床经验丰富,在对类中风病的治疗上有独到之处,这些观点散见于其著作的不同章节,故整理出来,供大家临证时参考。

张氏受到当时西医学的影响,把类中风病分为脑充血证和脑贫血证两大类。

他认为,脑髓神经原借血以濡润,而所需之血多少尤以适宜为贵,血之上升于脑者过多,累及脑髓神经,即为脑充血证;血之上升于脑者过少,不能斡旋脑髓神经,即为脑贫血证。

1 张氏对脑充血证的认识张氏受到《内经》中“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的影响,认为脑充血证即大厥证,只是说法不同而异。

所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可以作为脑充血证的总病机,具体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阴阳失调;肝胃气逆,挟血上冲;情态因素;饮食因素等。

脑充血证的临床表现很多,诸如:头痛,眩晕,心中发热,便秘,肢体不利,脉弦等,但张氏特别强调“其人必有剧烈之头疼,其心中必觉发热,其脉象必然洪大或弦长有力。

”他认为,脉弦长有力为肝火过升之弊;肝胃气逆,挟血上冲,故脏腑间恒觉有气上冲且头部作疼;肝火炽其心火亦炽,故心中常发热等。

张氏特别强调脑充血证应与他证相鉴别。

“特是因脑充血而痿废者,本属危险之证,所虑者辨证不清,当其初得之时,若误认为气虚而重用补气之品,若王勋臣之补阳还五汤;或误认为中风而重用发表之品,若千金之续命汤,皆益助其气血上行,而危不旋踵矣。

”对于脑充血证与脑贫血证,他认为:“此二者一虚一实,同为偏枯之证,而其病因实判若天渊,设若药有误投,必至凶危立见。

是以临证者,原当细审其脉,且细询问其未病之先状况何如。

”张氏对脑充血证的治疗注重层次性。

他从《内经》中“气反则生,不反则死”中得到启发,确定了治疗大法:“当重用怀牛膝两许,以引脑中之血下行,而佐以清火降胃镇肝之品,俾气与火不复相并上冲。

数剂之后,剧烈之头疼必愈,脉象亦必和平。

”“迨至充血溢血治愈,而痿废仍不愈者,因从前渗出之血留滞脑中未化,而周身经络兼有闭塞也。

名老中医秦振华教授治疗中风经验浅析

名老中医秦振华教授治疗中风经验浅析
5 2
内蒙古中医药
名老 中医秦 振 华教 授 治 疗 中风 经验 浅 析
陈 硕 指导 老师 : 秦振 华
摘 要: 总 结秦 振 华 主任 医师 治疗 中风 病 的经 验 。提 出 中风 病 的病 机 、 分 期 治疗 及 防病 方 法 。 关键 词 : 秦振 华 ; 中风 病 ; 中 医治疗 中图分类 号 : R 2 4 9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5 ) 0 5 ~ 0 0 5 2 — 0 2
秦 振 华 主任 医师 ,第 五批 全 国老 中 医药专 家 学术 经 验继 承 工 作 指 导 老师 之 一 , 福 建省 名 中 医 , 闽北 名 医 , 现 任 福 建 省南 平 市人 民医院主任医师 ,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四十余载 , 擅长脑血管病特别 是 中风疾 病 的治 疗 。笔者 有幸 从 师侍 诊 , 受 益 匪浅 , 对 秦 老对 中风 病的 经验颇 有感 触 , 现浅 析如下 。
2 中风病 的治 疗
秦 老 治疗 中风 病 以调 理逆 乱 之气 机为 根本 大 法 , 以“ 未发 以扶 正 气 为主 , 既发 以攻 邪气 为急 ” 为治 疗原 则 。 采 取分 期施 治 的原则 , 将 中风病分 为先 兆期 、 急 性期 、 恢复 期 、 后 遗症 期 四期进 行治 疗 。 2 . 1 先 兆 期 :清 代 医 家张 聿 青将 易 患 中 风者 归 纳 为 “ 气 虚 多 湿 之 体” 、 “ 高 年精 血 亏虚 之人 ” 、 “ 痰湿 素 盛之人 ” 等不 同的类 型 。秦老结 合 临床 经验 , 提 出 中风发病 者 多系气 虚 、 阴虚 、 痰湿 或血 瘀体 质 。在 此 基础 上 逐渐 发展 ,在 某些 诱 发 因素 如劳 累 、情绪 变 化 等 的作用 下, 出现 一个 量 变 到 质变 的飞 跃 , 导 致脏 腑 气 机失 常 , 气 血 逆 乱 于 上, 风、 火、 痰、 瘀 互 结 为患 而发 病 。因 为 中风先 兆 与 中风病 病 因病 机 相似 , 我 们把 中风 先兆 视为 中风病 最 早期 。同时 关注 现代 医学公 认 的 中风 高 危人 群 , 如高 血 压 、 心 脏病 、 糖尿 病 、 高脂 血 症 、 颈 动 脉 狭窄 、 吸 烟或 酗 酒 及 肥胖 者 , 注 意 不 良生活 习惯 的纠 正 , 并 进 行早 期 有效 的治疗 等 等l l _ 。尤 其有 中风 病 家族 史者 , 此 类人 先 天禀 赋 可 能 存 在 异常 , 一 旦 出现 阵 发 性 眩晕 、 发作 性 偏 身 麻木 、 短 暂 性 言语 謇涩 、 一过 性 偏身 瘫 软 、 晕 厥 发作 、 瞬 时性 视歧 昏瞀 等 中风 先兆 , 更 应 积 极 防治 日 。秦 老将 该 期 分 为肝 阳化 风 、 气 虚血 瘀 、 痰 浊 上 扰 三 型, 依据 “ 既 病防 变 ” 的原则 治疗 。 2 . 1 . 1 肝 阳化 风 : 肝 肾阴虚 , 或 气 郁化 火 , 致 阳气 亢 盛 , 复 因恼 怒 、 劳 累, 致“ 阳气 烦劳 则张 ” , 化 风生 热 , 上 扰清 空 。治予 天麻 钩藤 饮联 二 至 丸加 减 以平肝熄 风 清热 , 补益 肝 肾 。 2 . 1 . 2痰浊 上扰 : 脾运 失常 , 水 湿运 化 失职 , 或素 喜 肥甘 厚 腻 , 致 痰湿 内停 , 随肝 升 而动 , 上蒙 神 窍 。治予 半 夏 白术 天麻 汤加 减 以健 脾 化 痰, 平 肝熄 风 。 2 . 1 . 3 气虚 血 瘀 : 年 老体 弱 , 脾 肾 气虚 , 肝升不足, 血行 不 畅 , 留而 为 瘀 。治予 补 中益气 汤合 桃红 四物 汤加 减 以益气 活血 通络 。 对 于 中风 易 感人 群 , 老师 认 为 多 为气 虚 、 阴虚 、 痰湿 或 血 瘀体 质 。按 “ 未病先 防” 的原 则 , 可分别 予 以补 中益 气汤 、 钩芍 六 味汤 、 陈

著名老中医李可关于中风的治疗(转...

著名老中医李可关于中风的治疗(转...

著名老中医李可关于中风的治疗(转...家人最近出现手脚麻木的症状,其人有高血压病史20年,我按李可老的这个《续命煮散》方进行配制,家人每次吃20克,吃到第三天腿的麻木减轻,七天一个疗程吃完后原来是整个小腿麻,现在已经退到脚踝处。

手的麻木还有持续,但也有所缓解,高血压药已经不用吃了,没有其它不良反应。

本方摘自《人体阳气与疾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者:田原方名:孙思邀「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组成: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90克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高丽参、防风各60克透明生石膏150克、生白术120克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

用法: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

连饮7~10日。

加减法: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

失语: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

主治:中风急重症。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

风痱(原因不明的瘫痪)。

特别说明:此方为大小续命汤类方,为唐代孙思邀自拟自治方,孙真人方后有注云:「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疼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我用此方治愈了自己的中风急症。

大小续命汤也是我十几年来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没有任何副作用。

方中,生附子所占比例极小,绝无中毒之虞!方用绢包,意在但取火气。

方中有大量生石膏反佐,对高血压无碍。

我中风以后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到目前的程度。

田原:谢谢。

嗯....-孙思邈的《千金方》裏的治诸风篇,似乎名气大的方子还有一些吧,而且用了十几丶几十句话阐述,只是这个「续命煮散」不过三言两语,不是很起眼,要不是您慧眼把它使用出来,也许更没有人知道它了,精华往往就这样错过了!李可:这个东西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

大小续命汤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

名老中医陈可冀临床经验:中风

名老中医陈可冀临床经验:中风

名老中医陈可冀临床经验:中风中风,是高血压病的主要转归。

古代有风癔、风痱、风痹、偏枯之名。

病因有风、火、痰、瘀、虚之不同。

病位又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异。

陈氏综合多年研究及结合古今学说,明心直指,提出主要病机在于中血脉。

在病机及证候上有由博返约、执简驭繁之效。

因为,无论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焉有不中血脉之理。

辨证用药也多为疏通血脉。

《内经》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指的都是临床风中血脉、气血逆乱之证。

无论风、火、痰、虚,终而血瘀横窜经络,逼血上冲脑部,而成中风之证。

治当以疏通血脉,辨证施用。

中风以风气甚者,选活血化瘀方合大秦艽汤;痰涎壅盛者,可用通窍活血汤合温胆汤的胆星、竹沥等;大热动风,则选羚羊钩藤汤,加重活血药的份量。

老年虚证,也当先通后补,不可见虚即补,壅塞血脉,反成不治。

临床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古训,多倡辨病辨证相结合,重视辨病,鉴于中风病是一种起病急、变化多、发展快、中血脉的难治病证,改进剂型,研究出有效、安全、吸收快、起效快的方剂,适用于中风急症。

陈氏研究的活血Ⅱ号注射液(即冠心Ⅱ号注射液:川芎、赤芍、丹参、红花、降香)治疗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141例,总有效率796%。

目前,选用川芎嗪静脉滴注治疗缺血性中风初期,也十分普及,且疗效甚佳。

该药首先由陈氏在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协助下用于临床,现已在城乡广泛推广。

对于缺血性中风,多用活血化瘀之法,可用活血Ⅱ号注射液,也可静脉滴注川芎嗪,或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味(麝香、桃仁、红花、连须葱白、大枣、川芎、赤芍、黄酒)。

第一阶段,加入一些虫类药,如水蛭、地龙、蛇肉、蜈蚣、全蝎等,辨证酌加化痰、祛风、清热之品;第二阶段,虫类药也常用,可少量加入一些补益药,但黄芪尚不必用;第三阶段可用补阳还五汤(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加味,仍酌加化痰通络之品。

黄芪用量可由小到大,不可一上就200克以上;若血压高者,大量黄芪升提太过,延其病势,仍为临床所忌,宜当深思。

著名中医学家黄竹斋治疗中风病经验

著名中医学家黄竹斋治疗中风病经验

著名中医学家黄竹斋治疗中风病经验黄竹斋,男,著名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祖国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特别在研究仲景学说和针灸学方面造诣尤深 , 有所创新。

对治疗中风病有独到研究 , 经验丰富 , 疗效显著。

导读据1959年先生所撰“针灸中药治疗中风偏瘫150例总结报告”统计,治疗有效率为91.3%,博得国内患者和苏联、民主德国、越南等国患者的盛赞。

先将黄竹斋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给大家。

黄老博览群书,认为风的发病原因有内伤和外感的不同,根据患者的寒热虚实不同以及感受病邪的深浅层次,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以及闭证、脱证的不同。

真中风通过临床观察,多见农村体力劳动者居多,城市工作者较少,可见真中风多是外感虚邪贼风引起的。

类中风通过临床观察以及查阅各代医家临床著作,认为类中风的病因有五:大怒、恐惧、内夺、膏粱、伤湿引起。

很多患者多是血压高引起,故刘河间从火论治有一定临床道理。

根据《灵枢五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

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故黄老提出营卫清浊相干气乱为本病的致病原因。

黄老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理论及临床实践体会,认为尤在泾在《金匮翼》中提出的中风八法:一曰开关,二曰固脱,三曰泻大邪,四曰转大气,五曰逐涎,六曰除热风,七曰通窍隧。

八曰灸俞穴。

是比较完备的治疗体系。

黄老在治疗中风病一般是针药并用:口眼歪斜:针刺地仓、颊车、翳风、风池、睛明穴、合谷、后溪、或者用生姜汁调生胆南星末涂抹患处,每日一次。

上肢不遂:肩髃穴、曲池、肩井、阳溪穴、后溪、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风市、光明、解溪、内庭。

神志昏迷、不省人事、闭证脉实,针百会穴、前顶穴、后顶穴、风府穴、风池、人中、间使穴;热甚:十宣穴放血、苏合香丸灌服口噤息窒,通关散1吹鼻。

痰涎壅盛,稀涎散灌服痰多喉鸣:涤痰汤配合安宫牛黄丸或者牛黄清心丸。

国医大师沈绍功治疗中风病经验

国医大师沈绍功治疗中风病经验

国医大师沈绍功治疗中风病经验中风又称脑卒中,西医称为脑血管病。

有外邪引发者,称为“外风”“真中风”“真中”;无外邪引发者,称为“内风”“类中风”“类中”。

脑卒中属类中风范围。

脑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无论急性期、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大多患者均见舌苔白腻或黄腻,甚则喉鸣痰多,形体肥胖,而且常伴头重如蒙,胸脘痞满,或者纳呆脉滑。

而单以平肝息风或补气活血为治,疗效常不显著。

加之痰浊不祛,肝风难息,瘀血难化。

因此苔腻的脑卒中要治重豁痰醒神法。

豁痰宜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惊悸》所载的温胆汤为主方化裁。

痰和瘀是脑血管疾病两大致病因子和病理产物。

痰和瘀又互为因果,常常互结。

脑卒中有痰必致瘀,主要表现在舌质的紫暗或紫斑,舌下静脉的显露。

故配用化瘀或辅以活血,是中风病提高疗效的措施。

常选化瘀序贯4法:活血破瘀:选用地龙10克,水蛭5~10克,土元10克。

善用水蛭,因其有止血或破血的双向调节功能,视用量而异。

止血时用量3克以下,破血时用量5克左右。

唯水蛭奇臭,水煎难以服用,可改成研末装入胶囊中服。

脑卒中还多见便干或便秘,此乃腑实壅热证。

反过来腑实便秘又是脑卒中病情恶化的重要诱因。

因此,通腑法也是提高中风病疗效水平的重要措施。

应用通腑法,分3类:验案一王某,女,27岁。

1个月前因情绪刺激及饮酒过量头痛头晕,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而致昏迷。

在某医院做CT:右侧脑出血,出血量为20毫升。

立即住院,经对症治疗21天后苏醒,头痛头晕明显减轻,仍感言语不利,左侧肢体疼痛,不能行走,需人搀扶前来求治。

现头痛头晕,言语不利,视物不清,偶有复视,胸闷憋气,颈项僵硬,心烦易怒,不能行走,下肢疼痛,夜卧不宁,大便干燥。

检查:舌暗红,舌下脉络紫胀,苔黄腻,脉弦滑。

血压160/110毫米汞柱,心率90次/分,左侧肢体温度较低,肌力IV级,运动不协调,动之痛甚。

中风重症之国医大师李士懋的平脉辨证经验分享

中风重症之国医大师李士懋的平脉辨证经验分享

中风重症之国医大师李士懋的平脉辨证经验分享李士懋老师为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国医大师,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在五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李老形成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思辨体系,往往能从虚实寒热错综的复杂症候中去伪存真,抓住本质,取得奇效。

分享一个李老治疗中风的医案,以供大家参考。

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李老认为,将高血压兼脑中风患者一概应用息风治疗有失偏颇,未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

•对于阴虚阳亢之高血压、脑中风使用镇肝熄风汤是对症的,但必须符合阴虚阳亢的中医指证,尤其是脉诊,患者出现弦劲或弦涌之脉,方可断为阴虚阳亢;•若脉诊为痉脉兼无力之象,虽半身不遂、言语不利、高血压等症状相似,亦应断为正虚寒痹经脉。

中医患者:男,60岁,2011年3月28日初诊。

主诉:间断言语不利、舌僵2年,加重半月。

伴右手麻木,右下肢轻度活动不利,项皱,吃饭饮水费力,易呛,流涎,多寐,每天睡10小时以上,小便频。

舌嫩红润,苔薄。

脉沉弦徐紧。

既往4年前发现高血压,最高220/90mmHg,即刻血压180/90mmHg。

曾于2009年、2010年两次发作脑梗,本次未行头颅CT检查。

中医诊断:中风,正气内虚寒痹经脉。

治法:扶正散寒,除痹通脉。

处方:小续命汤加减葛根12g,桂枝10g,当归12g,川芎8g,麻黄7g,杏仁10g,石菖蒲6g,炮附片15g,细辛6g,羌独活各9g,防风10g,赤白芍各12g,党参12g,蜈蚣10条,全蝎10g,炙甘草8g。

4剂,水煎服。

加辅汗三法,即连续服药、啜热粥、温覆。

取汗,汗出透后,改1日1剂。

中医4月4日二诊:第一剂,温覆未啜粥即汗出30分钟,舌僵、易呛及项皱均减,仍多寐,每天多于10小时,眼粘、手麻如前,脉沉弦徐紧减,舌嫩红苔薄。

降压药已停一周,即刻血压180/85mmHg。

汗出未彻,寒痹未解,继服上方,再汗,4剂。

4月11日三诊:汗已透,彻夜而出,全身皆见。

汗后舌较前软,食水未再呛,项皱除,小便正常。

王季儒对辨治中风的临床经验

王季儒对辨治中风的临床经验

王季儒对辨治中风的临床经验王季儒是一位资深中医医生,他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辨治中风方面独具建树。

他长期关注中风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并从传统中医理论出发,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他的临床经验,希望对广大中风患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王季儒强调了中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他认为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不同的,应该根据其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他会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病情变化,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不同患者的病症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这样的个体化治疗能够更好地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王季儒注重中风患者的脉诊。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象,能够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其变化趋势。

王季儒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中风患者的脉象常常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如脉细弦、脉数或者脉滑等。

根据脉诊结果,他能够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因此,脉象的观察对于中风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王季儒非常重视辨证施治。

他认为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出血导致的,而且病因复杂多样,因此针对不同的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他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脉象、舌象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辨证分型,然后根据具体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例如,对于痰火郁结的中风患者,他会使用清热平肝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热内蕴的中风患者,他会选用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更加精确地对症下药,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王季儒还强调了中风康复期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之后,患者应该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促进康复和恢复功能。

他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膳食调理等。

他强调患者的积极性和恢复信心,鼓励他们通过坚持康复训练,逐渐恢复到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王季儒在辨治中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通过个体化治疗、脉诊、辨证施治和康复训练等方法,有效地治疗了许多中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大家张锡纯:论治中风有特色!

中医大家张锡纯:论治中风有特色!

中医大家张锡纯:论治中风有特色!近代著名医家、河北盐山张锡纯先生,精通医理,勤于实践,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集前贤中风证治之大成,论治中风独具特色,现采摭其要,探析如次。

1.引血下行,导气血归其源张锡纯上溯《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理,下合西医“脑充血”之说,认为中风乃气血上冲脑部所致,治疗宜导引气血下行,使之归于平复。

他创制镇肝息风汤与建瓴汤时,即立论于此,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并以之为君,意取高屋建瓴,以利上冲之气血下行。

指出:“牛膝……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愚因悟得此理,用以治脑充血证,伍以赭石、龙骨、牡蛎等诸重坠收敛之品,莫不随手奏效。

”张氏论治中风以引血下行为法,与平肝镇逆之品相伍,既导引气血归源,又能提高疗效,较单纯平肝潜阳治法有新的突破,开中风证治又一蹊径,使《内经》的有关理论在指导中风证治的实践中成为可能。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2.平肝潜降,直折亢盛之阳张氏指出:“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于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

”强调中风证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与气血上逆互为因果,治宜平肝潜降,直折亢盛之阳。

张氏之前中风证治虽有平肝潜阳之法,然用药上较为单纯,如清代叶天士常用牡蛎、鳖甲、磁石、龟板、石决明、龙骨等,但在每方中仅选其一二味,且以牡蛎、鳖甲选用率为高。

显而易见,其平肝潜降之力较逊。

张氏对此有所完善与发展,一是平肝潜阳药用量较大,药每多在五钱至一两之间,且系生用;二是集大队平肝潜阳药于一方,以增强疗效;三是平肝潜降与引血下行法相合,而收相辅相成之功。

诸如镇肝息风汤、建瓴汤等,方用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等大队平肝潜降之品,直折亢盛阳气,体现了张氏这一用药特点。

现代中风证治专立平肝潜阳之法,无不凝聚着张氏学术思想与用药经验。

3.滋阴敛液,清金以制肝木中风证之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乃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而成。

清代华岫云指出“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阴息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临证指南医案》)。

王乐亭|临证50余年总结的治疗中风经验

王乐亭|临证50余年总结的治疗中风经验

王乐亭|临证50余年总结的治疗中风经验近年来,脑血管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困扰。

王乐亭王老临证50余年,总结出一套针对中风不同分期的针灸处方,给临床大夫参考~王乐亭(1896〜1984),男,河北省香河县人。

自幼喜爱针灸,师从针灸名医陈肃卿先生,1929年悬壶应诊,从事针灸临床五十余年。

临证主张“论其本,以胃为先”,“治瘫首取督脉”,“治风先治气,气行风自熄。

”王氏提出的“五脏俞加膈俞”、“王氏挟脊方”、“督脉十三针方”、“老十针方”等经验处方,以及对于中风、外伤性截瘫、脾胃病等治疗规律的探讨,均有相当大的临床价值。

中风十三治是王乐亭老医生从事针灸临床50年中,经大量的实践,探索,验证,对各类型中风的患者,找出有效的穴位,逐渐积累、归纳,考证疗效,形成精确、合理的十三套配穴处方。

01//预防中风及其相关病症百病预防为先,中风也不例外。

手足十二针取穴:曲池(双)、合谷(双)、内关(双)、阳陵泉(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

双侧十二穴灸法在手足十二针的取穴基础上,加气海、关元。

春夏相交灸气海,每日灸7壮,灸7次。

夏秋相交灸关元,每日灸7壮,灸7次。

功效:平阴阳,和脏腑,调气血,通经络。

人在未得中风时,一两个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手大指食指麻木,或足腿发酸麻,良久方解,发麻侧为将中风之候。

如无以上情况,有高血压得人不时头晕,也可用此法预防。

用滋阴益肝肾得药,再保守元阳,也能预防。

02//中风闭证【症见】忽然昏倒,喊叫不知,口噤,面赤,气粗,痰鸣,手握,二便闭阻,脉象弦劲滑实。

【治法】开关通窍,泄热降痰。

先用锋针刺百会、四神聪、手十二井穴出血,后用毫针刺泻人中、风府、颊车、合谷、劳宫、太冲、涌泉补。

03//中风脱证【症见】忽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白,目闭,口张,气憋,自汗,肢体凉,脉微细如无,或无脉。

【治法】回阳固脱,温肾复脉。

先灸神阙(又名生门),用炒盐将肚脐填平,上敷姜片用大艾柱数十壮至百壮,并灸气海、关元二穴,亦用大艾炷灸数十壮至百壮,以体温脉复为度。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卒中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卒中经验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卒中经验理法方药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9篇原创内容公众号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导致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㖞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本病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

本病因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给病人、家属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事临床教学工作50余载,对中医急症、中医脑病、疑难病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等领域均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特别是对脑病学的研究更是功勋卓越。

笔者有幸师从于张学文,从中受益匪浅,现将张学文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辨证论治张学文根据中风病的发病规律,并结合自己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将中风病概括为四期六证,即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后遗证期,而六证则为肝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闭窍、瘀热腑实、颅脑水瘀、肾虚血瘀。

并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证型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肝热血瘀证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或面赤目胀,心烦急躁,或短暂性语言謇涩或失语,或一过性肢体瘫痪无力。

大便秘结或黏腻不爽。

舌质红黯或舌下有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此期多为中风早期,治宜清肝化瘀,通脑活络,自拟清脑通络汤,药物组成:菊花、葛根、草决明、川芎、地龙、水蛭、赤芍、天麻、山楂、磁石、丹参、川牛膝等。

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面色白光白。

舌质淡黯,苔白或白腻。

脉细涩等。

此期可见于缺血性中风发作期、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治宜益气活血,自制“通脉舒络液”(丹参、黄芪、川芎、赤芍等)静脉点滴加辨证口服汤剂治疗,总有效率达98.2%。

痰瘀闭窍证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

舌体胖大或歪斜,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滑。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中风后遗症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中风后遗症

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中风后遗症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中风后遗症验案赏析摘要:随着人口的老年化,中风后遗症患者逐年增多,除了后期的康复治疗尚无特效疗法,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风历来是中医四大难症之一,其后遗症更是湿、热、痰、瘀等多种病理因素相兼,气血同病,脏腑功能失调,病机复杂,临床疗效欠佳。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内科临床大家,擅长采用复方大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亦取得较好的疗效。

文章分享周仲瑛教授治疗本病的临床医案3则,探讨周教授常用的有效方剂及药物配伍,以期提高临床疗效,造福于患者。

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随着社会老年化和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以下尊称“周老”)擅长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现将周老治疗本病的3篇医案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抵当汤加减治疗中风后大便秘结抵当汤出自《金匮要略》, 由大黄、桃仁、水蛭、虻虫组成。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曰:“妇人经水不利,抵当汤主之。

亦男子膀胱满急治有瘀血者”。

用于下焦蓄血证及妇人经水不利。

方中水蛭、虻虫直入血络,破血逐瘀;桃仁活血化瘀;大黄泻热导瘀,为攻逐瘀血之峻剂,临床主要用于妇科、膀胱及肾脏瘀血疾病。

周老提倡经方的变通应用,认为抵当汤所主病症的病机关键为瘀热[2] ,只要辨证准确,可不拘泥于妇科、膀胱及肾脏瘀血疾病,特别是该方中的大黄,原著选用酒大黄,但在临床应用中可活用大黄的各种炮制剂型,以扩大适应症范围。

案1:患者某,男,66岁。

1999年10月29日初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多年,1994年6月中风,1995年3月突发癫痫,1996年4月再次中风。

当时CT查见左侧多发性脑梗死,右侧出血。

现病史:现行走站立不稳,难以自主,右手活动欠灵,有时足肿,大便干结,近来血压不稳定。

苔黄薄腻,舌质暗,脉细滑。

风痰瘀阻,气血失调。

西医诊断: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证属风痰瘀阻、腑气不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亦名“卒中”, 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其中, 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性脑出血, 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T IA 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而致的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的一类疾病, 并被列为中医“四大证”之首, 故对于本病的防治历来被古今医家所重视, 而著名老一辈中医学者论治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亦各得要妙。

1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较多, 病机复杂多变。

任继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详且别有见地, 以病因有三,一为情志失调( 怒、嘻为主) ; 二为饮食失常( 膏粱美食或食咸过多) ; 三为久患消渴之疾( 痼疾) 。

病机有二, 一是脑之气街为患, 气机受阻, 引起气不顺为风, 风动生热, 热为火之渐, 久而不解, 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孙脉; 二是“脑中血海”血脉、经脉、毛脉受损, 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 轻则血凝成瘀、痰生、热结、毒生, 而损伤脑之神机, 重则脑气不能束邪, 内风统领热邪火毒, 窜扰脑络血脉、毛脉之膜后, 而脉络之内受风热外鼓之力, 膜破、络裂, 血脉不能束血, 其脑气不能固血, 其血必溢于外, 重责溢于“琼室”之内, 脑髓精质体受损, 窍络阻塞, 于病机形成上下失应, 阴阳不能互用而欲离, 精气神不能互生互化而欲离散。

王永炎以中风急性期虽为本虚标实, 然而侧重在标实( 瘀血、痰湿阻滞) 去辨治中风急证, 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分类, 对其病机做进一步明确以适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 缺血性中风主要由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气虚、阴虚等因致病; 出血性中风为风火、痰浊、邪热内闭心窍, 元气败脱导致而成。

孔伯华谓本病之成是先有内因基础, 再有外因诱发。

即痼疾潜伏于脏腑( 肝动热生、气火相郁、积食化痰、瘀塞经络、气虚上浮等害伤空窍) , 再遇外邪触发而成病。

汪履秋认为中风一病的病机主要可包括为气机逆乱、血瘀、痰浊等方面。

其中汪氏特别重视的是“瘀”和“痰”。

“瘀”即无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粘滞阻塞致病, 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脉道出血致瘀, 二者均有“瘀”的因素存在; 而“痰”是指本病虽有风、火、痰、瘀、气等因, 但从其病机发展和病理转归可以看出, “痰”是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病理因素, 即“无痰不中风”。

可谓切中其病机要害。

冉雪峰认为中风的发生定位应在“脑”, 应以“风邪犯脑”立论。

其指出: “中风自当以脑为主, 而各项诱因为辅, 其方剂治疗亦当以脑为主。

”阐论别出, 更与现代医学暗合。

邵念方强调先兆期的重要, 认为中风先兆与中风病二者所处病理阶段不同。

中风先兆是为内风时时扰动体内瘀血伏痰, 走蹿脑脉经络, 以“动”为特征。

又特别指出瘀水互统是急性中风病的病机核心。

瘀( 泛指血脉瘀阻) , 虽有风、火、痰、虚等诸多致病因素, 无不与瘀血形成相关。

水( 痰浊、水饮) 是津液运行障碍所产生, 其形成与血脉瘀阻有紧密联系。

脑脉血瘀既成, 气机阻滞, 则水津不行,水聚而成饮, 饮敛化为痰, 痰邪积聚髓窍, 并进而加重气血阻滞。

邵氏认为急性中风病只要瘀血阻塞在进展, 水饮滞留也必然进展, 脑脉瘀血愈重, 水饮痰浊聚积就愈甚, 二者互为关联、互为影响。

程门雪体会外风属表、实、寒, ( 真中) 不多见, 证较轻, 变化少。

内风属里、虚、多热( 类中) 最常见, 证较重,变幻多。

二者又互相影响, 外风表邪可以入里,内[ 1] 风里病可以及表。

证为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有寒热之不同, 错综复杂, 非一言可赅, 故临证要详辨表里虚实寒热。

卢尚岭据《灵枢*五乱》指出的: “气乱于头, 则为厥逆, 头重眩仆”, 提出了“气机升降逆乱是急性中风病病机的关键”这一新学术观点。

其气机逆乱理论是指人体脏腑、经络、津液升降失调, 失调较重, 则会形成痰、火、瘀、滞等病理产物。

其痰、火、瘀、滞等均由气机升降逆乱, 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所致。

故气机升降逆乱是本, 痰火瘀滞为标。

气机逆乱要在肝脾, 而中焦升降失常,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 为中风病发病之根本。

并认为中风之“风”是气机逆乱的产物, 是中风病之表现特点, 而不是中风病之病因。

张学文认为本病之发是由年龄、摄生不当、老年性疾病等原因引起肝肾阴虚为基础最终导致血瘀的病证,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且张氏认为瘀血症候始终贯穿于整个病变过程中。

2 辨证论治关于本病的治疗傅祥昌强调临证要详辨风、痰、热、脱之候, 并分四型治疗: 风阳上扰清窍型、痰浊闭阻清窍型、热毒内闭清窍型、元气败脱型。

并指出活血化瘀药不可过用, 因此类药物性多温燥,过用则有伤阴耗血动血之弊, 极易引起变证。

应用目的是祛瘀血之标实, 实不宜过剂。

另傅氏认为中风病之肢痛( 丘脑性疼痛) 与紫暗舌二证的临床辨治意义重大。

其特拟中风肢痛方( 川乌、附子、麻黄、桂枝、黄芪、川芎、地龙、蜈松、天麻、威灵仙) , 收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之效。

而对于紫暗舌一证, 傅氏提出“中风病紫暗舌从阳虚论治”观点, 以阳气虚、气不运血是其根本病因, 自拟温通汤( 黄芪、防风、肉桂、桂枝、细辛、丹参) 。

并建议临证要少佐活血化瘀药, 若阳气虚极可伍用附子。

汪履秋分六法辨治, 一为开窍, 汪氏认为芳香开窍之品应及早使用、反复使用、辨证选取, 且求药准、时佳、力强。

二为通腑, 遇中风中脏腑之闭证时应尽早使用, 其常选用三化汤, 疗效颇佳, 而现代研究亦证明此方不但能排出积于肠内的代谢废物, 而且能降低颅内压。

三为化痰, 汪氏强调此法应贯穿治疗始终, 中风后期遗有半身不遂、手足不利者, 与茯苓丸化痰通络, 语言蹇涩与解语丹。

四为活血, 强调要分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用活血化瘀通络法,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宜用化瘀止血法。

并指出中风急性期用活血药并不会导致再次出血而加重病情。

五为调气, 六为扶正。

王永炎认为中风急症病人的急性期侧重标实( 瘀血、痰湿为主) , 具有可通下指征, 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其三大特征。

患者发病后即可有便干便秘( 常3~ 5 天, 甚至10 天不大便) 。

另外, 掌握泻下的时机甚为重要。

对此有人提出早用, 其适应症也应补充, 不仅腑实可用, 腑气不顺不降也可以适当应用本法施治。

但在临床中, 常有用通下一次后又在几天之内形成腑实。

因而王氏认为大便得以通泻, 能否作为腑气通畅的唯一佐证, 是应该商榷的。

其从临床观察可知, 大便得以通下后, 其舌象变化有三: 一是黄苔或黄腻苔脱落, 代之以薄白苔而舌质转为淡, 此为顺; 二是黄苔或黄腻苔持续不退, 此时应考虑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生热的因素存在,可改用大柴胡汤, 往往可使腑气通畅; 三是黄苔或黄腻苔迅速剥落而舌质转红绿, 此为逆, 有复中之危险。

近年来, 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有半数以上为痰热腑实型, 其原因可能与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和个体生活习惯有关。

从病因上看, 急性病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 重在痰瘀互阻。

除中焦变滞, 升降失常之外, 还有肝失疏泄, 气郁化火的一面, 故发病后多数病情皆从阳化, 而见邪热风火充斥三焦, 以入腑者多。

予以化痰通腑治疗, 一可使腑气通畅,气血得以敷布, 以通痹达络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 二可使阻于胃肠的痰热积滞得以清除, 浊邪不得上扰心神, 克服气血逆乱以防内闭; 三可急下存阴, 以防阴劫于内, 阳脱于外, 发生抽搐、戴阳等变证。

故正确适时地应用化痰通腑法是抢救中风急症的重要措施。

张琪自拟七法, 试之临床效佳。

并于七法中拟有祛风二法, 自谓至金元以后, 外风说渐被忽视, 而张氏本人于临床常以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祛风剂而获效, 故立此二法, 另外也是对外风学说正确对待, 说明祛风活络的治法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七法为: 化痰通腑、开窍豁痰、滋阴潜阳、清热平痰熄风、养血通络、活血通络、固本培元、补气活血。

孔伯华推朱丹溪火气痰郁之说, 其治疗前期多用芳香开窍, 清心通脑之法; 中期多用柔肝潜阳, 疏通经络之法; 痊愈恢复期始适度用滋阴、助气、活血、补血之法。

对于初起时之前期者, 开窍药鲜菖蒲根捣汁冲服, 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以及辛夷、麻黄佐生石膏之少量妙用, 皆于前人之基础上更有发明创用, 收效更捷。

任继学认为病在急性期的抢救性治疗极为重要, 应以通为主, 宜“猛峻之药急去之”, 治以破血化瘀, 泻热醒神, 豁痰开窍, 为指导临床急救用药准绳。

冉雪峰于一般治法之外创用镇静、兴奋二法治疗。

镇静法用百合地黄汤、铁精散、银液丹、金铂镇心丸、至宝丹、紫雪丹、碧血丹、黑锡丹、珍珠母九。

兴奋法使用莨菪散、木鳖散、伏虎丹、蟾酥丸、天仙子丸、草根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乌头桂枝汤方。

据其临床观察疗效颇佳。

邵念方对于中风先兆, 以自拟愈风通络汤( 天麻、钩藤、胆南星、降香、水蛭、蜈蚣、大黄、白芍、制何首乌) 治疗。

急性中风治以自拟之活血利水通脉饮( 泽兰、泽泻、茵陈蒿、水蛭、三七粉、葛根、石菖蒲、大黄、白术、枳实) ; 中风恢复期与自拟之中风康复饮( 黄芪、制何首乌、川芎、桃仁、鸡血藤、葛根、水蛭、土鳖虫、山楂) 而求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另外, 邵氏称本方对患者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的恢复较快。

卢尚岭以其调理气机之逆乱是治疗急性中风病的根本大当, 并强调调气重在肝脾。

提出四法用于临床, 皆以调气论治。

一为通畅中焦, 自拟调气熄风饮( 生大黄、全瓜蒌、枳实、胆南星、土鳖虫) 、大黄瓜蒌汤( 前方去枳实) 等以通腑调气为主要功效的方剂; 二为调气化痰, 用加减温胆汤( 茯苓、半夏、陈皮、竹茹、远志、石菖蒲、郁金、蜈蚣、重用枳壳) 。

收理气化痰, 消瘀通络之功, 治中风病中经络; 三为平肝降逆, 用张锡纯之镇肝熄风汤加减用治; 四为调气行血, 方选血府逐瘀汤并加蜈蚣、水蛭、石菖蒲、郁金、远志辨证治疗。

张学文将本病分三大阶段, 六大证候。

三大阶段是指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 张氏强调此三大阶段都常重要, 早治前兆期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是谓未病先防, 急治急性发作期是逆流挽舟, 救疾厄于危亡, 调治恢复期, 既可帮助预后, 又可既病防变。

六大证候为肝热血瘀( 与自拟醒脑通络汤) 、气虚血瘀( 与自拟通脉舒络液) , 痰瘀阻窍( 与自拟蒲金丹) 、瘀热腑实( 选大黄、枳实、丹参、川牛膝、桃仁等) 、颅脑水瘀( 自拟脑窍通口服液) 、肾虚血瘀( 与桃红四物汤加鹿角胶、鹿衔草、桑寄生等) 。

孙连金将本病分三期四型辨治。

三期为发病初期( 发病1~ 3 天之内) ; 发病期( 发病在14 天之内) ; 恢复期( 一般在3 周之后) 。

四型为气血阻滞型( 牵正散加减) ; 痰血瘀阻型( 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九并用羚羊角汤加减) ;正气虚脱型( 大剂量参附汤合生脉散加龙骨、牡蛎、山萸肉) ; 气虚血瘀型(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