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ICD 编码:I69.3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3.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1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1个月以上。

4.中医证类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5.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一、定义:1.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2.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致的偏瘫、偏侧肢体麻木、失语、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病症。

二、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及常见证侯分类标准:参考《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2.西医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三、治疗常规:(一)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治疗:【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1)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咽干,便秘尿黄。

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治法:平肝潜阳,通经活络(3)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后下30g、石决明先煎30g、山栀子9g、黄芩9g、川牛膝15g、杜仲15g、益母草30g、桑寄生15g、夜交藤30g、茯神15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15g,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 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症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12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4)中成药:①全天麻胶囊每次3粒,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或天麻素注射液4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阻络证(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

(2)治法:熄风化痰,通经活络(3)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天麻9g,白术9g,茯苓15g,橘红9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9g)。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是一种以脑功能受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卒中的康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风病脑梗死中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中风病主要由气血不畅所致,常见的病因包括气虚、瘀血、湿浊等。

脑梗死主要是因为脑血管内发生血栓,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神经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1.因病因不同,采取治疗方法有所差异。

在综合施治的基础上,中医中药治疗在脑梗死中具有一定疗效。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

2.补益气血:中医治疗脑梗死的重点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血竭、龙胆草、柴胡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灸治、针刺等手段来促进气血的运行。

3.祛痰湿:湿浊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祛湿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如茯苓、砂仁、陈皮等具有祛湿消痰的作用。

4.温通经络:脑梗死多伴有肢体活动能力降低,中医通过温通经络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方法有推拿、腰椎疏通等。

5.针灸疗法:针灸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足三里、合谷等。

三、病例分析患者陈,男,50岁,中风病脑梗死。

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瘀湿内阻。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采用当归、川芎、黄芪、桃仁等药物,活血化瘀,温通经络。

2.针灸治疗:选取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病情。

3.推拿推腰椎:通过推拿技术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促进病情恢复。

4.饮食调理:增加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同时减少高脂肪、高盐的食物摄入。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1.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物质,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入。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适量的运动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3.避免受寒受潮,以防止气虚寒湿的发生。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中风病患者。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在其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诊断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以确定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患病情况、家族史和生活习惯等。

2.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了解病情。

3. 闻诊:倾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和心音等,发现异常情况。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5. 辅助检查:如CT扫描、MRI、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治疗中医内科在治疗中风病时,通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治疗策略:1.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益母草等。

2. 针灸疗法:应用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康复。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推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4. 康复训练:结合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注意事项在中医内科的中风病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重细节。

2.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食用蔬果,避免高脂、高盐、高糖食物。

4. 合理安排休息:患者需要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结论中医内科在中风病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综合疗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康复。

然而,治疗中风病需要针对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和康复训练的开展。

中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1.1.1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医科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科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風病(腦梗死)中醫診療共識(2017年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診斷標準參考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

臨床表現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語不達意,甚或不語,偏身麻木;或出現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步履不穩等。

往往安靜狀態下急性起病,漸進加重,或有反復出現類似癥狀的病史。

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發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

可見眩暈,頭痛,耳鳴,突然出現一過性言語不利或肢體麻木,視物昏花,1日內發作數次,或幾日內多次復發。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以上臨床表現,結合起病形式、誘因、先兆癥狀、年齡即可診斷中風病。

結合影像學檢查(頭顱CT或MRI)可明確缺血性中風的診斷。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

GAGGAGAGGAFFFFAFAF(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3)癥狀和體征持續24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腦部病變;(5)腦CT或MRI排除腦出血和其他病變,有責任缺血病灶。

(二)病類診斷1.中經絡:中風病無意識障礙者。

2.中臟腑:中風病有意識障礙者。

(三)證候診斷1.中臟腑(1)痰蒙清竅證:意識障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痰鳴漉漉,面白唇暗,肢體癱軟,手足不溫,靜臥不煩,二便自遺,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滑緩。

(2)痰熱內閉證:意識障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鼻鼾痰鳴,或肢體拘急,或躁擾不寧,或身熱,或口臭,或抽搐,或嘔血,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3)元氣敗脫證:昏憒不知,目合口開,四肢松懈癱軟,肢冷汗多,二便自遺,舌卷縮,舌質紫暗,苔白膩,脈微欲絕。

2.中經絡(1)風痰阻絡證:頭暈目眩,痰多而黏,舌質暗淡,GAGGAGAGGAFFFFAFAF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风是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突然昏倒、失去意识,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导致偏瘫、偏侧肢体麻木、失语、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

诊断中风和脑梗死的标准有中医和西医两种。

中医参考《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的诊断标准和常见证侯分类标准,西医参考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治疗中风和脑梗死的常规是中西医结合的。

中医辨证分型和方药治疗是其中一种方式。

对于肝阳暴亢证,主要症状是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咽干、便秘尿黄等。

治疗方法是平肝潜阳、通经活络,方药是天麻钩藤饮加减。

如果头痛明显,可以加羚羊角粉3g,以清熄风阳;如果伴有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则可以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15g,减少栀子、黄芩。

如果偏瘫较重,可以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

如果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症,则可以减少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12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

如果语言不利严重,则可以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可以选用全天麻胶囊或醒脑静注射液等。

对于风痰阻络证,主要症状是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头晕目眩等。

治疗方法是熄风化痰、通经活络,方药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舌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

中成药可以选用天麻素注射液等。

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治疗中风和脑梗死,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3)方药: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2g,当归12g,熟地15g,川芎9g,桃仁9g,红花12g)。

如舌质暗或有瘀点,加桑枝9g,川牛膝15g,生地12g以活血通络;如手足肿胀明显,加茯苓12g,泽泻12g以利水消肿;如心悸自汗,加黄连9g,丹皮9g以燥湿止汗。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一、定义:1.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2.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致的偏瘫、偏侧肢体麻木、失语、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病症。

二、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及常见证侯分类标准:参考《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2.西医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三、治疗常规:(一)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治疗:【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1)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咽干,便秘尿黄。

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治法:平肝潜阳,通经活络(3)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钩藤后下30g、石决明先煎30g、山栀子9g、黄芩9g、川牛膝15g、杜仲15g、益母草30g、桑寄生15g、夜交藤30g、茯神15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15g,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 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症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12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4)中成药:①全天麻胶囊每次3粒,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或天麻素注射液4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阻络证(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滑。

(2)治法:熄风化痰,通经活络(3)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天麻9g,白术9g,茯苓15g,橘红9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9g)。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中风病(脑梗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诊疗指南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本文将对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1.中医病因学及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如肝风、痰火、气滞、瘀血等因素的累积,导致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坏死。

2.中医病名与病证的辨析: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命名较为复杂,包括中风、中风瘫、中风痰瘀证、瘀血内阻证等,这些名称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需要进行准确的辨证。

3.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风病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一般包括症状、体征、舌质、脉象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4.中医治疗原则: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痰活血、行气通络、清热解毒等。

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恢复和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5.中医治疗方法:中医通过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艾灸等方法,来改善中风病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草药方剂的选择非常重要,常用的有活血化瘀方、祛瘀通络方、化痰开窍方等。

6.中医防治措施和护理:中医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此外,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患者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摄入。

7.中医预后评估和效果评估: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预后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病情,如神经功能恢复、体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和病例分析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总之,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指导,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但是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科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科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2.物理因子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等,开展物理因子治疗,如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针刺手法针疗仪等。
(五)西药治疗
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和《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主要包括危险因素控制、抗血小板聚集等,出现并发症及时处理。
5.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
方法:CT片示病灶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毫针、围针平刺。配穴哑门、廉泉、通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6.其他针法
(1)“靳三针”针法
头针:颞三针,四神针。
体针:偏瘫侧肩峰下凹陷中及其前后方向各旁开约2寸处、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2)“通督调神”针法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饮食疗法:适食月季花茶、山楂、橘皮、茯苓、黑木耳、海带、昆布、萝卜、燕、莜、荞麦、玉米、芋头、炸全蝎、金桔、玫瑰花等。忌食羊肉、狗肉、桂圆、荔枝及酒类、油炸食品。
督脉穴位:水沟、神庭、百会、风府、至阳、腰阳关、命门等。
头皮针:顶颞前斜线(运动区)、顶颞后斜线(感觉区)等。
体针:参考传统针刺法。
(3)腹针与灸法
腹针: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及上、下风湿点。
灸法:关元、神阙、气海,每次选1~2穴,每穴灸10~15分钟。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模板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模板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进行诊断。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一场,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西医诊断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二、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一)急性期(1~14天)Ⅰ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晕目眩,或兼咳嗽痰多,色白而粘,肢体疼痛,或头部刺痛,舌黯淡或紫暗,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舌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涩。

治则: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治疗:a.方药:熄风通络汤加减(法半夏、天麻、胆南星、丹参、川芎、地龙等)b.静滴:如三七、丹参、银杏叶、灯盏细辛、红花、川芎等制剂,选择一种。

c.针灸:双侧风池,患侧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可加丰隆、血海、合谷。

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每日治疗1次,留针时间30分钟,连续治疗10次后休息2天。

2.风火上扰证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晕目眩,或咳嗽痰多,色黄而粘,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平肝泻火熄风通络治疗:a.方药:平肝泻火汤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黄芩、山栀、丹参等);b.静滴:三七、丹参、银杏叶、红花、川芎等制剂选择一种;c.针灸:双侧风池,患侧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可加丰隆、太冲、合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共识(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

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

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1)风痰阻络证治法:熄风化痰通络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

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饮食疗法:适食月季花茶、山楂、橘皮、茯苓、黑木耳、海带、昆布、萝卜、燕、莜、荞麦、玉米、芋头、炸全蝎、金桔、玫瑰花等。

忌食羊肉、狗肉、桂圆、荔枝及酒类、油炸食品。

(2)痰热腑实证治法:化痰通腑①推荐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蒌等。

或可选用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饮食疗法:适食薏苡仁、莲子、山药、冬、黄、丝瓜、茯苓、黑木耳、苦苣、萝卜、荷叶、燕、莜、荞麦、玉米、芋头、海带等。

忌食羊肉、狗肉、桂圆、荔枝、酒类、花椒、大料、油炸等食品。

(3)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熄风①推荐方药:育阴通络汤加减。

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

或可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饮食疗法:适食百合、黑芝麻、黑米、海参、鲤、鳖、鸡、鸭、瘦猪肉,多食山药、枸杞、芝麻、木耳等甘润滋阴食物,多喝清淡汤类。

忌食羊肉、狗肉、桂圆、荔枝、酒类、花椒、大料、油炸等食品。

勿嗜食辛辣。

部分患者在此基础上辨证属于肝阳上亢证,治疗宜平肝熄风为主,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

(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①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饮食疗法:适食山药、薏苡仁、黄芪、莲子、白菜、冬瓜、丝瓜、木耳、赤小豆等。

忌食生冷油腻、肥甘厚味。

3.常见变证(1)呃逆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

西洋参、粳米等。

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厚朴、枳实、沉香粉冲服等。

烦热症状减轻,仍呃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治疗。

炒刀豆、青皮、枳壳、旋覆花包、制半夏、枇杷叶、莱菔子、鲜姜等。

(2)呕血呕血,神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先煎、生地、赤芍、丹皮等,或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生大黄粉等鼻饲。

(二)针灸治疗1.醒脑开窍针法(1)中经络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操作:主穴I: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寸;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寸;三阴交沿胫骨内侧后缘进针1~寸,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

主穴II: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寸,再刺印堂穴,向鼻根斜刺,进针~寸,继刺上星,选3寸毫针沿皮平刺透向百会;三阴交沿胫骨内侧后缘进针1~寸,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

主穴II主要作为主穴I的替换穴位施用,多用于中风恢复期。

(2)中脏腑(痰热内闭证,痰蒙清窍证)选穴:内关、水沟、十二井穴。

操作:内关、水沟刺法同前;十二井穴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3)中脏腑(元气败脱证)选穴:内关、水沟、气海、关元、神阙、太冲、内庭。

操作:针灸结合,气海、关元、神阙可用灸法。

(4)主要兼症配穴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风池、完骨、天柱。

②吞咽障碍:风池、翳风、完骨,咽后壁点刺。

③语言謇涩:上廉泉、金津、玉液点刺放血。

④手指握固:合谷透二间、八邪。

⑤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⑥高血压: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

⑦血管性痴呆: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太冲。

2.传统针刺法选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太溪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3.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病痉挛瘫痪取穴: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

操作:每日针刺1次,14天为1个疗程。

4.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方法:坐位,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1~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100转捻转手法各约15秒,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

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1~寸,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入寸,快速捻转行针15秒后出针,不留针。

5.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方法:CT片示病灶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毫针、围针平刺。

配穴哑门、廉泉、通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6.其他针法(1)“靳三针”针法头针:颞三针,四神针。

体针:偏瘫侧肩峰下凹陷中及其前后方向各旁开约2寸处、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2)“通督调神”针法督脉穴位:水沟、神庭、百会、风府、至阳、腰阳关、命门等。

头皮针:顶颞前斜线(运动区)、顶颞后斜线(感觉区)等。

体针:参考传统针刺法。

(3)腹针与灸法腹针: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及上、下风湿点。

灸法:关元、神阙、气海,每次选1~2穴,每穴灸10~15分钟。

(4)耳针辨证选取耳部相应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刺激,隔日一次。

(三)康复治疗1.循经治疗: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循经按摩,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

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每日1次,10次1疗程。

2.分期治疗(1)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期I期。

①功能训练运动治疗:尽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主动性活动训练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作业治疗:配合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手段提高患者躯干及肢体的肌力和肌张力,使其尽快从卧床期过度到离床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②推拿治疗首选叩击法或拍法作用于患侧,叩击或拍打时手掌应尽量放柔软,慢拍快提,顺序从下到上,频率约100次/分钟,以皮肤发热潮红为度。

若伴有患侧上肢肿胀,可选用轻柔的滚法和推法治疗,顺序从下到上,向心性施术。

注意:各关节特别是肩关节、腕关节不宜使用拔伸法、扳法、抖法,以免造成韧带、肌肉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

(2)痉挛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期II~Ⅳ期。

①功能训练A.运动治疗控制肌痉挛:良肢位的摆放;Bobath技术中反射性抑制手法(RIP)、影响张力性姿势(TIP)手法、控制关键点等手法;Rood技术感觉刺激,通过相应的感觉刺激抑制痉挛。

治疗性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

B.作业治疗患侧上肢负重练习降低肌痉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提高双上肢协调能力。

②麦粒灸:取十二井穴施麦粒灸法以降低肌张力。

③推拿治疗采用柔和的滚法、拿揉法、循经推法,缓解优势侧的肌痉挛。

运动关节法:缓慢伸肘、伸腕和伸指关节后,屈肘、屈腕和屈指关节;缓慢屈髋、屈膝和背屈踝关节后伸髋、伸膝和跖屈踝关节,每处1~2分钟。

(3)相对恢复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期Ⅴ~Ⅵ期。

①功能训练:在继续训练患者肌力、耐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主要原则。

训练内容有提高协调性、速度的作业治疗(训练活动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增加患侧上肢和手的使用量,减少废用对患侧上肢和手的影响)和增强肌力、耐力的运动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