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及方案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及方案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功能损害的疾病。
中风病症状多样化,常常表现为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中风病的恢复期是患者康复的关键阶段,中医诊疗及方案可以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中医诊疗中风病主要以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
治疗中风病需要注意病情的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常见的中医辨证是气滞血瘀证、肾虚证、痰湿阻络证等。
气滞血瘀证,主要症状有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舌苔黄腻等。
治疗方法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桃仁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肢体麻木的症状。
肾虚证,主要症状有舌质绛红、腰膝酸软、五脏不安等。
治疗方法可以选用以补肾为主的中药,如何首乌、枸杞子等,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痰湿阻络证,主要症状有口吐白沫、痰多、舌苔黄腻等。
治疗方法可以选用化痰健脾的中药,如半夏、茯苓、厚朴等,可减少痰湿的积聚,促进痰湿排出。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注重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的应用。
针灸可以刺激局部经络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具有较好的疗效。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心脉等经脉,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在中风病的恢复期中,中医方案还强调患者的日常养生调理。
中医强调患者的起居有度,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熬夜等不良习惯。
同时,中医也推崇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恢复。
总体来说,中医在治疗中风病的恢复期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方案,既可以调理身体,又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此外,中医强调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通过养生调理,维护和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医的治疗方案是综合性的,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患者也需要结合医生的指导,坚持治疗和养生,以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1. 概述中风,又称脑梗死,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在现代医学中,中风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然而,在恢复期,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致残率,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医在中风的康复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疗效。
本方案结合中医理论,提出一套中风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旨在为中风恢复期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指导。
2. 中医理论指导中医认为,中风恢复期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脉瘀阻,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因此,中医优化护理方案应注重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调整阴阳平衡等方面。
3. 中医优化护理方案3.1 生活护理1. 保持室内安静、舒适,温度适中,避免风、寒、湿、燥等外邪侵袭。
2.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体质,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的饮食,注重饮食的色、香、味,以促进患者的食欲。
3.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
3.2 康复护理1. 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包括床上活动、坐姿训练、站姿训练、行走训练等。
2. 功能康复: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如肢体偏瘫、言语障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3. 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拔罐、按摩等,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3 情志护理1. 倾听患者的主诉,关心患者的疾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3.4 健康教育1.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中风的病因、病机、预防及康复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2. 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
4. 效果评估1. 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
2. 患者的康复程度:通过康复评价量表,评估患者的康复程度。
3. 患者的满意度:通过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VIP专享】康复科优势病种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3版)一、概述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不经昏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西医多见于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
①①①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病发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二、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2014-11-27 07.55.31)(2017-03-31 11.16.01)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主编单位:大连市中医医院推拿康复中心主编人:车旭东、许益强、田量、宋金阳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超急性期:发病6小时之内。
2.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四周。
3.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4.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症舌脉: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症舌脉: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症舌脉: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症舌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症舌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1.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中风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痹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桃仁、乌药、牛膝、当归等。
药物治疗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2.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风池、曲池、印堂、四神聪、太溪、涌泉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症状,提高神经功能。
3.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是中风病恢复期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推拿技法有捏揉、轻揉、拍打、摩擦、拇骨掐,以及按摩穴位等。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改善痛觉敏感和肌肉功能障碍。
4.中医康复理疗:
中医康复理疗是中风病恢复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中医体操、气功、中医草药熏蒸和中医保健按摩等。
中医康复理疗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除了上述的主要治疗方案外,中医还注重养生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以下是一些建议:
1.饮食调理:
2.注意情绪调节:
3.合理安排休息:
4.定期复诊:
总之,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医康复理疗等。
此外,饮食调理、注意情绪调节、合理安排休息和定期复诊也是中风病恢复期重要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合理康复,提高康复效果。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一、中药治疗
1.祛瘀通络: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以促进
脑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的状况。
2.补益脑神经:选用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黄芪、酸枣仁等,以
调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
3.祛风化痰,利水通络:选用祛风化痰的中药,如天麻、土鳖虫、钩
藤等,以促进痰湿排泄,并改善脑血管功能。
4.改善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治
疗肢体活动受限的,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二、针灸治疗
1.头针疗法:通过在头部穴位上施针,如百会穴、前囟穴、风池穴等,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症状。
2.四肢针疗法:通过在四肢经络上施针,如阳关穴、曲池穴、合谷穴等,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肢体活动功能。
3.耳针疗法:通过在耳朵上施针,如胸膺部、大脑皮质等穴位,以调
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语言能力。
三、康复训练
1.运动训练:包括肢体活动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等,旨在恢复患者
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2.语言训练:包括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训练,通过口语和书面交流,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
3.认知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旨在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
总之,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和康复训练等方法,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神经功能,恢复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中医临床也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调整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疗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主要症状偏袒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就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卒中诊断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三症候诊断1.肝阳暴亢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袒侧弦滑而大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1 肝阳暴亢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栀子9g黄芩9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中成药舒血宁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疏血通注射液等2 痰瘀阻络治法化痰通络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9g生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中成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3 痰热腑实治法化痰通腑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瓜蒌30g胆南星6g生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中成药痰热清注射液40ml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点每日1次4 阴虚风动治法滋阴息风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15g生牡蛎 15g生龟板15g 生杭芍 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 6g茵陈6g 甘草45g中成药生脉注射液每次20ml~6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每日1次5 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25g当归尾3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二针灸治疗1 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不同症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项针眼针电针等2 针灸方法处方头部头穴丛刺长留针上肢肩髃天井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风下肢髀关血海足三里悬钟解溪侠溪太冲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通以电针疏波三并发症的治疗1吞咽困难吞咽困难为延髓麻痹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目前国内外药物治疗解决不了的医学难题只能依靠鼻饲和输液维持生命是神经科常见的致死原因我们采用项针疗法进行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取035×50㎜毫针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约1-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100转捻转手法各约15秒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再取项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1-15寸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入03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15秒后出针不留针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2便秘便秘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常见的病症之一便秘与中风病脑梗死相互影响易形成恶性循环我们依据其不同的病因病机遵循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治疗理念应用麻仁滋脾丸芪蓉润肠口服液番泻叶代茶饮等治疗3尿失禁取穴四神聪双肾俞双会阳4尿潴留取穴气海关元中极常规毫针法精品资料。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㈠.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㈡.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⑵.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⑴.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⑶.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见附件)。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⑴.风火上扰证⑵.痰瘀阻络证⑶.痰热腑实证⑷.阴虚风动证⑸.气虚血瘀证㈢.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㈣.标准住院日为≤28天。
㈤.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㈥.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㈦.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⑵.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⑶.凝血功能。
⑷.心电图。
⑸.胸部透视或X线片。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的患者。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制定。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制定。
(1)急性起病,经内科治疗发病2周到6个月。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痰瘀阻证治法: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解语丹加减。
主要成分: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胆星、木香等。
加减: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栀。
中成药:华佗再造丸等。
2.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主要成分: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地龙等。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言语不利,加远志、石菖蒲、郁金。
中成药:芪参还五胶囊(院内制剂)。
3.肝肾亏虚证治法:滋养肝肾。
中风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doc
中风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1.诊断(1)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应急研究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言语不畅或沉默,部分体感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孔变化、饮水窒息、瞬目、共济失调。
急性发作通常由诱发因素引起,通常伴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有2个以上主要症状,或1个主要症状和2个次要症状,并伴有发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
可以被诊断出来。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也可以通过结合成像检查结果来确认诊断。
2.西方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XXXX)》由XXXX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起草小组制定。
(1)急性发作(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很少是综合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不包括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负责梗塞病变。
(2)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后两周内。
2.恢复期:发病时间为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六个月后。
(3)证候诊断1。
风火扰证;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大便燥,舌质绯红,苔黄腻燥,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粘滞,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腹胀、便秘、头痛、头晕、咳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面部扭曲,言语不畅或沉默,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脚温热,咽喉口干,舌红薄身,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面部扭曲、言语不畅或沉默、面色苍白、气短、乏力、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脚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牙印、脉沉细。
2.治疗方案(1)辨证选用内服中药汤剂。
恢复期治疗中风(脑梗塞)应标本兼治,扶正祛邪,而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益气活血、养阴通络。
中风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doc
中风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1.诊断(1)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应急研究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言语不畅或沉默,部分体感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孔变化、饮水窒息、瞬目、共济失调。
急性发作通常由诱发因素引起,通常伴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有2个以上主要症状,或1个主要症状和2个次要症状,并伴有发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
可以被诊断出来。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也可以通过结合成像检查结果来确认诊断。
2.西方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XXXX)》由XXXX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起草小组制定。
(1)急性发作(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很少是综合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不包括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负责梗塞病变。
(2)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后两周内。
2.恢复期:发病时间为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六个月后。
(3)证候诊断1。
风火扰证;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大便燥,舌质绯红,苔黄腻燥,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粘滞,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腹胀、便秘、头痛、头晕、咳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面部扭曲,言语不畅或沉默,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脚温热,咽喉口干,舌红薄身,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面部扭曲、言语不畅或沉默、面色苍白、气短、乏力、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脚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牙印、脉沉细。
2.治疗方案(1)辨证选用内服中药汤剂。
恢复期治疗中风(脑梗塞)应标本兼治,扶正祛邪,而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益气活血、养阴通络。
最新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1]
精品文档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 1 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 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① 发病急骤。
②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③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④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颅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⑤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⑥CT应作为首选检查。
⑦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3. 脑出血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④多有高血压病史。
⑤CT 应作为首选检查。
⑥腰穿脑脊液多为血性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4. 脑梗塞: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原则: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旳《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估原则》(试行, 1995年)。
重要症状: 偏瘫、神识昏蒙,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感觉异常, 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 眩晕, 瞳神变化, 饮水发呛, 目偏不瞬, 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 发病前多有诱因, 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有2个主症以上, 或1个主症、2个次症, 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 即可确诊;不具有上述条件, 结合影像学检查成果亦可确诊。
2. 西医诊断原则: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 发病2周以内。
2.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来。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 眩晕头痛, 面红耳赤, 口苦咽干, 心烦易怒, 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 舌苔黄腻而干, 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 头晕目眩, 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 腹胀便干便秘, 头痛目眩, 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 苔黄腻, 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感觉减退或消失, 眩晕耳鸣, 手足心热, 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 少苔或无苔, 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面色晄白, 气短乏力, 口角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 舌苔白腻, 有齿痕, 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中西医病名诊断: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
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
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
若病人不能作主动活动,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作业治疗:配合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手段提高患者躯干及肢体的肌力和肌张力,使其尽快从卧床期过渡到离床期,并能独立地完成一部分的日常生活活动,如使用单手技术的方法完成穿脱衣、穿袜子、进食、个人卫生等,恢复一定的自理能力,从而建立和增强回归家庭、重返社会的信心。
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尤其是良姿位的摆放,在床上坐位及轮椅坐位时将患侧上肢置于身前视野范围内,不处于抗重力的体位。
指导患者完成自我辅助的取上肢活动训练方法,维持肩关节活动范围,避免日后肩部的并发症。
②巨刺法:即健侧取穴的方法。
具体选穴、操作方法如下:基本穴位:选取健侧上、下肢阳明经腧穴。
如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解溪。
操作方法:选用1.5寸30号毫针直刺,按对穴连接电针仪,采用低频连续波,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刺激20分钟。
③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或采用于氏头穴丛刺针法,取项区、项前区。
操作方法:采用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可留针3~4小时。
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常用1~1.5寸,常规消毒后,常规进针法刺至帽状腱膜下,针后捻转,200次/分钟,每根针捻转1分钟,留针期间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开始每隔30分钟捻转1次,重复两次,然后每隔两小时捻转1次,直至出针。
④推拿治疗:首选叩击法或拍法作用于患侧,叩击或拍打时手掌应尽量放柔软,慢拍快提,顺序从下到上,频率约100次/分钟,以皮肤发热潮红为度。
若伴有患侧上肢肿胀,可选用滚法治疗,顺序从下到上。
注意:各关节特别是肩关节、腕关节不宜使用拔伸法、扳法、抖法,以免造成韧带、肌肉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
⑤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脑电仿生电刺激等均可选用。
(2)痉挛期:此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Ⅳ级。
此期的功能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随意运动时伴随共同运动的方式出现。
治疗重点在于控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①功能训练:抑制协同运动模式,训练随意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分离运动。
运动治疗:A.控制肌痉挛:内容包括良肢位的摆放;抗痉挛模式(RIP)训练;针对痉挛可采用牵拉、挤压、快速摩擦等方法来降低患肢的肌张力;Rood技术感觉刺激,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刺激抑制痉挛,如轻轻地压缩关节,在肌腱附着点上加压,用坚定的轻的压力对后支支配的皮表(脊旁肌的皮表)进行推摩,持续的牵张,缓慢地将患者从仰或俯卧位翻到侧卧位,中温刺激,不感觉热的局部温浴,热湿敷等。
B.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采用易化技术、运动再学习等训练进二步促进患侧肢体的介离运动。
C.治疗性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
作业治疗:利用负重练习或在负重状态下的作业活动降低患侧上肢的肌痉挛。
进行如持球、持棒等动作进行针对协同运动的练习。
此外,还可选择抗痉挛的支具。
其中常用支具有针对手指屈曲、腕掌屈曲痉挛的分指板,还有充气压力夹板。
指导患者将所学的动作应用于日常生活活动,如患侧上肢负重时健侧上肢的洗漱动作、转移动作(从床上坐起、从卧位坐起等)、进食时患侧手固定碗等。
加强双上肢活动训练,促进患侧上肢功能改善,提高双上肢协调能力。
②针刺以“拮抗肌取穴’’为基本原则上肢:手三里、外关(使手腕伸展或手指伸展);天井、膈会(使肘部伸展,肘外旋);肩髃、臂膈(使臂外展);下肢:阳陵泉、悬钟(使足背屈、踝外翻);解溪、丘墟(使趾伸展、足背屈);承扶、委中(使膝关节屈曲);风市、膝阳关(使髋外展):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以28~30号1.5~2寸针灸针进行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连接脉冲针灸治疗仪,痉挛期采用疏密波,频率以100次/分钟为宜,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一次。
③麦粒灸:用麦粒大小艾灸施灸,一般做直接灸用。
对于中风后肌张力高甚的患者,取十二井穴施麦粒灸法以降低肌张力。
④头针针刺取穴与操作方法同软瘫期。
⑤推拿治疗:不同的肌群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可以调节患肢肌肉和神经功能,诱发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主动运动和分离运动的完成,提高整体功能的恢复。
弹拨法:弹拨肱二头肌、肱桡肌、肱骨内上髁、内收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肌腱附着处,以酸胀为度,每处1~2分钟,可以缓解优势侧的肌痉挛。
擦法:用快速掌擦法擦上肢的后侧(相当于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肌群)、大腿的的后侧和外侧(相当于腘绳肌和阔筋膜张肌)、小腿前面(小腿前肌群),每处1~2分钟,频率为120次/分钟左右,局部发热为度。
运动关节法:缓慢伸肘、伸腕和伸指关节后,屈肘、屈腕和屈指关节:缓慢屈髋、屈膝和背屈踝关节后伸髋、伸膝和跖屈踝关节,1~2分钟。
⑥物理因予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脑电仿生电刺激均可选用。
(3)相对恢复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V~Ⅵ级。
此期的功能特点为肌痉挛轻微甚至完全消失,能进行脱离协同模式的自主运动。
治疗上应在继续训练患者肌力、耐力的基础上,加强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培养,鼓励以小组训练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如果放弃或减少功能锻炼,已有的功能极易退化。
①功能训练:在继续训练患者肌力、耐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主要原则。
训练内容有提高协调性、速度的作业治疗(训练活动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增加患侧上肢和手的使用量,减少废用对患侧上肢和手的影响)和增强肌力、耐力的运动治疗。
②针刺:可按照“治痿独取阳明”理论选穴。
取穴:上肢:肩髃透极泉(下1寸)、臂臑、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等。
下肢:风市、伏兔、足三里、丰隆、解溪、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太冲等。
操作方法:常规操作。
③头针:针刺取穴与操作方法同软瘫期。
④推拿治疗:采用运动关节类手法及按揉法、拿法、搓法等以防止关节挛缩、解除功能锻炼或针灸后的肌疲劳、增强本体感觉的刺激,促进运动模式的改变。
2.语言功能障碍(1)语言功能训练首先区分失语症还是构音障碍。
失语症主要表现听说读写障碍。
针对这四方面障碍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
如Schuell刺激法改善听理解能力等。
构音障碍的治疗目的是促进患者发声说话,改善构音器官的功能。
如呼吸训练、发音训练等。
(2)针刺治疗取穴:取顶颞后斜线下2/5、颞前线。
操作方法:采用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可留针3~4小时。
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常用1~1.5寸,常规消毒后,常规进针法刺至帽状腱膜下,针后捻转,200次/分钟,每根针捻转1分钟,留针期间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开始每隔30分钟捻转1次,重复两次,然后每隔两小时捻转1次,直至出针。
上述针刺方法疗效欠佳者,可选用语门穴(位于舌尖部),施术前,患者须清洁口腔。
取仰卧位,医者立于患者面前,嘱患者伸舌。
医者左手以消毒纱布固定患者舌中部,右手持30号3寸毫针由舌尖直刺,进针2~2.5寸至舌根部,以舌根部发胀并以手示意为度出针,出针时嘱患者大叫一声“啊”音。
3.吞咽功能障碍(1)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训练。
间接训练是针肘那些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包括①呼吸训练②颈部训练③唇部练习④舌肌和咀嚼肌训练法等,同时配合冰刺激、吞咽电刺激治疗仪刺激咽部肌群。
直接训练则是食用食物同时并用体位、食物形态等代偿手段进行的训练,即摄食训练。
(2)针刺治疗:以下两种方法均适用,根据临床实际选择适宜的针刺方法。
①上廉泉穴操作方法:选用2寸30号毫针由上廉泉穴向舌根部透刺1.2-1.5寸(以患者感舌根部酸胀感,并以手示意为度),再提退针分别向金津、玉液方向斜刺1.2-1.5寸,针感要求同上,得气后不留针。
②以项针及舌三针治疗为主,双侧的风池、天突、人迎、廉泉、舌三针、头针运动区的中下1/3。
操作方法:风池:针向喉结方向进针1.5寸,胀感传至咽部。
人迎:直刺1.5寸,取得窒息样针感为佳。
舌三针:1.5寸针向咽部直刺,针感强烈。
廉泉: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取得窒息样针感为佳。
余穴进针后以得气为度,依照辨证虚实进行补虚泻实操作。
4.认知功能障碍(l)认知功能训练①注意力训练:主要运用刺激--反应法。
如从数字或字母中选择指定的符号及数字;图像或汉字的找不同,从电话号码本中找出需要的电话号码,从菜单或分类广告找到指定内容以提高注意的选择性;随治疗师口令转变两种不同的作业以提高注意的转移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