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简答题
中医试题大全及答案
中医试题大全及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特色,运用针灸、草药、按摩等疗法,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医学系统。
2. 中医的基本理论有哪些?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体质理论等。
3. 何为中医的辩证论治?中医的辩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脉象、舌苔、声音、面色等综合分析,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中医中的几种治疗方法有哪些?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按摩、气功、食疗等。
5. 中医草药的使用是否有副作用?中医草药的使用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但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可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二、选择题1. 关于中医四诊法的说法,下列哪个是正确的?A. 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B. 四诊法包括望诊、听诊、问诊、切诊。
C. 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摸诊。
D. 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感诊。
答案:A2.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治疗疾病?A. 通过给予草药内服达到治疗作用。
B. 通过运用针具刺激特定穴位来治疗疾病。
C. 通过按摩特定部位来达到治疗作用。
D. 通过练习特殊的呼吸法来治疗疾病。
答案:B3. 下列哪个不属于中医的草药治疗方法?A. 汤剂B. 饮片C. 方剂D. 粉剂答案:D4. 中医的治疗理念主要是?A. 以疾病为中心进行治疗。
B. 以症状为中心进行治疗。
C. 以人体整体状态为中心进行治疗。
D. 以西医理论为中心进行治疗。
答案:C5. 中医的体质理论是基于哪个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 阴阳学说B. 气血学说C. 脏腑学说D. 经络学说答案:A三、综合题(设置一个综合题,该题可以有多个小问,每个小问可以用例1、例2等标记)例:综合题1:中医草药的分类有哪些,分别主要适用于哪些疾病?小问1: 中医草药的分类有哪些?答:中医草药主要分为上药、中药、下药三类。
上药多为泡水冲服,中药主要为煎煮煮汤剂,下药多用于外敷。
中医学简答题及答案
中医学简答题及答案(仅供参考)一、病因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风性轻扬开泄,易行善变;风主动,多兼他邪。
致病特点:风为阳邪,易袭阳位;病位不定,发病急骤,变化无常。
症状动摇不定,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湿邪的致病特点和异同点?寒邪:寒凉、凝滞、收引。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表现寒象。
阻滞气血,多见疼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拘急。
湿邪:重浊,粘滞,趋下。
湿为阴邪,易袭阴位,损伤阳气,侵袭下部。
见头身困重,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阻遏气机,病程缠绵难愈。
异同点:均为阴邪,损伤阳气,均能阻滞气机。
但是寒性凝滞收引,疼痛为重要表现。
湿性重浊粘滞趋下,分泌物秽浊症状粘滞,易侵袭人体下部。
3.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是什么?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季节性--春多风、夏多暑、秋多燥、冬多寒地域性---北方多寒、南方多湿相兼性---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为病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易发生转化4.七情内伤的含义和特点。
七情内伤:是指导致了或诱发了疾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它已成为致病因素,属于病理范畴。
特点: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可影响原有的病情变化,主要表现在可诱发疾病和加重病情。
5.痰饮、瘀血的含义、形成以及其临床共同特点是什么?痰饮:是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的病理产物。
这种病理产物形成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阻滞经络,阻碍气血,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一般以较稠浊者为痰,清稀的为饮。
狭隘之痰饮,指咳吐之痰涎。
广义之痰饮,指由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痰饮形成:多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导致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临床特点: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易扰乱神明。
多见滑腻舌苔。
淤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中医学考试题目和答案
中医学考试题目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中,五脏是指心、肝、脾、肺和肾,其中“五脏”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心B. 肝C. 脾D. 大肠2.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个脏腑与“藏精”功能相关?A. 肝B. 脾C. 肺D. 肾3. 在中医的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人体的哪些脏腑?A. 肝、心、脾、肺、肾B. 肝、心、肺、肾、脾C. 肝、脾、心、肺、肾D. 肝、肾、心、脾、肺4.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哪些因素密切相关?A. 风、寒、暑、湿、燥、火B. 风、寒、暑、湿、燥、热C. 风、寒、暑、湿、火、热D. 风、寒、暑、湿、火、燥5. 中医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指的是什么?A. 观察病人的面色B. 听病人的呼吸和声音C. 询问病人的病史和症状D. 触摸病人的脉搏6.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A. 整体观念B. 辨证论治C. 对症下药D. 个体化治疗7. 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时,容易导致哪些外邪侵袭?A. 风、寒、暑、湿、燥、火B. 风、寒、暑、湿、燥、热C. 风、寒、暑、湿、火、热D. 风、寒、暑、湿、火、燥8. 在中医理论中,以下哪个脏腑与“主运化”功能相关?A. 肝B. 脾C. 肺D. 肾9. 中医的“八纲辨证”包括哪些内容?A.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B. 阴阳、虚实、寒热、表里C.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D. 阴阳、寒热、虚实、表里10.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A. 针灸B. 草药C. 推拿D. 手术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中医理论中的“六淫”包括哪些?A. 风B. 寒C. 暑D. 湿E. 火12.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些脏腑与“主藏血”功能相关?A. 肝B. 脾C. 肺D. 肾13. 中医的“四气”指的是什么?A. 寒B. 热C. 温D. 凉14. 在中医的五行学说中,以下哪些脏腑与“木”相对应?A. 肝B. 心C. 脾D. 肺15. 中医的“五味”包括哪些?A. 酸B. 苦C. 甘D. 辛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请简述中医的“治未病”理念。
中医药学简答题
中医药学简答题
1. 什么是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涉及中医、中药的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等内容,旨在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
2.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中医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
养生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常用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问诊、闻诊、切诊和脉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询问病情、听闻患者的声音和气味、触摸患者的脉搏等方式,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4. 中药的特点是什么?
中药是指从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物质中提取的药物。
中药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辨证施治的特点,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5. 中医药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包括辨证施治、防病为主、调节阴阳、顺应
自然等。
中医注重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 中医药学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中医药学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资源研究、中
药质量研究、中药制剂研究、中药药效研究等。
这些研究方向旨在
深入了解中医药的科学基础和临床应用。
以上是中医药学的简答题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学简答题
五、问答题(一)简答题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答:主要两个方面:(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成有机的整体;(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的反应。
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答: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全过程。
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答: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孽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五行学说则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由于这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基本内容有四个:(1)阴阳对立制约。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为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之间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
所谓“消长平衡”,即指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相对的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前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一般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中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中医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是由什么所主导?A. 气血B. 脏腑C. 经络D. 阴阳答案:A. 气血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四诊方法之一?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切诊答案:D. 切诊(注: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选项D错误)3. 中医中的“五行”理论是指哪五种元素?A. 木、火、土、金、水B. 风、热、湿、燥、寒C. 心、肝、脾、肺、肾D. 酸、苦、甘、辛、咸答案:A. 木、火、土、金、水4. “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A. 脾胃的重要性B. 脾胃与先天禀赋的关系C. 脾胃与生长发育的关系D. 脾胃与疾病治疗的关系答案:A. 脾胃的重要性5. 中医认为,哪种体质的人更容易感到手脚冰凉?A. 阴虚体质B. 阳虚体质C. 痰湿体质D. 湿热体质答案:B. 阳虚体质二、填空题1. 中医的“八纲”辨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2. 在中医理论中,______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______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答案:气、血3. 中医治疗原则中的“辨证施治”是指根据______来决定治疗方法。
答案:病人的具体病情4. “肾为先天之本”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肾的先天禀赋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的“阴阳”理论。
答:中医的“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并且这两种属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
在人体中,阴阳代表了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两个方面,如阴代表寒、静、内、下降等,阳代表热、动、外、上升等。
中医通过调和阴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描述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答: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生)和相互制约(相克)的关系。
中医试题及答案
中医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A. 阴阳学说B. 温病学说C. 八纲辨证学说D. 六经辨证学说答案:A. 阴阳学说2. 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包括()A. 问诊、望诊、闻诊、切诊B. 问诊、望诊、闻诊、摸诊C. 问诊、望诊、闻诊、敲诊D. 问诊、望诊、握诊、切诊答案:B. 问诊、望诊、闻诊、摸诊3. 以下哪项不属于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A. 煎煮B. 炒制C. 蒸制D. 捣碎答案:D. 捣碎4. 中医学中,八纲辨证的要素包括()A. 色、触、形、积B. 寒、热、表、里C. 阴、阳、虚、实D. 脉、舌、气、血答案: C. 阴、阳、虚、实5. 中医诊病辩证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是()A. 八纲辨证B. 临床分析C. 病位辨证D. 证候辨证答案:D. 证候辨证二、多选题1. 中医药预防保健的措施包括()A. 调理饮食B. 合理运动C. 心理调节D. 药物治疗答案:A. 调理饮食B. 合理运动C. 心理调节2. 中医诊疗中常用的方法有()A. 针灸B. 推拿C. 艾灸D. 酒精擦拭答案:A. 针灸B. 推拿C. 艾灸三、判断题1. 中医药学的基本方法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养生。
( )答案:√ 正确2.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国际标准分类。
( )答案:√ 正确四、简答题1. 请简述中医“四诊合参”中的四诊是指什么?答:四诊是指望诊、闻诊、问诊和摸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外在表现来辨别疾病的特点;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身体的状况;问诊是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疾病的症状和病史;摸诊是根据医生的手触摸患者的脉搏和身体部位,判断疾病的发展和程度。
2. 中医药的基本治疗原则是什么?答:中医药的基本治疗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标本兼治和调理阴阳平衡。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辩证施治;因人而异是指针对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标本兼治是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病因,既治疗症状,又根据病因治本;调理阴阳平衡是通过中药调理和调理生活习惯,使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最佳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简答题型
绪论E 简答1、中医学有什么显着特点答: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二是辨证论治2、何为辨证论治答:辨证论治又称辩证施治,包括变整和论治两个方面;辩证是指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3、何为同病异治答: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即可相同阴阳五简答1、精气学说有哪些内容答:精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源,精气是运动与变化着的,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是自然界相互感应的中介2、阴阳学说有哪些内容答: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方面;3、根据五行相生与相克原则制定的治则是什么各有哪些常见的治法答:1根据阴阳关系确定的治病原则是补母泻子,常用治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法;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抑强扶弱,治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4、何为五行相生克制化两者有何关系答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与相克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变化,相互制约,才能推动事物正常的变化与发展5、相乘与相侮有何区别与联系答: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从而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相克反应;其次序与相克一致;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克,又称‘反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相乘与相侮的区别:相乘是顺五行递相克制的次序发生的克制太过,相侮是逆五行相克次序而出现的反克;相乘与相侮的联系: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出现相侮的现象;同样,在产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出现相乘的现象; 6、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病理变化的总纲是什么答:中医学把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称为病理总纲7、阳胜则热与阴虚则热有何不同答:阳胜则热,‘胜’指邪气胜,表现为实热证;阴虚者热,‘虚’是指气虚,表现在虚热证;惹着临床表现不同8、阴阳的特征是什么答: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地均属于阳;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均属阴;9、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什么答: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互藏互寓;阴阳之所以能够转化,是因为对立双方相互依伏着向对立面转化的因素;阴中寓阳,阴才能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能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10、发生阴阳转化的条件是什么答:拜年话之极,是阴阳转化的条件,‘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时发生阴阳转化的条件11、阴阳学说用于指导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等12、何谓‘传其所胜’答:我克者,为我所胜;传其所胜就是相乘,基本脏过剩,对其所胜一行相克太过,导致该行为病13、何为‘传其所不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传其所不胜,就是相侮,基本脏过盛,反克所不胜的一行,导致该行为病14、如何运用五行母子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答:其基本原则是‘补母’与‘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15、如何用阴阳属性归纳药物的性能答:药性有寒热温凉四种;寒凉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属阴;温热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症,属阳;五味有辛甘酸哭咸五种,辛甘属阳,酸苦咸为阴;药物有升降浮沉作用趋向,升浮属阳,沉降属阴;16、如何对中药的性味进行五行归类答: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藏象简答1、五脏与六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一是生理功能不同;二是五脏藏神功能不同,而六腑除胆外均与神志活动无关;三是形态有别;四是六腑从属于五脏2、为什么说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答:心主血脉,脉中运行的气血是各自脏腑组织器官活动的基本物质;心又主藏神,心主在人体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因此心在脏腑中居于主宰地位,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3、肺为什么被称为‘娇肺’答: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口鼻息道与自然息息相通,且外合皮毛,在五脏中是唯一直接与外界相通的脏腑,故易被外物侵害;肺内朝百脉,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之病变信息常可通过气血影响肺;加之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因此肺是一个最易受到外内之邪影响的器官;4、肺助心行血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表现在一是全身之血通过百脉会聚于肺;二是全身之血在肺中进行清浊交换;三是肺住生成宗气,宗气贯通心脉而助心行血5、何谓肺气的肃降其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肺气的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和是呼吸道保持的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脾转属过来的水谷精液和津液向下内布散全身;三是将水液下输至肾和膀胱;四是清除肺和呼吸道的异物;五是通过向内的运动,将周身含有浊气的血液汇聚于肺,并进行浊清交换使其洁净;六是助大肠传导糟粕6、肝主疏泄与肝藏血关系如何肝所藏之血是疏泄气机的物质基础,疏泄气机是藏血功能正常、肝体柔和,就能正常的疏泄;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能正常的藏血;二者相互促进,共同维持干的正常生理功能7、简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阴阳的关系;精藏于肾,是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肾阴肾阳是对肾精功能的分类,把肾精对五脏六腑的滋养、濡润作用称为肾阴;把肾精对五脏六腑的温煦、生化作用称作肾阳;肾精能化生肾气,肾气能促使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肾精生化肾气是肾精中的肾阳蒸化肾阴而形成的8、何谓天葵与肾中精气有何关系天葵是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盈所产生的一种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肾中精气盛则天葵至,肾中精气在中年以后,由盛渐衰,天葵的生成也随之减少,以至枯竭,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天葵的多少9、何谓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二者有何关系先天之精,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藏于肾内,是生命构成的本源;后天之精,是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之精’不断培育、充养方日渐充盈,具有生理效应10、为什么称胆为‘中精之府’单的主要功能有什么胆汁是肝之精气所化的一种精纯、清净的精汁,是胆参与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胆作为六腑之一,与其他的腑从功能有着明显的不同,是六腑中唯一贮藏精汁,参与神志活动的腑,故称其为‘中精之府’11、‘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便会具下于大肠,出现肠鸣泄泻、小便短少的病症,可见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与粪便的形状和小便量的都少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分利方法就基于此12、女子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功能: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胞功能的发挥,是一个由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有:肾中精气几天葵的作用、冲任二脉的作用、心肝脾三脏的作用;13、心与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易形成何种病理变化心与脾在生理上对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具有协同的关系;病理情况下,脾气虚弱或运化失职,或统血失司,均可导致心血功能不足;心血不足,脾失荣养,又可导致脾失健运;老身思虑太过,不仅暗耗心血,还会影响脾之运化,最终形成心脾两虚之病理变化14、六腑之间在生理上有何联系六腑在结构上通过七冲门相连通,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其特点是虚实更替,接纳排空,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从而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对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其中消化功能主要是胆、胃、小肠的作用;吸收功能主要是小肠的作用,排泄功能主要是大肠和膀胱的作用15、肺主行水与肾主水液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肺位最高,主宣发肃降,不断的将水液下输与肾和膀胱;肾位最低,靠肾阳、肾气的蒸腾气化,使水中之清重新被人体利用,水中之浊下注于膀胱;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可助肾的主水功能,同时又赖肾阳的蒸腾气化,二者密切配合,共同维持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精气血简答1.为什么说津血同源在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津液与血液同由水谷精微所化,均赖脾胃功能而生成;津液与血液之间还可互相参透,转化,因此说“津血同源;临床上大失血的病人不可再用汗法;多汗夺津或津液大量丢失者不可复用放血等损伤血液的疗法;2.人体之气是怎样生成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脾胃、肾、肺等脏腑生理机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有机结合而成;3.何谓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及其脏腑关系如何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其在脏腑功能的活动得以体现,其中心肺在上,肝肾在下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的枢纽;4.何谓元气其生成、分布与功能如何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由肾精所化,并得脾胃之资助,通过三焦布达周身;具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推动脏腑等的功能活动的作用;5.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血的濡养和滋润作用体现以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营气和津液,它们均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故饮食营养的优劣与脾胃运动功能的强弱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二是相关脏腑的功能状态;体现在以下方面:1.面色红润;2肌肤的丰满壮实;3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4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6.津液的生理功能是什么1.滋润和濡养周身,内而脏腑、骨节、脑髓,外而皮肤、肌肉、孔窍;2.进入脉中,化生血液,为血液的组成部分;3.运输体内的代谢废物至有关的排泄器官、并排除体外;7.气与血的关系是什么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包含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包含两方面:气能养血,气能载血;8.津与液的主要异同点同属于体内正常的水液,均来源于饮食,依靠脾胃的纳运功能而生成,故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常同时并称;区别点:性质较轻稀,流动较大,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滋润作用的称谓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经络简答1 简述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阳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心经---足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2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有何规律手三阴: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胸,交于手三阴;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3 简述十二经脉总的功能;A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B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C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4 任脉、督脉各有什么功能督脉为“阳脉之海”,与手足三阳经交汇,能调理全身阳经的气血;循行脊里,入脑,分支络肾,与脑、髓有密切联系,能参与调节脑、髓、肾的功能;任脉为“阳脉之海”,其循行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汇,能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气血;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胎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5 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连属部分组成;经脉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连属部分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内属五脏六腑的十二经脉所属络者;经络的生理功能A沟通联系作用B运输渗灌作用C感应传导作用D调节作用体质简答14体质具有哪些特点体质的特点有八: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15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有什么关系a脏腑盛衰偏颇的不同决定体质的差异;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本因素;在个体先天遗传性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不同个体常表现出某一藏象系统的相对优势或劣势化的倾向;b体质不仅取决于内脏机能活动的强弱,还有赖于各脏腑机能活动的协调,经络正是这种联系沟通以协调脏腑功能的结构基础;脏腑精气的盛衰,经络气血的多寡,决定着体质的强弱,并影响着体质的类型,故精气血是决定人体生理特点和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16影响体质的因素有哪些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病因简答20试述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外感性:六淫致病都是人体从外感受而发病;季节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地域性: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居处环境密切相关;相兼性:六淫之邪可单一或兼夹而致病21试述七情内伤的含义及致病特点可以引发内脏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精神情绪因素;因其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致病特点有:与精神刺激有关;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情志波动,可影响病情变化及预后22燥邪为什么易伤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性喜清肃濡润恶燥,称为娇脏;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想通,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或痰中带血等23试比较暑、温、火、热邪气的异同点同:均为阳热之性异:暑、温、热、火均属邪气,而火又属正气之一;暑、温、热属外感,火热常有内生;温、热、火四季皆有,暑邪独见于夏季24痰饮是怎样形成的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七情不当所致,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津液停滞而成痰饮;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而痰随气机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病机简答理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邪气盛则实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因邪正相搏剧烈反应明显,故出现病理反应剧烈的有余证候精气夺则虚是指正气亏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因邪正斗争不剧烈,反应低下故出现不足衰退的证候2阴阳失调包括哪几种类型各种病机特点是a阴阳偏盛;阳偏盛----阳盛而阴未虚,阴偏盛----阴盛而阳未虚b阴阳偏衰阳偏衰—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阴偏衰---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c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阴液不足累及阳气不足,阳损及阴—阳气虚损累及阴液化生不足d阴阳格拒;阳盛格阴—阳气内郁格阴于外,阴盛格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e阴阳亡失;亡阳---阳气暴脱,亡阴—阴液大量耗竭3气血关系失调常见的病症类型气滞血瘀---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出现血瘀;气虚血瘀—由于气对血的推动无力出现血行不畅;气不摄血—气虚统摄血液功能变弱血不偱经出血;气随血脱-大量出血气无所附大量散脱形成气血并脱;气血两虚---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4血瘀淤血的概念和关系概念血瘀;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至停滞的病理状态,淤血;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经脉及脏腑的病理产物关系血瘀是血行不畅所致,为病机概念血瘀日久,易形成淤血内生;淤血是血瘀所致的病理产物,形成后又成为血瘀的原因,并加重血瘀的状态成为病因概念5风气内动的机理和证型分类概念体内阳气抗逆变动而形成的以动摇不定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理状态,又称肝风内动机理阳气抗逆变动升动无制证型分类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防治原则简答1何谓反治哪些内容顺从疾病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证中假象性质相同又称从治反治法适用于疾病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症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2正治与反治的异同相同;都是针对疾病真相本质而治,同属于治病求本范畴异;正治适用于疾病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症,而反治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症3为何治病时要三因制宜人是自然界产物人的生理病理必定受气候地域的影响同时年龄体质个体差异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从而制定出适宜的治法和治则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4如何根据疾病的标本主次而定其先后缓急a缓则治本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危重病状b 急则指标病重危重c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均不太急5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是a攻补应用合理,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b把握先后主次对虚实错杂症应根据虚实主次或缓急决定扶正祛邪用的先后与主次c应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1. 简答题(10分)试题: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分别是哪几部?答案:四大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2. 多选题(20分)试题:下列哪些方法属于中医诊断方法?A. 望诊B. 闻诊C. 触诊D. 问诊E. 切诊答案:A、B、C、D3. 判断题(15分)试题: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答案:正确4. 名词解释(10分)试题:什么是气血不足?答案:气血不足是指人体机能活动所需的气体和养分不足,导致机体功能减退或疾病发生的状态。
5. 简答题(15分)试题:请解释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答案: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即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脉象、舌象等信息,确定病人所患的病证,并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疾病。
6. 名词解释(10分)试题:什么是中医的“寒邪”?答案:中医中的“寒邪”是指寒冷的外来病因,如寒冷天气、寒风等对人体机能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7. 简答题(20分)试题:请解释中医的“针灸”疗法。
答案: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将细针插入人体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8. 综合题(20分)试题:请根据中医理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在中医治疗上,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答案:根据中医理论,每个人的体质、机能和疾病表现可能是不同的,因此,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考试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核心内容。
要想深入研究中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经典著作和理论,掌握中医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用疗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专业知识水平。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对于保健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说,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和医学素养。
中医学简答题
简答题1、相须和相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胆为什么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有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相须和相使均可提高疗效,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相须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平等、并列关系;而在相使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主辅关系,辅药为增强主药疗效而设。
2、【参考答案】由于胆在解剖形态上亦属于空腔器官,在其生理功能上亦有助于传化水谷,且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之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所以说胆为六腑之一。
因胆贮藏的胆汁为清净之精汁,不藏水谷,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与一般的六腑又有所不同,故又属奇恒之腑。
论述题: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1.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2分)。
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2分);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分);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2分);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2分)。
2.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2分);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2分)。
中医各家学说简答题
四、问答题(一般3题,共35-40分):1.试述刘河间玄府气液说的主要学术内容及其临床指导价值。
答: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
刘完素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气液宣通”为前提,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密切相关。
病理上,刘河间认为热气怫郁是玄府闭塞的主要原因。
治疗方面,应以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为主要原则。
总之,刘氏“玄府气液宣通”说,是其病机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要旨在于研究论述人体精气在幽微难见的“玄府”中的运行情况。
2.试述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指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
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
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
3.试分析李东垣“阴火上冲”的病机及其虚实属性。
答:病机: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此外,李氏又认为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
症状可见脾胃气虚,如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以及火热亢盛,如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三焦九窍积热等。
4.论述李杲的内伤热中证。
答:病机: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此外,李氏又认为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
症状可见脾胃气虚,如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以及火热亢盛,如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三焦九窍积热等。
治疗经验:①升阳益气,甘温除热,多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中医各家学说简答题
刘氏对外感火热病证,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
一,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热,用“甘草,滑石,葱鼓等发散甚妙”,如:凉隔散,天水散;二,表里同病: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治法甚多,而悉以宣通沸热郁结为主,如大小柴胡汤,防风通圣散;三,里证:若表证已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如承气汤,黄连解毒汤薛己重视脾胃阐述命门脾胃并补5. 简述张从正三邪发病理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张从正所称“三邪”,指“天地人邪三者”。
张氏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一旦太过都可以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都发生病变。
他指出:“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
此为发病之三也。
”刘完素【刘河间】2.简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答:刘完素对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2分)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1分)既然风湿燥寒于火热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皆可化生火热。
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
(2分)1.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研究内容有哪些?创始医家是谁?1.答: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
以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以火热论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刘完素在运气学说的启发下,在潜心研究《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形成了火热论的思想。
大倡“六气皆能化火”说,“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主张药用寒凉,成为河间学派的创始医家。
李杲【李东垣】1.请简要论述李杲和薛己对脾胃的阐述?(12分)薛己:脾土化精微滋养肾命,肾命养旺滋养脾土。
脾虚及肾,肾虚伤脾。
脾肾并补,日服两剂,朝(辰时)补脾,夕(酉时)补肾。
中医考试题目
中医考试题目
一、简答题
1. 请简要解释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2.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哪些?请具体描述其中一种方法。
3. 请谈谈中药如何配伍应用的原则。
4. 中医治疗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哪些?请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详细介绍。
5. 请解释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
二、病案分析题
临床中常见的一些中医病症,请根据以下病例进行分析:
患者,女性,50岁,主述:体弱,易感风寒,手脚发凉,不耐受风寒,容易感冒,舌质淡,苔白。
诊断为“阳虚体质”。
请根据患者症状,针对“阳虚体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包括辩证分型、治疗原则和处方药物。
三、论文题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选择一个重要养生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
论文,包括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实践方法和案例分析。
四、临床题
以上述患者为例,模拟临床实践,进行中医治疗过程的模拟操作,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辨证施治、药物配方和具体操作步骤。
五、综合题
结合上述题型,综合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设计一个中医治疗方案,包括病因辨析、辩证施治、药食调理等内容。
并结合医学伦理、患者教育等方面,说明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中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同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正治: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
又称"逆治"。
4、气机:指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机制,包括脏腑经络等的功能活动。
5、八法: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6、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7、辨证: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8、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9、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10、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11、八纲:疾病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四对相互矛盾着的八个方面。
简答题1、简述脾主运化的生理、病理。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生理:①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运化水谷的功能正常才能为生化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白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营养而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②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而发挥滋养,濡养作用。
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
(2)病理:若脾失建运,则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失常,出现食少,腹胀,便溏,以至倦怠,消瘦等症。
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致体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
中药学--简答题 138道
一、中药学问答1.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什么?分述蜜炙、酒炙、醋炙、盐炙、姜炙的作用。
炮制的目的是: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⑥增加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给药。
蜜炙能增强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功能。
酒炙能增强活血通脉功能,能引药上行,降低寒性。
醋炙可引药入肝,增强散瘀止痛功效;并有降低药物毒性和矫味矫臭的作用。
盐炙能引药入肾,增强补肾、利尿、降火功效。
姜炙能增强温胃止呕功效,缓和药性。
2.中药药性理论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中药药性理论是指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3.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什么?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使机体最大程度恢复到正常状态。
4.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气确定的依据是什么?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确定的依据: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
即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5.药物寒热与药物药效、临床应用的关系是什么?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等功效,临床主治阳证、热证。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气等功效,临床主治阴证、寒证。
6.何谓中药的五味?五味确定的依据是什么?五味是指药物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另有淡味与涩味两种,淡味常附于甘味,涩味与酸味功效相似,故仍称五味。
确定的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口尝),二是药物的作用(临床实践观察)。
因此“五味”主要是指药物味道的“味”,也包涵了小部分药物作用的“味”。
中医学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一、选择题1.哪一部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C )P1A.《难经》B.《神农本草经》C.《黄帝内经》D.《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黄帝内经使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中药最早的分类方法是以下哪一本书提出来的( B )A.《新修本草》B.《神农本草经》C.《千金要方》D.《本草备要》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最早提出分类方法。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整体观念的内容(D )A.人是一个有机整体B.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的统一性D.以上都不是4.能够反映疾病现阶段本质的是( D)A.病B.症状C.体征D.证5.人体的脉象常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秋季脉多表现( B )A.洪B.浮C.弦D.沉(二)多项选择题1.《伤寒杂病论》的成就是( ABE )A.确立辨证论治B.被称为方书之祖C.提出最早的中药分类法D.为针灸学专著-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2.以下哪项是辨证论治的正确运用( AB )A.证同治亦同B.证异治亦异C.证同治异D.同病同治E.异病异治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 AD )A.整体观念B.唯物论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E.辩证法4.中医学的证能够反映以下哪项内容(ABCD)A.病变原因B.病变性质C.病变部位D.邪正关系E.病变过程5.属于症的表现是( ABD )A.发热B.头痛C.感冒D.恶寒E.中风二、简答题1.整体观念的含义?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整体即完整性和统一性,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2.何谓症、证、病?症:主要指症状,是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是病人诉说的不适。
如:头痛、发热、恶寒…以及医生感官直接感知的各种外部表现。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概括,它包括病变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1、相须和相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胆为什么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有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相须和相使均可提高疗效,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相须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平等、并列关系;而在相使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主辅关系,辅药为增强主药疗效而设。
2、【参考答案】由于胆在解剖形态上亦属于空腔器官,在其生理功能上亦有助于传化水谷,且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之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所以说胆为六腑之一。
因胆贮藏的胆汁为清净之精汁,不藏水谷,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与一般的六腑又有所不同,故又属奇恒之腑。
论述题: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1.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2分)。
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2分);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分);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2分);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2分)。
2.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2分);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2分)。
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有关:①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1分)与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虚)(1分);②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邪气久留,损伤正气)(1分)与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邪气积聚)(1分);③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1分)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1分)。
简答题:1.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2.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3.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4.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参考答案:1.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1分)。
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 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1分)。
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0.5分);手三阳经,从手走头(0.5分);足三阳经,从头走足(0.5分);足三阴经,从足走腹(0.5分)。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0.5分);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0.5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0.5分);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0.5分)。
3. 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是: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1分)。
②湿性重浊。
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秽浊不清等特征(1分)。
③湿性黏滞。
湿邪致病具有症状上黏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1分)。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肢及下焦部位病变(1分)。
4.反治,又名从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全一致的病证(2分)。
反治的常用治法有:①寒因寒用,即以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0.5分);②热因热用,即以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0.5分);③塞因塞用,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0.5分);④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0.5分)。
名词解释:1. 阴阳2. 藏象3. 经络4. 体质5. 内生“五邪”参考答案: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
4.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5.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心动悸:患者除自觉心悸外,尚可察见心脏搏动亢进,甚则“其动应衣”。
风水:水肿病的一种。
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体内。
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脉浮等。
此证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丹毒: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
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
气淋:由脾肾虚膀胱热所致。
症见小便涩痛,小腹胀满明显。
气滞: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
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
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瘀,形成“气滞血瘀”,使局部的疼痛加剧(刺痛拒按),甚则结成肿块或腐损肌肉。
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
气顺则平,气逆则病。
肺胃之气,以降为顺,肺气逆则见喘促、咳嗽;胃气逆则见呕吐、呃逆;肝气虽主升发,但郁怒伤肝,升发太过,也可见气火上逆,出现头痛眩晕、昏倒、吐血等症。
白浊:①指小便色白浑浊。
②指尿道口常滴出白色浊物,小便涩痛明显,但尿不混浊。
阴暑证:伤暑证之一。
因暑月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所致。
由于暑月受寒,静而得病,故名。
脱疽:又名脱骨疽,脱痈。
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
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
休息痢:下痢积年累月,屡止屡发,故名。
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伏于肠胃而成。
阴盛格阳:指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被拒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
病人身虽热,却反而喜盖衣被;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态清楚;脉虽洪大,但按之无力。
血淋:主症为小便涩痛有血。
劳淋:“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或小便淋漓不已,涩痛不甚,因劳倦过度而发。
表证:外感病邪(风寒或风热之邪)一般先侵袭人的体表和呼吸道,其出现的证候,称为“表证”。
又称“感冒”。
疟母:又名劳疟。
指疟疾日久不愈,顽痰挟瘀,结于胁下,形成的痞块。
相当于久疟形成的脾脏肿大。
疟疾: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
肺痈:肺部发生痈疡而咳吐脓血的病症。
多由外感风邪热毒,蕴阻于肺,热壅血瘀,郁结成痈,久则化脓所致。
临床表现有发热寒战,咳嗽,胸痛,气急,吐出腥臭脓性粘痰,甚则咳吐脓血。
可见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疾患。
乳痈:发于乳房部的痈,统称乳痈,即急性乳腺炎。
多见于妇女产后,其病因有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因乳汁积滞;或乳儿吸乳时损伤乳头,感染热度;或产后血虚,感受外邪,以致湿热蕴结,气血凝滞而成。
结胸:语出《伤寒论》。
指邪气结于胸中的病症。
主要症状有两类:一类为胸胁部有触痛,颈项强硬,发热有汗,脉寸浮关沉等;一类为从心窝到少腹硬满而痛,拒按,大便秘结,口舌干燥而渴,午后稍有潮热,脉沉结等。
带下:指妇女阴道流出一种粘性液体,连绵不断,其状如带,名为带下。
疥疮: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
以手指缝最为常见。
呈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泡,痒甚。
解放后少见。
骨痿: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
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恶露:指产妇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
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超过三个星期,仍然持续淋漓不断,或排出很少,均属病理范围。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有时呕吐,是常有的反应,无需治疗,不久可逐渐消失。
若恶心呕吐严重,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者。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症。
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
淋病: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胀急痛甚;不欲尿而点滴淋沥。
相当于泌尿系感染、结石等病。
淋病分为气淋、劳淋、血淋、膏淋、石淋、热淋。
淋浊:①淋病与浊病的合称。
淋:通常是指小便急迫.短.数.涩痛的病证。
浊:指小变混浊。
②性病之一种。
症见尿时阴茎痛,精浊下滴如败脓,有恶臭。
痔瘘:即痔疮和肛瘘的合称。
初生肛门不破者称痔;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漓久不止者称瘘。
黄疸:身黄、目黄、小便黄是其三大主症。
多由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所致。
梅核气: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咽部痰气互结所致。
患者自觉咽喉如有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麻风:因体虚感受暴疬风毒,或接触传染,内侵血脉而成。
初起患部麻木不仁,次成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足底穿等重症。
本并为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必须隔离治疗。
脱疽:又名脱骨疽,脱痈。
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
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
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交情,并有轻度吞咽不顺或声音低哑、寒热等证。
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外感以风热居多,内伤以阴虚为常见。
脾瘅:指因多食肥甘,脾热而浊气上泛,口中甜腻之证。
日久可变为消渴。
痞块:指腹腔内的积块。
痢疾:为夏秋季常见的急性肠道疾患之一。
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
主症以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
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颌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
痹证:有闭阻不通之意。
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