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教案(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平面镜;2. 蜡烛;3. 火柴;4. 直尺;5. 教学课件。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面镜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成像;2. 提问:你们对平面镜成像有什么了解?二、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原理;3. 学生演示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实际操作;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三、拓展应用(5分钟)1. 教师提出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领取作业,认真完成。
六、教学反思(课后)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价。
平面镜成像的教案方案
平面镜成像的教案方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索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2 教学内容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索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4 教学步骤1. 引入平面镜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特点。
2. 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如何产生像。
第二章: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观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
2.2 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3 教学方法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
记录法:指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2.4 教学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包括平面镜、物体、记录纸等。
2. 进行实验,让学生将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观察并记录物体和像的位置。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三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探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探究。
3.2 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的数学表达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步骤1. 回顾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成像的原理。
2.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平面镜如何产生像。
3.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表达,总结平面镜成像的数学关系。
第四章:平面镜成像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平面镜成像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实例法: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实例。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4 教学步骤1. 介绍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化妆镜、穿衣镜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平面镜成像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平面镜成像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
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
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2. 平面镜成像特点3. 平面镜成像实验4.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5. 拓展与思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特点。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
2. 实验法: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分析成像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2.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讲解光线反射和成像的原理。
3. 讲解平面镜成像特点:讲解成像的位置、大小、虚实等特点。
4. 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成像现象。
5. 讨论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观察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讨论参与评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观点。
4.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2. 引导学生探讨光学成像技术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摄像头、显微镜等。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教案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征。
3.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画图方法。
4. 将平面镜成像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与特征。
(2)平面镜成像的画图方法。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你看到自己的影子了吗?自己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镜子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镜子吗?”等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
2. 学习平面镜成像知识(1)呈现图片,向学生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通过展示物与镜子的相对位置关系解释成像的产生过程。
(3)表现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距、像距、物高、像高等概念。
(4)演示平面镜成像的画图方法,通过具体的实物来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实际应用。
3. 讨论、练习、总结(1)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实例预测和证实,探究几个问题,如:物距与像距、物高与像高的关系。
(2)在本节课结束之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学生互相询问和回答问题,教师对错得分。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交流和讨论中互动性强,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深入浅出。
通过学生对学习的总结和口头阐述的验证,阐明教学的效果良好。
五、课后作业:1. 编写一个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实际问题的解答。
2.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写一篇文章,并通过图片来说明关键概念。
3、以“画出平面镜成像步骤”为题,简要说明平面镜成像画图的基本过程,并举出具体例子说明。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2.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3. 平面镜成像应用:生活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应用。
2.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利用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平面镜、玻璃板、蜡烛、物体(如书本、玩具等)。
2. 实验器材:实验桌、实验凳、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3. 教学课件: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应用的图片、动画和视频。
4. 教学资源: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实例,如化妆镜,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等。
4. 实验演示: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平面镜成像现象。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应用实例,如穿衣镜、哈哈镜等。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感悟。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镜成像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市优)获奖【一等奖教案】 平面镜成像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一、课前知识准备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二、名师解读点拨知识点:平面镜成像如右图所示是一时钟在平面镜中的像,那么此刻的实际时间是()A.1点20分B.11点20分C.10点20分D.10点40分【点拨】钟和平面镜中的像对称,要对本题作出判断,可利用对称法得出结论;也可利用逆向思维法,只要把纸反过来,从背面看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还可利用11点60分—1点20分=10点40分。
答案:D【易错点】人走进平面镜时,人的像变大。
正确的应是人走进平面镜时,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变小,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变小,像的大小不变。
【拓展】1.实像与虚像实像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相交所成的像,是由真实的光点会聚而成的且与原物相似的图样.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出来,能用底片感光。
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会聚而成的像.虚像不能在光屏呈现出来.无论实像还是虚像,人眼都能够观察到。
【拓展】2.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如图示镜前烛焰上的点S1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到达人眼睛,但眼睛是根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来确定物体位置的,所以觉得光线好像是从平面镜后S2点发出的,实际上镜后并没有点燃的蜡烛,像点S2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组成的虚像点,所以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三、拓展整合创新【例1】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填“实”或“虚”)像,它是由于光的形成的,该“倒影”距小鸟m。
解析:倒影是通过湖面作为平面镜而得到的结果,由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知,像和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和实物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答案:虚反射6m变式题:如图是一张在湖边拍摄的照片。
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
下列几种方法中哪一种不能用来正确区分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 )A.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一些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C.倒影中人物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D.倒影中人物的身高比真实人物略大一些【例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平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上另一支相同的蜡烛B,如图所示,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作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进行新课: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③能得出什么结论?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精选篇2)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平面镜、课件魔术箱:以倾斜45°的平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平面镜反光而被识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设计“替代”方法进行探究做铺垫实验交流一.创设情景,激趣质疑:『魔术』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老师:“我来变出一些粉笔”变魔术.老师:“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平的那种平面镜,老师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盒子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屏幕展示:教师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图片。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12篇)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一、老师基本技能1.教学流程。
整节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顺当完成预设的三维目标。
老师创设好玩的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质疑,提示并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探讨制定方案,小组协作试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从物理走向生活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清楚的脉络保证学生形成完整地思维体系。
2.教学手段。
“魔术”视频片断起到激发爱好、引发质疑的作用,“加菲猫”视频片断起到问题提示的作用。
ppt中视频、文字、图片都起到协助教学作用,丰富了课堂。
学生试验器材充分,为可能的探究都做好了打算。
3.教学语言。
一般话标准。
语调抑扬顿挫,生动,有感染力。
提出的问题简练,合理,逻辑性强,适时,能起到应有的启发、引导、过渡、总结、激励等作用。
4.板书梳理。
板书:“1.虚像定义—>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等距,垂直—>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美丽,简洁,娴熟,布局合理,由浅入深,能起到应有的提纲挈领作用。
5.教态表现。
老师举止大方,从容,酷爱学生,与学生沟通互动融洽。
二、学生实力培育1.视察实力。
先看近景“浇不灭的蜡烛”,再看远景“玻璃板后面浇不灭的蜡烛”,让学生看到是玻璃板在魔术中起了作用。
看“加菲猫照镜子”,最终却看到是一真一假加菲猫,一模一样的假的那只猫仿照真的那只猫的动作,仿佛中间有一个平面镜,让学生看到照镜子时像与物体的可能关系。
2.思索实力。
学生依据“加菲猫照镜子”、日常照镜子、简洁提示“大小?距离?左右?移动?”,尽可能猜想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
依据老师供应的平面镜与玻璃板,学生想如何找镜中的像,在尝试中选择合适的器材,并想为什么选择玻璃板。
此思索与活动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学生依据试验桌上的器材,想如何选则器材,探讨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比较之后,学生从不同的蜡烛中选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思索如何设计合理试验步骤。
3.动手实力。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如照镜子,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思考。
2. 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5. 应用拓展:分析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如化妆镜、穿衣镜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表现: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活跃度。
2. 实验效果:评估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启发和巩固作用。
3. 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3. 思考如何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九、拓展阅读:1. 《光学基础知识》:了解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生活中的物理学》:探讨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2. 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性质。
教学难点: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性质。
2. 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平面镜模型或实物。
2. 光线追踪实验器材。
3. 平面镜成像的相关实验材料。
4. PowerPoint或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上展示一张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之前学过的关于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知识。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上的示意图,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包括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虚像的形成等。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利用平面镜模型或实物,进行光线追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光线的传播和反射情况。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四、实验设计与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实验。
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论。
3. 学生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全班,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上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的练习。
2. 引导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物距、像距、焦距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书写教材中的习题或设计一个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完成作业并及时提出问题。
教学反思:1. 教案设计中充分结合了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实验设计与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更好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平面镜学生很熟悉。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平面镜成像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新课导入: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穿衣镜、化妆镜等。
4.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成像现象。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
6. 总结提升: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思考题答案,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平面镜、物体模型、白板、标记笔等。
2. 教学图片和视频:收集相关的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3篇)平面镜成像教案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3.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具与教法:平面镜、平板玻璃、支架一副、蜡烛、橫格纸、刻度尺等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这么美的景象里就应用了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
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镜子,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教师问: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教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小聪和小明的对提示。
大家互相讨论交流,设计好探究过程。
教师问: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平面镜?教师问:怎么确定像的位置多媒体课件演示探究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A.像与物大小相等;B.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C.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演示:水中的蜡烛。
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平面镜成像教案
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2. 能够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3. 掌握使用光线追迹法在平面镜上进行成像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2. 平面镜的成像方式和光线追迹法。
三、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2. 光线追迹法在平面镜上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 光线追迹法在平面镜上的应用。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平面镜模型和实验器材。
2. 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一个平面镜的实验仪器和模型,向学生展示平面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应用平面镜进行成像。
2. 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包括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性、位置关系和形状等内容。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和方法,特别是光线追迹法在平面镜上的应用。
4. 练习:在黑板上绘制一张平面镜模型图,并根据光线追迹法,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成像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5. 拓展:通过展示和讲解其他类型的镜子,如凸透镜和凹透镜,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镜子在成像上的特点和规律,做到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运用。
七、板书设计:1. 平面镜成像特点和规律:- 虚实性- 位置关系- 形状2. 光线追迹法在平面镜上的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示范,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并通过光线追迹法帮助学生解决平面镜成像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拓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目标:1.学问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看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同学经受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领会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试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看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试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技巧性,开拓同学思路,对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育其发散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老师不做任何示意,让同学充分想象)[同学争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方案与设计试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同学思索空间,同学:思索、分析、争论、归纳]我们采纳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
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作出猜想】(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环节三:巩固提高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二预习目标: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2、尝试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平面镜成像现象;(2)运用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探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1)介绍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2)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2. 平面镜成像实验(1)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2)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平面镜成像特点。
3. 平面镜成像规律(1)分析平面镜成像的规律;(2)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1)介绍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2)让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在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5. 环保意识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倡节约资源;(2)让学生从自身做起,培养环保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深入理解;(2)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平面镜成像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2. 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探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物体、测量工具等;2. 教学资源:平面镜成像课件、视频、图片等;3. 教室环境:保持教室整洁,便于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试衣间的镜子,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第七届全匡
大赛优秀教案(平面镜成像)
参赛选手:
平面镜成像
参赛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光华电堂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章 《光现象》中的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
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
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
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 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
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 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
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 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
阶段。
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 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 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 科学探究,这就
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
【设计思想】 一、重视思维训练
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印性和形式化,
使探究活动达到启
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 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
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 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 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 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过程体验
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 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
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 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
例如: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 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更实际。
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实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电池、胶棒、国际象 棋子这些色彩鲜艳、易操作、易观察的器材,让学生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 动眼和动 脑
来完成科学探究。
三、关注交往与合作
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 感受
,比如感觉 也没有直接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 也是师生、 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
在实验方案的设 计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 工合作完成的方式; 在交流总结环
节, 采用了小组交流、 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
这种多层次、 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体现学科综合
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改变学科本位, 推进课程整合, 让学生在科学情 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
我在本节教学中, 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
优雅的配乐等, 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 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求 知的同时, 深刻感受科学的美, 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 生命之旅, 学生良好的心理感受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心向, 持久学习愿望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用“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2、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
3、通过交流汇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让学生“找错误” 、“解决视力表的距离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中“平面镜成像”
学生乐于探究自然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录像、 CAI 课件、风景图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
采用了学生分组、分 资源,如小女孩在镜前玩耍的生活片段,
CAI 动画课件,找错误的图片,对称的自然风景,
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促进了
1、
能列举生活中的平面镜。
2、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
4、
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
现象的对称美与和谐美,培养 2)教师器材:镜子、玻璃板、刻度尺、旋转展示台、
蜡烛、火柴
学生器材:小镜子、玻璃板、支架、刻度尺、纸、
电脑、胶棒、国际象棋子等
高跟鞋
15世纪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经常要出门做生意,又担心妻子会外出风流。
一个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 后跟沾
了许多泥,因而步履艰难。
商人由此受到启发,因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 认为妻子穿上高跟鞋将无法在跳板上行走,这样就可以把她困在家里。
岂料,他的妻子穿上这双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佣人陪伴,上船下船,至U 处游玩。
高跟鞋使她更 加婀娜多姿,讲求时髦的女士争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来了。
雨衣
1747年,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弗雷诺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
他利用从橡胶木上获得的胶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这种胶乳溶液中进行浸涂处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 的作用。
在苏格兰橡胶厂的麦金托什因生活窘迫,无力购买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
一天,他不小 心将橡胶汁沾满衣裤,怎么也擦不掉,只好穿着这射脏衣服回家。
室外阴雨绵绵,麦金托什回到家却惊喜 地发现,穿在里面的衣服一点没有湿,他索性将橡胶汁涂满全身衣服。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胶布雨衣。
剃须刀
1828年谢菲尔德制成一边有保护的刀片,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
1895年,美国一位推销员吉列偶遇发明家佩因特
佩因特希望赚大钱,想发明一种从从都需要而且一次
性使用的东西。
一天,吉列刮胡子,发现剃刀的刀片正适合这种构想。
他设计出种安全剃刀夹持柄,但找不到能制成 薄刀片的厂家。
到1901年,他遇见机械师卡森,才解决了技术问题,使锄形刀架与双刃可换刀片合成一体, 并申请了专利。
早在1900年,电动剃须刀已在美国获得专利, 但第一种适于商业制造的电动剃须刀是由美国退役陆军 上校希克设计,并于1928年获得专利的。
镜子
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 透光镜”。
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锡箔和水银涂在玻璃 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
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时在内部涂上一层汞剂而成。
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
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
附在玻璃上。
拉链
拉链是1891年由美国芝加哥机械师贾德森最先发明的。
贾德森为了解除每天系鞋带的麻烦,就发明一种可以代替鞋带的拉链。
这种拉链是由一排钩子和一排 扣眼构成,用一个铁制的滑片由下往上拉,
便可使钩子与扣眼一个依次扣紧。
贾德森把样品送到
哥伦比亚博览会上展出,得到好评,并因此取得了专利。
如今,拉链的品种不断增多,其应用不只限于日用品,而且已进入科研、医疗、军事等领域,被某些 人誉为
20世纪科技界的10大文明之一。
冰箱
第一台人工制冷压缩杨是由哈里森在 1851年发明的,哈里森是澳大利亚《基朗广告报》的老板, 次用乙醚清洗铅字时,他发现乙醚涂在金属上有强烈的冷却作用。
乙醚是一种沸点低的液体,它很容易发生蒸发吸热现象。
哈里森经过研究研制出了使用乙醚和压力泵 的冷冻机,并把它应用在澳大利亚维多利的一家酿酒厂,供酿酒时制冷降温用。
第一台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师布莱顿和孟德斯于 美国公司买去了他们的专利,于
1925年生产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1923年发明的。
在一 后来一家 六个创造发明的趣味故事
1893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