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残缺字

合集下载

历史生僻字

历史生僻字

1.于阗(tián):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汉书·西域传上·于阗国》:“于闐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多玉石。

”2.蕲(qí)县: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历史文化悠久,古有陈胜吴广起义,后有淮海战役。

3.万俟卨(mîqíXiâ):开封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南宋初年奸臣。

初任湖北提点刑狱,依附秦桧,任监察御史、右正言。

绍兴十一年(1141年),秉承桧意弹劾岳飞,主治岳飞之狱,诬陷岳飞虚报军情及逗留淮西等罪,致使岳飞父子和张宪等被害。

4.褒姒(bāo sì):周幽王第二任王后,司马迁《史记》:“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5.范蠡(lǐ):春秋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后游齐国。

至陶,改名陶朱公,经商致富。

晚年放情太湖山水,爱好养鱼。

著《计然篇》、《养鱼经》。

6.阮瑀(ruǎn yǔ):三国魏陈留人,字元瑜。

少受学于蔡邕。

为建安七子之一。

后事曹操。

后世诗文中常用以泛指执掌文书、擅长书檄的文章作手。

唐方干《山中言事八韵寄李支使》诗:“阮瑀如能问寒馁,风光当日入沧洲。

”7.簋簠(guǐfǔ):盛黍稷的祭器。

《新唐书·礼乐志二》:“至於坛埳、神位、尊爵、玉币、簋簠、牲牢、册祝之数皆略依古。

”8.蹴鞠(cùjū):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

用以练武、娱乐、健身。

传说始于黄帝,初以练武士。

战国时已流行。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处(项处)后蹴踘,要蹷寒,汗出多,即呕血。

”9.劓刖(yìyuâ):割鼻断足。

《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四年》:“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

”10.暹(xiān)罗:泰国的旧名。

旧分暹与罗斛两国,十四世纪中叶两国合并,称暹罗。

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总叙》:“其国(真腊)北抵占城半月路,西南距暹罗半月程。

历史中的生僻字

历史中的生僻字
1.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焉陵县一带
1.禾的末端 2.城颖:今河南临颍县西北(前722,郑 庄公 “遂sui寘(zhi同"置")姜氏于城颍)
1.亦泛指敬重长上,亦借指兄长
41 繄扈 yi hu
42 桓
huán
43 釐

44 匄
gài
45 赧
nǎn
46 阆
làng
47 壬
rén
48 颛 zhuān
序 号
汉字
1 梓泽
2靥
拼音
zǐ zé yè
3 刿 guì
4 蠡 lí
5 镳 biāo
6 汨 mì
7 贲 bēn
8 稷 jì
9 邰 tái
10 嫄
yuán
词义
1.名园 1.酒窝儿 1.刺伤.2.曹刿:长勺之战(齐败鲁)指挥鲁军战胜齐, 一鼓作气典故来源此 1.贝壳.2.范蠡: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献策扶助越王勾 践复国,后隐去. 1.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
1.水名,~罗江,在中国湖南省
1.奔走,快跑。2.[虎贲]古时指勇士。
1.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俗称小米
1.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武功县西南
1.用于人名,姜嫄,传说是周朝祖先后稷的母亲zú bēng 1.倒塌
13 鄫
14 莒
15 掖 捉襟
16
见肘 17 遑
zhān wéi yuán wú bǐ mào yù
1.僭越:超越本份 1.觐见:朝见天子 1.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芡qiàn(一种草本植物)的茎。 2.姓。蔿国 :古国名。或说即妫国,在今山西省境 内 1.说话烦琐,喋喋不休的样子
1.高大耸立 1.矮墙 1.禁止 1.使,达到 1.长度,特指南北距离的长度。广袤,广大 1.卖,养育。2.鬻熊: 楚国部落祖先,不是建国者

古人残缺字(扩充版)

古人残缺字(扩充版)

殘缺字常在古人題墨中出現,總是藏著意外之意,讓人豁然領悟。

换页请用鼠标(一)虫二“虫二”是何意?泰山有一塊摩崖刻石,鐫刻著醒目的“虫二”兩個字,多數人百思不得其解。

據記載,明代才子唐伯虎有一次遊覽岳陽樓,用筆在牆壁上題寫“虫二”兩字。

原來“風”字,去掉裡邊的一撇和外面的邊兒,就剩個“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邊兒就剩下個“二”字。

後經解釋,才知道“虫二”寄寓“風月無邊”之意。

(一)虫二(二)花港觀魚遊覽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觀魚”時,景名碑上那個“魚”字底部少一點。

這塊碑上所刻“花港觀魚”四字為清朝康熙皇帝手跡。

在漢字裡,三點為水,四點為火。

“魚”字底部的四點,本為火字,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

康熙不忍見魚死,便將碑文中“魚”字底部的四點改寫成三點。

(二)花港觀魚(三)“富贵无顶”和“文章通天”孔府大门正中高悬“圣府”金字匾额两旁明柱上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副对联就出自清代文人纪昀之手。

对联中的蹊跷。

是:上联中的“富”少一点,下联中的“章”字破“日”而出。

传说是:孔子的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告知孔家“富”字有点不吉。

此后,孔府凡书富字皆无点。

这叫“富贵无顶”。

又传说乾隆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纪昀,准备为孔府书写门联,数遍皆不中意,遂弃笔安歇,睡梦中见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顶天”之式,醒后挥笔而书一蹴而就,果然气势不凡成就了这“文章通天”。

(四)點心其一、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

但其賺錢後便攙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

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

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眾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

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

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為'心'少了這一點。

生僻字 大全

生僻字 大全

生僻字大全在现代汉字中,有许多生僻字不常被人们所使用。

这些字有的意义模糊、形状奇特,写起来颇为复杂。

下面是一些较为生僻的汉字,供大家参考。

1.龘(dá):形容古代的一种神兽,也用来形容龙飞马奔的声音。

2.薔(qiáng):古代称作“屈绁”的植物,即现代所称的牵牛花。

3.黶(yān):黑色。

4.黧(lí):黑色,也可以形容头发黑而有光泽。

5.澼(pǐ):流淌。

6.銙(kū):像古代的一种铜制矛。

7.魥(zhā):鱼类名称。

8.龘(dá):古代的一种神兽。

9.黻(fú):古代衣物上的一种装饰花纹。

10.鴃(jú):百灵鸟。

11.齇(zhā):古代的一种乐器。

12.赽(jù):掉落。

13.擖(kā):抱。

14.揦(lá):用篱笆围起来。

15.罃(qìng):古代盛液体的容器。

16.蘑(mó):指蘑菇。

17.黲(cǎn):黑暗。

18.髴(fú):指古代的一种发髻饰品。

19.長(zhǎng):形容植物高大。

20.鶻(hú):指濒临灭绝的一种鸟类。

21.騍(kè):指马的一种品种。

22.衰(shuāi):衰退,衰弱。

23.齈(nóng):古代称呼一种牛。

24.鬊(sūn):头发长而乱。

25.鬢(bìn):古代指额头两边的头发。

26.黠(xiá):形容聪明、机智。

27.黢(qū):形容黑暗。

28.龘(dá):古代一种神兽。

29.遙(yáo):远。

30.鸂(qī):指一种水鸟。

虽然生僻字可能不常见,但它们仍然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字的意义和用法,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使用汉字。

同时,也能够增加对汉字的认识和兴趣。

希望大家都能够对生僻字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和探索汉字之美。

古代对碎片的雅称

古代对碎片的雅称

古代对碎片的雅称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古代对碎片那些个有意思的雅称。

你说这碎片啊,就好像是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出现的小惊喜,或者小遗憾。

古人可真是有情趣,给它们起了那么多好听的名字。

比如说“齑粉”,这俩字儿一瞧就感觉很细腻呢。

就像那细微得不能再细微的碎片,仿佛一阵风就能给吹跑了。

你想想,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小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碎片呀。

还有“残片”呢,这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些残缺不全的美好。

就好像一件精美的瓷器不小心磕掉了一块儿,虽然不完整了,但依然有着独特的韵味。

这不就跟咱们的人生似的,谁还没点磕磕碰碰的残缺呀,但那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记忆呀!“碎屑”也是个很形象的雅称呢。

就如同面包掉下来的那些小渣渣,看似不起眼,可要是收集起来也能有一小堆呢。

生活中的那些小碎片不也是这样嘛,单个儿看没啥,可积累起来也是满满的回忆呀。

咱再想想,古代人为什么要给碎片起这么多雅称呢?难道只是为了好玩?我觉得呀,这恰恰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热爱。

他们能从这些小小的碎片中发现美,找到乐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呀!咱们现在的人呢,有时候是不是太匆忙了,都忽略了这些身边的小美好、小碎片呀?你看那古代的诗词歌赋里,不也常常出现这些雅称嘛。

诗人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多有意境啊!咱是不是也该多学学古人,放慢脚步,好好欣赏一下这些碎片背后的故事呢?说真的,别小看了这些碎片,它们就像是生活的拼图,每一块都有着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少了哪一块,这生活的画卷也许就不那么完整了。

所以呀,咱得珍惜这些碎片,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它们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古代冷门的字

古代冷门的字

古代冷门的字咱今天就来唠唠古代那些冷门的字。

你说这古代的字啊,那可真是个大宝库。

有些字冷僻得很,就像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小野花,没多少人知道。

像“甪”这个字,你是不是乍一看有点懵?这字念lù呢。

它可不像那些常见字整天在大家眼前晃悠,它就安安静静地待在字典的小角落里。

我第一次见这个字的时候,还以为是印刷出错了呢,心想哪有这么奇怪的字呀。

还有“翀”字,念chōng。

这个字给人一种特别有冲劲儿的感觉,就像一只鸟猛地往天上冲。

可这么酷的字,在日常生活里却很少见。

感觉它就像个隐士,有一身的本事,却不轻易露面。

你要是在写作文的时候突然冒出这么个字,估计老师都得愣一下,然后还得去查查字典确认一下读音和意思。

“雱”这个字也很有趣,pāng的读音,它一出现就感觉像是一幅画。

你想啊,雨雪下得很大的样子,那场面多有画面感。

古代的诗人要是用这个字来描写雪景,那肯定比说“大雪纷纷”要高级多了。

不过呢,现在大家都习惯说简单直白的词,这个字就被冷落啦。

再说说“赑”字,bì的读音。

这个字可不好写,笔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它形容用力的样子,还和一种神兽有关呢。

要是古代的字都像这个字一样难写又难认,那咱们学语文可就更头疼了。

但是呢,这些冷门字也有它们的魅力。

它们就像是历史的小密码,藏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有时候我就想啊,这些冷门字就像被遗忘的小宝贝。

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大家都忙着用那些简单方便的字。

可是这些冷门字也应该有它们的舞台呀。

要是我们能把这些字重新挖掘出来,用到合适的地方,就像给它们穿上新衣服,让它们在现代社会里也能闪闪发光。

说不定哪一天,这些字又能重新流行起来呢。

咱也能像古人一样,说话写文章都带着一股古雅的气息,那多酷啊。

反正我觉得这些古代的冷门字就像是一群特别的朋友,等着我们去重新认识它们呢。

带你走进消失的汉字世界

带你走进消失的汉字世界

带你走进消失的汉字世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汉朝的“法言文”到今天的智能手机,“方寸之间”中的汉字几乎无处不在,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心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熟知的汉字也逐渐走入了历史,它们的离世虽不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大大降低了我们的文化传承,因此,本文将带你回顾一下那些已经消失的汉字。

一、“叉”叉这个汉字很早就已经消失了,而它的含义又非常奇特。

从字形上来看,“叉”字是“分支”的象形,表示向左向右分叉,相当于现在的“十”字加一竖,而其音义则有所不同。

古时候,“叉”字还有“阻止”的意思,像现在的“岔路口”和“叉车”之类的词语就都是从“叉”扩展而来的,它们都是用来阻止、分离或者引导人们前行的工具。

二、“仃”在古代汉语中,“仃”字的意思是孤独无依、凄凉、零落。

一般用来形容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孤独和周围环境的荒芜。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很少使用“仃”这个字了,但是它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得非常频繁。

比如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就用到了“仃”这个字:“狼烟烽起,郁孤台下,旧来花正开时,细雨纷飞,下帘来,风叶轻摇,道是无情也逐旧游。

”三、“垢”“垢”字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污垢、脏垢、秽物,是一种未经清洗的不干净的东西。

“垢”这个字的创建日期非常早,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使用。

然而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汉字的简体和繁体,这个字则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了,变成了一个“熟悉却陌生”的汉字。

四、“乂”“乂”字可以说是汉字中非常奇葩的一个了,这个字的出现日期也非常早,比现在最早的汉字还早了好几千年。

它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天地人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乂”字逐渐被弃用,现在除了学习古汉字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很少见到这个字,更不用说知道它的意思了。

不过,作为一个早期“超级汉字”,“乂”字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品味一下的。

生僻却美到爆的单字

生僻却美到爆的单字

生僻却美到爆的单字单字是中文的基本单位,每个字都有它独特的形态和意义。

有些单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但却因其特殊的构造和独特的美感而引人注目。

下面介绍一些生僻却美到爆的单字,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字的魅力!1. 龘龘(dá)是一个非常生僻的字,它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用来表示「跃动的龙形」。

这个字的构造非常复杂,由「龙」和「躍」两个字合并而成,形象描绘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跃的样子。

字体的纵向构造犹如龙的腾空姿态,形态独特,给人以美的享受。

2. 黽黽(mǐn)是一个古代少见的字,它代表着黑色。

黽字的字形上部是「月」字,下部是「黾」字,再加上额外的一笔连接上下,形成一个整体。

这个字的特点在于笔画的纵横交错,给人以神秘和独特的美感。

3. 觖觖(jué)是一个形态奇特的字,它的字形由「角」和「鳥」两个部分组成。

觖字表示两个动作同时发生,一方面是鸟的叫声,另一方面是鸟的翅膀展开的动作。

这个字的结构灵动而又生动,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

4. 茕茕(qióng)字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字,它意指孤独、寂寞。

茕字的字形上是「艹」部分,下是「青」字加上额外的两个点。

这个字的形态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象征着孤独而又坚强。

5. 隰隰(xí)是一个古代的字,它意为河边的草地或是泥泽地。

隰字的字形由「阝」和「涬」两个部分组成,表示着河水和湖泽交汇的地方。

这个字的形状独特而自然,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美感。

6. 馗馗(kuí)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字,它有着诸多的意义,包括指鬼神、借喻杀戮等。

馗字的字形上是「鬼」的旁,下是「求」的部分。

这个字的形状立体且流畅,透露着一种神秘而古怪的美感。

7. 魑魑(chī)是一个极为生僻的字,它用来表示山中的怪物。

魑字的字形上是「鬼」字的变形,在下方附加了额外的两笔表示鬼物的恶状。

这个字形独特而酷炫,给人一种惊悚和神秘的感觉。

8. 幺幺(yāo)是一个简单但极具美感的字,它的字形上是「幺」字的上半部分,下面附加一个点。

独特的“残缺”字

独特的“残缺”字

所谓“残缺”字,是指缺少笔画的“错”字。

在不少名胜古迹的名人题字中,有一些刻意的“残缺”字颇具意蕴和启示,显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仔细揣摩,可以品出谜一般的雅趣,给生活增添乐趣。

在五岳之首的泰山上有一块摩崖石刻,上书醒目的“虫二”两个字,这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个叫刘廷桂的才子题镌的。

对此,多数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繁体字的“风”字,去掉里边的一撇和外面的“几”字边,就剩下一个“虫”字;“月”字去掉四边就剩下个“二”字。

才子刘廷桂在此题写“虫二”两字是在赞美泰山之景“风月无边”。

无独有偶,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中有一石碑,上面也刻有“虫二”两字。

湖心亭初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重建于1953年。

初名振鹭亭,又称清喜阁,后改称湖心亭。

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

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两字,同样也是寓意“风月无边”。

到了浙江杭州,人们总少不了要前往“花港观鱼”游览。

“花港观鱼”地处苏堤南段西侧,前接柳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镜子分嵌左右。

来此游览的细心游客会发现,“花港观鱼”景点石碑上的“鱼”字,用繁体来写底部应该是四个点,这里却写少了一点。

原来,这块碑上所刻的“花港观鱼”四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手迹。

康熙帝信佛教,十分崇尚“好生之德”。

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

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

康熙皇帝不忍见鱼在火上烤,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三点。

在海南省文昌市珠溪河北面,有座清代建筑——溪北书院。

该书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二十多亩,规模相当宏大。

书院的门匾上刻着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书写的“溪北书院”四个大字,书院内专门设有训导学生的场所,挂着一块清末著名书法家潘存题写的“讲堂”木匾。

据记载,这座书院是清末著名书法家潘存发起,在雷琼道朱采和粤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建成的。

稀缺字

稀缺字

觊觎jìyú 龃龉jǔyǔ 囹圄língyǔ 魍魉wǎngliǎng 鳜鱼guìyú 耄耋màodiã 饕餮tāotiâ 踟躇chíchú倥偬kǒnɡzǒnɡ 另:倥侗念kōngdîng。

彳亍chìchù 谄媚chǎnmâi女红nǚgōng 古同“工” 蹀躞diãxiâ 迤逦yǐlǐ龟裂guīliâ 微细的裂纹(如砂浆、混凝土、抹灰面上的);颜料、釉或油漆薄膜,由于老化和瓦解而产生的短而浅的裂纹龟裂jūnliâ 田地因天旱而裂开许多缝子;皲裂。

人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布满裂纹或出现裂口蓓蕾bâilěi 遗憾的是在人名中经常被念作pãi。

呷茶xiāchá 呷作动词,义为小口饮。

呷作象声词时念作gā。

狡黠jiǎoxiá 猥亵wěixiâ 猥狎wěixiá (怀疑是否有这个词)委蛇wēiyí蟾蜍chánchú 迷惘míwǎnɡ 趔趄liâqie 窥觑kuīqù 肄业yìyâ徜徉chánɡyánɡ 也作倘佯叱咤chìzhà 绸缪chïumïu 纶巾guānjīn咄嗟duōjiē 罹难línàn 龌龊wîchuî 促狭cùxiá 皈依guīyī旮旯gālá 戛然jiárán 参差cēncī 鳏夫guānfū髑髅dúlïu皴裂cūnliâ 妊娠rânshēn 老鸨lǎobǎo 东莞dōngguǎn 孑孓jiãjuã逡巡qūnxún 趑趄zīqiâ 斡旋wîxuán 弹劾tánhã旌旗jīngqí沟壑gōuhâ 交媾jiāogîu 菁华jīnghuá 毓婷yùtíng 拈花niānhuā旖旎yǐnǐ 褴褛lánlǚ 蒯草kuǎicǎo 执拗zhíniù匍匐púfú阿訇āhōng 吮吸shǔnxī 暴殄bàotiǎn 拥趸yōngdǔn氤氲yīnyūn鹄的gǔdì 整饬zhěngchì 北京话里常念轻声贲临bìlín踽踽jǔjǔ 弑君shìjūn 舐犊shìdú 澹台tántái 复姓单于chányú 尉迟yùchí 复姓。

文物生僻字小课堂

文物生僻字小课堂

文物生僻字小课堂
文物生僻字小课堂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收藏和文化传承。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文物名称和汉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些文物中的生僻字。

我们以著名的商代青铜器“商鞅方升”为例。

这件文物的名称中包含了多个生僻字,如“鞅”(yan2)、“方”(fang2) 等。

其中,“鞅”是古代驾车时套在马嘴上的环,也被称为“马嚼子”;而“方”则是指方形的物品,如器皿、土地等。

除了商鞅方升,文物中的生僻字还有很多,例如“虢季子白盘”中的“虢”(gu2)、“拓本”中的“拓”(tu3) 等。

这些汉字往往在古代文献中使用频繁,但由于历史原因,现代人已经不太常用了。

除了文物名称中的生僻字,汉字中的生僻字也有很多。

例如,“苌弘化碧”中的“苌”(huan2)、“九死一生”中的“九”(jiu4) 等。

这些汉字往往在古代文学和传统书法中经常出现,但由于现代汉语的发展,很多人已经不太熟悉这些汉字的读音和用法了。

文物中的生僻字和汉字中的生僻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了解这些汉字的读音、含义和用法,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残体字是什么

残体字是什么

残体字是什么
残体字是指古代文书上出现的文字,也称篆书。

残体字是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
重要体现,在文化方面有各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

古代文书上的残体字来源于三国时期张汝和创立中国第一部碑帖《墨一张》,
碑帖书名取自佛经。

三大趋势的碑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残体字体系的基础,呈现出了美丽的文字,囊括了宋、元、金三朝的大量典籍。

而经历了此后数个朝代的磨练,碑帖中逐渐把握到了笔顺运用一致、术语推行统一、发音共通等风格,从而形成了一种广受赞誉的残体字术语,“此書篆字残体,间或撇捺若干” 。

残体字不仅具有文学性,而且还有历史沉淀的文化价值。

残体字的融入,宣扬
着中华文明的历史精神,这也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坚实,历史文化把中国的基因包裹的更深。

残体字还能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比如大自然、政治、文化和文明等。

残体字无疑是上述方面难得的文字记录。

残体字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文学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古汉语文学能够更好地体
现出古代文学之精髓,由于残体字表现形式简洁精美,使得文字文化更加精致,更具有文学性。

结合历史文化,残体字特有的文化内涵也使得原有的文化无处不在。

总之,残体字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记录,它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这些珍
贵的文化传统不仅要被尊重,还应被弘扬传承。

通过对残体字的深入研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发挥它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残体字_精品文档

残体字_精品文档

残体字1. 什么是残体字?残体字(Also known as 瓦字、断字)是指字形不完整的字体,通常缺失了一部分或多部分的笔画。

残体字可以是存世文物中的字体缺失或因字体老化、受损而导致字形残缺不全,也可以是书法练习中意外造成的字形缺损。

2. 残体字的历史和背景残体字的出现与文字的起源和演化相关。

在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被认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时期。

当时的文字以刻画动植物形态的象形文字为主,字体形象生动,字形完整。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的发展逐渐转向了更加抽象、符号化的方向,字形逐渐趋于规范化。

然而,古代的纸质和书写工具技术相对简陋,加上保存和传承的环境等原因,导致古代文字在传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磨损和缺损,字形逐渐残缺不全。

此外,书法练习中,由于意外笔墨不慎或者实际字数与预期不符等原因,也会导致字形缺损。

3. 残体字的分类和特点残体字根据笔画缺失的部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残体字类型:3.1. 瓦字瓦字是指字体的上部缺失,形似瓦片。

这种缺失通常发生在上部的横画或者上部的竖画。

3.2. 断字断字是指字体的中部或下部缺失,字体中部或下部的单笔画被截断或缺失。

3.3. 缺字缺字是指字体中部或下部的整体缺失,导致整个字形的结构或主要笔画无法辨识。

残体字的特点在于其字体形状不完整,常常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艺术的美感。

残体字既是文字传承的实物见证,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残体字的出现丰富了文字的表现力,并且激发了人们对历史和艺术的思考。

4. 残体字的价值和应用残体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首先,残体字作为存世文物的一部分,有助于研究历史文化和文字的演变。

通过对残体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书写技术以及古代社会的文化状况。

残体字也可以作为证据,帮助学者破解古代文献中的涂抹、修改等问题,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

其次,残体字在艺术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国最难的8个生僻字

中国最难的8个生僻字

中国最难的8个生僻字1.玊赵孟頫别看错了,这个不是玉字,这字读音是sù。

意思有三:1、琢玉工人;2、有疵点的玉;3、作姓氏,后汉有名人玊况。

别看错了,这个不是玉字,这字读音是sù。

意思有三:1、琢玉工人;2、有疵点的玉;3、作姓氏,后汉有名人玊况。

2.囙米芾误以为是写“回”字时,把里面的口字粘连到边缘了,其实这字读音是yīn,古代意思为“因”。

误以为是写“回”字时,把里面的口字粘连到边缘了,其实这字读音是yīn,古代意思为“因”。

褚遂良没看过吧,脑补下,三多一横,那就是四咯,这字念sì。

意思有二:1、古代同“四”;2、也会做古姓氏,源于古代鲜卑族。

没看过吧,脑补下,三多一横,那就是四咯,这字念sì。

意思有二:1、古代同“四”;2、也会做古姓氏,源于古代鲜卑族。

柳公权字这字是不是“另”字,当然不是啦,这字念guǎ。

古代意思有二:1、古意为“剐”;2、作动词,分割的意思。

这字是不是“另”字,当然不是啦,这字念guǎ。

古代意思有二:1、古意为“剐”;2、作动词,分割的意思。

5.乜欧阳询以为“也”字少了一竖,其实人家也是一个独立的字,读音miē。

意思有四:1、眼睛眯成一条缝,眯着眼斜视着;2、粤语方言,表示“什么”;3、姓氏,但是读作niè;4、壮语:同“妈”。

以为“也”字少了一竖,其实人家也是一个独立的字,读音miē。

意思有四:1、眼睛眯成一条缝,眯着眼斜视着;2、粤语方言,表示“什么”;3、姓氏,但是读作niè;4、壮语:同“妈”。

6.孒颜真卿别把人家当做“子”的错别字,误把一横画短了,人家只是横短了点。

此字读音jué,意思是蚊子的幼虫。

别把人家当做“子”的错别字,误把一横画短了,人家只是横短了点。

此字读音jué,意思是蚊子的幼虫。

7.屮张猛龙碑你以为是写“山”字的时候写过头了,其实不是,此字读chè或cǎo,是象形字,形容草木丛生。

趣味语文你认识这些古代的汉字吗n= 眼手休科采

趣味语文你认识这些古代的汉字吗n= 眼手休科采

趣味语文你认识这些古代的汉字吗n= 眼手休科采古代这些奇文字你都认识吗?中国古代文字演变是一个漫长的
过程。

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岁月流经繁华跌宕。

因为书写工具、政治、文化、经济等原因,文字演变出现过各种文字,或存于书,或现于器物,或写于木石,或刻于石碑,或镌于石壁,或出现在钱币,或作为装饰纹路。

至今很多文字难以破解,成为千古之谜。

奇字篆:甄风六体书之一。

张怀瓘《书断》云:“即籀篆也。

其迹有石鼓文在焉。

”萧子良又谓:丰定大篆为奇字。

盖丰六体,原改定古书而成。

当时或本大篆籀篆而稍变其体。

故与籀篆既异、大篆亦不甚同也。

杨雄最好之,刘菜从学焉,其传遂广。

梅花篆并非篆体书法和梅花画技的简单合成,而是将这二者的特点经再创造后有机地融合,使之形成苍劲浑厚、古朴典雅、造型别致,独具匠心之特点,使其更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目前很多书法家依旧画字为画,成为馈赠之上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殘缺字常在古人題墨中出現,總是藏著意外之意,讓人豁然領悟。

换页请用鼠标
(一)虫二
“虫二”是何意?泰山有一塊摩崖刻石,鐫刻著醒目的“虫二”兩個字,多數人百思不得其解。

據記載,明代才子唐伯虎有一次遊覽岳陽樓,用筆在牆壁上題寫“虫二”兩字。

原來“風”字,去掉裡邊的一撇和外面的邊兒,就剩個“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邊兒就剩下個“二”字。

後經解釋,才知道“虫二”寄寓“風月無邊”之意。

(一)虫二
(二)花港觀魚
遊覽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觀魚”時,景名碑上那個“魚”字底部少一點。

這塊碑上所刻“花港觀魚”四字為清朝康熙皇帝手跡。

在漢字裡,三點為水,四點為火。

“魚”字底部的四點,本為火字,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

康熙不忍見魚死,便將碑文中“魚”字底部的四點改寫成三點。

(二)花港觀魚
(三)“富贵无顶”和“文章通天”
孔府大门正中高悬“圣府”金字匾额两旁明柱上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副对联就出自清代文人纪昀之手。

对联中的蹊跷。

是:上联中的“富”少一点,下联中的“章”字破“日”而出。

传说是:孔子的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告知孔家“富”字有点不吉。

此后,孔府凡书富字皆无点。

这叫“富贵无顶”。

又传说乾隆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纪昀,准备为孔府书写门联,数遍皆不中意,遂弃笔安歇,睡梦中见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顶天”之式,醒后挥笔而书一蹴而就,果然气势不凡成就了这“文章通天”。

(四)點心
其一、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

但其賺錢後便攙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

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

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眾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

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

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為'心'少了這一點。

”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經營人心的重要。

從此以後,痛改前非,又一次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其二、
明代文學家徐渭在為江南一個“點心店”題寫招牌時,肚子空了要“點心”有意不寫“心”字中間那個點。

雖然只是一個點,但是卻起到了很好的廣告效果。

其用意一是為了吸引顧客
二是突出點心店的作用:肚子空了,需進“點心”了。

(四)點心
(五)殷比干莫
河南衛輝市城北約7.5公里處,有一座中華林姓的太始祖比干的墓,墓碑4個隱約可見的字''殷比干莫''我國春時期
儒教創始人孔子的存世惟一真跡。

傳說,孔子對比干非常敬仰,他周遊列國講學時,特地來到比干的葬身之地憑弔,並用劍在石頭上刻下了''殷比干莫''四個字。

‘‘墓’’字為何少寫了一個‘‘土’’字?
孔子認為比干乃取大地之土而葬,於是,''墓''字下面的''土''字有意不寫。

後來,有個秀才說孔子這個大教育家也寫錯字,便自作聰明把''土''字添到了“莫”字下面。

當他寫完後,突然晴空霹靂,把完整的碑劈開了,秀才剛添加上的“土”字也被劈掉了。

於是,人們看到的“殷比干墓”四個字殘缺不全。

清朝乾隆皇帝到此遊覽以後,揮筆寫下了“宣聖真筆”四個字,皆在昭告世人:我乾隆皇帝作證,這是孔子的真跡!
(五)殷比干莫
(六)書院和講堂
海南清末著名書院之一的“溪北書院”,建於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

在書院訓導學生的場所,掛著一塊清末著名書法家潘存(字儒初)題寫的“講堂”木匾。

最有意思的是,書院的“書”字缺一畫。

講堂的“講”字,卻缺了一橫一豎兩畫。

有學識的方家認為,這“書”`“講”兩字殘缺的含義是書寫者獨具匠心的傑作。

‘’書‘’缺一畫,隱指浩如瀚海的‘’書‘’是永遠讀不完的,也可說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講‘’字缺二畫,正好是一橫一豎,寓意古今中外的知識,不論縱講直講是永遠講不完的。

講解時要少而精,不要面面俱到。

既然書是‘’讀‘’不完,就應該學到老,讀到老。

既然是‘’講‘’不完,就應該旁徵博引世世代代講下去,既是少而精就要掌握知識的精華。

(六)書院和講堂
(七)孔庙门前的“金声玉振”
孔庙门前的“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寓意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因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击磬告终。

“金声”是指钟的声音;“玉振”是磬的声音。

明代的书法家胡缵宗笔下的“玉”字的点不在右下,而是在正中,这是因为敲击玉磬时,敲在正中间的时候声音最动听,而这也正好切合孔子思想精髓的中庸之道。

孔庙门前的“金声玉振”
(八)孔庙的棂星门
“棂星”也就是我们大家说的“文曲星”,是主管中考、高考成败的一颗星,祭天先要祭棂星。

而神话中的孔子就是天上下凡的文曲星,所以进孔子家的门就是进了棂星门。

而这里这个“棂”字出了问题,本来繁体的“棂”字应当写作“欞”,而在这里的“欞”字把右下面的“巫”字给丢了,这应属于错别字。

可这是乾隆他老人家写的,当然不能是错别字了。

看看人家皇上的解释:孔子的儒学是正大光明的道,是不相信任何鬼神巫术的,所以就算有“巫”到了孔圣的门前也会被吓跑了。

所以棂字少了个“巫”不是错别字而是表示对孔子的尊敬。

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地方上的官员们当然也要随风而动,因此清代中后期的各地夫子庙里的棂字大多都没了“巫”。

请看下面!
(九)曲阜孔庙的“至圣庙坊”
曲阜孔庙穿过太和元气坊,到了“至圣庙坊”。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故有至圣庙,而这“至圣庙”是用梅花篆字写成,其中的“至”字上面少了一横,这代表圣人思想至高无上、高远无界。

(十)孔庙大成门里
“先师手植
桧”
曲阜孔庙大成门里曾有一棵挺拔苍劲的桧(桂)树,相传是保曲阜一方兴盛的“先师手植桧”。

据说这一棵桧树是孔子亲手植下的,曾经几度枯荣而不朽,后终为雷所击倒。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孔子所植的桧树原址上生发出来的,所以明朝万历年间关西的才子杨光训,题写了“先师手植桧”五个大字。

而其中的“植”字多了一竖。

为什么多了一竖呢?据说表示孔子种的四棵桧树已经全部死掉了,但又有一棵新树从老树上长了出来。

暗示“先师所植之数”。

这才延续了“此树兴,则孔家兴,此树衰,则孔家衰”的孔家香火。

孔庙大成门里“先师手植桧”
(十一)三孔十绝之一的鲁壁
(十一)三孔十绝之一的鲁壁
鲁壁藏书是一个经典的故事,这里的“壁”字又是异写的,“壁”字左上方没有封口,代表墙里面有书。

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期间,孔家第九代传人孔鲋为了避免先人著作被毁,将孔子及弟子的著述翻译成蝌蚪文,砌在夹壁墙中,终于让这批著作逃过了一劫。

到了西汉年间,鲁壁藏书的秘密才被孔家的后人发现,孔安国将蝌蚪文重新译回古文,使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发扬光大,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好局面。

如今壁中藏书早已被取走,只留下睿智传说源远流长。

后人书写“壁”字左上方也不封口了
(十二)孔林中的子贡手植楷
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南方经商。

惊问孔子逝世,折下一段楷木作拄路拐杖,日夜兼程赶回山东。

当他赶到时,孔子已下葬。

子贡竟在孔子墓前结庐守灵三年。

伤心、遗憾的泪水竟将拐杖楷木浇活,千年之后,成参天古木!可惜这传说中的名树在前朝被雷劈毁,只剩下这半截木头疙瘩在亭中供后人瞻仰。

而亭前石碑上“子贡手植楷”的“植”字缺了一横,原来这表示孔子出殡的时候子贡没能参加,代表弟子独其缺一人。

据说亭中是子贡手植的半截楷木
HYF 12-0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