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预习学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15《白杨礼赞》第1课时【学案】
《白杨礼赞》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联系本文写作的时代特点,了解作者的创作环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全文的主旨。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茅盾:2.写作背景: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外壳.( ) 锤炼.( ) 主宰.( )怠.( ) 虬.枝( ) 婆娑..( ) 楠.木( ) 秀颀.( ) 刹.那( )参.天( ) 晕.圈( ) 倔强..( ) 诸.如( ) 初融.(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恹.恹( ) 纵横.决荡(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虬枝:秀颀:三、理解内容5.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6.结合课文内容尝试着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
参考答案: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外部特征来反映其内在精神。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通过描绘事物的外部特征来反映其内在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白杨礼赞》的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白杨礼赞》。
(2)搜集有关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关于白杨树的知识。
(3)简介课文《白杨礼赞》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白杨树的形象。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白杨树具有哪些精神品质?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白杨树。
(2)分享自己的描绘,感受白杨树的美。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段关于白杨树的描述。
2. 拓展作业:调查身边的树木,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白杨礼赞 学案(1)
《白杨礼赞》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了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和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
(重难点)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难点)
一、课前检测
1.下划线生字注音
晕圈虬枝楠木秀颀坦荡如砥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婆娑
2.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课文选自《矛盾全集》,代表作小说《》、《》、
《》、《》三部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书,边划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白杨树的特点,完成下表。
三、小组合作,合作探究
1.文章开篇点题,紧接着一大段描写高原景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 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四、当堂检测
运用联想和想象,以下列句式,说说身边事物的象征意义,例如蜜蜂、荷花、梅花、翠竹、蜡烛、。
例:我由荷花想到了家境贫寒、不抱怨、不放弃的莘莘学子。
五、课后作业
1.读主题丛书4《香山红叶》和《井冈翠竹》,体会文章的象征手法。
2.运用象征手法将当堂检测的题目扩展成50字左右的小片段。
白杨礼赞预习案
《白杨礼赞》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初步疏通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二、预习提示(课文内容、要点提示)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三、预习作业1.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2. 作者介绍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地壳.()恹恹.()晕.圈()婆 suō() qiú()枝秀qí()4.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5.何为礼赞?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6、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1.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腐蚀》、《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名篇《白杨礼赞》等。
2.了解背景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作者应邀赴新疆讲学,194 0年,又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
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深受鼓舞,到重庆后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以歌颂北方抗日军民。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锤.炼()主宰.()倦怠.()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晕.圈()倔强..()..()婆娑虬.枝()楠.木()秀颀.()(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②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③美而高。
颀,高。
()④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⑤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⑥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⑦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⑧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
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1.学情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
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句。
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白杨礼赞》+知识点+学案一二三原文知识点第15课《白杨礼赞》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蚀》 (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
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学案
《白杨礼赞》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2.理解象征手法;3.品析课文美点。
教学建议:1.教学指津:本文选自茅盾的散文集《见闻杂记》,写于1941年。
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的远大前途,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描写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内在气质的不平凡,通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歌颂了他们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的思想感情炽烈,教读这样的散文,首选方法仍是朗读。
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等。
通过朗读,体会白杨树的形神之美和作者的赞颂之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脉络、写作手法,并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研读、品味来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让学生编写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除此之外,语言美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品析和交流体会相结合的方式来欣赏课文的美点。
2.问题导航:建议采用主问题引领的方式组织教学。
(1)在初读阶段可设计:你认为白杨树美在哪里?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白杨树的形美,而且也认识了白杨树的神美,这为后文学习白杨树的象征美作了铺垫。
(2)在深入阶段,可设计:白杨树的这些好品质又与哪些人的品格相似?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白杨树的象征美,体会到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的热情赞美。
(3)在品赏阶段可设计:你认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可以是修辞美、用词美也可以是句式美,只要学生能说出美点即可,最好当堂活用比较美的句式。
(4)对重点段落第7段还可设计: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白杨礼赞预习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点]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礼赞》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通过状物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仿写状物散文。
教材分析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预习阶段1、字词整理。
2、成语积累: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旁逸斜出、纵横决荡2、读顺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以诵读的形式品味本文的情感美。
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并尝试仿写。
一、导入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三、解题切入文本本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的散文,题目为《白杨礼赞》,那么什么叫做“礼赞”?――怀着敬意的赞扬四、品味本文的情感美1、听读课文,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预设】第1小节、第4小节、第6小节、第8小节、第9小节2、齐读这些段落,品味文中“怀着敬意”的赞美。
3、这些段落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直抒胸臆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敬意”“赞美”。
五、品味本文的画面美【预设】第3小节:“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第5小节:全部第7小节:“??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将这些语句按照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进行分类。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板书白杨树干――笔直外在形象极普通枝――靠拢叶――向上皮――普通对抗西北风内在品质不平凡――把握一定的顺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白描,突出了白杨树的“内外兼备”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白杨图》。
1白杨礼赞学案
《白杨礼赞》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茅盾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生字、生词,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赏析准确、凝练、富有感情的语句。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课前背诵《爱莲说》二、快乐自学:1.文学常识:我了解的茅盾(名、时、地、评、作)2.了解写作背景3.想一想题目的含义。
4.字词积累,抄写并给加点字注音。
主宰.虬.枝秀颀.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妙手偶.得潜滋..暗长纵.横决荡4、反复朗读课文,熟读书下注解。
三、课堂探索(一)预习成果展示。
(二)重点问题研讨: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中紧紧围绕一条抒情线索展开,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并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2、这篇课文热烈的赞美白杨树,从全篇来看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结合文本,请你从不同方面思考。
)(1)(2)(3)(4)熟读并背诵5段。
3、白杨树生长在雄浑、辽阔的黄土高原上,不仅有笔直、挺拔的“外形美”,更是因为具有不平凡的“内在美”,重点研读第7段。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这一部分连用四个反问句,作者的用意何在?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3)有感情的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4、默读第8段体会本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5、为什么篇末又写楠木?四、课堂练习1、茅盾,是我国现代著名(),原名(),字(),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是他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优秀短篇小说《》、《》。
2、选出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A、婆娑.(suō)潜.滋暗长(qián)主宰.(zǎi)倔.强挺立(juè)B、开垦.(kěn)无边无垠.(yíng)倦怠.(dài)虬.枝(qiú)C、锤.炼(chuí)秀颀.(qí)外壳.(qiào)恹.恹欲睡(yàn)D、毡.子(zhān)旁逸.斜出(yì)泛.出(fàn)坦荡如砥.(dǐ)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白杨礼赞》教案4篇
《白杨礼赞》教案4篇《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二、明确目标(生齐读)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要赞美白杨,而且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2篇)
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礼赞教案篇1指导思想: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①第一次读课文。
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
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
解决以下问题: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
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教案篇2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白杨礼赞预习学案
白杨礼赞一、课文原文填空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的一条大毯()子。
2、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3、黄与绿主宰着,(),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
4、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5、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的情绪又将如何?6、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
7、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的一种树。
8、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对抗着西北风。
9、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或“()”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10、但是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11、()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12、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13、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1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预习学案
《白杨礼赞》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茅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准确读写。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学习本文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二、作者简介茅盾(1896 年 7 月 4 日—1981 年 3 月 27 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于 1940 年 5 月到延安讲学,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深受鼓舞。
回到重庆后,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散文,借对白杨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生字词1、主宰(zǎi):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
2、倦怠(dài):疲乏困倦。
3、丫枝(yā):树木枝叉。
4、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5、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
6、虬枝(qiú):盘曲的树枝。
7、伟岸(àn):魁梧高大。
8、秀颀(qí):美而高。
9、鄙视(bǐ):轻视,看不起。
10、坦荡如砥(dǐ):平坦得像磨刀石。
五、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2、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3、第三部分(第 5-6 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4、第四部分(第 7-8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5、第五部分(第 9 段):再次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
白杨礼赞学案
白杨礼赞学案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白杨礼赞》学案昌邑潍水学校王薇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不平凡”的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托物言志写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一、资料链接1、简介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着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茅盾”是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他着名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二、预习检测,给下列字词注音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虬枝婆娑秀颀倔强课内探究一、初读课文,我有我感受: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2、合作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在哪里?(可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分小组展示)二、再读课文、我有我发现:1、精读第7、8自然段,思考: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2、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3、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北方的农民呢?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第15课《白杨礼赞》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白杨礼赞》这首诗的基本信息和意思。
2.理解雨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写景传达的主题。
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来分析和欣赏这首诗。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感性认识。
2.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赏析和分析的能力。
3.提高学生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彰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2.学生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感慨。
3.学生能够良好地发挥个人的情感,提高情感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白杨礼赞》的基本信息和意思。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来分析和欣赏这首诗。
3.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感性认识。
2.教学难点1.理解雨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写景传达的主题。
2.学生对于诗歌欣赏和分析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导入1] 师生共同观察白杨树的图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分布区域,并带领学生思考白杨树在人们的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导入2] 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表达对于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自然天气现象的种种感受,如雨雪、风、日照和星空等等。
3.[导入3] 介绍诗人常山赵无极的简介和生平,了解他的诗歌创作生涯和创作风格。
2. 阅读1.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换阅读《白杨礼赞》的体验和看法,其中包括:诗句、感情、情感意义和语言特点等等。
2.个别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对于诗歌的意象进行揣摩,并做到互相学习、启迪思路。
3.教师让学生思考诗歌中出现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3. 写作1.模仿诗歌写作,编写《我爱我的祖国》或者《我爱我的家乡》等等反映自己内心情感的诗歌作品。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欣赏和点评。
3.教师帮助学生修改和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提高与改进1. 掌握技巧在诗歌阅读中,学生需要学习许多技巧。
例如理解语言巧妙、深入的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多方面地欣赏、分析和思考诗歌,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白杨礼赞》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白杨礼赞》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要识记茅盾及有关背景,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2、我能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我能品尝白杨树的形神之美,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4、我能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运用;重点:我能品尝白杨树的形神之美,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难点:我能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运用。
第一课时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闻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半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赐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宏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斗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阔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全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进展了敌后的抗日依据地。
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盼望,精神兴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生活在国民党掌控下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纳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忱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勇敢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白杨礼赞》的是,原名,字,现代作家。
他著有长篇小《》,短篇小说《》《》等。
本文体裁是,选自。
“礼赞”含有之意。
2、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3、依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中成语"妙手偶得"出自代闻名诗人的_______,_____(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白杨礼赞》预习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日期
一、预习内容:《白杨礼赞》
二、预习要求
1、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音、形、义。
2、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
3、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方法和步骤
1、知识链接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恹恹.()倦怠.()婆娑.()秀颀.()虬.枝()坦荡如砥.()主宰.()不屈不挠.()3.解释
(1)视野:(2)黄绿错综:
(3)妙手偶得:(4)潜滋暗长:
(5)旁逸斜出:(6)秀颀:
(7)纵横决荡: (8)坦荡如砥:
4、填空
《白杨礼赞》选自《》。
作者,原名,字,农村三部曲,包括《》、《》、《》三部。
5、茅盾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请你在文中划出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初二语文《白杨礼赞》课堂检测003 班级姓名学号日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外壳(
..).恹恹.()倦怠.()婆娑.()秀颀.()晕.圈()虬.枝()主宰.()坦荡如砥.()不屈不挠.()倔.()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奔驰视野锤炼坚强不曲
B. 质朴精华倦怠纵横绝荡
C. 开恳晕圈虬枝旁逸斜出
D. 贱视婆娑秀颀妙手偶得
3、填空
《白杨礼赞》选自《》。
作者,原名,
字,农村三部曲,包括《》、《》、《》三部。
4、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A. 记叙
B. 议论
C. 描写
D. 抒情
E. 说明
(1)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
()
5、简答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2)、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3)、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
初二语文《白杨礼赞》预习学案004 班级姓名学号日期
一、预习内容:《白杨礼赞》
二、预习要求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2、品味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三、预习方法和步骤
(一)、默写课文第七节
它没有,没有。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那么,。
但是它,,,,,
,。
(二)、下面的文字、排列顺序与原文一致的是。
()
1.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3.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4.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A.2、3、4、1
B.2、1、3、4
C.2、4、3、1
D.2、1、4、3 (三)、填空:
作者采用的手法,托物言志,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歌颂他们的精神。
(四)、阅读《白杨礼赞》第7--9段,完成下列各题。
1.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采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4、楠木象征了什么人?写楠木是不是离题了?为什么?
初二语文《白杨礼赞》课堂检测004 班级姓名学号日期
一、选择题。
1、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A. 旁逸.斜出以逸.待劳逃逸.安逸.
B. 视野.旷野.野.蛮在野.
C. 参.天参.考参.拜参.加
D. 潜滋.暗长滋.蔓滋.事滋.芽
二、按照原文写出下面各句的正确顺序()
A.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C.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D.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三、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1.《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
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
2.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
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
四、默写
它没有,没有。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那么,。
但是它,,,,,
,。
五、简答题
1、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2、白杨树象征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六、1943年,茅盾在一位画家以《白杨礼赞》为题意而创作的一幅白杨图上,题诗一首:“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请你说说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