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有关概念、水质评价及检测咨询
如何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
如何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被广泛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地下水的水质日益受到威胁。
为了确保地下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
一、地下水水质监测的重要性地下水是地下水系的组成部分,它的水质直接关系到人类饮用水的安全与健康。
通过地下水水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地下水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为制定水质管理措施和保护方案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地下水水质监测的方法1. 取样方法:地下水取样是水质监测的基础和关键。
在选择取样点时,应考虑地形地貌、水源保护区、排污口等因素。
取样时应使用密闭容器,避免二次污染。
2. 监测指标:地下水水质监测需要考虑多个指标,包括物理指标(如水温、pH 值)、化学指标(如溶解氧、氨氮、总磷)和微生物指标(如大肠菌群)。
监测指标的选择应根据地区的特点、用途要求和法规标准确定。
3. 检测方法:地下水水质监测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测试和实验室分析。
现场测试方法适用于快速监测和初步评估,如使用多参数仪器进行现场测试。
实验室分析方法更加精确和可靠,适用于详细分析和确认。
三、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方法地下水水质评价是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估和判定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的寿命和可利用程度,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1. 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应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危险物质限制、可利用性评估等多个方面。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特点和用途要求不同,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2. 评价方法: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通过比较监测结果与水质标准,判断地下水是否达到水质要求。
定量评价则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手段,计算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3. 水质评价结果的应用: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可以用于制定水质管理措施、指导污染物控制,还可以作为决策者制定地下水资源利用方案的依据。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探讨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探讨地下水是地球上保存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之一,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重要的地质、生态和经济价值。
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过度开采。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是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善措施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与探讨,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重视。
一、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方法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是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利用多种水质评价指标对地下水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主要包括水质监测、水质分析和水质评价三个方面。
1. 水质监测:通过建立地下水监测点,定期对地下水进行采样监测,掌握地下水的水质变化情况。
监测内容包括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质、微生物污染等。
2. 水质分析: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分析,了解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种和浓度分布情况。
3. 水质评价:利用多种水质评价指标对地下水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地下水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1. 地下水污染状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质和化学氮、磷等污染物的超标。
2. 地下水水质演变趋势:地下水的水质变化具有时空特异性,受到地质、地貌、土壤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加快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地下水受到污染和过度开采的压力不断增加,水质呈现恶化趋势。
3. 地下水水质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良的地下水水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与保护。
1. 加强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监测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持续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评估地下水污染和演变趋势。
2. 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源排放:加强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排放的控制和治理,减少地下水污染源的输入。
地下水的水质评估与地下水污染治理
地下水的水质评估与地下水污染治理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推进,地下水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进行水质评估和污染治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的水质评估方法和地下水污染治理的策略。
一、水质评估方法1.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水质评估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测定其中各种离子、溶解氧、重金属和有机物等物质的浓度,来评估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该方法简便易行,能够全面了解地下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情况。
2.地下水污染指数法地下水污染指数法是一种通过对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建立污染物浓度与标准浓度之间的比较,计算出一个综合的污染指数值,从而判断地下水是否受到了污染。
这种方法对于快速评估地下水污染情况非常有效。
3.地下水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法地下水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法是一种以地下水为基底,综合考虑地下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评估地下水潜在生态风险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建立各种环境参数与地下水潜在生态风险之间的关系,评估地下水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下水污染治理策略1.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首要策略。
通过加强对工业企业、农田和城市垃圾处理等污染源的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其进入地下水体系,从根本上控制地下水污染的发生。
2.地下水补给管理地下水补给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管理地下水补给系统,保持补给量与需求之间的平衡,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流向逆转等问题。
这样可以减少地下水受到污染的风险,保护水源地的可持续利用。
3.修复技术对于已经发生污染的地下水体系,采取修复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
通过改变地下水流动路径、清除或转化污染物、利用生物降解作用等手段,恢复和改善地下水水质。
4.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监测体系,对地下水水质进行长期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污染的动态变化。
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
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地下水水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地下水来源的不同等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地下水水质的差异性。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须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的基本指标在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时,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下面是常用的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指标:1. 地下水PH值:PH值代表酸碱度,数值从1到14,中间值为7,表示中性。
PH值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
2. 溶解氧:溶解氧指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中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 电导率:电导率是指单位长度中的电导量,是衡量水中离子浓度和型式的指标,其单位为S/m。
4. 氨氮、总氮和硝酸盐氮:氮是水体中的重要营养元素,但高浓度的氮会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
5. 高锰酸盐指数:高锰酸盐指数是测定水中有机物质的指标,是反映当前水体有机质分解程度的重要水质指标之一。
以上指标是地下水水质监测中最为常用的指标,其可以反映地下水的有机物质含量、微生物数量、离子浓度和化学氧化性等方面信息。
二、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对于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一般来说,地下水水质监测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监测站位分类分析:对不同类别的水源监测站进行分类分析,识别污染点,以及发现不同监测站的水质差异性。
2. 水质季节性分析:对水质数据不同季节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不同季节的水源水质的变化趋势。
3. 判别分析:判别分析是通过多变量统计方法比较预测某个类别成员的概率,并确定它是否属于该类别的方法。
判别方法对于地下水水质数据的分类和预测较为有效。
4. 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在数据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计算出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以便确定监测数据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性。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地表水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而人们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转移到了地下水方面。
这就要求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人员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保证各个工作环节有效性,始终以保护水资源为依据开展工作。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监测;评价引言:地下水是整个水循环系统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地下水系统处在地表以下较深层的位置,所以地下水具有较高的水质。
同时地下水也是人们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但是地下水资源在经过长期开采之后,目前地下水不仅面临着干枯的问题,同时还因为社会大面积开展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地下水水质受到了影响。
1关于我国地下水的质量状况监测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工业领域的发展不断地实现了突破,这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基于此,相关环保职能部门出台了《全国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要点》的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在我国各地建造统一的地下水质量状况监测点,各地站点均需要采用一致的地下水质监测方式,并执行一致的标准与要求,旨在于确保我国地下水的质量检测要符合科学化及规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地下水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机制,能够令相关的环保部门及时地获知相关企业下一步的生产是否会对附近地下水产生污染的情况,这对避免监测资源的浪费以及提升监测质量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不到位的情况出现。
1.地下水水质监测内容与要求2.1关于监测点网的布置原则监测点网的布置应按照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污染源分布等环境因素综合考虑。
只有在地下水污染调查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布置监测点网。
监测网的布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抓住重点,并对区域情况做适当控制。
按照地下水观测网的用途可分为基本观测网和专用观测网。
前者是掌握区域性大面积地下水在开发利用前后和开采过程中,年内年际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区域性水资源统一规划,地下水资源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提供依据;后者主要是为水源地和为其他专门问题而布设的。
地下水有关概念、水质评价及检测咨询
资料仅供参考地下水有关概念、水质评价及检测咨询一、地下水水质(1)无机物:地下水中几乎含有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但浓度变幅很大。
其中以Na+、Mg2+,Ca2+、Cl-、SO42-、HCO3-为主要成份,约占总溶解性固体90%以上。
总溶解性固体(TDS):亦称矿化度,是溶解于水中的各种无机物的总量。
以矿化度为基础可将地下水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
淡水:<1g/L微咸水:1-3g/L咸水:3-100g/L盐水:>100 g/L(2)有机物:地下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很低,但确实存在;由于溶滤作用,有机物随补给进入含水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分解为H2S、CO2、H2O等,但也可形成稳定的腐植酸。
其含量多少可以溶解性有机碳(DOC)表征或以化学耗氧量(COD)表征,但当地下水中有还原性物质(如H2S)其测定误差较大。
(3)微生物及致病微生物:地下水中的微生物能够在若干百帕的压力,PH值1-10范围,0-75℃、高于海水咸度条件下存活。
致病微生物也可在地下水中存活,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4-6℃)存活时间较长。
表致病微生物在地下水中存活时间(4)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氧(O2)、氮(N2):地下水中的氧气和氮气主要来源于大气。
它们随同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因此,以入渗补给为主、与大气圈关系密切的地下水中含O2及N2较多。
硫化氢(H2S)、甲烷(CH4):地下水中出现H2S 与CH4,其意义恰好与出现O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
这两种气体的生成,均在与大气比较隔绝的环境中,有有机物存在,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有关。
其中,H2S 是SO42-的还原产物。
二、地下水开采地下水的开采主要有三种形式,大口井、手压机井(插管井)、管井。
大口井:挖掘后以砖或石料砌成、地面建筑井台和井栏。
常见于农村分散式给水。
手压机井(插管井):用冲击方法将井管直接凿至含水层,其井管下部为滤水管。
多用于农户自用。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综述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综述地下水是指自然界中位于地表与地下之间的地下水层,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地下水的水质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学法。
本文将对这两类方法进行综述,以探讨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1.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法主要通过测定地下水中的多种物理和化学指标来评价其水质状况。
(1)理化指标地下水的理化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电导率、PH值、浊度、氨氮、硝酸盐和矿物质等。
其中,水温和溶解氧可反映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导率反映了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含量,PH值反映了酸碱性,浊度反映了悬浮物的含量,氨氮和硝酸盐则是衡量水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重要指标。
(2)毒性分析毒性分析是一种通过生物学试验来评价地下水中有毒物质的含量和对生物的影响程度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学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生物标记物的测定。
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地下水对小型生物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地下水对长期暴露的生物的慢性毒性,生物标记物的测定则可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的特定物质来判断地下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暴露程度。
2.生物学法生物学法主要通过评估地下水中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结构来评价水质状况,包括指示生物法、鱼类评价法和微生物生物标记法等。
(1)指示生物法指示生物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记录生物多样性和丰度来评价水质状况的方法。
常用的指示生物包括底栖无脊椎动物、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等。
通过对这些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组成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2)鱼类评价法鱼类评价法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地下水中鱼类的种类、数量和生活史来评价水质状况的方法。
鱼类对水质的敏感性和种群分布的特点使其成为评价地下水水质状况的重要指标。
(3)微生物生物标记法微生物生物标记法是通过评估地下水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来评价水质状况的方法。
通过分析微生物的DNA或RNA 序列,可以确定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种群组成和丰度,从而判断水质的好坏。
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学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各有优劣,适用的范围也不完全重叠。
对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
对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地下水是人类重要的饮用水来源,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维护中。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下水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
对地下水的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下水的水质监测地下水的水质监测是指利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地下水的水质指标进行定期、系统地观测和分析,以了解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监测指标地下水的水质监测指标一般包括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有机物、重金属等。
这些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客观评价。
2.监测方法地下水的水质监测方法包括采样、分析和评价。
采样是指在地下水的水源地、井场等舆论地点,用专业设备采集地下水样品,并进行标本保存和运输。
分析是指对采集到的地下水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得出各项水质指标的具体数值。
评价是指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等级评价,判断地下水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或其他具体用途的要求。
地下水的水质评价是指依据地下水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和判定,以判断地下水是否适合饮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等具体用途的要求。
1.评价标准地下水的水质评价需根据不同的用途、地区和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一般而言,地下水的水质评价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等。
地下水的水质评价是基于监测结果和评价标准,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和判定。
评价方法包括单指标评价法、多指标评价法和综合指标评价法。
综合指标评价法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它既考虑了所有水质指标的影响因素,又注重了各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更准确地评价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1.保障饮用水安全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来源,通过对地下水的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可以及时了解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对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
对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地下水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它主要储存在地下岩石裂隙和孔隙中,具有储量大、水质好、污染难以治理和修复等特点。
地下水作为我国的重要饮用水源和灌溉水源,对其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下水水质监测的方法、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指标和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因素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地下水水质监测的方法地下水水质监测是通过对地下水中有害物质、微生物和放射性元素等污染物的浓度及分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地下水水质状况,确定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或受到了污染的程度。
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现场监测法现场监测法是指在地下水水源地或水质监测点采集地下水样品,并通过现场测试仪器直接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快捷,而且能够及时获取监测结果,便于制定应对措施。
2.实验室分析法实验室分析法是将采集的地下水样品送到水质监测中心或实验室进行详细测试分析,以获取更为准确的水质监测结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测试结果精准可靠,但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和较多人力物力。
3.地下水监测井法地下水监测井法是通过在地下水水源区建立监测井或直接进井监测地下水的水质。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地下水水质的连续监测,更好地了解地下水污染动态变化。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地下水水质状况,及时发现地下水受到的污染情况,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指标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对地下水主要污染物、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质类别等指标的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污染物指标主要包括PH值、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总磷(TP)和总氮(TN)等指标。
2.水文地质条件指标水文地质条件是指地下水所处的地质类型、地下水埋藏深度、水位高低、水流速度和水流方向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非常大,评价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3.水质类别指标根据地下水的用途和水质监测指标,地下水的水质分为优质地下水、适宜地下水、次生地下水和劣质地下水等4种水质类别。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估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广泛用于农业、工业和个人用途。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地下水资源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下水资源的调查是了解当前地下水状况的基础。
调查的目的是确定地下水的存储量、流向以及水质状况等重要参数。
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取水井观测、水质采样和水量测定等。
通过这些调查手段,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用来衡量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对于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性。
其次,地下水资源的评估是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过程。
评估的目标是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潜力、脆弱性以及可持续性。
评估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型,如地下水数值模拟、水文地质评估和风险评估等。
通过这些评估手段,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水系统的动态变化,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合理的地下水资源管理策略。
在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估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调查与评估方法。
因为不同区域的地下水条件和人类活动不同,所以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和评估方法。
例如,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应该更加注重评估地下水资源的脆弱性和可持续性,以确保有效利用和保护地下水。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地下水调查与评估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图像识别地下水潜在区域;地球物理探测可以探测地下水蓄水层的分布和厚度;地下水数值模拟可以预测地下水的变化趋势和响应策略等。
这些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调查与评估的准确性和精度。
此外,应该加强数据共享和交流。
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这些数据通常分散在不同地区和部门。
因此,需要加强数据的共享和交流,建立地下水数据的统一平台和标准,以便更好地进行跨区域和跨部门的调查与评估工作。
最后,应该注意科学评估结果的应用。
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估结果主要是为了指导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标准
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标准地下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水资源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对地下水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与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标准展开论述,从地下水资源特点、监测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下水资源特点地下水是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岩石中的水体,是源远流长的深层水源。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分布广泛:地下水广泛分布于地球上,几乎覆盖了全球绝大部分地区。
2) 隐藏性强:地下水隐藏在地下岩石中,无法直接观测和感知。
3) 库容量大:地下水储量庞大,是地球上水资源中最为丰富的一部分。
二、地下水监测指标地下水的监测指标是评价地下水质量和水量变化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地下水监测指标包括:1) 水质指标:如酸碱度、溶解氧、水温、电导率、浊度、微生物指标等。
2) 水量指标:如水位、流量、含水层参数等。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排放等,这些污染物在不同程度上对地下水质量造成了威胁。
因此,在地下水监测中需要考虑不同污染源的特点和监测指标,并进行全面的监测。
三、地下水监测方法地下水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 采样分析法: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利用实验室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地下水的水质信息。
2) 地下水位监测法:利用水位计等监测设备,对地下水位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掌握地下水位变化趋势。
3) 地下水流动观测法:通过地下水流速计等仪器,对地下水流动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地下水的流动规律。
地下水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地下水的特点和监测目的来确定,同时要结合监测成本、监测范围和可行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四、地下水评价标准地下水评价标准是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判和划分的依据。
地下水评价标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 水质标准:根据地下水的应用目的和国家相关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质标准。
地下水地球化学与水质评价
地下水地球化学与水质评价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
地下水地球化学和水质评价是研究地下水质量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影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地下水中的常见化学成分、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以及水质评价的方法和意义。
地下水地球化学是研究地下水中溶解于其中的各种元素、金属离子、化学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下水是地表水经过大气降水的渗透、渗漏进入地下,与地下岩石接触并溶解了其中的各种溶质后形成的。
地下水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和物质多种多样,如氧化还原电位、ph值、溶解氧含量、氨氮、硝酸盐、硫酸盐、铅、铜等。
地下水是在地下层以及含水层中储存和流动的。
地下水的形成是长期的水文过程,常涉及降雨、蒸发、渗透、渗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在地下层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和地球化学反应,会与地下岩石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地球化学反应,形成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
水质评价是对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质进行分析、检测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地下水样本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以及其中的潜在环境风险。
常见的水质评价指标包括水中溶解氧含量、PH值、浊度、颜色、电导率、硬度、溶解固体、氨氮、铅、铜等指标。
水质评价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来源,其水质安全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通过水质评价,可以发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及时采取措施保护供水安全。
其次,地下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水质会直接影响到地表水体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通过水质评价,可以及早发现地下水中的潜在问题,并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地下水地球化学和水质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和大量的实验数据,不断完善地下水地球化学的理论体系,提出新的深化理解和解释地下水地球化学过程。
另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指南,建立了水质评价的方法和程序,为地下水水质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测绘与评价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测绘与评价地下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水资源之一。
合理、科学地进行地下水资源的测绘与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地下水资源的意义、测绘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下水资源的意义地下水资源是指地下岩石中的水体,是地球上深层次的水资源储量。
它在地球的水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工农业用水以及生态环境的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地表水短缺、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二、地下水资源的测绘方法地下水资源的测绘是指通过野外调查与实验分析等方法,获取地下水的有关信息、建立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图和地下水文特征图的工程测绘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野外调查:通过在地面上的钻探、勘察等方式,获取地下水资源的相关数据,包括地下水的埋深、水位和流量等信息。
2.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室实验分析等手段,对地下水进行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如水质、水温、水位等参数的测量。
3. 地下水位测定:通过钻孔、地下水位测井等方式,测定地下水位的高度,了解地下水层的分布情况。
4. 地下水流测定:通过应用地下水流动力学原理,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多孔介质流动理论等方法,测定地下水的流速与流向。
5. 地下水储量计算:通过已知的地下水埋深、含水层的厚度及面积等参数,计算出地下水的储量。
三、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指标地下水资源的测绘与评价需要依赖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以下是几个常用的评价指标:1. 地下水深度指标:该指标通常用来描述地下水位于地表以下的深度,可通过钻探、测井等手段获取。
2. 地下水含水层厚度指标:该指标用来描述含水层的储水能力和地下水储量,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3. 地下水埋深指标:该指标用来描述地下水的埋藏情况,埋深较浅的地下水一般容易开采和利用。
4. 地下水质量指标:地下水质量是评价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PH值、溶解氧、硬度等。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探讨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探讨地下水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生产不断扩张,地下水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地下水的健康状况,探讨地下水污染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本文将从地下水污染的表现、成因和防治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地下水水质可以通过多种因素来评价,如水质指标、水质分级、水化学成分等。
地下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饮用水安全和农田灌溉水质,因此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质指标地下水水质的评价主要依据一些水质指标,如PH值、浑浊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地下水的酸碱度、浊度、含氧量、有机污染及金属离子等情况,从而评价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和水质健康状况。
(二)水质分级根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地下水进行了分级,分为Ⅰ类至Ⅴ类。
Ⅰ类表明地下水质量优良,可饮用;Ⅱ类表明地下水质量良好,可供工业和生活用水;Ⅲ类表明地下水轻度污染,可供农田灌溉;Ⅳ类表明地下水中度污染,不宜直接利用;Ⅴ类表明地下水严重污染,需进行治理。
(三)水化学成分地下水水质评价中还应考虑地下水中的水化学成分,如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钠、钙、镁等元素的含量。
水化学成分可以反映地下水的来源、运移方式、水-岩相互作用等情况,从而为地下水水质的评价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二、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地下水污染是由于各种污染源向地下水体排放有害物质,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
地下水污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工业废水排放工业生产中废水排放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化学品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或间接渗漏至地下水体,严重影响地下水水质。
(二)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灌溉水中的农药、化肥和农业废水中的有机物等会通过渗漏和径流途径进入地下水体,导致地下水水质受到污染。
地下水一二三四五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一二三四五类水质标准1. 地下水质量的基本概念嘿,朋友们,咱们今天聊聊地下水质量吧。
说到地下水,你肯定会想:“哎呀,地下水不就是我们喝的水吗?”没错!但地下水的质量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标准。
听起来复杂?别担心,咱们一步步来捋顺这事儿。
2. 水质标准一览2.1 一类水:清澈见底的好水一类水可以说是水质中的“顶流”,就是那种最最干净的水。
这个等级的水质几乎完美,适合用来饮用、做饭,也适合养殖和各种工业用途。
想象一下清晨湖水的清澈,那就是一类水的感觉。
2.2 二类水:优质清水,依旧干净二类水也很不错,虽然没有一类水那么完美,但依然很适合饮用。
这个等级的水主要用于饮用、生活用水和一些工业用途。
即便在城市里找不到完美的一类水,二类水也是很棒的选择,特别是在水源稍微有点污染的地方。
3. 水质逐级下滑3.1 三类水:还能用,但要注意三类水呢,质量稍微有点下降了,但依然能用。
比如说,如果你在户外露营或是有个小水井,这种水可能就是那种水质了。
虽然能用,但最好还是做些处理,比如过滤一下或者煮开。
总的来说,这个等级的水不太适合直接饮用,特别是对孩子和老年人不太友好。
3.2 四类水:水质一般,使用要小心四类水就要引起警惕了,这种水质不太好,最好别直接用来喝。
这个等级的水可能会对健康有些影响,用来浇花、洗车或者工业用途还可以,但饮用的话,还是要经过处理。
这个时候,家里的净水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3.3 五类水:这个水得小心了五类水呢,质量真的是差到不能再差了。
这个等级的水含有比较高的污染物,直接喝肯定是不行的。
就算是用来洗手,也得先想好怎么处理。
五类水用在工业上也要特别小心,处理不好可能会带来环境问题。
4. 如何提高水质好啦,聊了这么多关于水质的事儿,那咱们也来谈谈怎么改善水质吧。
如果你发现家里的水质不达标,别急,有几招可以试试:4.1 家用水处理设备像是过滤器、净水器这些,都是家里改善水质的好帮手。
根据你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设备,比如活性炭过滤器、RO反渗透系统等,都能有效提高水质。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水质评价
三、地下水水质评
价的内容
5.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对区域内重要水源地,特 别是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 地逐一进行水质评价。未形成 超采区的,以生产井布井区为 评价区;已形成超采区的,以 相应超采区为评价区。评价内 容包括地下水水质现状、变化 趋势和地下水污染分析,选用 监测井应适当加密,并要求充 分收集“三致”物质的检出情 况,必要时进行补充监测。
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 总需氧量(TOD)等
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菌及病毒等
(二)地下水水质的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 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 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 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 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地下水水质评价的依据(准则)——地下水水质标准。如: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 8537-2008);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等。
只有水质符合用水标准,即能够达到用水标准的地下水,才能列入地下水资源 的范畴。
1.基础资料收集 基础资料包括历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以及历史 评价成果。若在地方病区,还应收集特征水质参数及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发病率等。深入调查主要污染物 及其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程度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地下 水化学类型。
地下水质量监测与评价
地下水质量监测与评价摘要:地下水是人们重要的饮用水源,其水质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对地下水质量进行科学监测和分析,以促进地下水质量保护工程的实施。
本文对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进行了分析。
地下水是整个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下水系统位于地表以下较深的位置,地下水的水质较高。
同时,地下水也是人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然而,经过长期的地下水资源开采,地下水不仅面临干涸的问题,而且由于社会上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下水质量。
1.建立有效的地下水质量监测体系。
在监测和分析地下水质量时,技术人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以便全面有效地开展所有工作。
通过该检测系统的应用,对检测区域的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最科学的结果。
在监测地下水水质的实际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应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特殊地理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完整的测量工作方案。
其次,要确定整个水质监测过程中最关键的测量目标和测量工作的核心,从而提高质量监测效果。
在这些任务的基础上,检查员可以开始监测水质。
2.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评价地下水污染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应污染情况的严重程度,通过质检标准进行科学评价,为相应的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在实际的地下水水质调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以下问题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首先是农业和林业造成了污染。
在现代农林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预防病虫害,大量使用农药杀灭害虫,但这些农药往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在某一地区使用过量农药后。
在雨水的冲刷下,这些农药会慢慢渗透到地表以下,甚至直接进入地下水系统,直接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严重污染。
其次,是城市造成的污染。
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仍保持高速,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城市。
这些人的出现大大改善了城市面积和城市居民数量。
因此,城市居民在进行日常生活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
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标准
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标准地下水是指地面以下土壤和岩石中的水体,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来源之一。
地下水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对于保护水资源和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主要讨论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标准,以及与之相关的控制措施。
一、地下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是指对地下水体的水质和水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分析。
地下水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污染问题,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标,推进地下水保护与管理工作。
1. 监测方法地下水监测可以采用采样分析法和现场监测实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采样分析法是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得出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现场监测实时法则是通过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实时获取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参数,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2. 监测内容地下水监测应综合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
水质方面包括监测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指标,如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同时也要关注地下水的饮用水指标,如PH值、浑浊度、溶解氧等。
水量方面则需监测地下水的水位、补给量和汇水量等参数。
3. 监测点位地下水监测的点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设,一般应考虑地下水的补给区、排泄区、过境区和利用区等,以全面了解地下水质量状况。
同时,地下水监测的点位应覆盖不同地质、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的典型地区。
二、地下水评价地下水评价是指通过对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评判,得出地下水质量状况并进行等级评价与分类。
地下水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下水的适用用途和开发利用方式,并制定适应地方实际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1. 评价指标地下水评价的指标包括水质指标和水量指标两个方面。
水质指标是通过对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确定相关指标的水质状况。
水量指标则是根据地下水的养分状态、补给量和利用水量等参数,评估地下水的水量状况。
2. 评价标准地下水评价标准应参考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在评价地下水水质时,可以引用国家标准中的相关限值和指标要求,根据不同地区和用途的需要,对地下水的适用性进行等级划分。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测量与评估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测量与评估地下水是地球上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还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地下水资源的隐藏性和分散性,其测量与评估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测量与评估,以提高对该资源的合理利用。
1. 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在进行地下水资源测量和评估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下水的特点。
地下水是地表水在地下层土壤、岩石中的贮存部分,受到降水、岩性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长时间的地理历程中形成,并且补给速度较慢。
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地下水的开采量与补给速度之间的关系,以保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测量地下水位测量地下水位是进行地下水资源测量和评估的基础。
通过使用水位计或水位测量仪器,我们可以准确记录地下水位的高度,并建立水位的变化曲线。
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反映地下水的补给情况,帮助我们判断地下水资源的丰度和可持续性。
3. 地下水采样及水质分析除了测量地下水位,我们还需要进行地下水采样和水质分析。
地下水的水质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评估至关重要。
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并进行化学成分、微生物和污染物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评估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了解地下水资源的质量状况。
4. 利用水文地质学方法评估地下水含量在地下水资源测量中,水文地质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形成、分布、运动和贮存规律的学科。
通过利用地质和水文学的知识,结合地下水位、水井水位、渗透性等因素,我们可以计算地下水的含量。
这有助于评估地下水的可用性,并为地下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5. 建立地下水模型为了更好地评估地下水资源,我们可以借助地下水模型来模拟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
地下水模型是使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的模拟地下水系统的工具。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地下水数据,并运用适当的地下水模拟软件,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地下水流动路径及其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
地下水水质评价概述
任务八地下水水质评价
一、地下水水质评价概述
(一)地下水水质评价定义
水文地质工作的核心任务:正确评价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评价包括:
水质评价: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指标)、水质标准和计算方法,对水质的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作出的评定
水量评价:是在水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着重对水量进行计算与评价。
只有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才量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一般情况,水质评价可分为:
1、按水的用途可划分:供水水质评价(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养殖业(渔业)用水水质评价、风景游览水体水质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等。
2、按评价时段可分为三种: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
3、按评价的范围可分为:局部地段水质评价、区域性水质评价
4、按评价对象可分:地下水水质评价、地表水水质评价
水文地质勘查时,根据供水目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取水样地点,并有针对性地提
1
出水质分析项目,以便作出正确的水质评价。
进行水质评价时,应以最新标准为依据。
不仅要考虑水质的现状是否符合标准,还应考虑是否有改善的可能,即经过处理后能否达到用水标准,还应预测地下水开采后水质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卫生防护和管理措施。
三、地下水水质评价工作程序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
地下水有关概念、水质评价及检测咨询
一、地下水水质
(1)无机物:地下水中几乎含有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但浓度变幅很大。
其中以Na+、Mg2+,Ca2+、Cl-、SO42-、HCO3-为主要成份,约占总溶解性固体90%以上。
总溶解性固体(TDS):亦称矿化度,是溶解于水中的各种无机物的总量。
以矿化度为基础可将地下水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
淡水:<1g/L
微咸水:1-3g/L
咸水:3-100g/L
盐水:>100 g/L
(2)有机物:地下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很低,但确实存在;由于溶滤作用,有机物随补给进入含水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分解为H2S、CO2、H2O等,但也可形成稳定的腐植酸。
其含量多少可以溶解性有机碳(DOC)表征或以化学耗氧量(COD)表征,但当地下水中有还原性物质(如H2S)其测定误差较大。
(3)微生物及致病微生物:地下水中的微生物能够在若干百帕的压力,PH值1-10范围,0-75℃、高于海水咸度条件下存活。
致病微生物也可在地下水中存活,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4-6℃)存活时间较长。
表致病微生物在地下水中存活时间
(4)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氧(O2)、氮(N2):地下水中的氧气和氮气主要来源于大气。
它们随同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因此,以入渗补给为主、与大气圈关系密切的地下水中含O2及N2较多。
硫化氢(H2S)、甲烷(CH4):地下水中出现H2S 与CH4,其意义恰好与出现O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
这两种气体的生成,均在与大气比较隔绝的环境中,有有机物存在,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有关。
其中,H2S 是SO42-的还原产物。
二、地下水开采
地下水的开采主要有三种形式,大口井、手压机井(插管井)、管井。
大口井:挖掘后以砖或石料砌成、地面建筑井台和井栏。
常见于农村分散式给水。
手压机井(插管井):用冲击方法将井管直接凿至含水层,其井管下部为滤水管。
多用于农户自用。
管井:井管上部为封闭的钢管或铸铁管、塑料管,下部(含水层部分)为滤水管,底部为沉砂管。
三、饮用地下水源保护
一级保护区:位于开采井周围,保证集水有一定滞后时间,以防止一般病原菌的污染。
对于非封闭含水层(潜水层)的开采井而言,主要是指漏斗范围(由于开采造成动静水位落差而形成的漏斗范围,它与井水位的落差、含水层厚度及其渗透系数有关)。
最常见的是以汲水井为中心,半径范围300m。
二级保护区:位于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外,保证集水有足够的滞后时间,以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他污染。
半径范围300-600m。
准保护区:位于饮用水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外的主要补给区,作用是保护水源地的补给水源和水质。
沿地下水流向,上游3000m至下游1000m两侧各2000m范围。
四、《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2、地下水水质监测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监测项目为(20+1):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全部监测项目为39项。
3、地下水质量评价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
根据F值,按以下规定(表3)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指标评价类别注在级别定名之后。
如“优良(Ⅱ类)”、“较好(Ⅲ类)”。
五、地下水污染总体状况
总体质量较好,但多数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
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质向恶化趋势发展,主要增长组分有:矿化度(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铁、锰、耗氧量和氨氮等。
我国地下水污染特点:从污染程度上看,北方城市污染普遍较南方城市重,污染成份多且超标率高。
从污染成份看,“三氮”污染在全国均较突出,矿化度和总硬度污染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铁和锰污染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六、地下水污染调查有关基础资料
(1)地质图、剖面图
(2)水井参数(井径、井深、出水量、动静水位、成井方法、井管结构、井的维护结构、水井使用价值、岩层标本、水质参数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
(3)区域基本气象资料
(4)区域多含水层和地质阶梯
(5)地下水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资料
(6)土地开发与利用情况
七、地下水卫生质量评价
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
首先要按照规定进行取样、检测分析,分析项目应不少于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所列项目;
其次要对分析结果和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全面的复查;
然后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规定的指标逐项进行对比评价。
只有全部项目符合标准要求时,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水质指标项目类别分为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
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饮用水中对毒性化学指标有严格的限制。
(四)、细菌学指标
细菌学指标主要指细菌总数和总大肠杆菌数,它们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肠道传染病。
当细菌学指标超出标准时,则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1、细菌总数指标
指水样在相当于人体温度(37℃)下经24h培养后,每毫升水中所含各种细菌的总个数。
饮用水标准规定,此数不应超过100个。
2、总大肠杆菌数指标
若在水中发现很多大肠杆菌,则说明水已被污染。
饮用水标准规定,每升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得超过3个或100ml水中不得检出。
(五)、放射性指标
放射性指标包括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我国饮用水中规定的标准等效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总α放射性0.1 Bq/L,总β放射性1Bq/L。
我国地下水的总α放射性0.04-0.4Bq/L,总β放射性0.19-1.0Bq/L,可见,我国的水源放射性指标一般是符合饮用水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