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地下水水质评价.
详述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优缺点

详述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优缺点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以便获取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的信息。
它可以帮助管理者制定有效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并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常用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指标法、水质污染指标法、地统计学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请看下文。
1. 物理化学指标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地下水中的物理化学性质参数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地下水环境质量。
优点是测试简单、直观,能够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
缺点是只能对特定物质或指标进行评价,不能全面了解地下水质量状况。
2. 水质污染指标法:这种方法通过建立水质污染指标体系,将地下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与相应的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估地下水环境质量。
优点是能对多种污染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比较可靠。
缺点是只能对指定的污染物进行评价,无法全面了解地下水质量。
3. 地统计学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地下水采样点的选择和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地下水变化的分布特征,以评估地下水环境质量。
优点是能够提供地下水质量的空间分布信息,为保护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缺点是需要大量的采样和分析工作,成本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不同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地下水
环境质量评价还应考虑到地下水用途、地区经济和工业发展等因素,以制定适合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如何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

如何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被广泛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地下水的水质日益受到威胁。
为了确保地下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
一、地下水水质监测的重要性地下水是地下水系的组成部分,它的水质直接关系到人类饮用水的安全与健康。
通过地下水水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地下水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为制定水质管理措施和保护方案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地下水水质监测的方法1. 取样方法:地下水取样是水质监测的基础和关键。
在选择取样点时,应考虑地形地貌、水源保护区、排污口等因素。
取样时应使用密闭容器,避免二次污染。
2. 监测指标:地下水水质监测需要考虑多个指标,包括物理指标(如水温、pH 值)、化学指标(如溶解氧、氨氮、总磷)和微生物指标(如大肠菌群)。
监测指标的选择应根据地区的特点、用途要求和法规标准确定。
3. 检测方法:地下水水质监测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测试和实验室分析。
现场测试方法适用于快速监测和初步评估,如使用多参数仪器进行现场测试。
实验室分析方法更加精确和可靠,适用于详细分析和确认。
三、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方法地下水水质评价是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估和判定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的寿命和可利用程度,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1. 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应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危险物质限制、可利用性评估等多个方面。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特点和用途要求不同,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2. 评价方法: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通过比较监测结果与水质标准,判断地下水是否达到水质要求。
定量评价则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手段,计算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3. 水质评价结果的应用: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可以用于制定水质管理措施、指导污染物控制,还可以作为决策者制定地下水资源利用方案的依据。
地下水评价方法

地下水评价方法
地下水评价方法是指在建筑行业中,根据地下水的特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
地下水的质量、量、分布、流动等进行评价的方法。
一、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是指根据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微生物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
对地下水的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
一般来说,地下水质量评价的方法有水质分析法、水质模拟法、水质模型法、水质指数法等。
二、地下水量评价
地下水量评价是指根据地下水的储量、流量、渗透率等,对地下水的量进行评
价的方法。
一般来说,地下水量评价的方法有水文观测法、水文模拟法、水文模型法、水文指数法等。
三、地下水分布评价
地下水分布评价是指根据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对地下水的分布进行评价的方法。
一般来说,地下水分布评价的方法有地下水地质调查法、地下水地质模拟法、地下水地质模型法、地下水地质指数法等。
四、地下水流动评价
地下水流动评价是指根据地下水的流动特征,对地下水的流动进行评价的方法。
一般来说,地下水流动评价的方法有水文观测法、水文模拟法、水文模型法、水文指数法等。
总之,地下水评价方法是指根据地下水的特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地下水的
质量、量、分布、流动等进行评价的方法。
地下水评价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的特征,而且还可以为建筑行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8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2

局部补偿疏干法的计算步骤
1、计算旱季(疏干)的最大允许开采量 (1)求uF
(2)求Q允开 (3)求V疏干
2、计算雨季(补偿)补给量
(1)根据抽水资料计算雨季水位回升速率 (2)计算雨季补给的总水量V补
(3)求全年的平均补给量Q补
(4)求雨季的补偿体积V补偿
补偿前一个 旱季的消耗量
局部补偿疏干法的计算步骤
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中心 问题。由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已有的水文地质资 料丰富程度不同,以及对计算成果要求的精度不同, 所以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目前已有的计算方法可归纳为:开采试验法、 水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相关分析法、水文分 析法、电模拟法等。条件选择 合理的布井方案,打探采结合孔(最好在旱季), 井尽可能地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水量)进 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根据抽水试验的结果确 定允许开采量,这种方法就是开采试验法。
(2)天然消耗量
天然消耗量:开采前或开采后按天然方式冲含 水层排出的水量, 单位m3/d。应当注意的是, 从开采前到开采后,天然消耗量是减少的。
蒸发量:降深增大,埋深增大,包气带厚度增大 越流排泄量:含水层水位下降,与越流层水头差减小 流出量:含水层水位下降,与下游水头差减小
开采量的组成
开采状态下的均衡方程式
试验外推法
该方法适用条件和要求与上面的方法基本 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评价的地区补给条件 良好,含水层的导水性强,单井的出水量大。 在供水水文地质勘探中,因抽水设备能力有限, 抽水量及抽水降深达不到供水期间的要求。这 时可进行不少于3次降深的抽水试验,根据Q-S 曲线,推断开采条件下的涌水量,这就是试验 外推法。由于补给量充足,推断的涌水量可作 为设计开采量。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补给源充足, 而需水量较小的供水评价。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的概念。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是指根据地下水的水化学特性、微生物学特性、物理特性等,结合地下水的利用目的和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的对地下水进行水质评价的标准体系。
这些标准体系涵盖了地下水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水质的pH值、电导率等多个方面,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的内容。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对地下水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标准、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标准、水质的物理性质标准等内容。
其中,地下水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标准包括对重金属、有机物质、无机盐类等物质的浓度限值;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标准包括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要求;水质的物理性质标准包括对水质的pH值、电导率、浑浊度等指标的要求。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的制定依据。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性标准、国际标准等。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是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的法定依据,地方性标准是根据当地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和利用需求制定的地方标准,国际标准是根据国际上对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先进标准和经验制定的标准。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的应用意义。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地下水资源,通过对地下水水质的评价,及时发现和控制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二是维护人类饮用水安全,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通过对地下水水质的评价,可以确保地下水的饮用安全;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地下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下水水质的评价,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总结。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人类饮用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地下水水质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因此,加强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质评价方法标准

地下水质评价方法标准地下水质评价方法标准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水源,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质量不断受到关注。
地下水质评价方法标准有助于评价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和确定合理的治理措施,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目前,地下水质评价方法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水文地质调查法水文地质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采集地下水水质、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向及地下水环境等相关数据,并利用水文地质学原理对地下水的质量进行评价。
此方法对地下水水质的评价准确度较高,但需要投入较多,且时间周期较长。
2.水化学分析法水化学分析法通过对地下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及有机物质的含量进行分析,以判断地下水的质量情况。
此方法操作简便,样本容易获取,但有可能在分析中出现误差,并且需要同时考虑多种污染因素,评价结果可能不够全面。
3.水质指数法水质指数法是将地下水水质中的各项污染物浓度与水质标准进行比较,逐一计算并赋予不同的权重,最终得出地下水水质指数值。
此方法对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效率较高,且易于理解,但考虑到污染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等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指数进行评价。
4.GIS技术综合评价法GIS技术综合评价法是将地下水水质、地下水环境、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等因素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此方法运用各项指标进行评价,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地下水的质量情况,但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且需要大量的数据输入和处理。
总的来说,地下水质评价方法标准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素众多,需要综合考虑。
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技术技能培训、档案管理、保护隐私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科学准确的地下水质评价方法标准,可以更好地维护地下水的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的水质评价与保护

地下水的水质评价与保护水,是生命之源。
在我们所依赖的水资源中,地下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日常的饮用水,还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地下水的水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科学评价,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地下水水质评价的重要性地下水水质评价是了解地下水质量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地下水水质的评价,我们可以确定地下水中各种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从而判断地下水是否适合饮用、灌溉和工业使用。
这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例如,如果地下水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有机物或细菌等污染物,饮用这样的地下水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在农业方面,如果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灌溉,可能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在工业生产中,如果使用劣质的地下水,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甚至损坏生产设备。
二、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单因子评价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直观的方法,它是根据地下水中某一污染物的浓度是否超过相应的标准值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容易忽略其他污染物的影响,评价结果可能较为片面。
综合污染指数法是将地下水中多种污染物的浓度综合考虑,通过计算一个综合污染指数来评价水质的总体状况。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但在确定权重时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模糊综合评价法则是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将水质的评价结果用模糊集合来表示,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水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这种方法对于处理复杂的水质评价问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计算过程相对较为复杂。
三、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因素地下水水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方面,地质结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都会对地下水的水质产生影响。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一、评价工作分级(一)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表4-12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K≤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弱岩(土)层不满足上述"强"和"中"条件。
注:表中"岩(土)层"系指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岩(土)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饮用水水质评价
小结
一、感官性状
二、一般化学指标
三、毒理学指标
四、细菌学指标
五、放射性指标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2 §3 §4 §5 概述 饮用水水质评价 工业用水水质评价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矿泉水的水质评价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2 工业用水水质评价
一、锅炉用水水质评价
饮用水水质评价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三、毒理学指标
毒理学指标主要包括:挥发酚、氟化物、氰化物、砷、硒、 汞、镉、铬、铅、银、硝酸盐、氯仿、四氯化碳、滴滴涕、 六六六等。当水中这些化学物质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未受污染的水源中,有毒物质的含量是极少的,对人 体健康基本上没有影响。 一旦水源受到污染,尤其是遭受工业“三废”污染和农 药污染,则有毒物质随饮用水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 害。 因此,饮用水中对毒性化学指标有严格的限制。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二、一般化学指标
在饮用水水质评价中,以下情况值得重视: 饮用水的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不应超过450mg/L。 饮水中缺钙,易患牙病,并影响心血管系统及骨骼的生长 等,可出现许多不适应的症状。 当水中含过量的锶或铍时,可能易患大骨节病、佝偻病和 克山病。 水中含镁过多时,易使水发涩、发苦,特别是硫酸镁含量 大于300-500mg/L时,能引起腹泻。
水在高温高压的锅炉中可以发生各种不良的化学反应:主 要有成垢作用、腐蚀作用和起泡作用等。这些作用对锅炉的 正常使用会带来非常有害的影响,而这些作用的发生与水质 有关。因此,对锅炉用水必须进行全面评价。 1、成垢作用 (1)概念 水煮沸时,水中的一些离子、化合物相互作用而生成沉淀, 附着在锅炉壁上形成锅垢,这种作用称为成垢作用。
地下水水质指标则表示地下水中物质的种类、成分和 数量,是衡量地下水水质的具体标准。 地下水水质指标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指标、化学性质指 标和生物性质指标。
地下水水质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才是可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1
§1 概述
概述
不同目的用水(饮用水 、工业用水、农田灌溉用水、 矿泉水)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各种不同目的用水对水质要 求的标准,是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准则。 在进行水质评价时,应以最新标准为依据:
饮用水水质评价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饮用水水质评价
四、细菌学指标
细菌学指标主要指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和粪大肠杆 菌数,它们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肠道传染病。当细菌学 指标超出标准时,则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1、细菌总数指标 指水样在相当于人体温度(37℃)下经24h培养后,每毫 升水中所含各种细菌的总个数。饮用水标准规定,此数不应 超过100个。 2、总大肠杆菌数和粪大肠杆菌数指标 若在水中发现很多大肠杆菌,则说明水已被污染。饮用 水标准规定,每升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得超过3个或100ml水中 不得检出。
(1)考虑水质的现状是否符合标准; (2)考虑是否有改善的可能,即经过处理后能否达到 用水标准; (3) 预测地下水开采后水质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 卫生防护和管理的措施。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2 §3 §4 §5 概述 饮用水水质评价 工业用水水质评价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矿泉水的水质评价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饮用水水质评价
五、放射性指标
放射性指标包括总α 放射性和总β 放射性,我国饮用水中 规定的标准等效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总α 放射性 0.1 Bq/L,总β 放射性1Bq/L。 我国地下水的总α 放射性0.04-0.4Bq/L,总β 放射性 0.19-1.0Bq/L,可见,我国的水源放射性指标一般是符合 饮用水标准的。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
饮用水水质评价
(1)首先要按照规定进行取样、检测分析,分析项目应不 少于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所列项目;
(2)其次要对分析结果和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全面的复查;
(3)然后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规定 的指标逐项进行对比评价。
只有全部项目符合标准要求时,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饮用水水质评价
二、一般化学指标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总溶解性固体只规定 了上限不超过1g/L,对下限未做规定。 其实,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大多来源于饮用 水,若长期饮用总溶解性固体含量过低(如<100mg/L )的水, 如纯净水、蒸馏水、雨水等,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可 能引发某些疾病。 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都明确规定不能长期饮用纯净水 或蒸馏水。
专门水文地质学
学位课程
主讲教师:刘金辉 2015年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2 §3 §4 §5 概述 饮用水水质评价 工业用水水质评价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矿泉水的水质评价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1
§1 概述
概述
地下水水质是指地下水中所含的物理成分、化学成分 和生物成分所表现的综合特征。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饮用水水质评价
二、一般化学指标
一般化学指标包括pH值、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总铁、 总溶解性固体(TDS)、锰、铜、锌等。 自然水体中存在这些化学物质,一般情况下对人体健康 不会造成直接危害,但在金属硫化物矿区和煤矿所在地区, 铁、锰、铜、锌及硫酸盐会出现异常高值而严重影响人体的 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饮用水对这些化学物质的含量有严格的限制。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水质指标项目类别分 为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 和放射性指标。
第八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
§l 饮用水水质评价
一、感官性状指标
也称物理性状指标,包括色、浑浊度、透明度、嗅、味及 肉眼可见物等,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直接指标。 感官性状指标虽然不属于危害人体健康的直接指标,但 它们不符合要求时使人产生厌恶感,也可能是水中含有致病 物质和毒性物质的标志。 例如,含腐殖质的水呈黄色,含低价铁的水呈淡蓝色, 含H2S的水有臭鸡蛋;含氯化钠过多的水有咸味等。因此, 饮用水首先要求无色、无味、无嗅、无肉眼可见物、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