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2)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王昌龄的《采莲曲》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湖画面。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采莲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篇一: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6.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7.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一)6.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7.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篇二: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魔方格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精编范文】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实用word文档(1页)
【精编范文】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
实用word文档(1页)
【精编范文】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紫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1.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2.王诗:欢悦白诗:惊喜。
采莲曲赏析王昌龄
采莲曲赏析王昌龄采莲曲赏析王昌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采莲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采莲曲赏析,体会到诗人心中的热爱大自然,也从采莲曲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昌龄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情趣。
《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赏析一】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赏析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篇一: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6.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7.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一)6.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7.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篇二: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魔方格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采莲曲王昌龄〔唐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采莲曲》古诗翻译与注释赏析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及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及赏析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创作背景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两首《采莲曲》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2)
两首《采莲曲》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2)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2.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王诗:欢悦白诗:惊喜3.如果把这两首诗看成两幅采莲图,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姑娘,但两首诗对采莲姑娘的描写不尽相同,试结合作品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王诗自始至终不让采莲姑娘在活动的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青青荷丛之中,以荷叶和芙蓉烘托出姑娘的美丽动人;白诗则描写了采莲姑娘的情态和动作,生动逼真。
答案:王诗使用侧面烘托手法,白诗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来写采莲姑娘。
王诗写女子的裙子与荷叶一色,荷花开在女子的脸旁,分不清哪是采莲姑娘,哪是荷花,使采莲姑娘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表现出采莲姑娘的美丽动人,同时也使全诗别具一种令人遐思的优美意境。
白诗则直接描写女子的表情动作,使一个欲语还止,含羞带笑的女子如在眼前。
4、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3分)答:⑴两首诗中的少女都辛勤劳作,热爱劳动。
(1分)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1分)白诗中的采莲女羞涩腼腆,纯真,情感真挚。
(1分)5、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是怎样刻画采莲女形象的。
(4分)答:王诗采用了映衬手法。
(1分)并不正面描写采莲女,而是用荷叶和罗裙一样绿、荷花和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而闻歌声加以衬托,巧妙的将采莲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这份和谐中我们感受到采莲女的快乐与活力。
(1分)白诗着重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采莲女。
(1分)作者抓住采莲姑娘一逢郎欲言又止,羞涩的低头浅笑,玉簪掉入水中等神情和动作精心刻画,活画出一个含羞带笑的采莲女子。
(1分)。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2021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_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2021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_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_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王昌龄《采莲曲》古诗翻译与注释赏析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采莲曲赏析王昌龄
采莲曲赏析王昌龄采莲曲赏析王昌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采莲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采莲曲赏析,体会到诗人心中的热爱大自然,也从采莲曲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昌龄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情趣。
《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赏析一】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赏析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最新2019】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采莲曲 王昌龄 白居易-范文模板 (1页)
【最新2019】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采莲曲王昌龄白居易-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采莲曲王昌龄白居易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6分)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在水中摇摆。
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⑵欢悦、惊喜。
采莲曲王昌龄赏析
采莲曲王昌龄赏析《采莲曲》是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著名诗作之一,被誉为“古典抒情诗第一篇”。
诗的内容反映了唐朝御史王昌龄在洛阳一次宴会中采莲的场景。
诗中描写了王昌龄美丽的容貌和他与众多仙女一起采莲的情景,抒发出了他对年轻清秀的爱情的感慨。
《采莲曲》以宫词的形式写成,排列是“一开,两和”的押韵形式。
整首歌,共有16句诗词,每句七言,总句数只有64句,但却用精湛细腻的语言渲染出王昌龄采莲场景的绚丽景象。
首句描述了洛阳山水的景色,二句总结了当中的气氛:“芳草铺盖满池塘,仙姑代月夜散香”,描绘出洛阳当时美丽的山水,而仙姑又在夜里穿梭,散发出令人神往的香气。
这样的场景,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诗歌描述了采莲的过程,贯穿着“叹”的经纬,王昌龄“叹”仙女们采莲的美貌,“叹”仙女们采莲的技巧,“叹”仙女们采莲芳香的体验,“叹”仙女们采莲活动的韵律,“叹”仙女们采莲有可能持久到今日,“叹”不能永垂不朽,“叹”仙女们采莲的婀娜多姿等,每一次的“叹”都表达出王昌龄对美丽的爱情的感受。
此外,《采莲曲》不仅在抒情上有出色的表现,而且在语言上也精妙的运用了多重诗性技巧,《采莲曲》创作出口耳相传的押韵形式,使得诗句显得更为紧凑,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此外,诗中还大量运用了拟声、比喻及夸张等修辞技巧,把采莲过程中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例如,“仙姑欲穿水拆莲藕,藕花纷纷坠碧流”,仿佛可以感受到仙姑轻轻的一把,莲藕被撕裂而开,碧流上纷纷洒满着芳草莲花;“细腰新银龙钩圈,莲花迎客攒伞扇”也是妙笔生花,描绘出仙姑们玩起采莲,纤细的腰身上那一条新开的银龙钩,上面穿着采莲果实,而莲花代替伞扇,把仙姑们围成一个个伞形团圆。
《采莲曲》是王昌龄五代诗风的佳作,它用一句清新脱俗的诗句,让人沉浸在一种幸福美好的心态中,而这种心态也正是契印了王昌龄对美的审美的内涵。
王昌龄的《采莲曲》,不仅最能用简洁的语言诠释唐朝社会文化,更把自然中美丽景色与爱情缠绵悱恻的缠绵,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体会到王昌龄对美的审美华彩以及对爱情的渴望。
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她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采莲曲:古曲名。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浦(pǔ)口:江湖会合处。
浦,水滨。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赏析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
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
唐汝询说:“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
”(《唐诗解》)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湿衣衫。
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
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
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
“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采莲曲王昌龄赏析
采莲曲王昌龄赏析采莲曲王昌龄赏析王昌龄的诗作《采莲曲》描写了生动形象的采莲女,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采莲曲(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采莲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采莲曲①李白②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①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天宝六年,李白因受谗,不为玄宗所喜,愤而辞官后,漫游至会稽,其时正值采莲季节,于是他写下这样一首《采莲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笑隔荷花共人语”一句,写出了采莲女隔着莲花,似有若无的朦胧之美,富有生活气息。
B.诗人描写了采莲女的笑声、新妆与香袖,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到采莲女的欢愉。
C.诗人写岸上“游冶郎”驻足垂杨下,想引起采莲女的注意。
紫骝马的嘶叫,惊扰了采莲女。
D.本诗采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妩媚、活泼的采莲女形象;语言清新脱俗、委婉传神。
2.诗人为什么“见此踟蹰空断肠”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莲曲刘孝威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值采莲时节,一条精致华丽的小舟在水中缓缓划动,采莲女边玩耍边采莲。
B.淡雅的莲香隔着长满蒲草的渡口传来,莲叶密布,江面上铺满了鲜艳的颜色。
C.莲蓬低垂,很容易就可以摘下;莲茎弯曲,使莲花和莲蓬自然下垂接近莲叶。
D.本诗写莲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明快流畅,给人以清新之感。
4.刘孝威的这首《采莲曲》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采莲方干采莲女儿避残热,隔夜相期侵早发。
指剥春葱腕似雪,画桡轻拨蒲根月。
兰舟尺速①有输赢,先到河湾赌何物。
才到河湾分首去,散在花间不知处。
[注]①尺速:速度相差在尺,形容船速相近。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采莲女儿为了避开天气的酷热,在头一天就相约好,天刚亮就出发去采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2)
三:
(1)王昌龄的《采莲曲》中写出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少女的活泼美丽,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意味。
(3)诗中的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
[答] 向脸二字用得极为神妙。
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
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意趣生动的采莲图,刻画了一群的采莲女形象。
诗的第三句说采莲女乱入池中看不见,这是因为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的荷叶之中,叶裙难分;少女的脸庞;又密又高的荷叶荷花遮住了采莲女。
答:美丽、快乐(或美丽、活泼/美丽的、充满青春活力的),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花面难辨;
: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