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2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素材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3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1节 环境污染教案 鲁教版选修6-鲁教版高一选修6地理教案
第一节环境污染●课标要求: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课标解读1.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
2.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
3.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环境污染的危害。
4.利用报纸或网络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新课导入建议:以某地环境污染的实例来导入新课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理解环境污染的概念及其类型的划分。
2.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污染的途径。
3.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重点)2.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重点)环境污染及其类型1.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形成:(1)废弃物浓度或数量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2)废弃物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与发展有害。
3.类型划分1.环境具有自净能力,所以不应产生环境问题。
此观点正确与否?【提示】错误。
环境具有自净能力,但具有一定的限度,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超出环境承载力,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的危害1.环境污染危害的表现(1)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
(2)破坏建筑物。
(3)改变地球气候环境。
(4)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①直接危害:通过人体器官直接进入人体。
②间接危害:通过食物链富集或环境积累。
2.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1.我国的环境污染,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剧。
20世纪50年代初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环境污染问题并不十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开始突现,但污染范围仍主要局限在城市地区,危害程度也有限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污染问题加剧―→(1)类型:江河水和湖泊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海洋污染等。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课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__生__态__平__衡____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__水__资__源___。 ②利用___生__物__措__施___和__工__程__措__施____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能__源___问题。 ⑤控制__人__口__增__长____,提高人口素质。
人类活动 露天开矿 战争和营
造宫殿 滥用土地
产生的影响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下 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 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 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 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b.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 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考点 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 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 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 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C )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3.3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湘教版选修6
3.3生态环境保护一、湿地干涸及其恢复(一)湿地1、定义:(1)狭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理解。
(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3、中国湿地现状(1)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
(3)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1、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2)人类活动:——极大地加速湖沼消亡过程2、湖泊面积减少A.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B.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胜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经典例题10]读下列资料和黄河源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l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举例说出生物物种减少、森林资源破坏、湿地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成因。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自主学习】错误!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的现状: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对森林的乱砍滥伐;②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及非法贸易;③环境污染;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错误!森林资源破坏(1)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全球每年平均损失森林面积 1 800万公顷~2 000万公顷,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为严重。
(2)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①林木砍伐;②林地开荒和开矿;③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④空气污染。
错误!湿地减少(1)湿地破坏现状①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②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不断退化;③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
(2)湿地减少的原因①土壤侵蚀;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③人类围湖、围海造田;④环境污染;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合作探究】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教材P40探索材料.材料二教材图3-1-3“鸟类的地狱",图3-1-4“物种入侵”,图3-1-5“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图3-1-6“亚马孙地区的开发”,图3-1-7“温带森林遭破坏”.(1)根据材料一中的骨牌效应,试举一个生态系统破坏的实例,解释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2)据图3-1-3“鸟类的地狱”探究:为什么渔塘成了鸟类的地狱?(3)据图3-1-4“物种入侵”探究:外来物种的危害是什么?(4)据图3-1-5“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图3-1-6“亚马孙地区的开发”和图3-1-7“温带森林遭破坏”探究:世界森林减少的原因是什么?(5)亚马孙地区的森林破坏严重对世界环境有哪些影响?提示:(1)例如在一片草原区,草地、兔子、狼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但由于人为猎杀等原因,使狼突然减少,甚至消失,那么生态稳定性被破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被打破,可能出现兔子急剧增长、草场退化等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明九中陈良豪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19年文综全国卷Ⅲ)根据图4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 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2)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 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 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 限,因气候干早,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 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3.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 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 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地处我国 三大自然区的
西__北___干__旱___与__半干旱
①气候异常,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 ②年降水量受夏季风影响,自东向西递减;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
植被稀少;受年降水量的影响, 自东向西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多内流河,地表水贫乏,河流短促,发育差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进入, 气候干旱(基本条件)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③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区、气候分区)
2、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西部: 山脉盆地 相间分布
贺 兰
东部:
山 坦荡高原
3、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进入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降水少、变率大,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
3、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年降水量特点)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 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 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 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 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荒漠化的防治ppt课件
04
国际合作与成功案例
国际公约与协议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这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重要国际公约之一,旨在全球范围内防治荒 漠化,保护受影响地区的人民和经济。
《国际湿地公约》
旨在保护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同时也关注因湿地减少和退化导致的荒漠化问题。
成功防治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
中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显 著成就,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生态 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 有效地遏制了荒漠化的进程。
02
03
04
科技创新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 感、GIS等技术,对荒漠化地
区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生态产业
发展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 绿色食品等,促进当地经济发
展和就业。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推进全
球荒漠化防治工作。
问题
经验分享
各国在防治荒漠化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通过国际合作项目,这 些经验得以分享和传播,有助于提高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整体效果。
05
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挑战 与机遇
中国荒漠化的特点与挑战
荒漠化面积大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 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 约为2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
积的28%。
分布范围广
视程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02
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积极参与国际荒漠化防治合作项目,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
技术。
谢谢观看
土壤改良
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 土壤酸碱度调节等,改善土壤质量, 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适应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思路一、知识讲解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2)B(3)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高中地理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2荒漠化的防治新人教版必修3(2021学年)
高中地理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2 荒漠化的防治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2 荒漠化的防治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2 荒漠化的防治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考点2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2.荒漠化的防治重点及措施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荒漠化的防治内容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1.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成因错误!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题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土质由粉砂颗粒组成,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沙漠化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
浅述沙漠化的成因以及防治对策[摘要]所谓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
其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而会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指的是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
沙漠化是一不境退化现象。
沙漠化,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
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
由于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
本文重点研究沙漠化现象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沙漠化防治对策一、沙漠化现象的成因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
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
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
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
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
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渴不适合更耕种。
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
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
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
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024版)2024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思路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思路一、知识讲解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2)B(3)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1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件中图版选修6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 分在我国存在,故A项错误;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项错误;南方丘陵山区的主 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 C项错误;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 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 样性减少。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典型分布地区
森林破坏严重 次生盐渍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东北林区、□32 _西__南__林__区___ □33 __华__北__平__原__、东北平原 □34 _黄__土__高__原__地__区___和南方低山丘陵区
以及云贵高原部分地区
西北地区和□35 __内__蒙__古__高__原__
中国森林数量在减少,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 结果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答案】应该辩证地看待森林减少与工业化的关系。森林 减少与工业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 发是必然的,但人类如果认识到森林的环境效益,在开发过程 中注意保护森林,加强植树造林,就不会造成森林的锐减。开 发要有一定的限度,现在的结果是过度开发,造成了森林的锐 减。
2.森林资源破坏
(1)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10
__热__带__雨__林____损失尤其严重。
(2)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林木□11 __砍__伐______、林地开荒和 开矿、□12 ___薪__柴_____采集和大规模□13 ___放__牧_____、空气污染是
造成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①人们对森林的 __乱__砍__滥__伐____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 人 们 对 野 生 动 植 物 的 _过__度__捕__猎___ 、 砍 伐 和 __非__法__贸__易____,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 __环__境__污__染____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 __外__来__物__种____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
高中地理荒漠化红漠化石漠化精品课件
沙尘暴主要集中在 (冬末和)春季 (2、3、4、5 月)。
(地表)增温快、 (地表)表土疏松 (和植被稀疏), 降水少,大风天气 较多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 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人内蒙古自治 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 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 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 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 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间的关系
控制人口增长
对 采取多种措施,多途径解 策 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和
措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 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施
西北荒漠化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海陆
西
位置
干旱内陆区
牧区草原
东
农作区
河流上中下 游合理分配 河流水资源
少
减少水井数量
改善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农业
降水量 多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 人口和农业规模
见P22
次生盐渍化
灌溉不当
蒸发旺盛
地下水位上升
盐分地表聚集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防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 化的退化
治 内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容
防
可持续发展原则:维 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
必修三2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
3)防治原则
A.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 结合
B.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4)一个重点
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 重的地段
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
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
高山灌丛草 甸
4.在该水源地内 A
A.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 B.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
C.石砾地、裸地多分布在山坡上D.河谷中阔叶林面积最小
5.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止水土流失
B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D.扩大梯田面积
6.该水源地位于 C
A.长江三峡谷地B.青藏高原C.汉江谷地D.江南丘陵
5.(2009·广安模拟)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甲、乙两处均有荒漠,试分析其类型和成因,并说明两地 荒漠分布特点的异同。(14分)
答案:(1)见下表:
土地生产 力下降
人口增长过快
过垦 过牧
荒漠化加剧
针对训练1.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年等降水量线 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答。案、(1) 兰新铁路
海港 (2)大于400 毫米,小于 600毫米 地处祁连山 的迎风坡,
甘肃河西走廊
(2)大于400毫米,小于600毫米
(3)气候干旱,农业生产的命脉是 灌溉水源;依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补
(4)荒漠化 植树种草,注意选择 旱生类的树种和草种,禁止任意破坏 地表植被Leabharlann 三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 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 存环境。
高二地理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紧紧相邻的沙漠和绿洲
西北地区荒漠的生态系统是较脆弱和易于被破坏的。盲目开 垦,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原因,致使土地荒芜,草场退化, 引起沙漠化的扩展。
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着决定作用。以半干旱 草原农垦区较为集中的内蒙古商都县为例,在强度开垦草原以 后,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后来经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 采用防风沙措施,受荒漠化危害的农田面积大幅度减少。
2、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生产力 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着决定作用。
以半干旱草原农垦区较为集中的内蒙古商都县为例,在强度开垦草原以后,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后来经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 采用防风沙措施,受荒漠化危害的农田面积大幅度减少。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 种植及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 钻孔深栽造林 • 沙地飞播、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半固定沙包
沙丘上生 长着荒漠植 物。这些植 物基本上是 旱生的、叶 退化的小乔 木、灌木或 半灌木。它 们以各种不 同的生理、 生态机制适 应干荒漠严 酷的生境条 件。
设置沙障固沙
经过多年的人工种 草、造林等综合措施治 理,筑起了一道绿色长 城,不仅控制了腾格里 沙漠流沙侵袭,保证了 包兰铁路的畅通,也改 善了生态环境。如今的 沙坡头已是林草茂密、 果树成行之地。穿越沙 区40多千米的铁路两侧 ,
因,也是荒漠化受害者。 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
它们以各种不同的生理、生态机制适应干荒漠严酷的生境条件。
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 基本条件----干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教学建议
一、纲要图示,整体分析、探讨荒漠化的成因
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典型荒漠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将骨干知识提炼成纲要信号图(如下图)。
另外,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整体性思想,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案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
二、“对症下药”,动态展示,学习荒漠化防治
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是针对荒漠化的成因一一提出来的,学习时应注意“对症下药”,并用动态
箭头一一展示成因与对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了体现教学的生成性,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上述关系,教师可设置相应题目,引导他们完成连线。
三、运用遥感图像教学,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令人神往。
从遥感图上看,罗布泊形似
“大耳朵”。
教学中可从网上下载罗布泊遥感图,说明其历史变迁,作为荒漠化的拓展案例。
参考资料
一、塔里木盆地荒漠化成因
1.人口大量增长,滥牧、过牧,破坏草原植被,导致水源减少。
2.人口大量增长,大量开荒,扩大耕地面积,灌溉用水大增。
上述原因使内流河水量大减,地下水位下降,从而使胡杨林等植物枯死,导致荒漠化土地的扩大。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的分布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按形成过程分为两种情况,即原生荒漠和次生荒漠。